切求寡妇的比喻(路加福音18:1-8)

圣经注释 / 工作神学项目出品

在切求寡妇的比喻中(路加福音18:1-8),一个贫穷且无助的人(寡妇)坚持不懈地缠磨一个腐败且有权势的人(法官),要求他为她伸冤。这个比喻  承袭 了施洗约翰的教导,即有权力和居高位的人,有责任行公义,特别是为了穷人和弱者。但耶稣将比喻的重点放在了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路加福音18:1)。他将听众(我们)等同于这个女人,将听祈求的人(神)等同于这个不义的法官,多么奇怪的组合啊。假设耶稣并不是要说神是不义的,那么比喻的要点就是:如果坚持不懈可以使一个掌握有限权力的不义之人回心转意,那么从一位掌握无限权能的公义之神那里得到的该是多么丰厚啊。

比喻的目的是鼓励基督徒在面对任何困难时都要保持信德。但是对于那些从事领导职务的人来说,这个比喻也有两方面的应用。首先,将不义的官与公义的神相提并论,暗示了即使在不义的世界中,神的心意仍然在工作。这位法官的职责是伸张正义,并且借着神,他 将 在寡妇尽其所言之后为她伸冤。圣经在别处也教导,民间的权威是依靠神的授权才得以服务民众的,无论它们承认与否。(约翰福音19:11; 罗马书13:1;彼得前书2:13 )。所以,即使环境充满了系统性的不公义,伸冤仍是有希望的。基督徒领袖的责任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朝着这个希望努力工作。在我们一生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对付这世界上的每一个错误。然而,在不完善的工作环境里,我们也永远不要放弃希望,永远要寻求更大的善[7]。例如,立法者很少是从好坏鲜明的两个法案里二选一。通常他们所能做的,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或者不那么坏的。但是,他们必须不断寻找机会,使益处更大或者损害更小的法案进入票选环节。

其次,只有神才能在不义的世界中带来公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祈祷同时不放弃我们的工作。如同神可以在充满疾病的世界里带来神奇的医治,神也可以在不义的世界中带来神迹性的公义。忽然之间,柏林墙倒塌了,种族隔离政权崩溃了,和平突然降临了。在切求寡妇的比喻中,神并没有介入其中。单靠寡妇的坚持不懈就使得这个官变得行事公允了。但耶稣表明,神是那看不见的演员。“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岂不终久给他们申冤吗?”(路加福音18:7)。

The use of the term “greater good” implies that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 are important in Christian ethics. This mode of ethical thinking, called “consequentialism,” may be unfamiliar to those who are used to thinking of the Bible only in terms of ethical rules. However, the Bible makes use of all three modes of ethical reasoning that have been identified over the centuries: rules, consequences and virtues. By no means does this make the Bible “relativistic” or “utilitarian,” to name two ethical systems that truly are foreign to biblical thinking. This topic is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e article Ethics at Work at www.theologyofwor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