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与工作

圣经注释 / 工作神学项目出品

耶利米书和哀歌导论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耶利米书的根本问题是,百姓在逆境中是否仍对上帝忠心。耶利米所关心的是百姓在生活的每个方面是否对上帝忠心,包括宗教、家庭、军事、政府、农事,以及生活和工作的其它领域。我们这些工人如今也要面对这个问题上帝呼召我们在工作中对他忠心。然而,按上帝所定的道路而行,在许多工作场所也没那么容易。

实际上,耶利米面临的问题是全民都对上帝不忠心。从君王到王子,从祭司到先知,没有一个对上帝忠心的。大体看来,他们仍然去圣殿、仍然献祭、仍然呼求主的名,可在其他领域,他们没有在实际生活中承认上帝(耶7:1-11)。现今的光景大抵也是一样,有许多人主日去教会、在奉献盘里放上奉献款,可在其他领域,他们日复一日地过着仿佛与上帝无关的日子一样。

耶利米书以对上帝忠心为框架,在几段经文中直接谈到工作。他在其它更多的段落中论及如何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主忠心时,显然也含有在工作中对主忠心的意思。

耶利米在那些论及工作的默示中,并没有提出许多新原则或新命令,而是接受那些早期圣经书卷所启示出的原则和命令,尤其是摩西律法。他进而劝诫上帝的百姓,说他们没有遵循上帝的律法。他警告他们说,这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教导他们如何在暗淡的新处境中把上帝的律法活出来。他向百姓提说上帝的应许,说他们若回转,向上帝忠心,上帝最终会恢复他们的喜乐和富庶,以此来鼓励他们。

耶利米比保罗早六百年,但他关于工作所写的言辞,可以很容易地用保罗的歌罗西书3:23来概括:“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

 

耶利米和他的时代(耶利米书和耶利米哀歌)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我们发现,工作都不容易,至少有时候不容易。而耶利米书的一个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先知的处境极为艰难。他的工作场所(身处犹大的统治精英当中)不止腐败,还敌视上帝的工作。可以说耶利米无时不身处危险当中。但他却能在最艰难的处境中看到上帝的同在。他的坚忍不拔提醒我们,我们或可学会如何在最艰难的工作场所中经历上帝的同在。

耶利米在犹大都城耶路撒冷东北面、距城市三英里的小镇亚拿突长大。亚拿突和耶路撒冷距离并不远,但两地的社区却有着大不相同的文化和政治氛围。耶利米出生于祭司亚比亚他的世家,但他和耶路撒冷的那些祭司实在没什么共通之处。好几百年前,所罗门曾撤掉亚比亚他的祭司之职(王上1:28-2:26),并且让撒督一系的祭司接替了亚比亚他。

当上帝呼召耶利米到耶路撒冷作先知时,先知耶利米却发现,他四围的祭司并不承认他从祖上承继下来的祭司职分。耶利米在耶路撒冷作先知时间很长,但自始至终,他都是遭人疑忌、不受欢迎的外来人。如今有许多人在工作场所面对很多文化、民族、种族、语言和宗教等方面的偏见,他们应该能够认同耶利米日复一日所面临的处境。

耶利米不情愿作先知,却蒙召作先知。他的职位说明(耶利米书和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刚过二十岁,即蒙上帝呼召作先知。当时是主前626年,约西亚王13年(耶1:2)。他要把上帝的信息带到列邦列国,“为要施行拔出、拆毁、毁坏、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1:10),这就是他的职位描述。上帝通过耶利米所传讲的可不是那种柔和、认可的信息,因为此时,犹太人已快要完全抛弃对上帝的忠心,灾难即将来临。上帝试图通过耶利米,在灾难临到之前把百姓召唤回来。就像是一位被雇来动摇公司业务现状的顾问一样,他蒙召就是要来搅动犹大国的国事常态。他工作的一部分责任,就是反对偶像崇拜和邪恶仪轨——这些在当时已然成了犹大宗教生活的一部分。

他在犹大的一位好国王约西亚的治下,开始作先知的。约西亚死后,继任他的是邪恶的国王约哈斯、约雅敬、约雅斤和西底家。从这段时间直到耶路撒冷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全然毁掉的时候为止(586 B.C.),耶利米一直在作先知。耶利米在耶路撒冷作上帝的先知四十年。在这四十年间,他一直被人嘲弄,成了市民的笑柄。实际上,有人几次设计要杀他,几乎得逞(耶11:21,18:18,20:1,26:8,以及38-39章)。

耶利米并未申请作先知,我们在圣经上也从未读到他“接受了”上帝要他作出口的呼召。这一点和以赛亚大不一样。以赛亚在异象中看到上帝的圣洁和庄严之后,听到上帝问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以赛亚回答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赛6:8)。上帝告知耶利米说,他要在耶路撒冷成为上帝的出口。此时,他抗议,说他自己年轻,没有经验(耶1:6-7)。可上帝并未顾及他的抗议,而是马上给了他先知信息,要他传给百姓(耶1:11-16)。紧接着,上帝又把指引、警告和应许给了这位他新打造的先知:

然而你要束腰、站起身,把我吩咐你的一切都告诉他们。不要在他们面前惊惶,免得我在他们面前使你惊惶。我今日使你成为坚城、铁柱、铜墙,与全地和犹大的君王、首领、祭司,并地上的众民反对。他们要攻击你,却不能胜你;因为我与你同在,要拯救你。这是耶和华说的。(耶1:17-19)

耶利米从一开始就知道,他的先知生涯注定坎坷不平。作先知这个行当注定会使他成为犹大全国人的对头,上至国王、首领、祭司,下至城中的街头百姓,都不会喜欢他。然而,他清楚地感知到上帝呼召了他来完成这个艰难的工作,他信靠上帝会引领他一路走下去。

 

耶利米书概览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耶利米书反映出,耶利米要遭遇的情形每况愈下。有好多次,他需要痛斥犹大官长和跟随他们的人宗教上虚伪、经济上搞欺诈、并且有诸多欺压百姓的行为。这样的任务不是别人愿意做的。耶利米发出警告的声音,他仿佛是守夜的人,让人们注意到那硬梆梆的的真相——对于真相,其他人倒宁愿视而不见。

谈到犹大的君王家,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使你变为旷野,为无人居住的城邑。我要预备行毁灭的人,各拿器械攻击你……。许多国的民要经过这城,各人对邻舍说:耶和华为何要向这大城如此行呢?他们必回答说:是因离弃了耶和华他们上帝的约。(耶22:6-8)

