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与工作

圣经注释 / 工作神学项目出品

使徒行传概览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使徒行传描述早期教会面对反对势力、人力财务短缺、政府官僚体制(教会后来也变成这样)、内部纷争、甚至对抗大自然力量时,服事他人、辛苦成长的过程。他们所遇到的,和现今基督徒在与教会无关的职场上所面对的情况类似。一小群人全神专注工作,为生活各个层面的人带来基督的爱;而且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就发现圣灵令人惊奇的大能在他们当中工作。如果这不是我们现在每日的工作中所经历之事,那么神也许就要引导、赐恩、增强我们工作的能力,像祂做在这些早期基督教信徒身上的一样。

在一卷描述早期教会领袖之行动(acts)的书中,你应该会预料到,工作是全书的中心。这一段故事扰扰攘攘,描述了人们行走、说话、医治、慷慨奉献、做出决定、治理、供给食物、管理钱财、打仗、作衣服、帐篷、各样物品、施浸(或施洗)、讨论、争辩、判断、阅读、书写、歌唱、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搜集木材、堆造营火、逃离不友善的人群、拥抱与亲吻、主持委员会、道歉、航行、弃船、游泳、营救众人等各种事迹,而且从头到尾都在颂赞神。使徒行传中的男男女女,都准备好为了神的使命可以做任何工作。他们没有人自以为层次太高了而不能做一些低下的工作,也没有人觉得自己层次很低,而感得沮丧、气馁。

但是,使徒行传最深刻的内容,并不是这些早期教会的信徒做了什么,而是他们为什么要面对这接踵而至、令人惊奇的事件,以及他们是如何应付的。为什么? 为了服事(service)。服事神、服事同工、服事社会、服事陌生的人——服事是整卷书中基督徒所做工作背后的动机。对此我们不应感觉意外,因为使徒行传实际上是路加福音的续集;在路加福音书中,服事就是耶稣和跟从祂的人行动的动机。(关于作者路加和其读者有关讯息,请参看在www.theologyofwork.org/cn里的“路加福音与工作”)

如果为什么的答案是服事,那么如何做的答案则是持续不断的挑战罗马帝国社会的既有结构;这一套结构不是建立在服事之上,而是建立在剥削之上。路加常常拿神国之道与罗马帝国之道作对比。他十分关注耶稣和跟从祂的人与罗马帝国官员的互动情况。他对罗马帝国运作的权力系统、赖以撑持的社会经济因素,相当熟悉。上至皇帝、贵族、官员,下至地主、自由人、仆役、奴隶,社会每一个阶层都是靠着控制下层社会而存在。而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中所记载的神的道,恰恰与此相反。神所愿意的社会是为了服事而存在,特别是要服事那些软弱的、贫穷的、容易受到迫害的阶层。

最终看来,使徒行传并非只是我们作为基督徒所要依循的行动、作为典范,而是给我们示范,应当如何委身于构成我们行动基础的服侍。我们所要做的虽不同于使徒所做的,但是,两者同样要委身于服事。

肩负使命的群体(使徒行传1:6)

回到目录

在使徒行传中,耶稣按照神所定旨意恢复世界的使命,转移到了耶稣追随者群体身上。使徒行传纪录了追随耶稣的群体之生活。圣灵将这些人聚在一起、成为一体,让他们以不同于周遭世界的原则工作、运用与工作相关的权力,使用赚来的财富。这项工作从一个称为教会的独特群体创立而开始。路加从这个群体开始「聚集的时候」说起,详细叙述了他们「复兴以色列国」的使命(使徒行传1:6)。为了完成这项工作,这个群体必须首先调整方向,从事神国的工作,然后在每天的生活中,活出他们为神国作见证的身份。

神国的天职(使徒行传1:8)

回到目录

使徒行传从耶稣复活后与门徒之间的互动开始写起。耶稣教导了门徒关于「神国」的事情(使徒行传1:3)。他们反问了关于建立社会政治国度的问题:「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使徒行传1:6)[1] 耶稣的回应和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很有关系:

「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里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使徒行传1:7-8)。

首先,耶稣打消门徒对神计划时间表的好奇心:「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使徒行传1:7)。我们要活在神国完全成就的期待中,但并不用猜想神借着基督再来的准确时间。其次,耶稣并未否认神会建立一个社会政治的国度,也就是门徒所问「复兴以色列的国」的问题。

耶稣的门徒都相当 熟悉以色列圣经的内容。他们知道先知所说的国度并非是要在别的世界实现,而是一个神以其大能所更新、充满和平、公义在其中的真实国度。耶稣并未否定这个国度将要到来,但是祂扩张了门徒期待的境界,将一切受造物都囊括在这个众望所归的国度里。这不仅是在以色列境内一个新建立的国家,而是「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里亚,直到地极」(使徒行传1:8)。

这个国度(「现在」)尚未成就,但是,它确实是在这个世界上。

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里从天而降...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上帝的帐幕在人间。」(启示录21:2-3)

天国要临到地上,神要住在祂所救赎的世界之中。但是,为什么天国还没有临到?耶稣的教导暗示,部分的原因是因为门徒还有工作要去做。就算是在伊甸园里,上帝的工作也需要人类同工来完成(创世记2:5),但是我们的工作因堕落而失去了果效。 在使徒行传1、2章里,神赐下祂的灵帮助人类工作。「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作我的见证」(使徒行传1:8a)。耶稣交托跟随祂的人一项对神国降临很重要的呼召:作祂的见证,在各式各样人类活动圈子里,作圣灵大能的见证。神所赐圣灵,填补了神指定人类的工作和我们成全这个角色所需能力之间的落差。堕落之后,这是第一次,我们所作的,在基督再来的时候,可以帮助成就神国。大多数的学者,都把使徒行传1:8视为路加两册著作中,第二册的正式开头。

其实,整卷使徒行传可以视为(有些地方比较模糊的)基督徒为复活的耶稣作见证呼召的具体实例。不过,作见证的意义要比传福音更深远。千万别误以为,耶稣只是在讲怎么透过工作来跟未信的人分享福音。其实,为将要降临的国度作见证,主要的意思是现在就照着神国度的原则来生活。我们还会看到,基督徒见证最有效、最主要的方法,是在工作中、在群体中,分享生命的见证。

要分享基督徒见证的呼召,唯有透过圣灵的大能才有可能。圣灵借着与社群、与周边环境的分享劳动的成果(权力、资源、影响力),来转变个人和群体。当有能力的扶助软弱的时,整个小区都能看到好的见证。当群体成员利用他们的资源在多样文化情境中行善时,整个小区都能看到好的见证。当小区邻舍目睹身边之人按着公义、良善、美好的原则行事之时,他们也看到美好的见证——而美好会引人进入更丰盛的生命。

耶稣说过,这样的定位,会让门徒在见证时,在社会上面临危机。耶稣的犹太门徒群体,受命传讲一个刚刚钉死在十字架上、一个罗马帝国的仇敌、一个亵渎以色列神的人。他们受命在导师受害的城市执行这项呼召,在撒玛利亚人(犹太人世仇)之中,直到罗马帝国边境。[2]

总而言之,使徒行传开头就指出耶稣门徒有一个目标明确的呼召,主要就是见证的使命。这里所谓的见证,特指按照神将临国度的方式生活。我们稍后会看到,这样的生活最重要的原则,是要为了他人的益处而工作。圣灵的大能要帮助门徒活出这样的呼召,无惧于社会环境的拦阻。这项目标明确的呼召,并未贬低人类工作的价值、并未看轻耶稣门徒的劳动生计,并不是只偏重用言语传讲耶稣。恰恰相反,使徒行传明确、肯定地表示,所有人类的工作,都可能彰显神的国度。

Apokathistēmi, the restoration verb used by Luke, is used by the Septuagint and Josephus to describe Israel’s hope for national restoration (see Exodus 4:7; Hosea 11:11; Josephus Antiquities of the Jews 11.2, 14, interalia). See also  David L. Tiede, “The Exaltation of Jesus and the Restoration of Israel in Acts 1,” 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79, no. 1 (1986): 278-286 and James D. G. Dunn, Acts of the Apostles, Epworth Commentaries (Peterborough, UK: Epworth Press, 1996), 4.

For references to antipathy between Samaritans and Jews, see Josephus Antiquities of the Jews 18:30; Jewish War 2:32ff. For the reference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implying the full extent of peoples and places in the Roman Empire, see David W. Pao, Acts and the Isaianic New Exodus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2), 91-96.

在日常生活中见证神国度的有使命身分(使徒行传2:1-41)

回到目录

毫无疑问,五旬节的故事,对早期基督徒群体的生活相当重要。这个事件,开启了在使徒行传1:8所描述见证的呼召。这段经文用两种方式表明与所有劳动者有关的宣告。第一点,五旬节事件定义基督徒在新群体中的身分,要为世界的重生、为神的国,带来生命——这是神透过众先知承诺的应许。彼得引用先知约珥的话来解释五旬节发生的事:

你们想这些人是醉了;其实不是醉了,因为时候刚到巳初。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上帝说:在末后的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少年人要见异象;老年人要做异梦。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他们就要说预言。在天上,我要显出奇事;在地下,我要显出神迹;有血,有火,有烟雾。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主大而明显的日子未到以前。到那时候,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使徒行传2:15-21)

彼得引用约珥书,谈到神遭受放逐子民复兴的经文。他用这段经文,宣称神启动了对祂子民一次就完全成就的拯救计划。[3] 神的子民回归故土,一方面应验了神立约的应许,一方面启动了这个世界之重建。约珥如此描述这段惊人的再造过程:当神的子民回归故土,沙漠生命复苏、像是在伊甸园中。土地、动物、人类全都因为神的得胜、神子民得释放,而欢欣鼓舞(参看约珥书2)。通过约珥书里这些丰富的意象,我们听见神子民的复兴会立即带来经济上的冲击。「耶和华应允他的百姓说:我必赐给你们五谷、新酒,和油,使你们饱足;我也不再使你们受列国的羞辱」(约珥书2:19)。约珥书中这桩拯救行动的高潮,是圣灵浇灌在神的子民身上。彼得知道,圣灵虽然是真实的,但是却是无法测度的奥秘;祂的降临表示最早跟从耶稣的人,就是神全新国度的属民。

第二个非常有关的重点,是彼得把救赎描述成从「堕落的世代」拯救出来(使徒行传2:40)。这里有两个地方需要澄清。第一,路加并没有把救赎说成从这个世界逃离、进入天上的世界。相反的,救赎正是从这个现存的世界里面开始的。第二,路加认为救赎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这是从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开始,和这个「堕落的世代」不同的样式。工作及其相关的经济、社会影响的结果,对人类身分至关紧要,因此人类生命样式首先要重塑的,就是基督ˊ徒管理他们权力与资产的方式。对此我们并不感到特别奇怪。所以,使徒行传前面的部份主要过程如下:(1)耶稣嘱咐,所有的人类都应当为基督做见证;(2)圣灵降临表示,长久以来、早已应许的主耶和华的日子,就要到来,神的百姓要进入新的世界;(3)主耶和华的日子预期会有明显的经济上的转变。路加接下来所说的,指出一群圣灵充满、按着神国经济学原则生活的新百姓。

The Christian modification of Israelite expectations about the end of the age is called “inaugurated eschatology” and is often organized under the rubric of a kingdom that is simultaneously already present and not yet consummated. Israel expected the day of the Lord to come in one climactic stage. Early Christians discovered that the day of the Lord was initiated at Jesus’ resurrection and with the outpouring of the Spirit, but that the kingdom would not come in full until the return of Jesus.

