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与工作

圣经注释 / 工作神学项目出品

马可福音导论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马可福音与其他的福音书一样,都是记载主耶稣所作的工作。主耶稣的工作包含了教导、医治,以及施行带有神的大能之神迹,以及最重要的事:为了人类的利益牺牲自己,并要复活。基督的工作是独一无二的。然而,祂的工作也是所有上帝子民工作的一个无缝的组成部分,就是与上帝合作,恢复上帝从起初就命定这世界要遵行之道。我们的工作不是基督的工作,但是,我们的工作跟祂的工作目的相同。因此,马可福音不是在讨论我们的工作,而是告诉我们该做什么工作,并确定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

通过学习马可福音,我们可以发现,上帝呼召我们为了事奉祂的国度而工作。我们可以从中辨明上帝希望我们在工作、休息,和敬拜各方面所保持的生活节奏。我们看到在赚钱养生、积累财富、获得地位、纳税,以及在一个并不认同神的旨意的社会中工作等方面所固有的机会和危险。我们在这卷书当中会遇见渔夫、劳工、作母亲和父亲的人(教养儿女是一种工作!)、税吏、工作受到影响之残疾人、领导者、农民、律师、祭司、建筑工人、慈善家(多数是女士)、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商人、银行家、士兵,和政府官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今日生活和工作中同样会遇到的各种令人迷惑的性格。我们遇到的这些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家庭、小区和国家中的成员。在马可福音当中到处都是关于工作和工人的记载。

马可福音是最简短的一卷福音书,其中耶稣教导的材料少于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密切关注马可福音中的细节,看看如何可以将他的福音书应用于非教会的工作。马可福音中主要与工作相关的段落可分为三大类:(1)关于呼召的叙事:因为耶稣呼召门徒,代表上帝的国度工作;(2)安息日的争论:关于工作和休息之节奏;以及(3)有关财富极其累积,以及税收等经济问题。我们将在上帝国度和门徒训练的标题下讨论关于呼召的叙述,在工作、休息、敬拜的节奏标题下讨论有关安息日的争论,以及在经济方面的议题标题下讨论与税收和财富有关的片段。在这每一个分类当中,马可主要关心的是那些想要跟随耶稣的人必须如何在更深的层次上改变生命。

与其他福音书一样,马可福音的背景是一派动荡的经济环境。在罗马时代,加利利地区正经历着重大的社会动荡,土地越来越多是由富裕的少数人——通常是外国人——所拥有,而农业也渐渐从小规模的农场转向了大型的、土地集中的农业。那些曾经是佃农、甚至一度为土地所有者的人,都被迫成为日雇劳动者。他们往往是因为必须支付罗马税收的贷款而取消回赎权,因而丧失了自己的财产。[1]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和财务的主题会出现在马可福音的叙事和耶稣的教导中,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同时,掌握这样的社会背景知识,使我们可以理解其中隐藏的、也许会忽视的暗流。

Sean Freyne, Jesus: A Jewish Galilean (London/New York: T&T Clark, 2004), 45-46.

福音的开始(马可福音1:1-13)

回到目录

施洗约翰的传道、耶稣的洗礼与被试探的记载,与工作并无直接关系。然而,这是整本福音书叙事的大门,为所有后续的叙述提供了基本主题的背景。在我们讨论与工作关系更明显的段落之前,不能绕过这一段。马可福音的标题(可1:1)很有意思,将这卷书描述为“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从叙事的角度来看,让人将注意力聚焦到福音的起头,是令人惊讶的,因为这卷福音书似乎缺乏结尾。最早的手稿暗示,这卷福音书在马可福音16:8突然结束了:“她们就出来,从坟墓那里逃跑,又发抖又惊奇,甚么也不告诉人,因为她们害怕。”因为结束的突兀,因此后来的文士们添加了一些材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由新约圣经中其他地方的经文组成的马可福音16:9-20。 但也许马可本来就没有打算结束他的福音书;因为这只是“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而已,而我们这些阅读此书的人就是让福音延续下去的参与者。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的生活便是马可福音中那些事件的直接延续,我们便有充分的理由期望这卷书能具体地应用到我们的工作中。[1]

我们将会更详细地看到,马可总是将耶稣的跟随者描绘为远远达不到完美的初学者。甚至十二使徒亦然。比其他福音书更甚,马可福音总是将众使徒描述为感觉迟钝、无知,并且一再地让主耶稣失望的人。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因为许多基督徒试图在他们的工作中跟从基督,却感觉到自己无法胜任。马可劝勉他们鼓起勇气,因为我们就像众使徒一样!

施洗约翰(可1:2-11)被描写为 玛拉基书3:1和以赛亚书40:3里的使者。他宣布了“主”的到来。若结合耶稣的称号——“基督,神的儿子”(可1:1)来看,这种语言向读者清楚地表明马可的中心主题是“神的国度”,尽管他等到 马可福音1:15才使用了这个短语并将其联系到福音(“好消息”)上面。在马可福音里,“神的国度”不是一个地理概念。神的国度乃是通过圣灵改变生命的工作,让百姓和众民臣服在神的权柄之下,于是可以观察到的、主的统治。马可对耶稣受洗和受试探的简要描述,强调了圣灵的工作(可1:9-13)。叙事尽管简单,却强调了圣灵降临在耶稣身上,以及圣灵驱使耶稣(并且可能帮助耶稣度过试探)接受撒旦的试探的工作。

这一段经文贯穿了两个相反的、但很流行的关于上帝国度的观念。一方面是「直到基督亲自回来统治全世界之前,上帝的国度还不存在」的想法。 在这种观点下,工作场所就像世界上其他的地方一样,是属于敌人的领土。基督徒的职责就是要在这个世界的敌人领土上生存下来,待够长的时间,以便传福音给全世界,并且有足够的利润来满足个人的需要和奉献钱给教会。 另一个观点是,上帝的国是一个内在的精神领域,与我们周遭的世界无关。在这种观点之下,神并不关心基督徒在工作中做些什么,或是在教会或个人祷告时间以外的任何地方所做的事情。

马可同时反对这两种想法,并明确地指出,耶稣的到来揭开了上帝国度的序幕,这是当前世上的现实。耶稣明白地说了:「日期满了,上帝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5)。当然,目前这个国度没有完全实现,尚未治理全地,要到基督再回来时才会完全实现。但是此时此地,国度已经真实地存在。

因此,顺服上帝的统治以及宣告祂的国度,将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产生非常真实的结果。这也可能会使我们在社会上遭受耻辱、冲突,甚至带来痛苦。马可福音1:14,就像马太福音4:12一样,将我们的注意力移向施洗约翰的监禁,并将这件事与耶稣自己开始宣告的「国度临近了」的启示(马可福音)联系起来。因此,上帝的国度与世界的权势背道而驰,且在世界的权势之上;作为读者,我们不得不显明:为福音而事奉和荣耀上帝,不一定会在这一生当中取得成功。然而,与此同时,藉由圣灵的能力,基督徒被呼召要为了他们周围的人的利益来事奉上帝,正如耶稣在施行医治时所表现出来的(可1:23-34, 40-45)。

圣灵进入这个世界的巨大意义在本卷福音书后来的部份中透过关于别西卜的争论而变得更加清楚(可3:20-30)。这是一个困难的段落,我们必须相当小心地处理,但是作为工作神学的基础,关于国度的神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段经文的逻辑似乎是,藉由赶出污鬼,耶稣有效地从撒但手中将全世界释放出来。撒但被描绘为一个现在被捆绑的壮士。基督徒与他们的主一样,也得运用圣灵的力量来改变世界,而不是逃避或顺应世界。

J. David Hester, “Dramatic Inconclusion: Irony and the Narrative Rhetoric of the Ending of Mark.”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New Testament 17 (1995), 61-86.