他看似悲观主义者,可实际上他是现实主义者。有假先知赶逐他,奚落他。他们坚持说上帝总不会让耶路撒冷被侵略者占领的。

耶利米坚持不懈地传讲不受人待见的信息,达四十年之久,实在难得。这个任务看似不可能,可他就是不放弃。反观我们,遇到这种情形,早打退堂鼓了。耶利米面临此等未尝稍减的反对和尖刻的批评之声仍能顽强、忠心地传讲上帝的指引,令人讶异。他为他百姓的罪哀伤,为自己不能成功地令他们转向耶和华而忧愁,因而常常被称作“哭泣的先知”,但他坚信,是上帝把他放在这个位置的,上帝会证明他传讲的这一切是真实可信的。先知耶利米之所以能够忠于这个他原本不想要的呼召,就是因为上帝向他应许说,他会对他信实。他们要攻击你,却不能胜你;因为我与你同在,要拯救你。这是耶和华说的。(耶1:17-19)

主前605年,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进攻耶路撒冷,掳走了一万名身强力壮的犹太人(其中就包括以西结和但以理)。此时,耶利米的工作也扩展了,他还要把上帝的信息带给被掳的犹太人(29章)。在被掳的犹太人中间也有假先知,他们保证说巴比伦的覆亡指日可待,说上帝永远不会允许耶路撒冷被攻陷的。而耶利米却警告被掳之人说,他们要在巴比伦住七十年。他们不要听假先知的话,不要再存虚假的希望,而要在异国他乡安顿下来,修建房屋、栽种园子、为子女筹划婚事。

同时,留在犹大的居民仍不肯听从上帝的信息。主前586年,巴比伦人又回来了。他们围困耶路撒冷,推到城墙,拆毁圣殿,掀翻每一块石头。他们这一次把余下的身强力壮的犹太人掳走了。耶利米的工作又一次改变了(40 – 45章)耶路撒冷被毁后,暂由基大利管辖,而上帝继续让耶利米留在城里,鼓励新任统治者,同时帮助百姓,让他们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在废墟当中如何继续生活下去。犹大与埃及结成军事联盟,共同对抗巴比伦。盟军旋即被巴比伦击溃。在这个过程中,耶利米再一次恳请百姓听从上帝的信息,可百姓却去信靠以失败而告终的军事联盟。耶利米被带到埃及,在那里终老。犹大官长始终顽固不化,不肯听从上帝的信息,至终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而耶利米忍受了这一切。无论是古时的先知,还是现今在工作场所中的基督徒都会发现,他们没有能力胜过每一桩罪恶。有时候,你知道怎么对就怎么做,哪怕万事都不顺意,也是成功了。

耶利米书的最后几章(46 – 52)主要论及上帝要怎样审判列国,而不单单是如何审判犹大。上帝使用巴比伦来惩罚犹大,但巴比伦也逃不过惩罚。
犹大的官长——君王、祭司和先知一意孤行,硬着颈项对上帝不忠,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我们若不清楚这一点,就无法读懂耶利米书。他们鼠目寸光、彼此撒谎、并且乐于听信这样的谎言。这种光景终于导致耶路撒冷沦陷,犹大灭亡。上帝交给我们的工作是严肃的。我们若不能在工作中遵循上帝的话,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人就可能蒙受重大损失。带领以色列民是君王、祭司和先知的工作。而他们竟然决策失误,不按圣约履行职责,这是以色列国不久以后遭遇民族灾难的直接原因。

耶利米书中与工作相关的主题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耶利米书不是被当作论述工作的专著来组织材料的。因此,与工作相关的话题散见于这卷书的各处,有时两个这类话题之间相隔好几章的篇幅。还有时候,两个题目在同一章或同一段中彼此重叠。我们会按照这些话题在耶利米书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尽量逐一的涉及到它们。

我们已经看到,耶利米关心的首要问题是百姓是否是出于对上帝忠心来行事为人。我们在前文已经读过,我们要扪心自问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把工作看成是上帝要我们对他忠心的重要领域。若果如此,我们就可以期待上帝在工作中与我们同在。因而,我们对上帝忠心以及上帝在工作中与我们同在,是两个连在一起的主题,我们在下文中会常常回到这两个主题中来。

蒙召工作(耶利米书1章)

回到目录

我们已经看到,上帝在耶利米出生前就开始预备他日后作先知(耶1:5)。等到日期满足,就委任他作先知(耶1:10)。耶利米忠心地回应了上帝的呼召,上帝也把他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给了他(耶1:17)。

耶利米是一位先知,但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上帝的呼召、继之以忠心之人的回应、再继之以上帝的装备,这个模式仅限于先知。上帝呼召并装备了约瑟(创世记39:1-6;41:38-57)、比撒列和亚何利亚伯(出埃及记36 - 39)和大卫(撒母耳记上16:1-13),让他们分别作财政部长、建筑督工和君王。在新约中,保罗说上帝装备每一位忠心的人,让他有能力为增进社区的福祉工作(哥林多前书12 - 14)我们可以在耶利米身上看到所有在工作中忠心跟从上帝之人的范本。正如威廉•丁道尔好久以前所说的那样:

没有哪一个工作比另一个更好:无论是倒水,还是洗碗,无论是作鞋匠,还是作使徒,一切工作都是一样的;洗盘子和讲道在行为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荣耀上帝。[1]

上帝知道我们——像耶利米一样——是如何按照他的设计被联络到一起的。上帝带领我们在这世界上以敬虔的方式使用我们的能力和天赋。我们或许不会有耶利米那样的呼召。我们的呼召也不一定像耶利米的呼召那样直接、具体和确定。若说我们蒙召工作,一定要和耶利米一样,那就错了。或许,上帝对耶利米那么直接,是因为耶利米从内心中不情愿接受上帝的呼召。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确信,我们若对工作忠心,上帝一定会装备我们,使我们有能力工作,无论是什么工作。[2]

Quoted in Parker Society Vol. 4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41), 102.

See Theology of Work Key Topic #2, “Calling,” at www.theologyofwork.org.