实践神国原则的使命群体(使徒行传2:42-4:32)

回到目录

在彼得宣告圣灵要创造一个新兴群体后,使徒行传开始描述在各种场景中这个群体快速的成长。在使徒行传2:42-47和4:32-38里对这个群体的总结,是最简要的描述。经文里清楚地描述早期信徒委身与分享的生活。[5] 因为结论差不多,所以我们会两段一起看。

门徒……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上帝,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使徒行传2:42-47)

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内中也没有 一个缺乏的;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塞浦路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他有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使徒行传4:32-37)  

虽然这些经文没有直接谈到工作,但是也都相当关注权力与资产的运用——这些常常是人类劳动的主要成果。与周边的社会相较,最值得注意的是,基督徒的群体对于权力和资产的运用,有一套很不一样的做法。很明显早期基督徒就知道个人的权力、资产并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而保留,而是为了基督徒群体良好发展的扩展、与有智慧的投资而保留的。简而言之,物资是为了他人的益处而预备的。在神的国里,生命最重要的事,就是为他人的益处而工作。

有两件事情必需说明。首先,这些经文要我们明白,我们主要的身分,是基督徒群体的成员。群体的资产,是每一位成员的资产。第二点,上面这一点跟象征罗马帝国的由上而下权责架构的经济体系,完全不同。在一个从上而下的权责体系中,富有的人施舍给缺乏之人的财富,建构了一套系统性的债务结构。从赞助者而来的馈赠,暗含受赞助人亏欠施舍者某种社会性债务的意思。这套体系,透过慷慨的赞助者经常施予自身利益,建立一种假仁假义的慷慨,其用意只是在积累赞助者的好名声。[6] 基本上,罗马帝国把「慷慨」视为取得社会权力、地位的手段。在使徒行传第2、4章里,完全看不到这种有系统的相对义务权责概念。在基督徒群体中,施予的动机是出于关切受赞助者的发展,不是为了赞助者的名声。施予跟施予者关系不大,主要都是跟接受者有关。

这是一套全然不同的社会经济价值系统。和路加福音一样,使徒行传也常常提到基督徒归信后,带来资产、权力观念重新导向的结果。坚持一切益处都是为邻舍而行,这样的态度,在耶稣的一生使命中,在祂舍己受死中,清楚明白的彰显出来。(参阅中www.theologyofwork.org/cn的路加福音与工作。)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the parallels between the community summaries and groups within Luke’s historical context. Essene/Qumran parallels: Brian J. Capp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Acts 5.4,”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New Testament 6, no. 19 (1983): 117-31; Brian J. Capper, “The Palestinian Cultural Context of Earliest Christian Community of Goods,” in The book of Acts in its Palestinian setting, edited by Richard Bauckham (Grand Rapids/Carlisle: Eerdmans/Paternoster, 1995), 323-356; Greco-Roman friendship parallels: Alan C. Mitchell, “The Social Function of Friendship in Acts 2.44-47 and 4.32-37,”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11, no. 2 (1992): 255-72; Greco-Roman utopian parallels: Gregory E. Sterling, “Athletes of Virtue’: An Analysis of the Summaries in Acts (2.41-47; 4.32-35; 5.12-16),”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13, no. 4 (1994): 679-96; parallels with Greco-Roman associations: Philip A Harland, Associations, Synagogues, and Congregations: Creating a Place in Ancient Mediterranean Society (Minneapolis: Augsburg Fortress, 2003); John S. Kloppenborg, “Collegia and Thiasoi: Issues in Function, Taxonomy and Membership,” in Voluntary associations in the Graeco-Roman world, edited by John S. Kloppenborg and S.G. Wilson, 16-30,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6).

It is not difficult to notice that giving within the Christian community can still function in this way.

全然慷慨的经济学(使徒行传2:45; 4:34-35)

回到目录

这样的群体是不是支持某种经济体系?有些注释家说实际上这个群体所作的,就是初步的共产主义,另有些人则特别注意强制变买资产是否合宜,这些都是一直在争辩的议题。但是,经文里并未建议尝试将社会改变成类似基督徒群体。实际上,很难想象一个这么少人、这么边缘、这么没有社会权力的一小群人,是为了改变帝国经济体系而设计。很明显,这个群体并没有选择退出这个帝国的经济体系。同样的,渔夫还是渔会的成员,工匠还是在市场上做生意。[7] 保罗也还是在织搭帐棚来支持自己的宣教旅行(使徒行传18:3)。

相反,经文还提到一些很有必要的工作。在初期教会里,有资源、有权力的人,为了那些「常常」(使徒行传4:34)「有所需要」的人(使徒行传2:45;4:35),盘点、清查自己的资产。这意思就是说,每一个人的资产都是可以完全供他人取用的。 也就是说,就算个别成员还是一直在掌理他们所持有的资源,群体中任何成员的资源(物资、政权、阶级、经历),都常常放在基督徒群体中供人运用。初期教会接受现实上经济条件的不均衡,没有很清楚地要求以一切平等的方式来分配资产,而是落实完全的慷慨,让物资运用对全体成员有益,而非只有个人受益。这种慷慨的态度,从很多角度来说,要比死板的订定一套规则更难。它要求不休止的责任、群体成员之间生活的相互关切、持续不断地愿意放弃对资产的控制,把全体成员的关系,看得要比拥有资产的(虚假的...)安全感更为重要。[8]

很有可能,这一套系统中的体制,是从以色列律法所表示的理想经济制度启发而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禧年、五十年一次在以色列国里重新分配土地与财富(利未记25:1-55)。禧年是神所设立,为要确定所有人都有维生所需的理想制度,但是,神的选民却从未广泛遵行过。然而,耶稣曾经引用以赛亚书61、58章内的经文,论及许多与禧年有关的伟大场景:

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 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上帝悦纳人的禧年。(路加福音4:18-19)

使徒行传4:34再次暗示禧年的伦理观,路加告诉我们说:「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这其实是申命记15:4内容直接的响应,安息年(每七年一轮较短的禧年)实际上是为了确保「在你们当中没有穷人」而设立的。

基督徒群体正是把这视为经济生活原则的典范。在古代以色列,安息年和禧年分别是七年、五十年施行一次,而完全分享则涉及初期基督徒群体的每日的所有资源。我们可以用类似登山宝训的用语来想象一下:「你们听见有人说:『每五十年,要将你们的土地归还那些没有土地的』,但是我告诉你们:『献出你的权力与资产,在你看到有需要的地方,随时随刻』。」针对他人需求的完全慷慨,就是基督徒群体里经济生活的基础。我们会在使徒行传的一些事件中,更深入探讨这一点。

早期教会的实践挑战现代的基督徒,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来实现全然慷慨的模式。在这个对个人财富、安全感近乎贪婪追求的文化中,我们如何通过全然慷慨来为神的国作见证,并形成一种可行的、构造人类生活的替代方式呢?

Philip A Harland, Associations, Synagogues, and Congregations: Creating a Place in Ancient Mediterranean Society, (Minneapolis: Augsburg Fortress, 2003); John S. Kloppenborg, “Collegia and Thiasoi: Issues in Function, Taxonomy and Membership,” in Voluntary associations in the Graeco-Roman world, edited by John S. Kloppenborg and S.G. Wilson, 16-30,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6).

Christopher M. Hays, Luke’s Wealth Ethics, Wissenschaftliche Untersuchungen zum Neuen Testament 2.275 (Tubingen: Mohr-Siebeck, 2010) explores the ethics of wealth in Luke and Acts in depth.

圣灵大能赐给全然慷慨之人各样资源(使徒行传2:42-47;4:32-38)

回到目录

在早期基督徒群体中,考虑资源使用时,还有最后两个重点要说明。第一,圣灵对于活出全然慷慨是不可或缺的。在使徒行传2:42-47和4:32-38两段经文中对这个群体的描述,均出现在圣灵两次主要的显现之后。路加非常明显表示,圣灵临在的大能和这个群体活出基督一样的慷慨之间的关联。我们应该了解,初代基督徒生活中圣灵的基本工作,就是要培植一个群体,让它对资源运用能抱持一种全然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因此,虽然圣灵展现比较奇特的能力时(异象、方言、...等)常常特别吸引我们注意力,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单纯的分享、持续不断的热情接待,也很可能是圣灵极为重要的恩赐。

第二,为了避免我们以为圣灵只是赐给拥有经济资源的人,彼得和约翰的故事表明,一切资源都是为了他人的益处而预备。在使徒行传3:1-10,彼得和约翰在美门遇到一个乞丐。这个乞丐想要些钱,但是彼得和约翰没有。但是,他们要透过耶稣的一生、受死、复活,来为神国降临做见证。因此,彼得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使徒行传3:6)。这个例子,说明资源共享不一定都跟钱财有关。使徒行传后面,我们会看到好几处运用能力、职务建立群体的案例。

也许最好的例子是巴拿巴身:在使徒行传4:32-38里,他是经济资源全然慷慨的绝佳典范,他还提供自己的职务地位帮助保罗,欢迎接纳他加入原本不太欢迎他的耶路撒冷使徒的团契(参看使徒行传9:1-31)。吕底亚是另一个例子:她在推雅推喇城织造业的高层社会地位,成为帮助保罗打入推雅推喇城社会的管道(使徒行传16:11-15)。就像其它资本一样,社会资本应妥善运用,而且是用在按着基督徒群体所认识的神国益处上。

一个公义的群体向世界作见证(使徒行传2:47;6:7)

回到目录

在使徒行传6中,选出几位管理饭食的人,将基督徒群体生活中的资源妥善运用之后,这个群体开始吸引人进来。这个群体公义的生活方式——主要以利他的方式运用权力和财产——吸引了众人来到它的领袖耶稣的跟前。当这个群体运用所持有的资产和权利,供应有需要的人时,当个人的资源为了他人的益处而完全投入群体中时,众人就会加入进来。我们已经看过:「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使徒行传2:47)。在使徒行传6里面,也有圣灵赐能力服事之后景况描述。七位长老建造群体、秉行公义的工作,造就许多人的生命。「上帝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使徒行传6:7)。

国与国的争斗:群体与权力(使徒行传5-7)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使徒行传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真实的群体中,毫不掩饰罪恶对全体成员造成的威胁。路加提到对这个基督徒团体的头两个主要威胁,都与资源的分配有关。我们后面会看到,亚拿尼亚和撒非喇,还有这个群体中说希伯来文、亚兰文的圈子里,在一些和资源、权力管理的有关事情上,陷入罪恶之中。对路加来说,这个问题严重危胁到这个群体的生命。

亚拿尼亚和撒非喇(使徒行传5:1-11)

回到目录

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死(使徒行传5:1-11),若非如此令人震惊、困惑,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对夫妻买掉一部分财产,然后公开的将所得献给这个团体。但是,他们偷偷藏了一部份,留给自己。彼得觉察到这个问题,分别与他们对质。就只是听到彼得的指控,他们两人就当场暴毙了。 乍看之下,他们的遭遇与他们所犯的过错相比,好像有点小题大作了。彼得告诉他们,把钱奉献出来不是所有人的义务。他说: 「田地还没有卖,不是你自己的吗?」「既卖了,价银不是你作主吗?」(使徒行传5:4)。私有财产并不是废止了,甚至于这个爱邻舍的群体中的成员,也可以合法地选择持有神交付给他们的资源。为什么对钱的事有所欺瞒,会引来杀身之祸?

