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與工作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哥林多前書導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和哥林多前書相比,在新約中再沒有其他的書信可以爲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實踐基督信仰提供了更爲實用的圖景了。職業與呼召、工作的永恆價值、克服個人侷限、領袖與服侍、技能和恩賜的培養、公平的薪酬、環境護理、金錢和資產的使用等話題在這一卷書信中的描述都相當突出。而所有這些話題歸結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的視角:愛。愛是在基督裏一切事工背後的目的、方法、動力、恩賜和榮耀。

哥林多城(哥林多前書)

使徒保羅給哥林多教會的第一封書信,寫於他第二次宣教旅程之中(主後48-51年),是基督徒處理日常挑戰的實用神學寶藏。它爲掙扎於現實生活問題中的基督徒提供了保羅的教導,包括如何處理在效忠不同使徒上的紛爭、階級的差異、個人自由和公共利益之間的衝突,以及處理如何帶領一羣多元羣體完成共同使命的困難。

在保羅的時代,哥林多是希臘最重要的城市。橫跨連接伯羅奔尼撒半島和希臘大陸的地峽,哥林多控制了東邊的薩羅尼克灣和北邊的科林斯灣。商人們都想要避開伯羅奔尼撒延伸區周邊艱難而危險的海上旅途,所以羅馬和西方帝國之間,以及地中海東部港口之間流通的大量貨物是靠跨越這塊地峽來運輸。由於幾乎所有的貨物運輸都要經過哥林多城,因此她成爲了希臘帝國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比保羅年長但同時代的斯特雷波記載說:“哥林多城因其商業而被稱爲‘富有’,由於它坐落在交界地峽,控制着兩個海港,一個直通亞洲,一個直通意大利。它使相距甚遠的國家之間的商品流通變得更加便捷簡單。”[1]

由於自由奴隸\退休軍人\商人和零售商都涌入城市,哥林多城在第一世紀中葉期間有着一種類似“暴發”城市的氛圍。雖然在古代社會,我們現在所稱之爲“向上流動”的機會是難以看到的,但是哥林多城是一個可以使之成爲可能的地方,只要一點點運氣,努力工作,就可以建立自己的事業,享受相當舒適的生活了。[2] 這得益於哥林多城獨特的社會風潮。這個城市自稱爲繁榮自足的城市,它的核心價值是“追求成功的商業實用主義。[3] 現今世代的許多城市都向往這樣的社會風潮。

哥林多教會和保羅書信(哥林多前書)

保羅於主後49/50年的冬天到達哥林多 [4] 並在那裏住了一年半。保羅在那裏時,以少年時學會的技藝編織帳篷又或是做皮革手工供養自己 [5] (使18:2),在亞居拉和百基拉的作坊裏面工作(參見林前4:12)。雖然他作爲一個宣教士本可以從一開始就領受全時間工人的支持,正如他後來所領受的一樣(使18:4,林後11:9),但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9章(見下文)裏闡明瞭自己如此做工的原因,。

不管怎樣,保羅在會堂裏所作的安息日講道很快就結出了果子,於是誕生了哥林多教會。當保羅寫哥林多前書的時候,當時的教會人員組成估計不超過一百人。一些是猶太人,但大部分是外邦人。他們在兩三個比較富有的教會成員家中聚會,但是大部分成員來自底層階級,屬於任何城市裏聚居在中心的主要人羣。[6]

即使是離開了哥林多之後,保羅依然熱切地關心着教會的發展。保羅在寫哥林多前書之前至少還給當地的會眾寫過一封信(林前5:9),迴應他離開之後教會出現的問題。革來氏家裏的成員,可能因爲商務事宜前往以弗所,拜訪了在那裏的保羅,並且向他報告了哥林多教會在許多觀點上分黨結派,面臨着分裂的危險(1:11)。哥林多人習慣了企業風格,彼此相爭的羣體圍繞各自偏愛的使徒成立黨派,要爲自己贏取地位(1-4章)。由於在個別信徒性淫亂和商業道德問題上的嚴重分歧,許多信徒已經起來抗議(5-6章)。然後,教會的另外一羣代表帶着書信到來(7:1,16:17),在一系列的重要事宜上徵求保羅的意見,例如性和婚姻(7章),吃拜過偶像的肉的規矩( 8-10章) 以及禮拜形式(11-14章)等等。最後,保羅也從這些人中,可能是從阿波羅那裏(參見16:12),瞭解到哥林多教會中有一些人否認信徒將來的復活(15章)。

這些問題幾乎很難從學術討論中發展出來。哥林多信徒想要明白作爲基督的跟隨者,應當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行事爲人。保羅通篇都在回答各種問題,使得哥林多前書成爲新約中最實用的書卷之一。

Strabo, Geographica 8.6.20.