工作原本是美善的,后被污秽了(耶利米书2章)

回到目录

在耶利米时代的很久以前,上帝即宣告说,人做工作是美善的(创世记1 – 2)。我们在别处已经说了耶利米的方式就是接受上帝早已启示出的真理,并且提请人们注意他们在他自己的时代是如何遵守真理而活的——或没有遵守真理而活。在(第2章),耶利米发出呼声,历陈人们是如何败坏了工作之美善的。上帝对他的百姓说:“我领你们进入肥美之地,使你们得吃其中的果子和美物。”但你们进入的时候就玷污我的地,使我的产业成为可憎的”(耶2:7)。他进而又说,百姓“追随无益的事”(耶2:8)。

耶和华把百姓带到肥美之地,好让他们的工作带来丰盛的出产。但他们却玷污这片土地,并因而不要上帝与他们同在。上帝创造了土地,他拥有土地,但他把土地赐给百姓,让他们来作土地的管家。[1] 上帝让百姓在宇宙中的核心地产,即他自己的土地上耕作,这是何等大的特权啊!在耶利米的时代,百姓带着无所谓的心态在上帝的土地上耕作,但工作被造时原是好的。“你要吃劳碌得来的;你要享福,事情顺利”(诗篇128:2)。在上帝的土地上耕作是必要的,若依照上帝的方式来完成工作,它会带来享受,让人深切感受到上帝同在的爱。“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我看这也是出于上帝的手”(传道书2:24)。然而,百姓若不再忠心地工作,这工作就被玷污了。百姓不跟随上帝,而是“随从虚无的神,自己成为虚妄”,他们因而玷污了这片土地(耶2:5)。我们的工作若变坏了,那就意味着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可能已变得黯淡了。我们或许已因为忙于勤奋工作而不再花时间和上帝在一起。我们通常倾向于关注“无益的”(耶2:8)工作任务,花太多时间在上面,以为这样可以解决问题,却忽视进一步与上帝同行。说我们的工作无益,不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时间不够长,而是因为我们的工作若没有上帝在其中,工作就没有成果,效率极低。我们若深入问题的核心,花更多时间和上帝在一起,那会怎么样呢?想象一下,对老板说:“我的工作表现在过去六个月里没有达到我当有的最高水平。我决定每天早上提前来半小时。在这半小时里,我花一半的时间祷告,另一半时间着手开始工作。”这样做会不会比拉长工作时间更有效呢?看到有一位雇员把他内心最深处的有意义、有支持力度的资源带进他的日常工作中,老板是开心呢?还是恼火?

 

Some theologians refer to God’s people as “tenants” in the land. See for example, Daniel I. Block, The Gods of the Nations: Studies in Ancient Near Eastern National Theology, 2nd ed.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2000), 109-110. However, tenancy is not the same as stewardship, which is the clearer implication of Genesis 1:28.

承认上帝的供应(耶利米书5章)

回到目录

耶利米控诉说:“但这百姓有背叛忤逆的心;他们叛我而去”(耶5:23)。他们要在上帝的土地上作管家,他们蒙召也是要在上帝的土地上带着“敬畏”主的心来工作。在旧约中,“敬畏”(希伯来文yare)上帝常常是作为“回应上帝”的同义语来用的。[1] 但耶利米却指出,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上帝是雨露的来源,是丰收的确据。“(他们)心内也不说:我们应当敬畏耶和华我们的上帝;他按时赐雨,就是秋雨春雨,又为我们定收割的节令,永存不废”(耶5:24)。这样看来,他们是不忠心的,自以为丰收是靠他们自己(参看前面对耶 17:5-6 的讨论)。他们于是不再有好收成。“你们的罪孽使这些事转离你们;你们的罪恶使你们不能得福”(耶5:25)。

这一段乃是1-25章中多处提及土地被玷污的经文之一:“国中有可惊骇、可憎恶的事:就是先知说假预言,祭司借他们把持权柄;我的百姓也喜爱这些事”(耶5:30-31)。古时,经济主要靠农业。土地上若有了污秽,人们失去的就不仅是美感,而是丰产和富饶。同时,污秽土地也就是拒绝赐予土地的上帝。克里斯•莱特曾写道,土地就像是圣礼或可见的标志一样,是我们和上帝之间的关系的温度计。[2]上帝拥有土地,他的旨意是要我们成为土地的管家,而对土地的暴行(无论是团体行为、军队行为还是个人行为)都是在剥夺上帝的主权,也是在破坏他的目的。

Robert Laird Harris, Gleason Leonard Archer and Bruce K. Waltke, 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 electronic ed. (Chicago: Moody Press, 1999), entry 907.

Christopher Wright, Deuteronomy NIBC (Peabody, Massachusetts: Hendrickson, 1996).

We must be very careful not to take the short step of inferring an absolute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sin and God’s punishment in all situations of deprivation. Are the poor deprived because they are evil? Jeremiah would say that the poor are deprived because evil people oppress them.

物质上的成败(耶利米书5章)

回到目录

对于那些在上帝眼前行恶的人,上帝会不让他们在物质上成功吗?耶利米说:上帝的供应缺少,这或许是你的工作不蒙上帝悦纳的一个迹象。现代的基督徒很少有人敢这样说。上帝使犹大没有雨,是因为犹大地的居民犯罪。“你们的罪孽使这些事[雨]转离你们,你们的罪恶使你们不能得福”(耶5:25)。先知并没有说,在任何情况下,供应缺少或不成功都是上帝降下审判的迹象。六百年以后,耶稣曾公开提及这个没有定论的难题,教导说,那生来瞎眼的人之所以变瞎,并不是因为上帝的审判。此外,上帝甚至为那些恶人预备好东西。依耶稣的教导,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从耶利米书来看,我们只可以说物质上的成功有赖于上帝的预备,上帝也许不会让那些行不公正和欺压之事的人在物质上成功,[1] 至少有时候是这样。真正的问题是:“上帝若拿走不义之人和压迫者的收益,那对我到底是不是好事?”

不公正、贪娈、公共利益和正直(耶利米书5 – 8章)

回到目录

不公正

犹大的百姓不承认上帝是丰产的源头,他们不久即在如何工作的问题上任意而行,丧失了一切责任感。他们进而欺压诈骗那些无法自卫的弱势群体。

他们在恶事上不知底线为何物。他们不为孤儿申冤,不使它亨通,也不为穷人辨屈(耶5:28)。

他们抓住奸诈不放,他们不肯回转。我留心听,听见他们说不正直的话。无人悔改恶行,说:“我做的是什么呢?”(耶8:6)

该在上帝的土地上为所有人的福祉所做的事,如今却成了某些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他们蒙召原是为上帝工作,如今他们对上帝也不敬畏了。上帝于是叫雨不降在地上,他们不久就知道,他们靠自己不能成功。发生在2008至2010年的经济危机与此处有相似之处。这次经济危机与抵押、借贷诚信、急功近利、不顾他人有关系。当然,我们不能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当今的经济问题太过复杂,不是耶利米书中的一般化准则能够解释的。复杂归复杂,但在百姓和国家的经济福祉与他们的属灵生命光景和价值观之间,绝不是没有联系的。 经济的强弱,乃是一个道德问题。

贪娈

上帝呼召百姓绝不单单是让他们在经济上自给自足,还有着更高的目的的。我们的最高目标是与上帝有很好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上帝的预备和物质上的福祉是重要的,但却是一件有限的东西。