很多人尝试要说明他们会死的原因,就算确定他们犯了什么罪也好。[9] 基本上,他们的罪恶就是假冒自己是群体的成员。就像学者司考特.巴尔契(Scott Bartchy)所说:「想要靠说谎赢得原本不配的名声,亚拿尼亚和撒非喇不但在成为赞助人一事上自取其辱,而且更显示他们其实是外人、不是弟兄姊妹。」[10] 他们并非守财奴,根本就是假冒的基督徒。[11]

欺骗的行为,显示他们还是按着罗马权利义务系统成员的心态行事为人,但是他们却装得好像是爱邻舍的基督徒一样。他们想要让人以为他们也是巴拿巴,在运用、管理资源时,以他人为中心(使徒行传4:36-37)。但是他们的动机其实只是欺世盗名罢了。如此,他们只是罗马帝国权利义务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已。他们好像很慷慨,其实只是为了地位、名声,而非为了爱而奉献。而且,彼得认为他们这样处理资产,是欺哄圣灵、欺骗神了(使徒行传5:3-4)。对一个人所形成的群体说谎,怎么会说是欺骗神的灵呢!因为和资源有关的谎言,跟「宗教」相关事务一样严重。前面已经提过,圣灵主要的角色是造就神的子民形成一个团体,照着对他人所需极深的关切,来运用资源。所以,使徒认为亚拿尼亚和撒非喇伪善的行为是假冒圣灵工作,不应令人感到意外。他们假冒慷慨,加上想要欺哄圣灵,对基督徒群体的身分造成威胁。这件事清楚明白告诉我们,投入基督群体、参与其中,是极其严肃的事。

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欺骗的事跟钱有关。如果是发生在和工作本身有关的事,又会如何?如果他们假装服事主人、老板,像是在服事神呢?(歌罗西书3:22-24)或者是假装公正对待部下?(歌罗西书3:25),或是假装坦承处理一段有冲突的关系(马太福音18:15-17)?在这些事上欺瞒基督徒群体,会对这个群体造成无法接受的伤害吗?路加在使徒行传中并未谈到这样的事,但是,相同的原则还是可以运用。其实归属基督徒群体,会连带对我们生命方向有根本的改变。在所有的事上、包括工作,爱我们的邻舍如同爱自己,不是为了提升我们的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

See options for interpretation in Joseph A. Fitzmyer,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The Anchor Bible, (New York: Doubleday, 1998), 318-319.

S. Scott Bartchy, “Community of Goods in Acts: Idealization or Social Reality?” In The Future of Early Christianity: Essays in Honor of Helmut Koester, edited by Birger A. Pearson, A. Thomas Krabel, George W. E. Nickelsburg and Norman R. Petersen, 309-18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1), 316.

For a full treatment of this narrative with respect to economic and communal implications, see Aaron J. Kuecker, “The Spirit and the ‘Other,’ Satan and the ‘Self’: Economic Ethics as a consequence of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in Luke-Acts,” in Engaging Economics: New Testament Scenarios and Early Christian Reception, edited by Bruce W. Longenecker & Kelly D. Liebengood,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9), 81-103.

圣灵与工人(使徒行传6:1-7)

回到目录

有关亚拿尼亚和撒非喇事件的主题在使徒行传6:1-7里再次出现,乃是头一件基督徒群体组织内部的争端。希利尼人可能是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从罗马帝国的众多流散的社群回到耶路撒冷。希伯来人则可能是来自巴勒斯坦地区,主要说亚兰文、希伯来文。我们不需要太多社会经验,也会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在一个视自己为以色列与神的盟约应验的群体中,以色列人比其他成员占用了更多的资源。在我们的世界里,这是经常发生的情况。和某个运动的领导者在背景、文化、地位上最接近的人,经常因为身分的关系,可以获得其他人所得不到的好处。

圣道与日常服事同样重要(使徒行传6:2-4)

回到目录

使徒行传在工作神学上最主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在使徒行传6:1-7里,使徒们应对社群内部不公义的方式。秉公行事、就像这里监管饭食的工作,与宣讲圣道的工作同样重要。因为NRSV和NIV误导的翻译,一开始可以能不太清楚意思:

十二使徒叫众门徒来,对他们说:「我们忽视上帝的道去管理(wait)饭食,这是不对的。」(使徒行传6:2,NRSV)

「我们撇下上帝道的服事(ministry)去管理(wait)饭食,原是不合宜的。」(使徒行传6:2,NIV)

在这两种翻译中,很容易听成使徒的意思好像有些埋怨。在有些人的观念里,圣道相关的工作是「服事(ministry)」(像NIV所言),但是在餐桌边「服务(waiting)」就有些不太体面。有一种解释依循这样的思路,认为餐桌边的服务是「没意义的」[12] 是「卑微的工作」[13]是群体中一种「比较低等的差事」[14] 这一种解释将司提反后来的讲道(6:3),视为圣灵发挥影响力的真正目的。[15] 对圣灵来说,没有必要介入管理资源分配这类粗活。

但是这些论点都是按照可疑的翻译而来。在NRSV和NIV中翻成「wait(服务)」的希腊文动词是diakoneō,有服事(service、ministry)的意思。King James和NASB版本翻的「服侍(serve)」意思比较正确:

我们放着圣道的服事不管,去做饮食相关的服侍(serve),这是不对的。(使徒行传6:2,KJV)

放下圣道的工作不管,去服侍(serve)饮食有关工作,并非众人对我们的期望。(使徒行传6:2,NASB)

几节经文之后,在使徒行传6:3-4,即使是NRSV和NIV,也都将同一个字分别翻成「服侍(serving)」和「服事(ministry)」:

我们要负责的,是全心祈祷、服侍(serving)神的话。(使徒行传6:3-4,NRSV)

[我们]要将精神专注于祈祷和神话语的事奉(ministry)上。(使徒行传6:4,NIV)

换句话说,神话语工作的希腊文,diakonia(「服侍(serving)」),其实动词型态跟分配资源的工作完全一样。NRSV和NIV翻译的人,把传道的工作视为「服侍(serving)」、「服事(ministry)」,是对的。他们在食物分配的工作上用到「服务(waiting)」这样需要多留意一点的字眼时,却显得有些委屈的涵意。相反的,KJV和NASB翻译的人并没有把委屈的涵意放入经文之中。 不管是神话语的工作,或者是食物有关的工作,在这些翻译中,这两组人都是在「服侍(serve)」。

希腊文原文有一个重要的涵意,服侍有需要的人,和使徒祈祷、传道的工作一样重要。使徒的职事是圣道的服事,而执事(之后常常如此称呼他们)的工作是服侍有需要的人。他们的服侍本质上是相同的,虽然所需的工作内容与技能不同。这两者对于建造神的子民,以及在这个世界上为神作见证,都是必要的。群体的生活需要各种类型的服事,路加并没有要我们以为其中一个比另一个能力更大、或更属灵。

虽然有这些论点,但是有没有可能这种委屈的涵意并非只是翻译的问题,而是使徒的本意呢?是不是使徒自以为他们领受捡选、圣道的职事,是因为他们比其他饮食服事的人更有恩赐?如果是这样,那么使徒就是落入了罗马帝国社会的权力义务体系,认为他们比较高级,所以不能屈尊去从事饮食的服侍。他们应该要以一个新的地位(圣灵的恩赐),来取代旧罗马世界的观点(权利义务)。基督福音的内涵远比这还要更为深刻!在基督徒的群体中,没有地位、位阶这种概念。

有点讽刺的,一名负责饮食的执事——司提反,可能比大部分的使徒都的讲道恩赐更大(使徒行传6:8-7:60)。虽然他满有讲道的恩赐,却受选为资源分配的执事。至少,在那个时段,对神的计划来说,让他担任饮食的服事,要比讲道来得更重要。至少对他来说,在他领受饮食相关的服侍道路上,从未贪慕自己的地位。

Joseph A. Fitzmyer,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The Anchor Bible, (New York: Doubleday, 1998), 344.

John Michael Penney, The Missionary Emphasis of Lukan Pneumatology, (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97), 65 fn 11.

Joseph T. Lienhard “Acts 6.1-6: A Redactional View.”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37 (1975), 232.

Youngmo Cho, Spirit and Kingdom in the Writings of Luke and Paul (Waynesborough, GA; Paternoster, 2005), 132.