Donald Engels, Roman Corinth: An Alternative Model for the Classical C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49.

Anthony C. Thiselton,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0), 4.

Gordon Fee,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7), 5.

Ronald F. Hock, The Social Context of Paul’s Ministry: Tentmaking and Apostleship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0), 21–22.

Wayne A. Meeks, The First Urban Christians: The Social World of the Apostle Paul, 2nd e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51–73.

都是蒙召的(哥林多前書1:1-3)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哥林多前書的開篇段落,保羅表明了書信正文將會詳細討論的主題。呼召這個概念出現在引言的前面和中心,並不是偶然的。保羅在第一句經文就寫道:他是“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1:1)。蒙神直接呼召的強烈自信充滿了保羅的書信(參見加1:1),構成了他使命的根基(參見使9:14-15)。這一呼召爲他在面臨巨大挑戰之時帶來了超凡的堅毅。同樣的,哥林多信徒也是和“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一起“蒙召”的(林前1:2)。我們稍後將會發現,神呼召我們不是爲了我們個人的滿足,而是羣體的發展。雖然保羅直到書信的後面才展開討論了這一點(參見7:17-24),但即使在這一節裏,我們也能清楚看到,保羅相信所有的信徒都應當追求上帝爲他們所設定的呼召。

可用的屬靈資源(哥林多前書1:4-9)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根據古代書信寫作的慣例,問候之後一般會接着寫作者讚美收信人的段落。[7] 在他大部分的書信中,保羅修改了這樣的寫作形式,不是讚美讀者,而是爲他們獻上感恩。他採用的標準表述有點像以下的字詞:“我常常爲了你們感謝我的神……”(見 1:4, 以及 羅1:8; 腓1:3; 西1:3; 帖前1:2; 帖後1:3)。在這封書信中,保羅表達了他的感謝,因爲哥林多信徒已經在基督裏經歷過上帝的恩典。這並是不什麼含糊的虔敬。相反,保羅在腦海裏有着非常具體的東西。哥林多的信徒“在 [基督] 裏凡事富足”(林前1:5)以致他們“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等待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1:7)。保羅特別具體地提到口才和知識兩樣恩賜,都是哥林多教會都豐富地享有的恩賜。

爲了我們的目的,尤其重要的是要注意到:保羅深信哥林多的信徒已經領受了他們所需的屬靈資源來達成他們的呼召。上帝呼召了他們,並且祂已經給予他們恩賜,讓他們能夠“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責備”(1:8)。雖然進入完全的那天還沒有到來,但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其他地方,基督徒都已經擁有了得着恩賜的途徑,將在那一日進入完全。

假如所有的哥林多基督徒都感受到,工作是上帝爲他們專門設計的獨特職業,很難想象這會是怎樣的景象。正如我們將瞭解到的,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奴隸或者普通勞工。保羅的意思一定是:無論每個人的工作是否看起來很獨特,但上帝賜下了所需的恩賜,讓每個人的工作都能爲上帝對世界的計劃做出貢獻。不管我們的工作看起來如何微不足道,不管我們多麼渴望有一份不同的工作,我們現在的工作對上帝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Peter T. O’Brien, Introductory Thanksgivings in the Letters of Paul, in vol. 49 of Novum Testamentum (Leiden: Brill, 1977), 11.