呼召第一批门徒(马可福音1:16-20)

回到目录

我们需要谨慎对待这段经文:这一批门徒是基督徒生活的模范,他们同时也在救恩的故事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耶稣呼召他们去完成一种独特的事奉,需要他们放弃当下的职业,但这并没有为基督徒的生活和职业树立一个举世皆然的模式。许多跟随耶稣的人,甚至绝大部分人都不会离开他们的工作(见 www.theologyofwork.org职业概况 )。尽管如此,上帝国度的要求跨越了并凌驾于社会中的一般原则之上,这些方式是可转移的,亦可启发我们的工作。

马可福音1:16节开头的子句呈现出作为巡回布道家的主耶稣(“他顺着……走”),祂呼召这些渔民在一路上跟随祂。这不仅仅是挑战他们抛弃收入和稳定的生活,或者说让他们脱离自己的“舒适区”。​ 马可福音记载了其他福音书缺少的细节,即雅各和约翰离开了他们的父亲西庇太“和雇工人”(可1:20)。他们本身并不是被雇用者或日雇型劳工,而很可能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家族企业的成员。正如Suzanne Watts Henderson谈论这些门徒的响应时所指出的:“若将个别的细节累加起来一起看,便凸显出“离开”这个动词的总重量:不仅渔网被丢下,而且还丢下一个有名的父亲、一条船,事实上就是整个企业”。​[1] 这些跟从耶稣的门徒必须愿意与祂连结,让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价值都由祂决定。

渔业是加利利的一个主要产业,还有一个与其相关连的子产业——盐渍鱼。[2] 在加利利的社会动荡时期中,这两个相关产业相互支持,可以保持稳定的生活。因此,门徒愿意放弃这种稳定生活,体现出了惊人的意志。经济稳定不再是他们工作的主要目的。不过,即使这里的情况是这样,我们仍然必须谨慎。主耶稣并未拒绝这些人在世上的职业,而是将其重新定位。耶稣呼召西门和安德烈成为“得人的渔夫”(得人如得鱼,可1:17),从而肯定了他们以前的工作,用来象征他们蒙召要担任的新角色。虽然大多数基督徒并未被要求必须离开他们的工作,成为到处流浪的传道人,我们却被呼召要将我们的身份建基在基督里。无论我们是否离开我们的工作,门徒的身份不再是“渔夫”、“税吏”,或其他的任何称呼,而是“耶稣的跟随者”。这就挑战我们,要抵挡诱惑,不使我们的工作成为我们定义“自己是谁”的要素。

Suzanne Watts Henderson, Christology and Discipleship in the Gospel of Ma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63.                     

Sean Freyne, Jesus: A Jewish Galilean (London/New York: T&T Clark, 2004), 48-53. For the place of fishing in the taxation structures, see Bruce Malina and Richard Rohrbaugh, A Social-Scientific Commentary on the Synoptic Gospels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2), 44-45.

医治瘫子(马可福音2:1-12)

回到目录

耶稣医治瘫痪者的故事提出了这一个问题: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工作的人来说,工作的神学意味着什么。这个瘫子在被治愈之前,不能做任何支持自己的工作。因此,他仰赖于他周遭的人的恩典和同情,以维持他日常的生存。耶稣对这人的朋友们的信心印象深刻。他们的信仰是积极的,对于被排斥在因工作而获得财务和关系之奖励以外的人来说,他们表现出关心,同情和友谊。在他们的信仰中,为人与处事之间没有分离。

耶稣认为他们的努力是一种集体的信心表达。“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你的罪赦了’”(可2:5)。遗憾的是,信仰社群在现代西方大多数基督徒的工作生活中只发挥了小小的作用,且渐渐式微。即使我们从教会获得到职场工作的帮助和鼓励,也几乎一定是针对个人的帮助和鼓励。在早期,大多数基督徒与一起去教会的人一起工作,所以教会可以容易地将圣经应用在劳动者、农民和家庭成员的共同职业上。相比之下,今日西方的基督徒很少跟同教会的人在同一地点工作。然而,今日的基督徒常常与他们信仰社群里的其他人做同类型的工作。因此,他们还是有机会可以跟类似职业的其他信徒一起分享他们的工作挑战和机会。不过,这种情形很少发生。除非我们找到一种方式,让基督徒工人能以群体方式相互支持,共同成长,并发展出某种与工作相关的基督徒社群,我们就会错失信仰的社群本质;而这是马可福音2:3-12中非常基本、重要的一点。

在这简短的情节当中,我们观察到三件事情:(1)工作的目的是在使那些不能藉由工作支持自己的人受益,同时祝福那些能够支持自己的人;(2)信仰和工作不能被分开变成“存在”和“行动”两方面,而是要融为一体,化成上帝赋予动力的行动;和(3)依据信仰所做的工作,需要一个信仰社群来支持。

呼召利未(马可福音2:13-17)

回到目录

呼召利未是耶稣在行进中所发生的另一个事件(可2:13-14)。这段经文强调了这一呼召的公开性质。耶稣在教导群众的时候呼召利未(可2:14),而利未最初被人看到时是“坐在税关上”。他的职业使得他成为许多同时代的加利利人所蔑视的人物。关于罗马帝国和希律王在加利利的课税到底多重的问题,目前尚有很大程度的争论,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当时的赋税相当沉重。税金的实际征收工作是外包给私营的税吏来完成。税吏需要预先付清他负责的整个区域的税款,然后再从民众那里征收个人税金。为了有利可图,他不得不向民众征收比实际税率更多的税金,以便中饱私囊。罗马当局将政治敏感的税收工作委托给当地社群中的成员,但是却导致了高昂的实际税率,并且打开了各种贪腐行径的大门。[1] 这可能是导致加利利农民丧失土地的因素之一,因为土地所有者需要借钱来纳税,如果以后的收成不好,就不得不变卖产业还债了。我们最初是在税关中遇见利未,这个事实意味着他实际上是罗马帝国占领的活象征,也提醒众人,有一些犹太人愿意与罗马人合作。马可福音2:16将税吏和“罪人”并列,更是加强了这种负面的关联。[2]