领导群体是圣灵的工作(使徒行传6:3)

回到目录

在使徒行传6里,群体内最适合处理族群问题的工人,是那些「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跟那些负责祈祷、传道的人一样,这些饭食相关服侍的能力,也是圣灵赐下能力的结果。没有什么比得上圣灵的大能,更能造就有意义、属乎群体、能带来平安的基督徒。这一段经文让我们明白,一切造就这个群体,提升真、善、美的工作,都是对这个世界有深刻涵意的服侍(服事)。

在我们的教会里面,是否能看出讲道的牧师,和为子女提供爱的家园的父母,还有为雇主提供公正、诚实财务报告的会计师,都是一样重要的服事?我们明白它们都是倚靠圣灵行事,为了这个群体的益处吗?靠着圣灵的大能,各样的善功都具备了成为神更新这个世界管道的能力。

工作和身分(使徒行传8-12)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使徒行传接下来的部分,靠着圣灵的大能,让基督徒群体跨越文化屏障,让耶稣基督的福音进入外国人(撒玛利亚人)、社会边缘人(埃提阿伯的太监),仇敌(扫罗),还有许多其他种族的人(外邦人)中间。这些段落介绍了一些人物,简单提到他们的职务。我们在此看到:

  • 西门,一名术士(使徒行传8:9-24)
  • 一名太监,埃提阿伯女皇手下一名重要的财务官员(使徒行传8:27)
  • 扫罗,法利赛人,迫害基督徒(使徒行传9:1)
  • 大比大,布料供货商(使徒行传9:36-43)
  • 哥尼流,一名罗马的百夫长(使徒行传10:1)
  • 西门,一名硝皮匠(使徒行传10:5)
  • 希律,一位国王(使徒行传12)

工作的议题并非路加在这个段落的重点,所以我们要留意,别太在意这些职称。路加的重点,是他们响应呼召的方式,显示他们是归向、还是远离属神的国度。

回转心向神国的,透过他们所结出的果子来服事众人、见证神的国。而心思意念转离神国的,他们所行所得,主要是为了个人益处。针对这些角色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他们的本性。里面有些人在工作中,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一些连带的权力、资源:

  • 西门要拿钱给使徒,这样他就可以有赐下圣灵的能耐(使徒行传8:18-19)--显然是为了维系他「……称为上帝的大能者」的地位(使徒行传8:10)。
  • 扫罗透过他的人际网络,迫害跟从耶稣的人(使徒行传9:1-2),进而保障他作为狂热的犹太人(使徒行传22:3)、法利赛人的社会地位(使徒行传26:5)。
  • 希律王运用权谋当上罗马指派的国王,杀害使徒雅各布来博取人民的支持(使徒行传12:1-3)。希律到后来甚至要人把他当成神,这就是罗马帝国的皇帝最终的权力架构的观念(使徒行传12:20-23)。

这些作为的后果,极其严重:西门被彼得痛骂一顿(使徒行传8:20-23)。扫罗遇到复活的耶稣,耶稣说自己就是他所逼迫的群体(使徒行传9:3-9)。希律王遭天使击打致死,给虫吃光了(使徒行传12:23)。和上述这几个人形成对比,有好几个人运用他们的地位、权力、资源,为他人带来祝福与生命,例如:

  • 大比大姊妹,一位布料商,做衣服分给在身边的寡妇(使徒行传9:39)。
  • 硝皮匠西门,开放家庭给彼得使用(使徒行传10:5)。
  • 罗马百夫长哥尼流,早以慷慨闻名(使徒行传10:4),透过他的人际圈子邀请很多亲友来听彼得讲道(使徒行传10:24)。

巴拿巴,在使徒行传4:37中已知是利未人,在上面这些段落之前早已登场,运用他在群体中的地位,不顾使徒的反对,努力推荐扫罗加入使徒的团契(使徒行传9:26-27)。他还在安提阿认可了外邦人的归信(使徒行传11:22-24)。我们还记得使徒行传11:24提到巴拿巴运用他的资源、职务的秘诀,来建造基督徒的群体。在那里我们很清楚看到巴拿巴是「被圣灵充满」。

在这些例子里的讯息是相互呼应的。工作中的权力、特权、职务、资源,是为了他人的益处而设立,并不只是为了个人的好处而已。这一点,没有比耶稣更好的榜样了。在路加福音里,耶稣施行权柄,都是为了这个世界的益处,完全不为了自己。

使徒行传11:27-30提供一个为有需要的人运用资源的模范群体的例子。因应圣灵所指明天下将有大ˋ饥荒的预言:「门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钱,送去供给住在犹太的弟兄」(使徒行传11:29)。在此,我们看到人类运用劳力所得成果、帮助他人。同时我们还看到,这些慷慨的作为,并不是临时起意、偶然发生的,而是有规划、有组织、有清楚意识的行动。在www.theologyofwork.org/cn 的哥林多前书与工作 中的「哥林多前书 16:1-3」,更进一步讨论了为耶路撒冷教会募捐的事。

使徒行传11:1-26记载了基督徒群体面临的严重分歧和解决——就是外邦人在成为耶稣信徒之前是否必需先归化为犹太人的争议。我们会在15章里再讨论这个争议。 

神国的冲突:群体与政治掮客(使徒行传13-19)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我们要依照使徒行传所衍生出来,四个主要与工作神学相关的主题,来探讨这一段落。首先,我们会研究一段和见证呼召相关的经文。再来,要讨论基督徒群体怎么实践领导和决策的权力。接着,我们要考察圣灵引导的群体,如何在更广大的文化圈中施展大能。第四,我们要看到跟随基督,是否必须放弃某些职业和社会责任的问题。最后,我们要谈谈保罗自己是如何边织搭帐篷、边进行他宣教旅程的。

群体处境中的呼召(使徒行传13:1-3)

回到目录

使徒行传13:1-3告诉我们在安提阿教会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个群体以多种族群、委身为神国作见证著称。[16] 我们已经看过路加怎么描述工作——特别是权力与资源的运用——作为见证的方式。[17] 在使徒行传6:1-7中,我们看到,这些原则适用于我们很自然就联想到的事奉(像是宣教),但同样适用于我们可能叫做工作的(像是饮食款待)职业。所有的职业都可以为神国见证,特别是运用在追求公平与公义的时候。

使徒行传13:1-3告诉我们,基督徒群体在作见证的时候,是如何一心寻求圣灵带领的。保罗和巴拿巴受差遣出去作工,担任旅行传道、医治病人。这个故事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这是教会同心做出的决定。比起单独一个人来说,基督徒群体更能鉴别神对个别成员的呼召。大体上说,现在基督徒群体应该与年轻人及其家人一道寻求类似问题的答案:「你长大之后想要做什么?」「在你毕业之后要做什么?」「神呼召你做什么?」因此,基督徒群体现在的职业辨识水平需要大大提高。同时,他们也需要更严肃地了解教会工作之外的事情,知道如何服务更广阔的世界。那种对年轻人的职业生涯的权威式指引,是不够的。只有当教会能够帮助年轻人,比其它管道更有效地帮助他们选择职业时,他们才会更注意这个群体要说些什么话。

做好这一点,是极为美好的见证。首先,所有宗教传统的年轻人——毫无例外——都为了择业而深深的困挠。想象一下,如果基督徒群体可以真正帮助年轻人减轻重担、改善结果,会得到什么效果。第二,绝大多数的基督徒都在教会之外的机构工作。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所有人工作的时候,都成为基督徒服事世界的管道,改善我们所共事的数十亿世人的生活,世界将会变得如何。基督的名字能得到多么大的彰显呀?

教会对职业的辨识,持续贯串整卷使徒行传;在这之后,保罗与这群体的许多宣教伙伴同行:巴拿巴、提摩太、西拉、百基拉、……等等。其次,从路加的记载可知,即使教会分担了选择职业的责任,也不能消除人类罪性带来的紧张关系。保罗和巴拿巴对是否要带约翰马可(他在之前的行动中离开了团队)上路,有严重的争执,结果分道扬镳(使徒行传15:36-40)。

Ben Witherington, III,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A Socio-Rhetoric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8), 392.

It is worth noting, once again, that the proper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marked particularly by generosity, economic justice, and God-and-other-centered love—regularly results in the growth of the kingdom (Acts 2:47; 6:7; 9:31; etc.).

基督徒群体中的领导与决策(使徒行传15)

回到目录

在这个基督徒群体中对社群关系进行大幅调整的案例,是和外邦人是否要遵守犹太人的律法和习俗有关的严重争议。在罗马阶级分明 的社会组织权责架构下,统治阶层可能在听取各方意见之后,独裁地规定下层人民遵行的决策结果。但是,在这个基督徒群体中,重要的事情都是在同心接受圣灵的引导下,全体一起决定。

事实上,这个争端发生于11章。彼得经历了一桩出乎意料、从神而来的启示,神要赐外邦人「悔改得生命」(使徒行传11:18),但并不事先要求他们归化为犹太人。但是当他带着几位未受割礼的外邦人,回到耶路撒冷时,一些基督徒抱怨他违反了犹太人的律法(使徒行传11:1-2)。受到这样的挑战,彼得并未发怒,也没有卖弄他是耶稣使徒的领导地位、或是贬损他们的意见、抨击他们的动机。相反的,他告诉他们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还有他是怎么看出神有旨意在这当中:「上帝既然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上帝呢?」(使徒行传11:17)。特别注意,他并没有表现自己是特别有智慧、道德特别高尚,而是一个也差一点犯下大错,但是让神纠正了的人。

然后他就让质疑他的人自己决定如何响应。听过彼得的经历之后,他们没有选择自我防卫,没有把雅各布(主耶稣胞弟 、耶路撒冷地方教会的领袖)的名字搬出来挑战彼得的权柄, 也没有指控彼得越权了。相反的,他们也寻求让神在其中掌权做主 ,得到跟彼得一样的结论。一开始的冲突,后来以团契、赞美结束。「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上帝」(使徒行传11:18)。我们不能寄望每一个争端都能圆满解决,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当人明白、寻求神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恩典时,就会有生出各式各样的盼望、彼此造就。

之后,彼得和之前与他有冲突的人和谐的分开、离开耶路撒冷。但是,在犹大地区仍有一些人教导说外邦人必需先归信犹太教, 他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使徒行传15:1)。那时保罗和巴拿巴正在安提阿。和彼得同样的,他们也见识了外邦人不需要归信犹太教,也能领受神的恩典。经文告诉我们说这次分裂非常严重,但是若基督徒共同体一起寻求智慧,终究可以达成共识。「保罗、巴拿巴与他们大大地纷争辩论;众门徒就定规,叫保罗、巴拿巴和本会中几个人,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使徒行传15:2)。

到了耶路撒冷,教会、使徒和长老,都来接待他们(使徒行传15:4)。有些看法不一样、主张外邦人应该要先归信犹太教的,也都在那里(使徒行传15:5)。他们决定聚会商议这事,处理这桩激烈的争议(使徒行传15:6)。当时也在耶路撒冷使徒之中的彼得,复述了神如何向他显明祂对外邦人的恩典、不需要归信犹太(使徒行传15:7)。保罗和巴拿巴也述说了他们类似的经历,焦点同样是在神做了什么 ,而不是夸口他们有什么过人的智慧、权柄(使徒行传15:12)。大会非常重视他们所说的。然后,大家参酌有关圣经经文,仔细考虑了每一个人所说的(使徒行传15:15-17)。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雅各布,提出一个解决方案 :「所以据我的意见,不可难为那归服上帝的外邦人;只要写信,吩咐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使徒行传15:19-20)。