“你幼年的恩爱,婚姻的爱情,你怎样在旷野,在未曾耕种之地跟随我,我都记得。那时,以色列归耶和华为圣,作为土产初熟的果子”(耶2:2-3)。

耶利米环顾四周,发现人们毫无节制地追求经济收益。他们所关心的只是赚钱。贪娈已经取代了对上帝的爱。“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一味地贪娈。从先知到祭司,都行事虚慌”(耶8:10)。耶利米所指责的是所有人,无人可置身事外。 [1] 这位先知无论对于穷人还是对于富人,无论对于小人物,还是大人物都一视同仁。我们见他“在耶路撒冷的街上跑来跑去,要看看“有一人行公义,求诚实没有”(耶5:1)。首先他问穷人,他发现他们都是硬心肠的(耶5:4)。耶利米随后去问富人,“哪知,这些人齐心将轭折断,挣开绳索”(耶5:5)。

正如瓦尔特•布鲁格曼所说的那样:“所有人都该为他们无原则地发展经济受到起诉,尤其是宗教界的头目……这个群体已然丧失了可以衡量他们豪夺巧取之贪婪的每一样规矩。[2] 百姓的心倾向于发家致富,他们因而不再敬畏上帝,也不再爱人如己。无论是富人(比如君王,耶22:17),还是穷人行此等贪娈的行径,都会引起上帝的震怒。

公共利益

上帝的心意是要我们为公共利益生活和工作。[3] 耶利米批评犹大人,因为他们没能看顾那些无法在经济上给他们回报的人,包括孤儿和穷人(耶5:28)、外人、寡妇、和无辜的人(耶7:6)。他指责他们违反了具体的法律规条,比如偷窃、杀人、奸淫、起假誓、拜假神(耶7:9),此外,他又做出了上述指责。耶利米是针对一些具体的个人做出这些指责的(“在我民中有恶人”,耶5:26),也是针对所有人(“一切犹大人,耶7:2),以及商界大腕(富人,耶5:27),还有政界要员(审判官,耶5:28),针对犹大的城邑(耶4:16-18,11:12,26:2等处),乃至整个国家(“这恶民”,耶13:10)。社会的各个要素,无论是人还是机构,都违反了上帝的圣约。

耶利米坚持说,工作及其产品是为着公共利益而服务的,这是商业伦理和个人动机的重要基础。一个行为是否对公共利益有所贡献,与该行为是否合法同样重要。某商业行为或许合法,但却对公共利益有伤害,这样的行为在上帝的账簿上却是不合法的。譬如,从原材料到部件、从部件到组装成成品、再到分销系统、最后到消费者的手里,大多数公司都是这个供应链当中的一部分。在供应链中,有可能有某个环节获得了掌控其它环节的权力,挤压它们的利润空间,并进而攫取了一切利润。就算是他是凭合法的途经这样做的,他的做法对于整个行业和社区有好处吗?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能维持下去吗?还譬如,某公司的工会为保护现有雇员的福利而剥夺新来雇员的福利,它这样做或许是合法的。然而,这些福利若是所有雇员都需要的,工会这样做是为公共利益服务吗?这些问题都颇为复杂,我们在耶利米书中也找不到单一的答案。在这一点上,耶利米书的适用之处在于,犹大人以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按律法生活,他们以为自己也遵守了律法所规定的关于经济/工作场所的规定。[4] 但在上帝看来,他们在工作场所和经济活动中仍是不忠心的。他们遵循了律法的规定,却失去了律法的精髓。耶利米说,这样做最终使所有人都无法在上帝的土地上享受得到劳动成果。
就像犹大人一样,我们有机会把我们从工作中得到的利益囤积起来,也有机会分享给别人。有些公司让奖金和期权集中在高管的手里。还有些公司把他们分派给所有的雇员。有些人参与了一点,就说工作的成就都该归功于他。还有些人尽量如实地把成就归功于同事。当然,这里所涉及的问题很复杂,我们也不要仓促地评价别人。但我们仍然可以问我们自己一个问题。我处理金钱、权力、认可、奖励的方式主要是让我自己受益呢?还是让我的同事、组织、乃至整个社会也受益?
同样,不同的组织有的贪娈,有的追求公共利益。一家公司若利用垄断优势哄抬物价,或使用欺骗手段销售其产品,那它就是以贪钱为宗旨来运作的。一国的政府若为了把自己的利益置于周边国家的利益之上而行使权力,或为了把领导人的利益置于百姓的利益之上而行使权力,那它就是以贪权为宗旨来运作的。
耶利米是以更宽广的视角来理解公共利益和它的对立面——贪娈的。贪婪并不限于违反某些具体的律法而得益的情况。贪娈也包括不顾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而得的利益。依耶利米的说法,在他那个时代,无人不贪。今天又如何呢?

正直

“正直”这个词的意思是,按照一套内外一致的伦理观来生活。我们若在家里、在工作中、在教会中、在社区里都遵循同样的伦理要求来生活,我们就是正直的。我们若在生活的不同领域遵循不同的伦理要求,我们就欠缺正直。

耶利米要控诉的是,依他所见,犹大百姓欠缺正直。他们似乎相信,他们可以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违反上帝的伦理规范,然后来到圣殿,做出圣洁的样子,免得遭受他们行为带来的后果。

“你们偷盗、杀害、奸淫、起假誓、向巴力烧香、并随从素不认识的别神,且来到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我面前敬拜;又说:我们可以自由了。你们这样的举动是要行那些可憎的事吗?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你们眼中岂可看为贼窝吗?我都看见了。这是耶和华说的”(耶7:9-11)。

耶利米呼召他们过正直的生活。否则,他们的虔诚对上帝来说毫无任何意义。上帝说:“我必将你们从我眼前赶出”(耶7:15)。只是因为我们去圣殿,我们的心就符合上帝的心意了吗?我们每天的所作所为,包括我们在工作中的所作所为就反映着我们和上帝的关系。

See, e.g., Jer 2:30-32, 3:25; 7:21-24; 11:7-8; 22:21.                                                                                                                       

Walter Brueggemann, A Commentary on Jeremiah: Exile & Homecoming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98), 72-73.

The Steering Committee of 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was not of one mind about using the term “common good” to describe Jeremiah’s insistence that work and products of work should benefit people in society generally (or at least certain people in society) rather than only the workers or those holding power.

The majority favored using the term “common good” to describe Jeremiah’s point because its plain-English meaning seems to describe the situation accurately and succinctly. Moreover, the term is used in major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Bible, such as the NIV, NASB, RSV and NRSV; for example, in Nehemiah 2:18 and 1 Corinthians 12:7.