路加强调利未放下一切来回应耶稣的呼召(路5:28),但马可却只简单地叙述利未跟随了祂。税吏随后举行了一个宴会,接待了耶稣和祂的门徒,以及其他的税吏和“罪人们”混杂的人群。虽然场面看来是一个人试图与他的同事分享福音,但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微妙。利未的“社群”包括了他的同事和其他人一些被视为“罪人”的人,他们是被社群中的头面人物所排斥的。换句话说,他们的工作使他们成为一个次级社群,其内部具有高质量的社会关系,但与周围社群之间的关系疏远。今日许多类型的工作中都是如此。我们的同事可能比我们的邻居对我们更加坦诚开放。作为工作社群中的一员,可以促进我们的同事与真实的福音相遇。有意思的是,殷勤好客、与人一起吃饭是耶稣事工中的一个主要部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方式,让我们知道如何组织这样的相遇。招待同事一起吃午饭,在健身房内慢跑或锻炼身体,或是在工作结束后共享饮料,可以让我们与同事建立更深的关系。这些友谊本身具有持久的价值,并且,透过这些互动,圣灵可以开启一扇友谊布道的大门。

这便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今日的基督徒要作东请工作上的同事、来自邻近地区的朋友,和他们教会中的朋友一起吃饭,他们会谈些什么?对于如何成为一个好工人和如何成为一个好邻居,从基督教信仰出发可说的很多。但是,基督徒知道如何用他们的同事和邻居能理解的日常用语来谈论这些事情吗?如果谈话转向工作职场或社会议题,像是找工作、客户服务、财产税,或都市规划,我们是否能以有意义的方式,向这些非信徒讲述如何将基督教的概念应用到这些问题上? 我们的教会是否装备我们去进行这样的对话?看来,利未--或说耶稣--似乎能够将耶稣的信息与当时聚会的人联系起来,讨论其意义。

税收问题稍后将会再次在福音书中出现,因此我们将推迟到那时再讨论耶稣对于税收之态度。

Bruce Malina and Richard Rohrbaugh, A Social-Scientific Commentary on the Synoptic Gospels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2), 189-190.

The Mishnaic text m. Toharot 7:6 states that if a tax collector enters a house, then it becomes unclean.

十二门徒(马可福音 3:13-19)

回到目录

马可福音除了呼召特定门徒的记载以外,还有关于任命使徒的记载。在马可福音3:13-14中有一个重点需要注意,亦即这十二个门徒在更广泛的门徒群体中构成了一个特殊群体。使徒职分的独特性是很重要的。他们被呼召去从事一种独特的事奉,跟我们大多数人的经验大大不同。如果我们想要从这些门徒的经验和角色中汲取教训,那么就必须识别他们的行动和信念与基督国度的关系,而不仅仅专注在他们放下工作去跟随耶稣的事情上。

马可福音3:16-19中列出了西门、雅各、约翰和犹大的资格,与我们的讨论有关。我们知道,耶稣给了西门一个新名字——“彼得”,这个名字与希腊文的“岩石”(petros)非常相似。我们不禁好奇,彼得的两个名字是否同时含有某种讽刺意味和应许。西门是易变和不稳定的,而他被命名为岩石,有一天他会以这个名字来生活。就像他一样,我们在我们工作场所中事奉上帝正如我们在生活中的其他地方一样,并不会立即变为完美,而要经历失败和成长。当我们感觉到自己失败了,或在成长过程中使国度蒙羞时,明白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

正如西门被赋予了一个新名字一样,西庇太的两个儿子也被称为“雷子”(可3:17)。这是一个古怪的昵称,看起来很幽默,但也很可能是取自这两个人的性格或个性。[1]有趣的是,人格和个性类型不会因为我们被接纳进入上帝的国度而抹去。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方面,我们的人格会继续成为我们在国度中之身份的一部分,而当我们在我们工作场所中具体呈现出上帝的国度时,也是继续需要人格作为中介。这种认识挑战了我们给自己贴上刻板标签,甚至“基督徒”标签的诱惑。然而同时我们的个性可能会有一些突出的元素,必须接受福音的挑战。在给予西庇太两个儿子的头衔暗示他们很容易发脾气,容易与人冲突,因此即使耶稣的本意是表示钟爱,却可能不是一个令人骄傲的绰号。

有关人格的议题对于我们理解如何将基督教信仰应用在工作方面,有重要的贡献。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说,我们的工作经验,无论好坏,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我们周围之人个性的影响。通常,能使某人成为一个鼓舞人心和充满活力的同事的性格,也可能使他难以与人相处。一个主动积极、兴奋的工人可能很容易因为新的专案而分心,或倾向于迅速形成(并快速表达出)意见。我们自己的个性当然也会起巨大的作用。根据我们自己的个性和别人的个性,我们可能会发现跟某人一起工作很容易或很困难。同样,其他人也可能会发现我们很容易共事或难以相处。

但这不仅仅是我们是否容易与人相处的问题。我们独特的个性塑造了我们的能力,为我们服务的组织做出贡献 - 并通过工作为上帝的国度提供好的或不好的影响。人格形成了我们的优点和弱点。在某种程度上,跟随基督,便意味着允许祂遏止我们个性中的过度之处,就像祂责备雷子,因为他们被误导,有野心,想坐在祂的左右手边(可10:35-45)。同时,基督徒经常犯错,想设定某种特定的个性特征作为举世皆然的模范。一些基督徒社群幸运地享有一些特点,如外向,温和,节制地使用权力;但也有更为黑暗面的——口出恶言,不宽容,轻信。一些基督徒发现,那些使他们在工作上表现良好的特性——例如,果断,对教条的怀疑,或野心,使得他们在教会中有负罪感,或是被边缘化。试图成为我们不是的样子,试图套进“一个基督徒在工作场所中应该如何的刻板印象”,很可能是有问题的,也会让别人感觉我们的虚伪。神呼召我们去模仿(效法)基督(腓2:5),并效法我们的领袖(来13:7),但这是一个尽力模仿美德的问题,而不是去模仿人格特质。耶稣在各种情况下都选择了具有各式各样个性的人作祂的朋友和工人。有很多的工具可以帮助个人和组织更好地运用各种个性特征,在决策,职业选择,团体绩效,冲突解决,领导力,工作关系和其他方面发挥作用。

虽然在某个层面上,这与财富或财产的神学有关,但在另一个层面上,这是教会神学和工作神学相遇之处。在工作环境中维持一个基督徒网络,并寻求互相支持,这一向是一种诱人的想法,且事实上看起来也像是一种义务。虽然这样做值得称赞,但仍需要注意现实条件。其中一些自称为耶稣追随者的人,实际上可能存心不良,这可能会影响他们所倡导的观点。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作为基督徒的责任,是要预备好在爱中相互挑战,彼此监督,以便确保我们真正按照上帝国度的标准在运作。

Robert. A. Guelich, Mark 1-8:26 (Dallas: Word, 1989), 162.