如果雅各布像罗马帝国权责架构一样行使他的权柄,那他说完刚刚这些话之后,一切都应该就结束了。光是他的地位、职务就足以判定这个议题。但是这并不是基督徒群体达成决议的方式。这个群体接受他的决议,但却视其为一种共识、而非命令。不只雅各布,而是所有的领袖,事实上,更是整个教会,都对这个决定表达了看法。「那时,使徒和长老并全教会定意...」(使徒行传15:22)。后来他们传话给外邦教会关于他们的决议:「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使徒行传15:28a),乃是以全体的名义,而非像权责架构那样以雅各布的名而发布。「所以,我们同心定意,拣选几个人,差他们...往你们那里去」(使徒行传15:25)。他们不强调个人的权柄,而是单单尽力顺服圣灵。 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使徒行传15:28a)。这些话似乎 很客气的表达了他们的决议, 强调他们已经弃绝了罗马权责体系所属的权力、特权、地位观念。

结束本段之前,还要强调一个重点。耶路撒冷的领袖特别尊重宣教士(彼得、保罗、巴拿巴)的经验——他们远离母堂独立工作,面对具体情况需要作出实际的决策。耶路撒冷的领导者非常尊重他们的经验和判断。他们认真沟通了指引决策的原则(使徒行传15:19-21),但是授权实际采取行动的人具体决策,然后再认可彼得、保罗、巴拿巴在工场所下的决定。这一点与罗马权责系统将能力、权柄集于主官手中,完全不同。

二十世纪后半,普及组织的使命、原则、价值观等知识,同时下放决策和行动权,其好处已经在商业、军事、教育、非营利、政府机关都广为人知。几乎各种组织的管理都受到影响、大幅转变。对早期教会的领导者来说,因此带来的人类创意、产能、服事能力的释放并不稀奇,因为早在使徒时代教会快速扩张时期,他们就经历过同样的急遽增长。

但是,面对现代经济活动时,今天的教会并不是很清楚、全面运用上述的教训。举例来说,在发展中国家服事的基督徒常常抱怨自己遭到远方发达国家的母会固执观念的阻挠。善意的抵制、公平交易规约、还有其它施压策略,常带来与原意不同的结果。举例来说,在孟加拉国致力于经济开发宣教的宣教士,曾提到美国赞助组织抵制童工的不良结果。赞助组织要求他协助发展的一家公司,不能从雇用十六岁以下员工的工厂购买材料。他们有一个供货商,由两个十几岁的兄弟构成。因为这项新要求的缘故,这家公司只好停止买进这对兄弟所做的零件,结果造成他们俩的家庭没有任何收入。后来他们的妈妈只好回去当妓女,结果让这位母亲、这对兄弟、整个家庭情况更糟。后来这名宣教士说:「我们需要美国本土教会协助的,是不带有压迫的团契关系」。「不得不服从这种善意的西方基督教命令,会让我们伤害宣教国家的人。」[18]

Name of source withheld at his request due to security concerns. Notes taken by William Messenger at 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conference, Hong Kong, July 29, 2010.

圣灵的群体面对权势威逼(使徒行传16与19)

回到目录

在使徒行传的后半段,保罗、他的伙伴,还有许多基督徒群体,和一些把持地方经济、社会势力人士起了冲突。第一桩事件发生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在那里犹太人挑唆「虔敬、尊贵的妇女和城内有名望的人」(使徒行传13:50)逼迫保罗和巴拿巴,将他们赶出境外。后来在以哥念,保罗和巴拿巴受到「外邦人、犹太人和他们的官长」凌辱(使徒行传14:5)。在腓立比,保罗和西拉因为「扰乱」城市而遭下在监狱里(使徒行传16:19-24)。保罗和帖撒罗尼迦的地方官(使徒行传17:6-9)、亚该亚的方伯(使徒行传18:12),都有严重冲突。后来,他又和以弗所的银匠工会起了争执(使徒行传19:23-41)。在保罗因为扰乱耶路撒冷治安受审时,这些冲突达到高潮,相关记载占了使徒行传最后八章。

使徒行传第2章里,彼得已经宣告神的灵要降临,因此,教会与地方势力有所冲突,就不必觉得奇怪了。我们看到,圣灵降临开始了神的新国度——虽然人无法明白这个奥秘。这会连带威胁到这个旧世界的威权体系。我们看到圣灵在这个群体中工作,形成一个以神恩赐为主,十分不同于罗马以权责为主的经济体系。基督徒群体形成一种系统内的系统,信徒仍然生活在罗马经济系统之中 ,但是以不同的态度运用资源。跟这些地方领袖冲突,主要是因为这些人都是罗马权责经济体系中主要的既得利益者。

在使徒行传16:16-24和19:23-41中的冲突,都值得深入探讨。在这些经文中,神国度的样式,与罗马世界的经济现况,有极大的分歧。

与释放腓立比女奴有关的冲突(使徒行传16:16-24)

回到目录

第一个冲突发生在腓立比,保罗和巴拿巴在那里遇到一个通灵的女子。[19] 在希罗世界中,这一类的通灵跟占卜、算命有关:「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使徒行传16:16)。这可能是获取经济利益最令人不齿的方式。不知道为何保罗和西拉没有早一点行动(使徒行传16:18)。也许可能的原因,是保罗想要在纠正他们之前,先和她、还有她的主人有所联系。但是,最后保罗采取了行动,释放了这个女子的灵,挡了她主人的财路。这些主人便拉着保罗和西拉去见市镇首领、官长,说这些人骚扰城市安宁。 

这件事有力的证实,耶稣在路加福音4中宣告的释放,至少会与一项实际普遍存在的生意——奴隶的剥削——相冲突。靠剥削人力牟取经济利益的事业,和基督福音严重冲突。(剥削人力的政府也是一样糟糕。我们前面谈过希律对待人民、甚至自己所属军兵如何残暴,结果导致他惨死在主的天使手中。)保罗和西拉的使命不是要革命颠覆腐败罗马世界的经济体系和政治现状,但耶稣要将人从罪恶、死亡中释放出来的大能,定然会打破这种剥削、奴役的捆绑。属灵的释放,一定会带来经济的影响。保罗跟西拉愿意让自己受羞辱、鞭打、下在监里,为的是要让那些在性别、社经地位、年龄上弱势而受到苦待的人,得到经济上的释放。

回看过去的两千年,基督徒是否可以对违反基督教伦理、社会原则的产品、公司、产业、政府,妥协让步、甚至还从中获利?谴责毒品、卖淫这类非法勾当是容易的,但是还有很多伤害劳工、消费者、或是大多数民众的合法产业,又应该要怎样呢?哪些牺牲他们利益、让少数人得利的法律漏洞、津贴、不公平的政府规定,又该如何对待呢?我们能察觉到自己从剥削他人而得到利益吗?在全球化经济系统中,追踪经济活动的状况和结果,十分困难。这需要很好的洞察力,不过基督徒群体并不是常常能够严格地执行评价的标准。实际上,使徒行传全书并没有告诉我们衡量经济活动的原则。不过本书确实谈到经济事务也是福音所关切的。保罗和西拉这两位伟大的宣教士、信心的勇士之故事,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知道基督徒蒙召要面对世上经济活动的错谬。

17和18章包含许多和工作有关的内容,但是为了继续讨论从福音挑战这世界体系而萌生的冲突,本文会接着讨论19章21-41节发生的冲突事件,再回到17,18章,最后再讨论19章其它部分。

See John R. Levison, Filled with the Spirit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9), 318-320, for a description of this type of spirit in Greco-Roman perceptions.

与以弗所地方败坏商业的冲突(使徒行传19:21-41)

回到目录

为了讨论第二桩冲突事件,下面不会照着经文的顺序(暂时跳过使徒行传19:17-20)。这事发生在以弗所——亚底米神庙所在地。以弗所的亚底米崇拜是小亚细亚很有势力的经济力量。朝圣的人串流不息涌进这座神庙(一座雄伟的建筑、被视为古代七大奇迹之一),渴望能从亚底米大神领受在狩猎、农耕、家族各方面强盛的繁殖力。当时,就像很多观光城市一样,很多当地产业都和这个热门景点有关。[20]

有一个银匠,名叫底米丢,是制造亚底米神银龛的,他使这样手艺人生意发达。他聚集他们和同行的工人,说:「众位,你们知道我们是倚靠这生意发财。这保罗不但在以弗所,也几乎在亚细亚全地,引诱迷惑许多人,说:『人手所做的,不是神。』这是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这样,不独我们这事业被人藐视,就是大女神亚底米的庙也要被人轻忽,连亚细亚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荣也要消灭了。」众人听见,就怒气填胸,喊着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 满城都轰动起来。众人拿住与保罗同行的马其顿人该犹和亚里达古,齐心拥进戏园里去。(使徒行传19:24-29)

底米丢知道,若人人都变成耶稣的信徒,他们花钱的方式就会改变。不再购买和偶像崇拜有关的东西,只是最明显的改变。基督徒也很可能比较少为自己买奢侈品,而是为了他人的益处多买一些必需品。他们很可能越来越少消费,越来越多的奉献和投资。神并未禁止基督徒买银饰、银器。但是底米丢看得很准,如果很多人信了耶稣,整个消费型态会大幅转变。这会威胁到那些靠着以前消费模式赚取大多数利益的产业。

这一点提醒我们思考,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也许存在与基督徒的信仰不大相称的方面。举例来说,基督徒是否没有像底米丢担心的这样,还是继续买入和耶稣信仰不相合的物品、服务?我们成了基督徒之后,会不会还是继续购买一些跟亚底米神龛类似的东西?我们可能会联想到一些令人渴望的名牌商品,好像买家的社会地位、财富、权力、才智、美貌,或者其它特质,跟这些商品的「品牌承诺」有什么关联似的。如果基督徒 宣称自己的位份主要来自神在基督里无条件的爱,那么和名牌有所关连,不是一种偶像崇拜吗?买名牌是不是根本就等同于买亚底米的神龛呢?这桩以弗所发生的事件,至少可以警惕我们,跟随耶稣有时会在经济上遇到让我们不太顺利的状况。

See Ben Witherington, III, Acts of the Apostles: A Socio-Rhetoric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8), 592-593.