共同異象的需要(哥林多前書1:10-17)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保羅採用了類似寫論文的方式,試圖實現自己寫作哥林多前書的目的。[8] “弟兄姐妹們,我藉着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1:10)。他最後一個詞組裏用的動詞是一個隱喻,暗示着人類關係的修復。因此,保羅勸哥林多信徒要根除破壞教會合一的黨派主義。

現代的西方文化高度看重多樣性,所以我們面臨着消解保羅命令的危險。保羅不是在爭論思想的統一性(正如其他經文所清楚表明的);他相當明白,追求共同目標和異象的意識是必不可少的。假如組織成員之間在基本的價值和信念上只有不停息的爭競和異議,沒有任何凝聚力的話,任何組織都註定會滅亡。雖然保羅在這裏是寫給教會的,但我們知道,他同樣也認爲基督徒應當在更寬泛的社會工作中做出貢獻。“順服做官的、掌權的,遵他的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多3:1,強調爲本文作者所加)。因此,我們不僅應該在教會裏面尋求共同的目的,在我們工作的場所中也應當如此。作爲基督徒,我們要同時與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合一,和諧地工作。這並不是意味着我們可以無視不道德或不公平, 而是意味着我們要發展友好的關係,支持同事,關心如何出色地完成我們的工作。如果我們不能良心平安地、全心地完成我們的工作,我們就需要尋找其他工作的地方,而不是抱怨或逃避偷懶。

 

Margaret M. Mitchell, Paul and the Rhetoric of Reconciliation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993).

在教會和工作中的地位:卑微的朋友(哥林多前書1:18-3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的會眾,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來自尊貴的階層。“你們當中按着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林前1:26)。但是教會的功效並不依賴於交際廣泛之人,也不在於有人受過高等教育或者很有錢。上帝使用普通人來達成祂的目的。我們已經看見,我們工作的價值根植於上帝的恩賜,而不是我們擁有的證書。但保羅描述了一個更深層的觀點。因爲我們天生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人,所以我們不能看輕別人。

“神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爲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1:27-29;強調爲本文作者所加)

自保羅的時代開始,許多基督徒掌握了權利和金錢,佔據高位。保羅的話提醒我們,如果我們因此瞧不起其他在低位的人,變得傲慢、不敬或蠻橫,我們就得罪了神。許多的工作場所仍然賦予高級人士優先特權,其實和他們手頭實際所做的工作無關。除了薪酬差異之外,在高位的工人享有更漂亮的辦公室、頭等艙出行旅遊、行政餐廳、預留停車位、更好的福利待遇、公款支付的俱樂部會員資格、住宅、司機、個人服務和其他額外的補貼。他們受到特別的敬重,舉個例子,當在組織單位裏面其他的人只是以名字相稱,但他們卻被尊稱爲“先生”或“女士”,或“教授”。在某些情況下,根據執行工作的性質和組織的職責,特殊的待遇可能是合宜的。但是在其他的情況下,這樣的特權可能會莫須有地貶低人的價值和尊嚴。保羅的觀點是,在上帝的子民中間,不應當存在這樣的區別對待。假如我們享有或者遭受這樣的區別對待,我們可能要問問自己:這種區別對待是否背離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尊嚴呢?如果是,我們可以做什麼來補救?

同工合作(哥林多前書3:1-9)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從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哥林多教會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結黨分派。有人以保羅的名義組建小團體,以對抗認同另一位在哥林多的宣教士——亞波羅的派系。保羅不願意看到任何的結黨分派。他和亞波羅都只不過是僕人。雖然他們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他們誰都不比誰更有價值。用一個農業的比喻來說,栽種的人(保羅)和澆灌的人(亞波羅)對於成功收成而言都是同等重要的,但都不能直接負責莊稼的成長。那完全是上帝的作爲。各種各樣的工人心裏都有同一的目標(豐盛的收穫),但他們根據各自能力和呼召的不同,有着不同的任務。所有人都是必要的,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完成所有必需的工作。

換句話說,保羅意識到了多樣性和專業性的重要。在他1958年著名的散文“我是一支鉛筆”中,經濟學家倫納德.裏德追溯了一支普通鉛筆的生產製作過程,指出沒有任何單獨的一個人知道如何生產一支鉛筆。一支鉛筆其實是好幾個複雜過程的產物,而只有其中的個別過程是個人可以掌握的。因着上帝的恩典,不同的人能夠在世界不同的工作場所中發揮不同的作用。但是有些時候,專業化導致了人和人之間或部門之間的派系主義,導致不良的溝通,甚至是個人的污衊。如果基督徒們相信保羅對於上帝賜給人天生有不同功用的說法,那麼我們可能在我們的組織機構中起帶頭作用,彌合功能失調的分裂。只要我們能夠尊重待人,看重不同人的工作價值,我們就可能給我們的工作場所帶來重大的貢獻。