门训过程(马可福音 4:35-41; 6:45-52; 8:14-21)

回到目录

马可福音比其他福音书更强调了门徒的无知、软弱和自私,尽管马可也说了他们很多好话,包括他们响应了耶稣最初的呼召(可1:16-20),以及回应耶稣对他们的差遣(可6:7-13) [1]

这幅画面是由某些事件和叙事手段构建出来的。其中一个是渔船场景的重复(可4:35-41; 6:45-52; 8:14-21)。这些事件彼此平行,强调了门徒无法真正领会耶稣的能力和权柄。在最后的船只场景之后,紧接着是一个盲人得到不寻常的两阶段医治(可8:22-26)。这可能是作为一种叙述性隐喻,表示门徒只看见了耶稣的一部分。[2]接下来是彼得对基督的认信(可8:27-33),他体现出戏剧性的洞察力,但立刻就因撒旦的影响而迷失了使徒的身份。门徒没有完全认识耶稣的身份,相应地也没有完全理解他的信息。他们一直渴望权力和地位(可9:33-37; 10:13-16; 10:35-45)。耶稣多次挑战他们,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跟随祂需要一种根本的自我牺牲态度。最明显的是,门徒在耶稣被捕和审判之时抛弃了他(可14:50-51)。彼得的三次否认(可14:66-72)与耶稣之死并置,让这两个人的懦弱和勇气形成更加尖锐的对比。

然而,彼得和其他人将继续有效地领导教会。在主耶稣复活后,对那些妇女说话的天使(可16:6-7)让他们传信给门徒(彼得被单独提出来!),承诺他们要遇到复活的耶稣。在这次遭遇之后,门徒将会有很大的不同。马可没有继续探讨这一点,但使徒行传有详细记载,证明复活是实现这种变化的关键事件。

这一点跟工作有什么关系?很明显,作为耶稣的门徒,我们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但无人是完美的,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事情需要悔改,很多错误的态度需要改变。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像门徒一样认识到,在许多我们相信是正确的事情上,甚至在福音的问题上,我们的看法都可能有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每天以祷告的心反省我们是如何体现出上帝的统治,并准备悔改做得不够的地方。我们可能受到诱惑,将自己描绘为工作场所中公义、智慧、技艺高超的形象,为要成为耶稣之公义、智慧和卓越的见证人。但是,更诚实而有力的见证方式是真实地表现我们自己——一个会犯错误,有些自我中心,尚在成长中的形象。我们是要见证耶稣的怜悯,而不是要表现他的品格。这样,我们的见证可以邀请同事们按照上帝的道与我们一起成长,而不是变得像我们一样。当然,我们需要严格地操练自己,好在基督里成长。上帝的怜悯不是我们可以在罪中自满的借口。

Suzanne Watts Henderson, Christology and Discipleship in Mark.

Robert. A. Guelich, Mark 1-8:26 (Dallas: Word, 1989), 426.

早期的旅行(马可福音 1:21-45)

回到目录

马可福音有一大段材料(可1:21-34)发生在安息日,也即休息的那天。在这段叙事中,有一些事情发生在犹太会堂中(可1:21-28)。每周的工作,休息和崇拜都融入耶稣自己的生活中,既不被忽视也不被丢弃,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在我们的时代,这样的作法已经大大减少,我们需要提醒自己,耶稣支持这种每周有节奏的生活方式。当然,耶稣在这一天也做他的工作,传扬真理和医治,这一点同样重要。后来,这将会使他与法利赛人发生冲突。这段经文也强调,安息日不仅是离开工作的休息日,而且也是一个积极付出爱和仁慈的日子。[1]

耶稣除了维持每星期的节奏,还有每日的节奏。安息日之后,天仍然“非常黑”的时候,耶稣就起来祈祷了(可1:35)。他每天的首要任务是与神联系。强调耶稣独自一人祷告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突出了祷告不是公开表演,而是个人的交流。

人祷告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突出了祷告不是公开表演,而是个人的交流。对于许多工作的基督徒来说,每天祷告似乎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做法。在一早起来照顾家庭,漫长的通勤时间,希望早早开始工作可以完成一天的责任,到晚上需要结束当天的工作(或者娱乐)之间,似乎不可能建立起固定的晨祷习惯。晚上的时间就更为困难了。 对那些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每天祷告或者不能每天祷告的人,马可没有加以责备和判断。但是他却刻画了比身边任何一个人都要忙碌的耶稣,每天为了工作和神安排他遇到的人祷告。在工作生活的压力下,每天的祷告似乎是我们无法负担的个人奢侈品。然而,耶稣无法想象没有祷告就开始工作,就像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想象不穿鞋子就去工作一样。

固定时间祷告是一件好事,但这不是祈祷的唯一方式。我们也可以在工作中祷告。许多人认为,一天中多次简短的祷告是一种有帮助的方法。公祷书(可在此处在线访问)的《个人和家庭的日常灵修》(136-143页)一章,充分考虑了一天中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提供了早晨、中午、下午和晚上的基本祷告结构。更加简单的例子包括从一个工作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时,做一两句话的祷告,不用闭上眼睛的祷告,在饭前默默地或大声地感谢,随身带一个小物件或者经句卡片,作为祷告或别的许多事项的提醒。在许多帮助建立日常祷告节奏的书籍中,Joyce Huggett的《Finding God in the Fast Lane》[2],以及 Dallas Willard的《The Spirit of the Disciplines》等。[3]

David Shepherd, Seeking Sabbath: A Personal Journey (Oxford: Bible Reading Fellowship, 2007) is a helpful and thought-provoking reflectio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abbath for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nd highly recommended for further reading.

Joyce Huggett, Finding God in the Fast Lane (Eagle, 1993).

Dallas Willard, The Spirit of the Disciplines: Understanding How God Changes Lives (San Francisco: Harper and Row, 1988).

安息日之主(马可福音 2:23-3:6)

回到目录

在讨论马可福音1:21-34时,我们已经注意到,安息日是融入在耶稣每周的工作节奏中的。耶稣与法利赛人之间发生的冲突并不在于是否守安息日,而是如何守安息日的分歧。对于法利赛人来说,安息日主要是以禁止的方式来定义的。他们会问,什么是诫命所禁止的工作(出20:8-11;申5:12-15)?[1] 对他们来说,即使是门徒偶然捡起粮食的行动也构成了工作,从而打破了禁令。有趣的是,他们将这个行为描述为“不可做的”(可2:24),尽管摩西五经中并没有给出第四诫命的具体应用。他们认为自己对法律的解释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并不认为自己可能犯错。他们更反感的是耶稣的治疗行为(可3:1-6),马可认为这件事是导致法利赛人阴谋对付耶稣的关键事件。

让休息时间可以预计,变成需要(点击这里

针对休息和工作的节奏,哈佛商学院两位教授在波士顿咨询公司完成了一项新的研究,点击这里阅读更多内容。这个研究表明,当每个人必须随叫随到的想法受到普遍挑战时,不仅个人可以得到休息,实际上对他们的工作也有益处。(《哈佛商业评论》可能会显示一个广告,并且需要注册才能查看全文。)马克•罗伯茨(Mark Roberts)还在他的“生命领袖”这本灵修书籍中讨论了这个主题:“守安息日不会降低我的工作效率吗?