尊重其它文化(使徒行传17:16-34)

回到目录

虽然必须要在广大文化处境中面对权势威胁,但是基督徒群体走入世界时,硬碰硬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通常,其它文化对于神的恩典会有些误解、挣扎、轻视,但是还不至于会逼迫。在这种情况中,宣讲福音最好的方法可能是与文化合作、尊重它们。

在使徒行传17章,保罗为我们示范怎么以尊重的态度与其它文化共处。这要从仔细观察开始做起。保罗在雅典城内散步,在那里发现了许多神明的寺庙。他说他「观看」他在那里发现「你们所敬拜的」(使徒行传17:22),特别注意到那些是「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使徒行传17:29)。他读过他们的文献,可以得宜的引用,并且以尊重的态度将这些内容加入他有关基督的宣讲中。事实上,保罗说,他引用的诗句里有一些关于神的真理:「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使徒行传17:28)。投入到全面改变社会的工作中,并不是说基督徒就要反对社会上所有的事。社会并非完全不相信有神、不认识神:「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

类似的,在工作环境中,我们要仔细观察。在我们的学校、公司、政府机关、工作职场,也可以看到许多还不错的地方,虽然那不一定都跟基督徒群体有关。如果我们观察敏锐,会看到就算是不认识、甚至藐视基督的人,也ˋ还是照着神的形象所造。像保罗一样,我们应当善用这些,而不只是一味的贬损。我们可以和非信徒合作一起改善劳资关系、客服、研发、公司与市政管理、公共教育,以及很多其它领域。我们应该善用大学、公司、非营利团体,还有其它各种机构发展出来的技能与洞见。我们的角色不是去谴责他们做了什么,而是要更加深入认识他们所作的,然后向他们证实:「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使徒行传17:27)。比较一下这两句话有何不同:「因为你们不认识基督,你们所做的都是错的」,和「因为我认识基督,我想我能比你们更知道怎么欣赏你们所做的」。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仔细观察我们职场中破碎、罪恶的状况。我们的目的不是要论断 ,而是要去医治、或者至少是限制伤害扩大。保罗对罪恶和偶像崇拜的观察十分细心、深入。「他……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使徒行传17:16)。现代职场上的偶像,和古代雅典的一样,多得不得了。一位在纽约市的基督徒领袖说:

我和一些教育工作人员一起共事的时候,他们的偶像就是这世界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透过教育来解决。我和他们一样想要解决这世界的问题,不过我会告诉他们,教育能做的有限,只有基督才有真正的解答。对其它的行业来说,也是这样的。[21]

和保罗一样,细心观察,会让我们成为更富睿智的见证人,见证基督让世界恢复原状的大能。

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上帝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 (使徒行传17:30-31)

Telephone interview with Katherine Leary Alsdorf, Executive Director, Center for Faith and Work, 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 New York, December 15, 2012.

织搭帐棚与基督徒生活(使徒行传18:1-4)

回到目录

使徒行传中最常提到工作的经文,就是使徒行传18:1-4中,保罗织搭帐棚。虽然这是大家很熟的经文,但是我们常常把它的意思想得太狭隘了。大多数人读后的意思,就是保罗靠着织搭帐篷赚钱,以支持自己为基督做见证的真正使命。这种观点太狭隘,因为没有看出织搭帐棚就是在完成见证基督的使命。保罗讲道的时候,是做见证;他做帐篷、运用所得帮助更广大的教会群体,也是在做见证。

这一点切合路加的观点,圣灵赐能力给基督徒,为了整个群体运用资源,这也是在为福音做见证。请记住,路加认为基督徒生活的主要方向就是做见证,而且一个人生命中的一切,都可以为主作见证。所以,保罗靠着圣灵带领的典范,十分令人惊奇、赞叹。
保罗确实是要自立自养。但是他的动机不只是支持自己的宣教事奉,更是要为整个群体提供经济援助。保罗这么谈到他对以弗所地区经济上的影响:

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20:33-35,特别标记处为RSV版本) 

保罗有收入的工作,是要用来支持这些群体的经济。[22] 保罗为了这个群体而运用他的技能、资产,而且他清楚表达,其他人也应该这么做。他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效法他讲道的榜样。但是他确实是提到,每一个人都要效法他劳苦的榜样,来帮助软弱的 、慷慨付出,如同耶稣所教导的。班.威瑟琳顿(Ben Witherington)说过,保罗并没有说他使徒的位份比较高级,反而是「为了基督的缘故,放下身段、贴近社会底层。」[23]

换句话说,保罗之所以从事帐篷织搭的工作,并不是来供应他自己去做传道这些「真正的工作」。相反的,保罗在布料坊、市集、会堂、演讲厅、甚至牢房里,都是在做见证。在这些处境之中,保罗参与神的复兴大计。在这些处境中,保罗为了神的荣耀、活出他在基督里的新身分,为他的邻舍、甚至是以前的仇敌,活出爱。就算是他被人视为犯人、押送过海时,他还是运用他领导、激励的恩赐,引导军兵、水手,在暴风雨中,押送他安全抵达目的地(使徒行传27:27-38)。如果没有传福音、作使徒的恩赐,他还是会透过支搭帐棚来为基督作见证,为这个群体的缘故劳苦,在各样状况中为他人的益处而作。

「织搭帐棚」是基督徒常用的比喻,说的是从事支薪专业来支持所谓的「带职事奉。」「双重呼召」也常用来指结合两种专业:支薪的和纯事奉的。但是保罗的榜样让我们明白,人类生活的每个部份,都应该不断作见证。「带职事奉」和其它的见证,并没有什么根本差别。照使徒行传的记载,基督徒确实只有一种呼召:为福音作见证。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服事:讲道、教牧关顾、支搭帐棚、作家具、奉献关怀弱势族群,等等。一个基督徒从事类似织搭帐棚的支薪专业,来支持传讲耶稣的无薪酬专业,精确一点来说,应该叫作「两重服事」而非「双重呼召」:应该是一个呼召、两种服事。对那些担任多项工作的基督徒来说,也是如此。

This ethic is also expressed by Paul in 1 Thessalonians 1:9 and 1 Corinthians 9:1-15.

Ben Witherington, III,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A Socio-Rhetoric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8), 547.

福音与呼召及事工的限制(使徒行传19:17-20)

回到目录

使徒行传19:13-16提到一则特别的故事,「平素行邪术的」悔改信主了(使徒行传19:19)。他们有许多人把行邪术用的书拿来,堆积在众人面前焚烧。路加告诉我们,这些归信的人所烧书价值共合五万块钱。这些钱大约等于一个日薪劳工不断工作137年的薪酬,或者足够喂饱100家庭500天的粮食。[24]基督徒加入神国度的群体之后,对经济、呼召有重大影响。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对行邪术表示悔改的人,一定就是对自己这种营生的方式表示悔改,但是,这些价值不斐的书籍,不太像只是一种休闲嗜好而已。我们看到,透过在基督里的信心带来的生命中快速的改变,很快地反应在职业决定上——路加福音也有类似的情况。这里,信徒发现他们有必要完全离弃以前的工作。

在其他许多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事原来的职业,但是必须用不同的方式来执行。举例来说,一个保险推销员,专门卖非必要保险给年长者。这个人应该停止这样做,但是,他可以继续销售保险,改卖能让买受人受益的产品。业务奖金可能不多(甚至根本没有),但是,这样的专业会有较多合法合理的成就、符合道德规范的空间。

有一些可以合法执行的专业充满困难,因为在那一行中非法的事非常普遍,以至于很难在不违反圣经原则的情况下,与同业竞争。在一些极度腐败的国家里,城市中的雇工,就面临这样的困境。一个尽忠职守的建筑工地监工,很可能一周辛苦赚进10美元,但是上司却索要你一个月付100元来保住工作。身陷这种处境的基督徒,面临困难的抉择。如果尽忠职守、诚恳的人离开岗位,对大众来说是很可惜的。但是,如果不容易又不太可能在工作中持守信实,基督徒要如何守住工作?路加在 路加福音3:9提到类似的事,施洗约翰劝告军兵和税吏,继续他们的工作 ,但是不要再跟其他许多同行一样,以强暴待人、讹诈他人。(更多关于此段经文的讨论,请参看www.theologyofwork.org/cn中, 路加福音与工作 的「"路加福音3:1-14"」 )

Darrell Bock,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Acts (Grand Rapids: Baker, 2007), 605.

保罗以领导力作见证的四个特征(使徒行传20-28)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使徒行传最后八章,以一连串精采绝伦的事件,描写了保罗被两任罗马总督下在监里的经过 、以及去罗马受审的惊险海上行程。从许多方面来看,保罗的经历也总结了耶稣的使命,使徒行传20-27可以当作一段保罗自己的受难记。这些章节和工作最有关联的,是有关保罗领导的部分。我们会特别注意他的勇气、受苦、尊重他人,还有他对其他人生命的关切。

保罗的勇气(使徒行传20-28)

回到目录

在腓立比和以弗所的冲突后,保罗承受牢狱之灾(使徒行传20:23,ˊ21:11)和死亡的威胁(使徒行传20:3,23:12-14)。这些威胁并不是无所谓的,因为两次都差点要了他的命(使徒行传21:3; 23:21)。保罗被罗马政府关押(使徒行传23:10) ,有人控告他(使徒行传24:1-9)。虽然是诬告,但是最后还是导致他受到处决。从我们已经探讨过的经文看来,这事并不讶异,因为走在神国的道路上,会与世界的道路发生冲突。

但是就算历经这一切,保罗仍然保有超乎常人的勇气。他继续传道的工作,无视这些威胁,而且还敢向捕抓他的人传讲——一个是犹太人(使徒行传23:1-10)、一个是罗马人(使徒行传24:21-26;26:32;28:30-31)。最后,他的勇气发挥了关键作用,不只是帮助他传道,而且还救了船难中的上百条人命(使徒行传27:22-23)。在身旁的人畏缩不前时,他的话是他勇敢的态度最好的说明:「你们为甚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着主耶稣的缘故,不但在耶路撒冷被捆绑,就是死在那里也是心甘情愿的」(使徒行传21:13)。

但是,这里的重点不是保罗超凡的勇气,而是圣灵赐给我们每一个人勇气去做我们的工作。保罗认为,是圣灵带领他面对困难,依然勇往直前(使徒行传20:22; 21:4;23:11)。这一点相当激励今天的你我,因为我们也要依靠圣灵赐下我们可能缺乏的勇气。我们面对的危机还没有让我们因巨大的恐惧而失去勇气,但是不断袭来的担忧会让我们无力在工作中按照神国的道路行出第一步。我们常常不敢为同事辩护、服务客户、质疑上司、对某个议题勇敢提出看法,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有什么压力,而是因为我们害怕如果这么做 ,会不会冒犯到什么权威人士?如果我们接受一个职位之前,并不知道在工作中会做一些与神旨意相反的事情,至少我们也要得到上级实际的命令才这样做吧?我们是否可以依靠圣灵,让我们能坚持到这一地步?