The minority did not favor using the term because it does not appear in any English translation of Jeremiah, nor is there any Hebrew term in Jeremiah that roughly corresponds to it. If the majority is correct that it describes Jeremiah’s point, it must be said the Jeremiah himself doesn’t describe it that way himself. Moreover, the term has acquired a specialized meaning in certain schools of philosophy, theology and politics that goes far beyond any plain-English meaning that might pertain in Jeremiah. Using the term can give the erroneous impression that such philosophical-theological-political schools of thought are taught, per se, by Jeremia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jority opinion, we have used the term in this article. However, we do not mean to take a particular political position or to read post-Jeremiah philosophy or theology into the text of Jeremiah. Rather, we use it simply to refer to Jeremiah’s proclamation that God intends each person’s work to contribute not only toward meeting their own needs, but toward meeting the needs of others as well.

In contrast to some of the other prophets (e.g., Ezekiel 45:9-12), Jeremiah does not suggest that merchants he came in contact with were using unjust weights and measures, which would have broken the Law as found in Leviticus 19:36.

相信上帝的供应(耶利米书8 - 16章)

回到目录

我们从耶利米书5章看到,百姓并不承认是上帝为他们预备了一切。百姓若不承认他们现有的一切好东西终究是来自上帝,他们又如何能信靠上帝将来会为他们预备呢?清教徒神学家约翰•克顿说,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要有信心作基础,包括我们的工作和职业。

真正信上帝的基督徒……凭信心来从事他的职业。我信上帝的儿子,我不仅是凭着这个信心来过我的属灵生活,也是凭这个信心过我的社会生活:每个人都要凭信心生活,无一例外。​[1]

在耶利米的时代,犹大人再一次在根本问题上失败了——他们欠缺信心。有时候,耶利米把这种情形描述成不“认识”主。“认识”这个词表达的也是忠诚。[2] 有时候,他说他们不“听”——不倾听、不顺服、不在乎上帝所说的话。[3] 还有些时候,他说他们欠缺“敬畏”。但所有这一切都是欠缺信心——对上帝的存在以及他的言行欠缺信心。这种欠缺扩散到他们的工作观,致使他们公然违反上帝的律法,并且为了私利盘剥别人。

在工作中,百姓在该对上帝忠心的地方却依靠自己,结果也没有找到享受、满足和福分,这真是莫大的讽刺。耶利米写道,上帝最后会处理他们的不忠心,并且“这恶族所剩下的民,在我所赶他们到的各处,宁可拣死不拣生”(耶8:3)。上帝设立律法,原是为我们好,他赐律法给我们,是要我们专注于正确的目的。​[4] 我们若因为上帝的律法阻碍了我们以自己的方式来谋生而把它们抛在一边,我们也就偏离了上帝的设计,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我们若只依靠自己的工作——尤其是当我们违反上帝的律法自行其是时——工作就不能达成其当有的结果。我们不承认上帝与世人同在。我们以为自己比上帝更知道如何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于是按自己的方法来工作,而不是按上帝的方法。但我们的方法并不能生产出上帝要赐给我们的好东西。我们经历到这种缺乏,就越来越急切地去做追求自我利益的事。我们抄近道,我们压榨别人,我们把手上仅有的那一点点东西囤积起来。现在,我们不但不能领受上帝要赐给我们的东西,我们甚至不能为我们自己或别人生产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假如在我们社区或国家里,别人也这样做事,那我们要不了多久就会为了抢夺那些越来越不能让我们满足的劳动成果而彼此争斗。我们遂与上帝为我们设计的样式背道而驰。至此,我们知道“你离弃耶和华你的上帝,不存敬畏我的心,乃为恶事,为苦事,这是主万军之耶和华说的”(耶2:19)。

在耶利米书8至16章,百姓弃绝上帝、对他的预备失去信心、并因而彼此压榨,是每隔一段就要反复出现的主题。“他们因行诡诈不肯认识我,这是耶和华说的”(耶9:6)。因此,他们的财富销蚀殆尽,“人也听不见牲畜鸣叫。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野兽都已逃去”(耶9:10)。结果,他们就彼此欺骗,企图以此来弥补损失。“他们各人都愚弄邻舍,不说真话。……欺凌加上欺凌,诡诈加上诡诈”(耶9:5-6)。

Quoted in Leland Ryken, Worldly Saints: The Puritans as They Really Wer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1986), 26.

E.g., Jer. 2:8; 4:22; 5:4-5; 8:7, 9; 3:6; 22:16. “When Jeremiah talks…about the knowledge of Yahweh, he is talking about compliance with covenantal stipulations,” in Jack R. Lundbom, “Jeremiah, Book of,” in Anchor Bible Dictionary, ed. D. N. Freedman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718b. See Herbert B. Huffmon, “The Treaty Background of Yada’,”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181 (1966), 31-37.

E.g., Jer. 7:23-28; 11:7-8; 32:23; 40:3; 43:3, 7; 44:23.

Thomas Aquinas noted: “Now the extrinsic principle inclining to evil is the devil….But the extrinsic principle moving to good is God, who both instructs us by means of His law, and assists us by His grace….Now the first principle in practical matters…is the last end: and the last end of human life is bliss or happiness….Consequently the law must regard principally the relationship to happiness” (Summa Theologica Ia IIae, q.90, pro. and a.2.co.

在平衡的生活里工作(耶利米书17章)

回到目录

耶利米也谈到了工作和休息的节奏。耶利米像以往一样从上帝的自我启示说起。在这件事上,他谈到安息日的安息。

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创世记2:2)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出埃及记20:8-10)

然而,耶利米却遇到不肯尊崇安息日的百姓。

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谨慎,不要在安息日担什么担子,进入耶路撒冷的各门。也不要在安息日从家中担出担子去,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只要以安息日为圣日,正如我所吩咐你们列祖的。他们却不听从,不侧耳而听,竟硬着颈项不听,不受教训(耶17:21-23)。

在17章稍前的地方,上帝曾借着耶利米说: “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离弃耶和华的,那人有祸了。因他必像沙漠的杜松,不见福乐来到。却要住旷野干旱之地,无人居住的碱地。倚靠耶和华、以耶和华为可靠的,那人有福了!他必像树栽于水旁,在河边扎根。炎热来到,并不惧怕,叶子仍必青翠,在干旱之地毫无挂虑,并且结果不止”(耶17:5-8)。

本质上来说,耶利米在重复对上帝的预备要有信心这个要点,只不过在这里以安息日为佐证而已。我们在上文有关8-16章的内容中也讨论过这个要点。我们若对上帝没有信心,转而倚靠我们自己,我们就会以为,我们根本没有时间休息,也担负不起休息带来的损失。我们若要在职业上、在家里、在业余时间成功,就会有太多工作要做;为了完成这些工作,我们不惜犯安息日。然而,依耶利米的说法,我们若靠我们自己,我们若把我们“血肉的膀臂”当我们的力量,我们就会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地努力工作,我们就会进入“沙漠”。我们就会“不见福乐来到。”对比之下,我们若信靠主,我们就会“结果不止”。我们需要在工作和休息之间有一个平衡,忽视这个平衡最终会遏止生产力。