 

与法利赛人不同,耶稣积极地看待安息日。有一天可以免于工作,乃是神赐给人类的上好礼物。“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可2:27)。此外,安息日也为我们表达同情和爱心提供了机会。这样看待安息日,在先知书中可以找到良好的先例。以赛亚书58将安息日与我们在服侍神的时候所体现的怜悯和社会公义联系在一起,并最终描绘了上帝对“称安息日为可喜乐的”之人的祝福(赛58:13-14)。同情,正义和安息日的并列表明,这一天是以同情和公义来敬拜神的日子,这才是它最完全的用意。毕竟,安息日本身就是为了纪念上帝将以色列从埃及人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以及这一事件所体现的公义和怜悯(申5:15)。

第一次安息日的记录(可2:23-28)是由门徒采摘麦穗的行为所触发的 。[2] 尽管马太补充说,当时门徒饿了,而路加描述说他们在吃麦穗之前先用手搓掉了麦皮,但马可只是简单描述他们摘了麦穗,表明了这种行为的偶然性质。门徒们可能是心不在焉地随手摘了麦穗,放在了嘴里。在法利赛人提出质疑时,耶稣的辩护起初看来有点奇怪,因为他讲了一个关于圣殿的故事,似乎与安息日无关。

经上记着大卫和跟从他的人缺乏饥饿之时所做的事,你们没有念过么?他当亚比亚他作大祭司的时候,怎么进了神的殿,吃了陈设饼,又给跟从他的人吃。这饼除了祭司以外,人都不可吃。(可2:25-26)。

对于耶稣的辩护的根据,甚至他是否采取了犹太人的释经及论证原则来辩护,学者的意见分歧。[3] 这里的关键在于认识“圣洁”的概念。安息日和圣殿(以及其中的物件)被圣经描述为“圣洁”。[4] 安息日是神圣的节期,而圣殿是神圣的空间,因此其中一项的圣洁性质可以转移到另一项上面。

耶稣的观点是,圣殿的圣洁并不妨碍其参与同情和正义的行为。地上的神圣空间不是圣洁 逃避 世界的避难所 ,而是神世上与我们同在、支撑和恢复这世界的地方。一个分别出来属于神的地方,本质上是一个体现正义与同情的地方。“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可2:27)。马太记载此事的版本包括这样一个细节,耶稣引用了何西阿书6:6:“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太12:7)。这更为明确地表现出马可隐约保留的观点。

当安息日耶稣在犹太会堂医治一个人时,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第二次安息日的争议之中(可3:1-6)。耶稣所问的关键问题是,“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那样是可以的呢?”法利赛人面对这个问题的沉默证明,安息日行善拯救生命,乃是为这日带来了光荣。

在我们今天的工作中,可以如何应用这一点呢?安息日的原则是,我们必须拿出一部分时间不要做工,让这段时间具有独特的崇拜性质。这并不是说安息日是唯一的礼拜时间,也不是说工作不能成为一种崇拜形式。但安息日的原则让我们以不同于日常工作的方式,专注于神一段时间,并以独特的方式享受他的祝福。至关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空间,让我们崇拜上帝,并展现其蕴含的社会关切、同情心和爱。安息日的崇拜,使我们一周的工作变得饶有趣味。

www.theologyofwork.org上“休息与工作”一文,对安息日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考虑到基督徒并未就安息日的问题达成完全一致的看法,工作神学项目在 “路加福音和工作” 一文中 “安息日和工作” 一节里,探讨了一个略微不同的观点。

Rabbinic traditions on this point are widespread. Most obviously, see m. Sabb 7:2 and m. Besa 5:2.

Lutz Doering, “Sabbath Laws in the New Testament Gospels,” in F. García Martínez and P.J. Tomson, The New Testament and Rabbinic Literature (Leiden/New York: Brill, 2009), 208-220.

Robert A. Guelich, Mark 1-8:26 (Dallas: Word, 1989), 121-130.

The Sabbath is referred to as holy in Exodus 31:14-15, picking up on the command in the Decalogue to “keep it holy” (Exodus 20:8), recognizing that God himself has “consecrated” it (Exodus 20:11). This notion of holiness links the Sabbath to the temple, which is characteristically understood as “holy” (see, for example, Psalm 5:7 or Psalm 11:4) and, of course, has at its heart the “Holy of Holies.”

建造者耶稣(马可福音 6:1-6)

回到目录

在耶稣的家乡发生的一件事件,非常难得地让我们了解了一点他成为旅行传教士之前的工作。当时的情况是,耶稣老家的朋友和熟人不能相信,这个大家熟悉的本地男孩已经成为了伟大的教师和先知。他们抱怨说,“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异能呢? 这不是那木匠么?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么?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么?”(可:2-3)。这是圣经唯一一处直接提及耶稣职业的地方。(在马太福音13:55中 ,耶稣被称为“木匠的儿子”,而路加和约翰没有提到他的职业。)希腊语原文(tekton)指的是用任何一种材料从事建造的工匠,[1] 而巴勒斯坦一般采用石头或砖头。英文翻译为“木匠”,可能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圣经第一次翻译为英文时,木材是伦敦最常见的建筑材料。

无论如何,耶稣有许多比喻取材于建筑工地。这些比喻里,参杂了多少耶稣的个人经验呢?他是否曾经帮助建造过篱笆,挖过酒榨,或者在葡萄园里建过守望塔,并了解地主和租户之间紧张的关系(马可12:1-12)?他是否曾有位顾客盖楼盖到一半就没有钱了,因此欠着耶稣一大笔债务(路14:28-30)?他是否记得约瑟教他如何把地基建立在磐石之上,使建筑能够抵挡风和洪水(太7:24-27)?他是否雇佣过帮手,不得不面对他们对薪酬的抱怨(太20:1-16 )以及谋取地位的竞争(可9:33-37)呢?他是否曾经在监工手下干活,而那人想要拉他一起诈骗业主(路16:1-16)?简而言之,耶稣比喻中的智慧,有多少得益于他曾在一世纪经济活动中当过商人呢?即使不考虑别的问题,知道耶稣拥有木匠的经验,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具体地看待他的比喻。

Ken M. Campbell, “What was Jesus’ Occupation?”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48/3 (September 2005), 501-519.

工作的比喻(马可福音4:26-29; 13:32-37)

回到目录

马可福音中,只有两个比喻不见于其他福音书。这两个比喻都有关工作,而且都很简短。

第一个比喻是马可福音4:26-29,比较了神的国与地里撒种的工作。它与紧随其后的、更广为人知的芥菜种之比喻,以及四种土壤的比喻相似(可4:1-8)。虽然这个比喻以农业为背景,但却故意减弱了农民所起的作用。“那人却不晓得”种子为何长成庄稼(可4:27)。相反,这个比喻的重点在于,神的国度成长的动力乃是神不可描述的大能。尽管如此,农民必须“黑夜睡觉,白日起来”耕种作物(可4:27),并用镰刀(可4:29)收割成熟的庄稼。上帝的奇迹是为那些完成本分工作的人所预备的。

马可福音13:32-37第二个特有的比喻,强调了耶稣的门徒需要守望祂的第二次来临。有趣的是,耶稣说:“这事正如一个人离开本家,寄居外邦,把权柄交给仆人,分派各人当作的工又吩咐看门的儆醒”(可13:34)。他离开的时候,要求每个仆人都继续各自的工作。神的国不像一个去远方的主人,承诺以后会叫仆人一道前来会合。正好相反,主人还会回来,并安排仆人在他回来之前发展生意、照顾好产业。

