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和新耶路撒冷:雙城記(啟示錄17-22)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對於工作大圖景最重要的見解,來自最後的總結段落——世界之城巴比倫與上帝之城新耶路撒冷對抗。17章1節和21章9節對這兩座城的介紹形成了清晰的對比:

“你到這裏來,我將坐在眾水上的大淫婦所要受的刑罰指給你看。”

“你到這裏來,我將新婦,就是羔羊的妻,指給你看。”

巴比倫代表着一條死路——人類試圖建立脫離上帝的文化。它外在每一面都有着樂園的樣子,是人類一直所渴求的。它的金子和珠寶與新耶路撒冷的非常相似,這一點都不偶然(啟17:4)。像新耶路撒冷一樣,巴比倫統管多國,接收他們供奉的財富(留意啟18:3所提到的“地上的商人”和啟18:15-19所提到的海上貿易者的哀號)。

但是這個樂園實際上是假的,註定要在最後的審判中被上帝所揭發。尤其具有啓發性的是啟示錄18:11-13的貨物清單(參見鮑克漢,“經濟評論”,[7] 描述了流入巴比倫的奢侈商品)。貨物清單以以西結書27:12-22和推羅的沒落爲原型,但增加了約翰時代羅馬最流行的奢侈品。

地上的客商也都爲她哭泣悲哀,因爲沒有人再買他們的貨物。這貨物就是金、銀、寶石、珍珠、細麻布、紫色料、綢子、硃紅色料、各樣香木,各樣象牙的器皿,各樣極寶貴的木頭和銅、鐵、漢白玉的器皿,並肉桂、豆蔻、香料、香膏、乳香、酒、油、細面、麥子、牛、羊、車、馬和奴僕、人口。

最後提到的“人口”很可能和奴隸貿易相關,是對巴比倫侵略帝國的最後一擊:她不惜一切,甚至不惜販賣人口,以追求肉體的自我放縱。

上帝會根據一個城市的經濟實踐來審判,這是一個嚴肅的教訓。在啟示錄中,經濟顯然是一個道德問題。許多被定罪的事實,似乎都發端於自我放縱。這特別衝擊了現代消費者文化觀念——我們總是尋求更多、更好,導致目光短淺,只關注滿足實在或想象的物質需要。但在所有的事情中,最值得我們擔心的是,巴比倫看起來如此接近新耶路撒冷。上帝確實創造了一個美好的世界,我們是爲了享受生活而被造的;上帝確實以地上美好的事物而歡喜。如果世界的體系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污水坑,那麼引誘基督徒陷入其中的試探將會很小。正是技術進步和廣泛的貿易網絡所帶來的真正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危險。巴比倫應許給人伊甸園裏所有的榮耀,並且沒有上帝同在的介入。它會慢慢地,但不可抗拒地扭曲上帝的美好禮物——經濟互換,農業豐收,殷勤的手工業——變成了對假神的服侍。

於是,有人可能覺得世界經濟甚至地方經濟到處充滿了偶像崇拜,而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完全撤退,去到荒野中獨自生活。但是,啟示錄卻提供了另外一個共同生活的異象:新耶路撒冷。這是“從天上降下的城市,”因此是上帝恩典完美的代表。它與巴比倫這個人類自己製造的龐然大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8]

在某種程度上,新耶路撒冷是伊甸園的迴歸——在那裏有河流穿過,旁邊有生命樹,結滿果子的樹枝,葉子乃爲醫治萬民(啟22:1)。人類可以再一次與上帝和平地同行。事實上,它超越了伊甸園,因爲主的榮耀本身照亮了這城(啟22:5)。

但是新耶路撒冷並不僅僅是一個新的、更好的園子:它是一個城市花園,是城市的理想,是超越巴比倫的形式。例如,在這從天而降的城市生活,依然存在有意義的人類參與。當然,其中最核心的事務是人們給上帝和羔羊獻上的敬拜。但其中似乎有更多的意義,正如經文“人們將會把萬國的榮耀和尊貴帶來[新耶路撒冷]”所表明的(啟21:24-26)。在古代,從世界各地收集最好的材料建造聖殿是令人可羨慕的,這正是所羅門爲耶路撒冷聖殿所做的。不僅如此,在聖殿建成之後,人們從四面八方帶來禮物裝飾聖殿。各國君王向新耶路撒冷貢獻禮物的畫面,很可能正是源自這樣的背景。不難想象,這些禮物是人類文化的產物,而現在卻爲了上帝的榮耀而獻上。[9]

我們也必須考慮舊約裏對於未來異象的暗示——舊約把未來看作是現在生活有意義的延續。例如,以賽亞書第65章是啟示錄21-22章的重要背景經文,提供了基本的教導,“我要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紀念,也不再追想” (參見,啟21:1)。但同一章的經文中談及了給上帝子民將來的祝福,“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他們建造的,別人不得住;他們栽種的,別人不得吃;因爲我民的日子必像樹木的日子,我選民親手勞碌得來的,必長久享用”(賽65:21-22)。我們當然可以說,以賽亞按着他的時代背景,指的是比農業豐收更大的事物——但他幾乎不可能表示未來的物資會更加稀缺。然而,更少確實是“天堂”的異象所特別表明的,天堂除了雲彩、豎琴和白色長袍之外沒有其他東西。

精確地弄清楚這是怎麼回事,是不容易的。在新天新地裏,仍然會有耕種嗎?進入天上之城時,敬虔的電腦程序員所設計的1.0版軟件將會被付諸一炬,只留下版本2.0嗎?聖經並沒有直接地回答這些問題,但我們可以再次查看一下大圖景。上帝創造了人類,讓他們在地上施行管治,而其中就必然需要創造力。這樣的上帝會把憑信心而做的工作看成是無用的,棄置一邊嗎?這樣合乎常理嗎?總的來說,上帝更可能會提升這樣的工作,完善所有爲祂的榮耀所作的工。同樣的,關於未來的預言性異象,激勵人們參與到有關創造的有意義的活動中去。既然上帝並沒有詳細介紹祂要如何將現今世界的產品轉換成新世界的產品,也沒有介紹在未來的國度裏面我們具體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們只能猜測它具體的意思是什麼。但是,它確實意味着我們可以“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爲[我們]知道在主裏面的勞苦不是徒然的” (林前15:58)。[10]

Richard Bauckham, “The Economic Critique of Rome in Revelation 18,” in The Climax of Prophecy: Studies in the Book of Revelation (Edinburgh: T&T Clark, 1993), 338–83.

Richard Bauckham, The Theology of the Book of Revel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26–43.

Cf. G. B. Caird, The Revelation of Saint John (Peabody, MA: Hendrickson, 1993), 279: “Nothing from the old order which has value in the sight of God is debarred from entry into the new. John’s heaven is no world-denying Nirvana, into which men may escape from the incurable ills of sublunary existence, but the seal of affirmation on the goodness of God’s creation. The treasure that men find laid up in heaven turns out to be the treasures and wealth of the nations, the best they have known and loved on earth redeemed of all imperfections and transfigured by the radiance of God.” See also Darrell T. Cosden, The Heavenly Good (Peabody, MA: Hendrickson Publishers, 2006), 72–77.

See Cosden, passim, and Miroslav Volf, Work in the Spiri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esp. 8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