保罗受苦(使徒行传20-28)

回到目录

保罗非常需要勇气,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工作将会面临极大的苦楚。他提到:「在各城市圣灵都指示我,有监狱和灾难等着我」(使徒行传20:23)。他遭到绑架(使徒行传21:27),被打(使徒行传 21:30-31; 23:3),威胁(使徒行传 22:22; 27:42),多次被捕(使徒行传21:33; 22:24, 30; 23:35; 28:16),官司控告(使徒行传21:34; 22:30; 24:1-2; 25:2,7; 28:4),法庭询问(使徒行传 25:24-27),嘲弄(使徒行传26:24),无人理会(使徒行传27:11),船难(使徒行传27:41)还被毒蛇咬伤(使徒行传28:3)。传统认为,保罗最后因为他的工作而被处死,虽然这一点圣经里并没有多少地方提到。

在破碎的世界中,领导会承受痛苦。不能把受苦当作领导职位的关键元素之人,无法成为领导者,至少不是神所要的那种领导者。从这一点,我们看到罗马权责系统完全错误的地方。罗马的权责体系架构,是要让有责有权的不必受苦。举例来说,只要有权,就可以逃过身体的刑罚,就像我们看到,保罗的公民资格(一种权利,虽然是从家族中继承而来的)是唯一可以保护他免受任意虐待的身分(使徒行传22:29)。然而,保罗却欣然接受身体和其他方面的痛苦,将其视为像耶稣一样领导的必经之路。今天,我们可能为了和古罗马人同样的理由而钻营成为领导者——为了要避开苦难。我们可能成功的赢得权力,可能让我们免于这世上的伤害。但是,如果我们不想或多或少承受一些伤害,那么我们所领导的人也无法得到什么益处。如果我们担任领导,无法使众人得益处,那么这就不是神所要的领导。

保罗的尊重他人(使徒行传20-28)

回到目录

虽然保罗十分肯定在信仰、行为上他是完全对的,但是他对所遇到的人,仍然表示尊重。这一点使人——特别是他的仇敌和抓捕他的衙役——对他极有好感,因此也给了他好机会来为神的国作见证。他到了耶路撒冷时,尊重那里的犹太基督徒领袖 ,遵循他们奇怪的要求,要证明他还遵守犹太律法(使徒行传21:17-26)。他说话语带尊重,即使面对刚刚才打了他的群众,(使徒行传21:30-22:21),要鞭打他的士兵(使徒行传22:25-29),要控告他犯了罗马法律的犹太公会(甚至还会因不小心羞辱了大祭司而道歉,使徒行传23:1-10),罗马总督腓力斯和他的妻子土西拉(使徒行传24:10-26),腓力斯的继任者非斯都(使徒行传 25:8-11; 26:24-26),还有对监禁他的亚基帕王和他的王后贝妮丝(使徒行传26:2-29),都不失尊重。在前往罗马的途中,他一样尊重百夫长犹流(使徒行传27:3),马耳他的酋长(使徒行传28:7-10),还有在罗马犹太群体的领袖(使徒行传28:17-28)。

千万别以为保罗表示尊重,就会不好意思清楚表达所要传讲的讯息。无论遇到任何人,保罗从来没有在传讲真理上打折扣。在耶路撒冷,诬陷他带外邦人进入圣殿的犹太群众打了他,但他对他们讲道,说主耶稣交付他,向外邦人传讲救恩的好消息(使徒行传22:17-21)。 在使徒行传23:1-8,他对犹太公会说:「我今天在这里受审问是因为我盼望死人复活」(使徒行传23:6)。他向腓力斯传福音(使徒行传24:14-16),还有非斯都、亚基帕、贝妮丝:「现在我站在这里受审,是因为我对上帝向我们祖先所应许的存着盼望」(使徒行传26:6)。他提醒航向罗马船上的士兵、船员:「各位,我看从这里继续航行是很危险的;不但货物和船将受损坏,连我们的生命也难保」(使徒行传27:10)。使徒行传结束的时候,保罗「大胆地宣扬上帝国的信息,教导有关主耶稣基督的事,没有受到甚么阻碍」(使徒行传28:30-31)。

尽管他要说的话十分坚定,但是保罗对他人的尊重,常常让人愿意听他说,甚至化敌为友。经过罗马指挥官调停,原要鞭打他的军官,就奉命放了保罗(使徒行传22:26-29)。有法利赛教师抗议说:「我们找不出这个人有任何错处!可能真的有神灵或天使向他说话呢?」(使徒行传23:9)。腓力斯判定保罗「并没有甚么该死或该囚禁的罪行」(使徒行传23:29),并且他还成了保罗热心的听众,「又盼望保罗送钱给他,所以常常叫他来,跟他谈论」(使徒行传24:26)。亚基帕、贝妮丝、非斯都看出保罗是无辜的,而且亚基帕也开始信服保罗的讲道,他说:「你想用几句话就会说服我作基督徒吗?」(使徒行传26:28)。快到罗马的时候,保罗其实成了押送船真正的领袖,发出许多命令,船长和百夫长都很乐意听从(使徒行传27:42-44)。在马耳他,酋长热请款待保罗和他的同伴,之后又给他们的船许多补给品,送他们启程(使徒行传28:10)。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对保罗以礼相待。有的人诬蔑、有的人拒绝、有的人威胁、还有的人恶待他。但是,一般而言,他比他所接触到的罗马权责体系之中的领导者,受到更多的尊重。运用权力可能可以让人表现出敬畏的外表,但是,真诚的敬重才可能赢得真诚的敬重。

保罗对他人的关怀(使徒行传20-28)

回到目录

保罗的领导特征之一,就是特别关怀他人。他接受领导的重担,不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而是要让别人过得更好。他这么积极旅行,到艰困的地区宣讲更美好生活方式,就是明证。 我们还看到他对他人具体的、私人的关怀。他医治了一个从楼上窗台掉下、摔成重伤的少年(使徒行传20:9-12)。他装备他所建立的教会,可以在他死后承担使命,还要在「众人痛哭」的时候,激励、安慰他们(使徒行传20:37)。他甚至还尝试跟那些要杀他的人传讲好消息(使徒行传22:1-21)。他治好了马耳他岛上很多病人(使徒行传28:8-10)。

他关心他人最令人震撼的例子,是在船难的过程中。虽然他建议不要走这段路时没有受到采纳,等到暴风雨肆虐的时候,保罗还是积极协助、激励船员和旅客:

众人多日没有吃甚么,保罗就出来站在他们中间,说:「众位,你们本该听我的话,不离开克里特,免得遭这样的伤损破坏。现在我还劝你们放心,你们的性命一个也不失丧,惟独失丧这船。因我所属所事奉的上帝,他的使者昨夜站在我旁边,说:『保罗,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西泽面前,并且与你同船的人,上帝都赐给你了。』所以众位可以放心,我信上帝他怎样对我说,事情也要怎样成就。」(使徒行传27:21-25)

他并不是只有用嘴巴说说而已 ,还有具体的行动。他确认每个人都吃饱了、有力气(使徒行传27:34-36)。他设计了一个计划,可以救所有人的性命,包括不会游泳的(使徒行传27:26,38,41,44)。他指挥预备启航的各项准备工作 (使徒行传27:43b),还提防小心别让船员弃船离开军兵和乘客(使徒行传27:30-32)。因为他悉心关切与行动,这场船难没有失去任何一条性命(使徒行传27:44)。

保罗的领导,囊括了超过勇气、受苦、尊重、关切他人四种特质以外的成分,这一点在使徒行传20-27之外还都常常看得到。但是,在这些章节之中表现出来的特质,成了圣经之中最令人振奋、最具代表性的范例,无论在现代的情境之中,还是像在路加的时代一样,都给了我们很好的榜样。

使徒行传的结论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研究使徒行传中工作以及与工作有关的议题,看出在神的国度中对于职业的一贯原则。在使徒行传中,基督徒的工作观并不是只是一种伦理关系而已。工作,是神救赎这世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见证。使徒行传的思路照着下列步骤而行:

1. 圣灵降临,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开启基督的国度、神的新天新地。寻求自身地位的罗马权责体系,换成寻求他人益处的、爱之圣灵。这是效法耶稣为了他人益处将自己献上的榜样,特别是在十字架上所显明的。

2. 基督徒的呼召(职业)就是领受圣灵大能、为基督的国作见证——不只是透过宣讲福音,更是要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按着神充满慈爱的灵,行事为人。

3. 基督徒的呼召是赐给整个信徒群体,不是只给个人。信徒个别所行不是完美的——有时甚至是很不完美,尽管如此,这就是这个新世界真实的情况。

4. 这个群体借着工作和利用与工作有关的资源——权力、财富和地位,为他人和群体谋福利,以此见证基督的国度。这个群体中的成员,相互扶持,转变生命,满有慈爱、彼此服事。一个明显的结果就是彼此慷慨分享各样资源的生活。

5. 按着这样的方式去工作时,每一种专业就可以因为行出神国所有的公理、正义、美善,而成为见证的行动。

6. 因此,基督徒群体行出一种挑战这个堕落世界的工作方式,有时还会因此与这个世界的权力拥有者相冲突。但是,这个群体的用意,不是要打败、而是要转变这个世界。

7. 领导,是慈爱与服事的新心新灵展现的重要园地。在这个群体中,大家共享权柄,鼓励每一个阶层的成员担当领袖。领导者接受为他人益处而行动的担子,尊重受他们领导的人之智慧与权柄。领导的特质(勇气、受苦、尊重、关切他人),在使徒保罗的身上极为显著、堪为楷模。

使徒行传帮助我们看到,一切人类的工作(包括我们的工作和相关的成果),都是从神的国度降临这地的圣灵施展大能的管道。照这样看来,工作不只是极其尊贵,而且对我们蒙召做见证极为关键。就像起初一样,工作对现今全人类一样十分重要。 神呼召今日的工人为栽培者、转化者,为了神国度的缘故去更新土地、文化、家庭、企业、教育,主持正义,影响所有的领域。

使徒行传中的关键经文与主题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经文

主题

使徒行传 1:6 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

基督徒回应神国呼召,在群体中活出属神的生命。

使徒行传 1:8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里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基督徒群体就是要在每天的生活中,为神的国作见证。

使徒行传 2:17-21   上帝说:在末后的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少年人要见异象;老年人要做异梦。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他们就要说预言。在天上,我要显出奇事;在地下,我要显出神迹;有血,有火,有烟雾。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主大而明显的日子未到以前。到那时候,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基督徒生活就是活在神的新天新地之中。

使徒行传 2:40         彼得还用许多话作见证,劝勉他们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

基督徒生活就是活在神的新天新地之中。

使徒行传 2:42-47   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上帝,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权力、地位、资源,都要为了这个群体而运用。