无论他们的职业如何,这两个比喻都预设耶稣的门徒应成为勤奋的工人。我们不会在这里讨论其他比喻,但请读者参考www.theologyofwork.org中的马太福音与工作 以及 路加福音与工作两篇文章,做更广泛的探索。

财富(马可福音10:17-22)

回到目录

耶稣遇到一位富人,问“我当作甚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这是马可福音里少数基础直接讨论经济活动的段落。这人提出的问题,让耶稣列举(可10:18)了十诫中6条与社会关系有关的诫命。有趣的是,耶稣把“不要贪心”(出20:17; 申5:21)改成了具有明确商业意味的“不可亏负人(不要欺骗人)”。这富人说,“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可10:20)。但耶稣说,他还缺少一件天上的财宝,需要牺牲地上的财富,跟随者为加利利的流浪者才能获得。这成为了富人无法跨越的障碍。他似乎太喜欢财产所带来的舒适和安全感了。马可福音10:22强调了他当时的情绪——“他听见这话,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的走了。”这个年轻人被耶稣的教导所感动,愿意打开自己面对真理,但却无法贯彻始终。他对财富和地位的情感依恋,胜过了听从耶稣话语的意愿。

若要将这个故事应用在今天的工作中,就需要我们非常敏感而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直觉和价值观。财富有时是工作的结果——我们或其他人的成果,但工作本身也可能成为跟随耶稣的情感障碍。如果我们有特权,就像那位富人一样,那么维持我们的职业,可能会比服务他人,行善,甚至会比为家庭,公共事务和属灵生活腾出时间更加重要。这可能会阻碍我们开放自己,回应神的出人意料的呼召。我们的财富和特权可能使我们变得傲慢,不能感受周围之人的境况。当然,并不是只有那些有钱有权的人才会面对这样的困难。是的,耶稣与富人的相遇显明,如果你已经处于社会的上层,就很难有改变世界的动力了。不要因为我们在西方世界仅仅拥有普通的财富和地位,就以为我们不会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首先问问自己,按照世界的标准,我们(相对)丰盛财富和地位,是否让我们也变得自满了?

在我们离开这一段讨论之前,还需要检视一个关键的问题。“ 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可10:21)。耶稣的目的不是为了羞辱或嘲笑这位年轻人,而是爱他。他叫他放弃自己的财产,首先是为了他自己的益处,“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若我们让财富或工作切割了我们与他人、与神的联系,那么最终受苦的乃是我们自己。解决办法不是努力做更多的善事,而是接受神的爱,也即是跟从基督。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就会知道,我们可以信靠上帝提供生活中真正需要的东西,不必为了安全感而抓紧财产和职位不放。

这个比喻在www.theologyofwork.org路加福音与工作中,“路加福音18:18-30”一节里有进一步的讨论。

地位(马可福音10:13-16, 22)

回到目录

马可叙述这个故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小孩子被带到耶稣面前并列,接着耶稣就宣告说进入神国的正是这样的孩子们(可10:13-16)。这两个段落之间的联系可能不是安全感的问题,或者究竟我们要依靠财产还是神的问题。相反,它们之间的联络在于地位的问题。在古代地中海社会,孩子们没有任何地位,至少可以说他们地位低下。​[1]他们没有任何代表地位的财产。基本上,他们一无所有。相比之下,年轻的财主很多可作身份的标志(可10:22),他拥有很多财产。(在路加福音的叙述中,他被明确地称为“官儿”,路18:18)。年轻的财主可能会因为成为了身份的奴隶而错失神的国,就像他成为财富的奴隶一样。

在今天的工作场所,地位和财富可能彼此相连,也可能没有联系。对于那些通过工作而爬上财富和地位顶峰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双重的警告。即使我们设法以圣洁的方式使用财富,我们的生活也可能证明人更难逃脱被地位所束缚的陷阱。最近,一大群亿万富豪公开表示,他们至少会捐出一半的财富。[2]他们的慷慨令人震惊,对此我们绝不想给予任何批评。然而,我们可能会怀疑,既然捐出的财富如此巨大,为什么不捐出一大半呢?即使是5亿美元,也远远超过非常舒适地度过一生所需要的财富。是否有可能,亿万富翁(或者至少半个亿万富翁)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成为阻碍捐赠者捐出全部财富的障碍?对于资源有限的普通工人来说,情况会有所不同吗?是否对地位的顾虑,阻碍了我们将更多的时间和财富投入到哪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对于那些地位与财富无关之人,我们可以提出同样的问题。学者,政治家,牧师,艺术家等许多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获得很高的地位,但不一定能挣很多钱。通过工作,我们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大学里升上高位,或者在某个圈子里倍受尊重。我们的地位是否会成为奴役我们的形式,让我们不敢坚持与众不同的立场,或选择一份更有成效的工作,恐怕危及自己的地位?

如果必须冒着损害我们在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地位——哪怕是一丁点——来服侍他人、减少不公、保持道德诚信、或者用神的视角来看待自己,那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呀!但耶稣拥有我们所有的地位,甚至还多得多。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每天如此努力地祷告,愿将自己的地位留给“天父”,并不断与那些地位低下的人为伍的缘故。

Bruce Malina and Richard Rohrbaugh, A Social-Scientific Commentary on the Synoptic Gospels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2), 238. “Children had little status within the community or family. A minor child was on a par with a slave and only after reaching maturity was he/she a free person who could inherit the family estate. The term ‘child/children’ could also be used as a serious insult (see Matthew 11:16-17).”

Stephanie Strom, “Pledge to Give Away Half Gains Billionaire Adherents,” New York Times, August 4, 2010.

神的恩典(马可福音10:23-31)

回到目录

耶稣接下来所说的话(可10:23-25)阐述了这次遭遇的意义,强调了富人进入神的国所要面临的困难。这位年轻人的反应说明了富人对财富以及伴随的地位之依附;显然,门徒们对耶稣论及富人的话语也“感到困惑”。也许值得注意,当耶稣在马可福音10:24重复他的话语时,将门徒称为“小子们”,宣告他们已经卸下了地位的负担。由于跟随耶稣,他们已经没有了财富的重担。

耶稣选择骆驼和针眼的比喻(可10:25),可能与耶路撒冷城墙上的某个小门无关[1] ​而是利用希腊文的骆驼(kamelos)和重绳(kamilos)的相似性,做了一个双关语。他故意选择了这样荒谬的形象,只是为了强调若没有神帮助的情况下,富人不可能得救。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穷人,若没有神,“谁能得救呢?”(可10:26)。马可福音10:27给出了神必帮助我们的应许: “在人是不能,在神却不然,因为神凡事都能。”这句话让这段经文(也希望可以让我们这些读者)不至于变成单纯对财富的否定。

这也导致了彼得对门徒的态度和从前自我牺牲的辩解。他们已经“撇下所有的”来跟从耶稣了。耶稣的回答,肯定了他们所作的牺牲,将会换来天国的赏赐。同时,这些人所撇下的一切(“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儿女、田地”),也版阔与之相连的地位,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巨大牺牲。事实上,马可福音10:31 把整个故事放在了一起,强调了地位的问题—— “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目前为止,这个故事既可以说是在讨论我们对物质本身以及所带来的益处之喜爱,也可以说是在讨论我们对这些物质所带来的地位之不舍。然而,最后一句话特别明确地强调了地位问题。不久之后,耶稣又以明白的工作术语宣告了这一点。“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可10:43-44)。仆人首先是一个没有任何地位的工人,甚至不能自己掌控自己的工作能力。耶稣追随者的合适地位是一个孩子或仆人——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即使我们担任高级职位或者拥有权威,我们也应将地位和权柄归于神,而不是归于我们自己。我们只是神的仆人,代表着他,而不是占有唯独属于他的地位。

This is simply a myth that has circulated in popular Christian circles. William Barclay popularized it in his Daily Study Bible Commentary; see William Barclay, The Gospel of Matthew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1), 253. It is unclear what the origins of this myth are, but no such gate has ever been found, in Jerusalem or elsewhere.