通过工作祝福更广泛的社会(耶利米书29章)

回到目录

在耶利米书29章,先知提请人们注意,上帝的心意是要让他百姓的工作不仅祝福到以色列百姓,而是祝福到他们周围的社区,并为他们服务。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对一切被掳去的(就是我使他们从耶路撒冷被掳到巴比伦的人)如此说:你们要盖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种田园,吃其中所产的;娶妻生儿女,……在那里生养众多,不致减少。我所使你们被掳到的那城,你们要为那城求平安,为那城祷告耶和华;因为那城得平安,你们也随着得平安。(耶29:4-7)

这个主题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出现了,就在上帝的吩咐中。他曾吩咐百姓不要欺压住在犹大境内的外地人(耶7:6,22:3)。而且这也是耶利米一直呼唤犹大注意的圣约之一部分。“亚伯拉罕必要成为强大的国;地上的万国都必因他得福”(创世记18:18)。然而,流亡的假先知却向被掳的犹太人保证说,上帝所宠爱的总是以色列,她的邻国都不在被宠爱之列。巴比伦会陷落,耶路撒冷会得救,百姓不久会回到故土。而耶利米却向百姓宣讲上帝的真道:你们要在巴比伦寄居七十年,试图以此来抗击假先知的假宣言。(耶29:10)[1]

巴比伦会是这一代犹大人的唯一家园。上帝呼召百姓在那片土地上勤奋耕耘: “盖造房屋……栽种田园,吃其中所产的。”上帝原是要犹太人在那里繁盛起来,成为上帝的子民,尽管那是他们受惩罚并悔改的地方。此外,犹太人的繁荣也和巴比伦的繁荣联系起来。“你们要为那城求平安,……因为那城得平安,你们也随着得平安”(耶29:7)。耶利米在两千六百年前提出的这个公民当尽责的呼吁,今天仍然有效。我们蒙召工作,是为整个社区的繁荣,而不单单是为我们自己的有限利益。我们就像耶利米时代的犹太人一样,离完美还很远。我们甚至会为我们腐败和欠缺信心而受苦。然而,我们蒙召,我们得到装备,是要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社区之祝福。

上帝呼召他的百姓,让他们使用各种工作技能来服侍周围的社区。“我所使你们被掳到的那城,你们要为那城求平安”(耶29:7)。也许有人主张说,这段话并不能证明上帝真的关心巴比伦人。他只不过是知道,以色列人是被掳之人;掳掠他们的人若不繁荣,被掳之人也不能繁荣。然而我们已经看到,关心上帝的百姓之外的人,也是圣约固有的要素。它也出现在耶利米的早期教导当中。在耶利米书29章,盖造房屋之人、园丁、农夫和做各样工作的工人都是明确蒙呼召之人,为要让整个社会得到好处。上帝的预备太丰富了,哪怕他的百姓家园被毁、家人被赶出去、土地被没收、权利被侵犯、和平生活被打破,他们仍有足够的财富,再度起家,并且祝福别人。但他们必须信靠上帝;因此,耶利米在29:7中告诫百姓要祷告。参照耶利米书29章的内容,我们很难把新约中哥林多前书12 – 14章以及其它论及属灵恩赐的章节,解读成只适用于教会或基督徒。上帝呼召并装备他的百姓来为整个世界服务。

Note that this often-quoted verse is about a people in exile because of their sin; the future and hope promised will not come until the seventy years of exile have purged the survivors of the sin that took them there. It is only at the end of the seventy years that the people will be ready to seek God: “When you search for  me, you will find me; if you seek me with all your heart, I will let you find me, says the Lord...and I will bring you back to the place from which I sent you into exile” (29:13-14).

上帝无所不在(耶利米书29章)

回到目录

当然,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因为“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诗篇24:1)。上帝的同在并不仅仅限于耶路撒冷或犹大,就是在仇敌的帝都也有上帝的同在。因为无论我们在哪里,上帝都与我们同在,所以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都可成为别人的祝福。在巴比伦的心脏,上帝的百姓蒙召在他的同在里工作。我们今天大概理解不了,当时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太人身处这种光景该是何等震惊。他们直到那时都一直以为,只有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上帝才完全临在。而今,他们远离耶路撒冷,没有圣殿,却有人来告诉他们活在上帝的同在里。

如今在工作岗位上的许多基督徒都熟悉这种被掳的感觉。我们习惯于在教会中、在他的跟随者中间寻找上帝的同在。然而在工作场所,我们的同事既有信徒,也有非信徒。我们也许并不期待上帝在那里与我们同在。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些机构就一定不符合伦理或敌视基督徒,而只是说它们的工作日程与有上帝同在时的工作日程不同而已。然而不论如何,上帝是与他们同在的,而且总是在那里向认识他的人启示他自己。住在那地:栽种园子,吃其中所产的。工作,把工资带回家。上帝在那里与你同在。[1]

Even today many Christians cannot imagine that God is both near and far. As finite human beings limited to time and space, we think of God in terms of distance from us. It is difficult for many to believe that God is really near.

给所有民族的福分(耶利米书29章)

回到目录

这一章扩展了我们的观念,让我们注意到更为广泛的公共利益。为巴比伦祷告,因为上帝要让以色列成为全人类的祝福,而不单单是他们自己的祝福: “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世记12:3)。此时他们正一败涂地,却正是他们蒙召给别人带来祝福的时候,哪怕是祝福他们的仇敌。这个祝福包括物质上的丰饶,耶29:7已清楚表明了这一点。在1 – 25章,上帝因犹大没有信心而不把平安和繁荣赐给他们。然而到了29章,上帝想要用平安和繁荣来赐福给巴比伦,尽管巴比伦人对犹大的上帝根本没有信心,真令人难以理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以色列的终极命运就是成为万国的祝福。

这个真理马上让人怀疑起只为基督徒特别得好处而设计的任何体系。基督徒蒙召在市场上做有效的竞争,这也是我们见证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运营低劣的业务。我们自己做事不力,就不能期待上帝祝福我们。我们这些基督徒若要成为这世界的祝福,就需要在公平竞争的领域以优异的水平竞争。任何贸易组织、选供货商时看关系、招工时不公平、税务和监管有特权现象,诸如此类的系统如果只是为基督徒得好处,那对整个城市来说就不是祝福。在十九世纪中期,爱尔兰曾有过饥荒,当时有许多圣公会教会只给那些改信更正教的罗马天主教徒发放食物。这种做法造成的憎恶情绪一直到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仍在,这还只是基督教的一派对另一派做出的假公济私行为。想象一下,若有基督徒歧视非基督徒,那该会带来多大伤害啊!然而,从古至今,这种行径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基督徒凭着对上帝的忠心所做的工作是要为所有人带来益处——先是那些还不是上帝儿女的人,渐而通过他们扩展到上帝的百姓本身。这或许是耶利米书中最为深奥的经济学原则,即为别人得益处而工作,是为自己得益处而工作的唯一可靠的途径。成功的公司领导都明白,他们若优先考虑顾客的需要,他们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顾客支持就会更有效。这确乎是一切做工的人都能认可的最好的行事原则,无论是不是跟随基督的人。