使徒行传 3:6  彼得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

权力、地位、资源,都要为了这个群体而运用。

使徒行传 4:18-21   于是叫了他们来,禁止他们总不可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彼得、约翰说:「听从你们,不听从上帝,这在上帝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 官长为百姓的缘故,想不出法子刑罚他们,又恐吓一番,把他们释放了。这是因众人为所行的奇事都归荣耀与上帝。

神的权柄超越一切的权力。

使徒行传 4:25-26   你曾借着圣灵,托你仆人-我们祖宗戴维的口,说:「外邦为甚么争闹?万民为甚么谋算虚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也聚集,要敌挡主,并主的受膏者。」

神的权柄超越一切的权力。

使徒行传 4:32-38   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塞浦路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他有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

权力、地位、资源,都要为了这个群体而运用。

使徒行传 5:1-11    有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同他的妻子撒非喇卖了田产, 把价银私自留下几分,他的妻子也知道,其余的几分拿来放在使徒脚前。彼得说:「亚拿尼亚!为甚么撒但充满了你的心,叫你欺哄圣灵,把田地的价银私自留下几分呢?田地还没有卖,不是你自己的吗?既卖了,价银不是你作主吗?你怎么心里起这意念呢?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上帝了。」亚拿尼亚听见这话,就仆倒,断了气;听见的人都甚惧怕。有些少年人起来,把他包裹,抬出去埋葬了。约过了三小时,他的妻子进来,还不知道这事。彼得对她说:「你告诉我,你们卖田地的价银就是这些吗?」她说:「就是这些。」彼得说:「你们为甚么同心试探主的灵呢?埋葬你丈夫之人的脚已到门口,他们也要把你抬出去。」妇人立刻仆倒在彼得脚前,断了气。那些少年人进来,见她已经死了,就抬出去,埋在她丈夫旁边。全教会和听见这事的人都甚惧怕。

权力、地位、资源,都要为了这个群体而运用。

使徒行传 5:27-32   带到了,便叫使徒站在公会前;大祭司问他们说:「我们不是严严地禁止你们,不可奉这名教训人吗?你们倒把你们的道理充满了耶路撒冷,想要叫这人的血归到我们身上!」彼得和众使徒回答说:「顺从上帝,不顺从人,是应当的。你们挂在木头上杀害的耶稣,我们祖宗的上帝已经叫他复活。上帝且用右手将他高举,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将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赐给以色列人。我们为这事作见证;上帝赐给顺从之人的圣灵也为这事作见证。」

神的权柄超越一切的权力。

使徒行传 6:1-7       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因为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十二使徒叫众门徒来,对他们说:「我们撇下上帝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 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但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大众都喜悦这话,就拣选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圣灵充满的人,又拣选腓利、伯罗哥罗、尼迦挪、提门、巴米拿,并进犹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叫他们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祷告了,就按手在他们头上。上帝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

权力、地位、资源,都要为了这个群体而运用。

使徒行传 8:18-24   西门看见使徒按手,便有圣灵赐下,就拿钱给使徒,说:「把这权柄也给我,叫我手按着谁,谁就可以受圣灵。」彼得说:「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因你想上帝的恩赐是可以用钱买的。 你在这道上无分无关;因为在上帝面前,你的心不正。你当懊悔你这罪恶,祈求主,或者你心里的意念可得赦免。我看出你正在苦胆之中,被罪恶捆绑。」西门说:「愿你们为我求主,叫你们所说的,没有一样临到我身上。」

权力、地位、资源,都要为了这个群体而运用。

使徒行传 8:26-40   有主的一个使者对腓利说:「起来!向南走,往那从耶路撒冷下迦萨的路上去。」那路是旷野。 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个衣索匹亚人,是个有大权的太监,在衣索匹亚女王甘大基的手下总管银库,他上耶路撒冷礼拜去了。现在回来,在车上坐着,念先知以赛亚的书。圣灵对腓利说:「你去!贴近那车走。」腓利就跑到太监那里,听见他念先知以赛亚的书,便问他说:「你所念的,你明白吗?」他说:「没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于是请腓利上车,与他同坐。他所念的那段经,说:他像羊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他卑微的时候,人不按公义审判他;谁能述说他的世代?因为他的生命从地上夺去。太监对腓利说:「请问,先知说这话是指着谁?是指着自己呢?是指着别人呢?」腓利就开口从这经上起,对他传讲耶稣。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监说:「看哪,这里有水,我受洗有甚么妨碍呢?」于是吩咐车站住,腓利和太监二人同下水里去,腓利就给他施洗。从水里上来,主的灵把腓利提了去,太监也不再见他了,就欢欢喜喜地走路。后来有人在亚锁都遇见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传福音,直到西泽利亚。

权力、地位和资源都不能替代我们与神的关系

使徒行传 9:36-43   在约帕有一个女徒,名叫大比大,翻希腊话就是多加;她广行善事,多施赒济。当时,她患病而死,有人把她洗了,停在楼上。 吕大原与约帕相近;门徒听见彼得在那里,就打发两个人去见他,央求他说:「快到我们那里去,不要耽延。」彼得就起身和他们同去;到了,便有人领他上楼。众寡妇都站在彼得旁边哭,拿多加与她们同在时所做的里衣外衣给他看。彼得叫她们都出去,就跪下祷告,转身对着死人说:「大比大,起来!」她就睁开眼睛,见了彼得,便坐起来。彼得伸手扶她起来,叫众圣徒和寡妇进去,把多加活活地交给他们。这事传遍了约帕,就有许多人信了主。此后,彼得在约帕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住了多日。

权力、地位、资源,都要为了这个群体而运用。

使徒行传 9:43         此后,彼得在约帕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住了多日。

权力、地位、资源,都要为了这个群体而运用。

使徒行传 10:24       又次日,他们进入西泽利亚,哥尼流已经请了他的亲属密友等候他们。

权力、地位、资源,都要为了这个群体而运用。

使徒行传 11:27-30 当那些日子,有几位先知从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内中有一位,名叫亚迦布,站起来,借着圣灵指明天下将有大饥荒。这事到克劳第年间果然有了。于是门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钱,送去供给住在犹太的弟兄。他们就这样行,把捐项托巴拿巴和扫罗送到众长老那里。

权力、地位、资源,都要为了这个群体而运用。

使徒行传 12:20-23 希律恼怒泰尔、西顿的人。他们那一带地方是从王的地土得粮,因此就托了王的内侍臣伯拉斯都的情,一心来求和。希律在所定的日子,穿上朝服,坐在位上,对他们讲论一番。百姓喊着说:「这是神的声音,不是人的声音。」希律不归荣耀给上帝,所以主的使者立刻罚他,他被虫所咬,气就绝了。

一切权柄都是从神而来

神的权柄超越一切的权力。

使徒行传 13:1-3     在安提阿的教会中,有几位先知和教师,就是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并扫罗。他们事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做我召他们所做的工。」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

在基督徒的群体之中,辨明特别的呼召

使徒行传 13:50       但犹太人挑唆虔敬、尊贵的妇女和城内有名望的人,逼迫保罗、巴拿巴,将他们赶出境外。

基督徒的生命会与权势相对抗

使徒行传 16:11-15 于是从特罗亚开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亚坡里。从那里来到腓立比,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我们在这城里住了几天。当安息日,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有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上帝。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便求我们说:「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请到我家里来住」;于是强留我们。

权力、地位、资源,都要为了这个群体而运用。

使徒行传 16:16-24 后来,我们往那祷告的地方去。有一个使女迎着面来,她被巫鬼所附,用法术,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她跟随保罗和我们,喊着说:「这些人是至高上帝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她一连多日这样喊叫,保罗就心中厌烦,转身对那鬼说:「我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从她身上出来!」那鬼当时就出来了。使女的主人们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又带到官长面前说:「这些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我们的城,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众人就一同起来攻击他们。官长吩咐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打了许多棍,便将他们下在监里,嘱咐禁卒严紧看守。禁卒领了这样的命,就把他们下在内监里,两脚上了木狗。

福音将人从邪恶的、受压迫经济境况中释放

使徒行传 17:12       所以他们中间多有相信的,又有希腊尊贵的妇女,男子也不少。

教会里有多样的社会阶层

使徒行传 18:3-4     他们本是制造帐棚为业。保罗因与他们同业,就和他们同住做工。每逢安息日,保罗在会堂里辩论,劝化犹太人和希腊人。

权力、地位、资源,都要为了这个群体而运用。

使徒行传 19:19       平素行邪术的,也有许多人把书拿来,堆积在众人面前焚烧。他们算计书价,便知道共合五万块钱。

有些特别的职业对福音是有害的

使徒行传 19:23-41 那时,因为这道起的扰乱不小。有一个银匠,名叫底米丢,是制造亚底米神银龛的,他使这样手艺人生意发达。他聚集他们和同行的工人,说:「众位,你们知道我们是倚靠这生意发财。这保罗不但在以弗所,也几乎在亚细亚全地,引诱迷惑许多人,说:『人手所做的,不是神。』这是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 这样,不独我们这事业被人藐视,就是大女神亚底米的庙也要被人轻忽,连亚细亚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荣也要消灭了。」众人听见,就怒气填胸,喊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满城都轰动起来。众人拿住与保罗同行的马其顿人该犹和亚里达古,齐心拥进戏园里去。 保罗想要进去,到百姓那里,门徒却不许他去。还有亚细亚几位首领,是保罗的朋友,打发人来劝他,不要冒险到戏园里去。聚集的人纷纷乱乱,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大半不知道是为甚么聚集。有人把亚历山大从众人中带出来,犹太人推他往前,亚历山大就摆手,要向百姓分诉; 只因他们认出他是犹太人,就大家同声喊着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如此约有两小时。那城里的书记安抚了众人,就说:「以弗所人哪,谁不知道以弗所人的城是看守大亚底米的庙和从宙斯那里落下来的像呢?这事既是驳不倒的,你们就当安静,不可造次。你们把这些人带来,他们并没有偷窃庙中之物,也没有谤讟我们的女神。若是底米丢和他同行的人有控告人的事,自有放告的日子,也有方伯可以彼此对告。你们若问别的事,就可以照常例聚集断定。今日的扰乱本是无缘无故,我们难免被查问。论到这样聚众,我们也说不出所以然来。」 说了这话,便叫众人散去。

基督徒的生命会与权势相对抗

使徒行传 20:33-35 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

权力、地位、资源,都要为了这个群体而运用。

使徒行传 21:8         第二天,我们离开那里,来到西泽利亚,就进了传福音的腓利家里,和他同住。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

权力、地位、资源,都要为了这个群体而运用。

使徒行传 27:11       但百夫长信从掌船的和船主,不信从保罗所说的。

权力、地位、资源,都要为了这个群体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