圣殿事件(马可福音11:15-18)

回到目录

耶稣赶出殿里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这个故事也具有商业色彩。这一行动的精确意义,不论是在单独的福音书记载上,还是在耶稣的历史传统上,都还存有争议。[1] 无疑,耶稣主动驱赶了那些在圣殿里进行贸易的人,无论他们是卖洁净动物和鸟儿以为牺牲的人,还是为了奉献而兑换银钱的人。有人提出,耶稣是在抗议那些参与交易的人索取高额的利息,因此欺压了前来献祭的穷人。[2] 或者,这一行动被视为是拒绝缴纳每年半舍客勒的殿税。[3] 最后,它被解释为一个预言性的行为,打破了圣殿的程序,作为其将来毁灭的预兆。[4]

假设我们在今天的环境中将圣殿等同于教会,那么这件事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那是与工作无关的教会事务。然而,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件事确实涉及到那些试图利用教会来赢得工作优势的人。加入或利用教会以获得有利的商业地位,既对社区造成商业损害,也对个人造成属灵损害。我们绝对不是指教会及其成员不该互相帮助,以成为更好的工人。但是,如果教会成为一种商业工具,其诚信就会受到破坏,其见证也会蒙上阴影。

N.T. Wright, Jesus and the Victory of God (London: SPCK, 1996), 413-428; and more recently, J. Klawans, Purity, Sacrifice and the Temple: Symbolism and Supersessionism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Juda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13-245.

Craig A. Evans, “Jesus’ Action in the Temple,” in C.A. Evans and B. Chilton, eds., Jesus in Context: Temple, Purity and Restoration (Leiden: Brill, 1997), 395-440, esp., 419-28. Evans surveys various strands of evidence that the priests were widely regarded as greedy and corrupt. His argument is set in opposition to E.P. Sanders, Jesus and Judaism (London: SCM;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5), 61-76. Evans’s arguments are, in turn, challenged by Klawans, Purity, Sacrifice and the Temple, 225-229.

R.J. Bauckham, “Jesus’ Demonstration in the Temple,” in B. Lindars, ed., Law and Religion: Essays on the Place of the Law in Israel and Early Christianity (Cambridge: James Clarke, 1988), 72-89, esp., 73-4.

Wright, Jesus and the Victory of God, 413-428; Sander, Jesus and Judaism, 61-76.

纳税与凯撒(马可福音12:13-17)

回到目录

关于税收的问题,在呼召利未的故事中(可2:13-17,见上文) ,已经隐约出现了。这一节会更加直接地处理此事,虽然这段经文的含义在逻辑上仍然有争议之处。有趣的是,这里描述的整个事件本质上是一个陷阱。如果耶稣承认罗马有权收税,他就会冒犯自己的追随者。如果他拒绝,又将面临叛国的指控。因为此事情势特殊,所以在把它应用到当代不同的场合时,我们需要小心行事。

耶稣对陷阱的回应,围绕着钱币上的像和所有权的概念展开。拿着一个常见的第纳尔钱币(大体上等于一天的工资),耶稣询问上面是谁的“像”(或者说“偶像”)。这个问题的要点在于,耶稣可能故意地提到创世纪1:26-27(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以创造某种对比。硬币印着皇帝的形象,但人类却带着神的形象。我们可以交给皇帝属于他的东西(钱),但是也要把属于上帝的东西(我们的生命)归给上帝。耶稣没有明确提及人类承载 imago Dei这一核心元素,但耶稣平行的论证逻辑肯定暗示了它的存在。

通过这样的论证,耶稣把税收问题归属在神对我们生命的更大要求之下,但即使面对可能被滥用的罗马税制,他也没有否认税收的有效性。同时,他也没有否认金钱属于上帝。如果金钱属于凯撒,那么它更属于神,因为凯撒本人也在神的权柄之下(罗13:1-7; 彼前2:13-14)。这段经文并不保证“在商言商,与宗教无关”这种常见的说法毫无错误。相反,正如我们所见,上帝并不承认圣俗之分。你不能假装是基督的跟随者,但是行为却仿佛祂完全不管你的工作一样。耶稣不是我们在工作中可以任意而为的通行证,而是在我们不能控制的事上成为我们的平安。你可以控制自己是否在工作中行骗(可10:18),因此不要去骗人。但是否缴税不在你控制之中(可12:17),所以安心地缴税吧。在这段经文中,耶稣并没有讨论如果你可以控制(或影响)税收时需要承担的义务——例如,你是罗马的参议员或者二十一世纪民主制度下的选民应当如何行事的问题。

这个故事在www.theologyofwork.org路加福音与工作中,“路加福音 20:20-26”一节里有更深入的讨论。

十字架与复活(马可福音14:32-16:8)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当耶稣面对审判、被钉十字架时,地位和恩典的话题再次回到了前台。“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0:45)。即使对他来说,服侍之路也意味着要放弃所有的地位:

“子将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交给外邦人。他们要戏弄他,吐唾沫在他脸上,鞭打他,杀害他。过了叁天,他要复活。”(可10:33-34)。

人们曾正确地宣告说,耶稣就是弥赛亚和君王(可11:8-11)。但他抛开了自己的地位,任凭犹太公会(可14:53-65)对他加以无理指控 ,经受了罗马政府残忍的审判(可15:1-15),并死在他前来拯救的人类手中(可15:21-41)。他自己的门徒背叛他(可14:43-49),否认他(可14:66-72),抛弃他(可14:50-51),只剩下几个一直支持他事工的女人还留在身边。他以绝对谦卑的姿态被上帝和人所遗弃,只为了赐给我们永生。在极度痛苦之中,他感到自己被神离弃了(可15:34)。马可福音与其他福音书一道记录了他痛苦呼喊诗篇22:1的情景,“我的神!我的神!为甚么离弃我?”(可15:34)。在十字架上,耶稣的最后工作是容纳了世上所有的遗弃。也许对于他来说,被误解、嘲笑和离弃,与被人杀害一样的难以承受。他知道死亡将在几天后过去,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误解、嘲弄和遗弃他。
今天也有许多人感到自己被朋友、家人、社会,甚至神所遗弃。在工作中,这种被离弃的感觉可能十分强烈。我们可能被同事边缘化,被劳动和危险所压垮,忧虑自己的工作表现,害怕被裁员的前景,因为薪水不足、福利微薄而陷入绝望,正如Studs Terkel在《工作(Working)》 一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描写一样。Terkel笔下的接待员莎伦·阿特金斯(Sharon Atkins)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我一早就开始哭泣。我不想起床。我害怕周五,因为周一已经慢慢迫近了。前面还有五天的工作。仿佛永远没有结束的日子。我为何要做这些事呢?”[1]