恢复工作的美善(耶利米书30 – 33章)

回到目录

二十三年之久,耶利米预言耶路撒冷即将被毁(来自记载于2至28章中的上帝对犹大的控告)。[1] 随后,在30 – 33章里,先知开始盼望上帝的国度得到复兴。他把这复兴描述成没有罪的污染,只有工作的喜乐。

以色列的民(原文是处女)哪,我要再建立你,你就被建立;​[2] 你必再以击鼓为美,与欢乐的人一同跳舞而出;又必在撒玛利亚的山上栽种葡萄园,栽种的人要享用所结的果子。日子必到,以法莲山上守望的人必欢呼说:起来吧!我们可以上锡安,到耶和华我们的上帝哪里去。​[3] (耶31:4-6)

我们在这里看到,耶利米预言的整体构架是罪、然后被掳、然乎复兴。犹大的复兴还远着呢,​[4] 

可此时先知就在29:11里,为那应许给被掳之人的希望给出了一个理由。在恢复的世界里,百姓仍能工作,只不过他们从前的工作没有收益,而如今他们会享用工作的果实。复兴后的百姓会把他们的工作、娱乐、宴会和敬拜连为一体。栽种、收割、奏乐、舞蹈、和享受土产的图景,描绘了因着对上帝忠心而工作的那种愉快。

向上帝忠心不是枝节问题,而是享受工作和工作成果的核心之所在。耶31:31-34和32:37-41所描述的“新约”,又重申了忠心的重要。

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不像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地的时候,与他们所立的约。我虽作他们的丈夫,他们却背了我的约。这是耶和华说的。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上帝,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上帝,他们要作我的子民。他们各人不再教导自己的邻舍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耶和华,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 耶利米书31:31-34)

在此我们一下子就看到一个复兴的世界。在其中,上帝的子民从内心里忠于主的律法,享受他们一直应当享受的工作。百姓得到复兴,复归到他们一直该有的样式。他们在生命的方方面面都经历到上帝的同在,并因而为着公共利益而工作。“在那重建的社区里,工作和敬拜是结成一体的。”罗伯特•卡罗尔曾如是评说道。[5] 我们不要期望现在就完全进入这种光景,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有罪的世界里。但我们现在就可瞥见那种光景的美好。

The prophet attacked “the false pen of the scribes” (Jer. 8:8), the greed and deceit, saying “‘peace, peace’, when there is no peace” (Jer. 8:10-11). He noted that Judah’s gods were as many as Judah’s towns (Jer. 11:13). In 20:3-6, he prophesied the Babylonian exile after being beaten and put in stocks in Jerusalem; chapter 21 is a clear prophecy of coming destruction with one last chance to do justice and deliver the oppressed (Jer. 21:12). In chapter 25, the refrain is that “the work of their hands” is evil, and God will use evil people [Babylon] as a sword against evil people throughout the earth (showing the destruction of all evil nations). All the while Jeremiah begged people not to listen to lying prophecies (Jer. 27), Hananiah predicted that Babylon would return the exiles and all the loot within two years.

The naming here (“virgin Israel”) is a statement of renewal. Contrast it with Jer. 2:23-25, 33; 3:1-5, etc.

Or Jer. 32:15: “Houses and fields and vineyards shall again be bought in this land” (cp. Jer. 32:43-44, 33:12).

This oracle is tied to the cultic celebration and worship of God (Jer. 31:6), which at this point in the book is a vital issue because the people had been thrust out of the house of God and failed in their worship (cf. Jer. 11:15). For the false approach to worship, see esp. Jer. 7:1-15.  Jeremiah 31:4-6 is not intended as a catalog of good kinds of work, but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music-making and dancing are affirmed and honored.

Robert P. Carroll, Jeremiah, Old Testament Library (London: SCM Press, 1986), 590.

奴隶得释放(耶利米书34章)

回到目录

在耶利米书中,上帝最后给出的几个新命令之一,就是摈弃奴隶制。根据摩西律法的要求,希伯来人要在本族人的奴隶服侍满六年以后给他自由(出埃及记21:2-4,申命记15:12)。成人可以卖自己为奴六年,父母也可卖子女为奴六年。满六年后,就必须给他们自由(利未记25:39-46)。理论上来讲,这是比现代人所知道的农奴制和奴役制度更为人道的体系。然而,这个体系也被人滥用:他们全然不顾及六年期满该给奴隶自由的要求,或者六年期满,再让奴隶服侍六年,第二个六年期满,再让他服侍六年,这样下去,就是让奴隶终生服侍他。

耶利米书34:9颇为引人注目,因为它呼吁马上释放所有希伯来人的奴隶,无论他们已经为奴多长时间了。更为特别的是,它居然说“谁也不可使他的一个犹大弟兄作奴仆……谁也不再叫他们做奴仆”(耶34:9-10)。换句话说,这是在废除奴隶制,至少是在犹太人和犹太人的奴隶中间废除奴隶制。这是意在永久废除奴隶制呢,还是对兵临城下即将被掳的极端境遇做出的反应?我们不得而知。无论如何,这个废除令没有推行多长时间,奴隶主不久又开始奴役他们原来的奴隶了。释放奴隶带来了惊人的经济增长——亦或者,它若发生作用,就会是这样。

从一开始,上帝就在犹太人中禁止违逆人的意愿让人终生为奴,因为“你在埃及地作过奴仆;耶和华你上帝……将你从那里领出来”(申命记15:15)。上帝若用他大能的手和伸出来的膀臂将这百姓从为奴之地解救出来,他又如何能容忍他们再次被奴役,哪怕是被同族的人奴役?然而在耶利米书34章,上帝又加上了一个新的元素。“各人向弟兄邻舍宣告自由”(耶34:17)。也就是说,奴隶也是人,因为这里把他们说成是“弟兄邻舍”。这就要求“你们”给他们自由。他们配得自由,因为他们是——或应该是——社区里为人所爱的成员。这是超越宗教或种族分别的,因为信不同宗教、来自不同种族的人彼此间能够成为朋友和邻舍。这与某个特别的国家——上帝从埃及救回的以色列——的后裔无甚关系。奴隶应该得自由,只是因为他们和他们的主子以及他们周围社区里的别人一样也是人。