但是对那些接受上帝恩典的人来说,这恩典甚至可以克服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最大的打击。当耶稣献上自己的时候,上帝的恩典触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以至于百夫长承认:“这人真是神的儿子!”(可15:39)。当耶稣复活的时候,这恩典就战胜了死亡本身。几位妇人从上帝那里听见,“他已经复活了”(可16:6)。在“马可福音1:1-13 ”一节中 ,我们注意到它突然的结束。这不仅是写给宗教信徒的一个漂亮故事,而且也是上帝对我们粗糙、肮脏、破碎的生活和工作的打磨和干预。那被钉十字架的罪犯的空空坟墓,比我们大多数人所能忍受的苦难更有力地证明了“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这句话(可10:31)。然而,这奇异恩典乃是我们的工作可以“在今世得百倍”的方式,也是引向我们“在来世必得永生”的道路(可10:30)。难怪她们会“又发抖又惊奇,甚么也不告诉人,因为他们害怕“(可16:8)。

Studs Terkel, Working (New York, The New Press, 1972), 31.

结论:将各种线索汇聚一起(马可福音)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马可福音不是一本指导人类工作的使用手册,但是每一页都涉及到工作。我们已经从这幅生活和劳动的挂毯上抽出了一些最重要的丝线,并将其应用于二十一世纪的工作中。世上有很多种工作,人们工作的背景也各不相同。本书的一个统一主题是,我们在等待基督归来将世界恢复为神本来愿意样子的同时,神也呼召我们所有人用工作来培养、恢复和治理神的创造。

令人惊讶的是,马可的许多叙事都遵循这个宏大的纲要,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展开。马可福音显明,进入神的国需要我们改变个人身份和社区关系。在古代世界里,地位和身份的问题以一种比现今更为正式的方式与财富和雇佣关系纠缠在一起。但是其内在的动因并无根本性改变。地位问题仍然影响到我们工作的选择,决策和目标。角色,标签,归属和关系都是影响我们就业的因素,可能让我们做出更好或更坏的决定。我们都容易受到影响,想要通过资产,财富或潜在影响力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一切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职业选择。所有这些因素也都体现在我们的身份认同中,定义了我们究竟是谁。因此,耶稣挑战我们放弃今世的地位,其意义极为重大。相对来说,很少有人像十二位门徒一样蒙召,作出特别的选择,完全离开了他们的工作;但放下世界的身份,认同神国的需要,乃是一个普遍的挑战。自我否认是追随耶稣的本质。这样的态度就是,拒绝让我们的身份由我们在一个堕落的世界里的地位所决定。

若没有神的恩典,我们不可能作出这样激进的自我否认。上帝的恩典是改变生活和工作的奇迹,使我们在这堕落的世界里生活的时候,能够同时活在神的国度,服侍神。然而上帝的恩典很少通过瞬间的转变来实现。本书对门徒的叙事是反复的失败和恢复,他们没有立刻改变,但是最终有了变化。我们也像他们一样,在神国里的服务会受到罪恶与失败的损害。像他们一样,我们也有必要在前行的途中不断悔改。也许,我们也将像他们在世上留下持久的遗产,因我们的努力而扩展了神国的边界,因我们的生活而丰富了文明的意义。尽管放下那些阻碍我们在工作中全然跟从基督的东西会很难,但我们发现,比起服侍我们自己和我们愚昧的想法而言,在工作中服侍他所得到的奖赏还要更大(可10:29-32)。

马可福音关键经文和主题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马可福音 1:16-20       耶稣顺着加利利的海边走,看见西门和西门的兄弟安得烈在海里撒网;他们本是打鱼的。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他们就立刻捨了网,跟从了他。19耶稣稍往前走,又见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在船上补网。耶稣随即招呼他们,他们就把父亲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从耶稣去了。

耶稣的第一批门徒在工作的时候蒙召。他们与工作的关系因着他们与耶稣建立的新关系而得到了调整。

马可福音 1:35 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到旷野地方去,在那里祷告。

耶稣将白天的时间(工作时间)与祷告和与神相交结合在一起。

马可福音 2:3,5 有人带着一个瘫子来见耶稣,是用四个人抬来的;…… 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你的罪赦了。”

一个失去工作能力的人被带到耶稣面前。这不仅仅是关于他得医治的故事,也是关于集体信仰和互助的故事。

马可福音 2:14-17       耶稣经过的时候,看见亚勒腓的儿子利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耶稣在利未家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与耶稣并门徒一同坐席;因为这样的人多,他们也跟随耶稣。

利未蒙召成为门徒;他的回应是拿出自己的家和财富来尊荣耶稣,并提供他人与耶稣相遇的机会。

马可福音 2:27 又对他们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参考2:23-3:6的上下文)

耶稣认为安息日是一个重要的生活节律,但是这日乃是为了我们的益处,而不是要受其困扰。

马可福音 3:16-19       这十二个人有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还有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又给这两个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又有安得烈、腓力、巴多罗买、马太、多马、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并奋锐党的西门;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耶稣设立了十二门徒。每个人的外号显示,他们不同的个性对构成这个群体十分重要。犹太的外号清楚地提醒我们,有许多人声称自己跟从耶稣,但却没有与神国的标准对齐。当我们考虑与基督徒同事的关系时,上述两点都需要注意。

马可福音 4:35-41       (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门徒叫醒了他之后,他平静了加利利湖上的风浪。)

马可福音 6:45-52       (耶稣在水面行走。)

马可福音 8:13-21       (耶稣搭船到了湖的另一边,但门徒忘记了带饼。)

这三个平行的发生在船上的故事,强调了门徒对耶稣缺乏理解。这是马可有意刻画门徒从失败到成长过程的一部分。

马可福音 10:21-22    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对他说:“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他听见这话,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的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

青年财主不能放弃自己的财产和它们所代表的地位。在这个故事中,地位和奢侈的生活同等重要。

马可福音 11:15-17     他们来到耶路撒冷。耶稣进入圣殿,赶出殿里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许人拿着器具从殿里经过;便教训他们说:“经上不是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么?你们倒使他成为贼窝了。”

耶稣扰乱了圣殿的经济活动,也许是因为他所见到的这些做法不公平、欺压了穷人。

马可福音 12:15-17    拿一个银钱来给我看!他们就拿了来。耶稣说:“这像和这号是谁的?”他们说:“是该撒的。”耶稣说:“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他们就很希奇他。

耶稣强调了神的最终权威,但也没有否认税收的有效性,因此回答了这个困难的税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