这个基本原则如今仍适用。如今,成百上千万的人仍在被无情的奴役着,他们需要得自由,仅仅是因为他们也是人。此外, 所有 工人——不只是那些被奴役的工人——都应该被当作“邻舍和朋友”来对待。我们要用这个原则来强烈反对奴隶制本身,也同样强烈反对非人道的工作环境、侵犯工人人权、歧视、性侵以及其它小弊端。任何我们不会让自己邻舍屈服的行为、不会容忍亲密朋友遭受的对待,都是我们不该容忍自己的公司、组织、社区乃至社会对待他人的做法。基督徒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工作场所的氛围,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耶利米时代的百姓有着同样的使命。

在工作中站稳立场(耶利米书38章)

回到目录

耶利米书剩下的这部分记载了耶利米作为先知所受的患难(35 – 45章),论及列国的话(46-51章),叙述了耶路撒冷陷落的历史(52章)。这之中有一段以伯米勒的故事,里面蕴含关乎工作的信息颇为引人注目。这段故事很简单:巴比伦大军已然兵临城下,耶路撒冷被围困,此时耶利米向百姓讲道。他讲道的信息是,城池会陷落,只有出城门向巴比伦人投降的人才得以存活。犹大的官长认为这篇讲道不合时宜。他们得到王的许可后,就把耶利米丢进地牢中,他们推想,耶利米不是在敌军围城期间饿死,就是在一场大雨中淹死(耶38:1-6)。

接下来发生的事颇为令人吃惊。有一位外来人名叫以伯米勒,他在王宫中当差。他听说了有人把耶利米放在地牢中。(那时王坐在便亚悯门口),以伯米勒就从王宫里出来,对王说:“主我的王啊,这些人向先知耶利米一味的行恶,将他下在牢狱中。他在那里必因饥饿而死,因为城中再没有粮食。”王就吩咐以伯米勒说:“你从这里带领三个人,趁着先知耶利米未死以前将他从牢狱里提上来”(耶38:7-10)。

王改变了心意,很可能是因为王觉得这事无所谓。(当然上帝可以使用王的无所谓心态,也可能使用他的积极心态。)在这件事上,是这位无名的外邦人奴仆(以伯米勒只不过就是“王的奴仆”的意思)忠心地站出来进言。​[1] 他身为外来的外邦人,自然是易受伤害的工人,但他因着忠于上帝而在工作场所向不公正吹响了哨音。结果,有一个生命获救了。车轮中的齿轮虽无名,可却是关乎人生死的部件。

以伯米勒为了这位先知的生命所做的也成了耶利米的信息之例证。在工作场所,对上帝忠心要比其它一切考量都重要。以伯米勒事先无从知道王是否会按公义行事,也不知道不按宫中指挥次序擅自行动是否会限制他的职业(甚至会因此丧命,也未可知——看看耶利米的处境就知道时局有多么危险了)。他似乎坚信,无论王作何回应,信靠上帝都会为他提供机会。上帝于是称赞了以伯米勒。“我定要搭救你;……因你倚靠我。这是耶和华说的。”(耶39:18)

“Ebed-melech is a rare man of character in a book filled with evil people and evil behavior. It is ironic that the one man whom we are told trusted God is not an Israelite, but an Ethiopian.” Tom Parker, “Ebed-Melech as Exemplar,” in Uprooting and Planting: Essays on Jeremiah for Leslie Allen, ed. John Goldingay (NY/London: T&T Clark, 2007), 258.

耶利米的诗作:哀歌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我们没有内证来证明耶利米是哀歌的作者。然而,拉比的传统、耶利米书和哀歌的主题相似、哀歌的目击者基调都让人认为这五首哀歌极有可能是耶利米所写。​[1] 犹大及其都城耶路撒冷,已然全部被毁。巴比伦人在围困耶路撒冷两年后占领了全城、拆毁了城墙、毁掉了上帝的圣殿,掳掠了其中的宝物,随后把身强力壮的市民掳到巴比伦。巴比伦人撤军后,幸存者所剩无几。而耶利米就是幸存者之一。耶路撒冷满目疮痍,他周围是一些在饥荒中苟延残喘的人,目睹孩子被饿死,而假先知则继续误导百姓,使他们不能明白上帝的旨意。哀歌一书描绘了城市的荒芜和百姓的绝望,同时用浓重的笔墨强调了城市荒芜的原因。

我们在此看到这位诗人还在写诗。在五首结构严谨的诗章中,他用了发生在城中的震慑人心的残杀场面,来描绘上帝是如何允许自己的子民因大罪而受惩罚的。他的悲伤是深刻的,尽管如此,这位艺术家用受控的诗体来描绘他那极度的悲伤。这是让艺术服务于情感。对“工作”的讨论通常不涉及艺术家的工作,但这些诗章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艺术在表达人类经历中的高山低谷时所具有的力度。

艺术家在绝望中也潜入了一个希望的音符,把未来锁定在上帝的良善中:

我想起这事,心里就有指望: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知断绝。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

我心里说:“耶和华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他。”凡等候耶和华,心里寻求他的,耶和华必施恩给他。(哀歌3:21-25)

因为主必不永远丢弃人。主虽使人忧愁,还要照他诸般的慈爱发怜悯。因他并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忧愁(哀3:31-33)。

活人因自己的罪受罚,为何发怨言呢?我们当深深考察自己的行为,再归向耶和华。我们当诚心向天上的上帝举手祷告(哀3:39-41)。

耶路撒冷被毁,无辜者与有罪者一同受苦。孩子忍饥挨饿,像耶利米这样忠信的先知也要忍受悲苦,而这悲苦原本是量给那些因自己的罪给城市带来末日的罪人的。在堕落的世界中,这也是生命的现实。公司若因决策失误、重大疏忽、公然违法运营而倒闭,造成灾难的那些人会失业,而无辜之人也和他们一起失业。同时,也要知道,对于工作场所的基督徒而言,此生的不公正不会存续到永远。上帝作王,他的慈爱永远长存(诗篇136)。在罪恶的系统中和不讲原则之人的手下做事,并不容易仍持定这个神圣的现实。然而哀歌告诉我们说:“主必不永远丢弃人。”我们信永活的上帝,他向我们的信实永不止息。我们就是凭着这个信心前行。

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five poems of lament is intricate. Hebrew poetry structurally depends on meter and parallelism rather than on rhyme. Note that chapters 1, 2, 4 and 5 each have 22 verses and, except for chapter 5, they are acrostic: verses begin in order with the 22 letters of the Hebrew alphabet. Chapter 3 is a kind of triple-acrostic with 66 verses instead of 22 (so that vv 1-3 begins with aleph, vv 4-6 begin with beth,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