這一點的重要應用就是,無論是對於我們自己來說,還是對於我們身邊的人來說,投資於工人的培養都是有價值的。當我們讀保羅的書信,包括哥林多前書時,有些時候會覺得保羅自己並不怎麼做事(參見如,14-15),但卻指導他人怎麼做。這並不是傲慢或懶惰,而是訓練指導。他寧願投資訓練有效的工人和領袖,而不願將自己暴露在鏡頭之下被人關注。當我們在職場上通過服侍基督而漸漸成熟起來,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會更多地裝備他人,更少引人注意。

做優質的工作(哥林多前書3:10-17)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保羅用一間正在建設的房屋做比喻,帶出一個新的觀點——做優質的工作。這個觀點對於理解工作的價值十分重要,甚至值得在這裏引用整個段落。

我照神所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因爲那已經立好的根基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若有人用金,銀,寶石,草木,禾楷,在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爲那日子要將它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賞賜。人的工程若被燒了,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裏經過的一樣。(林前3:10-15)

這可能是聖經當中陳明世俗工作之永恆價值的最爲直接的經文了。我們在地上所做的工作,只要是按照基督的方法來做的,就能夠存到永恆。保羅具體所談的乃是教會作爲一個羣體所做的工作;他把教會比作神的殿。保羅把自己比作一個“聰明的工頭”,建立了根基,指的當然是基督自己。其他人在這根基上建造,每個人要爲自己的工作負責。保羅把優質的工作比作金、銀、寶石,把劣質的工作比作爲草木、禾秸。雖然有些人試圖爲每種材料賦予含義,但很可能這裏只是表明差異:一些材料更能夠承受火的試驗,而其他的則不能。

保羅並沒有對任何個人的得救作出判斷,因爲儘管有些人的工作承受不了試驗,“建造的人依然得救”。這段經文並不是關於信徒的“優質工作”和他所得的天上賞賜之間關係的,雖然它常常被這樣誤讀。相反,保羅關注的是教會作爲一個整體,其領袖在教會中是如何工作的。如果他們致力於教會的合一,那麼他們將得到嘉獎。但是,如果他們的事工反而導致衝突和分黨結派,他們實際上是在激起上帝的憤怒,因爲上帝熱切地保護他的殿,免受毀滅之人的損害(16-17節)。

雖然保羅所寫的是有關建立教會社羣的工作,但他的話語對於各種各樣的工作依然適用。如我們所看到的,保羅認爲基督徒的工作包括信徒在教會的工作,也包括在世俗權威下的工作。不管我們做什麼工作,上帝都公正地評價。上帝最後的評價將會比任何的表現檢查都要好,因爲上帝的判斷是完全的,人的上司不管公正或不公正,都達不到這個程度。上帝能夠按照我們的意圖、限制、動機、熱心和祂的憐憫來衡量我們。不管我們在怎樣的處境之中,上帝都已經呼召了所有的信徒參與工作,並且祂已經賜給我們相應的恩賜來完成這一呼召。祂期望我們爲了祂的目的,負責任地使用這些恩賜,並且祂會監督我們的工作。等到我們靠着他的恩賜和恩典,出色地完成了工作,這些工作將會成爲上帝永恆國度的一部分。除了僱主的肯定和工資單之外,這應該更能鼓勵我們盡力地把工作做到最好。

服侍型領袖(哥林多前書4:1-4)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這一段經文中,保羅對什麼是領袖給出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人應當以我們爲基督的執事,爲神奧祕事的管家”(林前4:1)。“我們”是指那些帶領哥林多人信主,並且被教會中各個派別分別效忠的使徒領袖(林前4:6)。保羅在這節經文中了用了兩個詞來闡明他的意思。第一個詞,hypēretēs((僕人)意思爲一個侍從,一個伺候或協助別人的僕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領袖應親自滿足他們所帶領的人的需要。領袖接受領袖的職分,不是被高舉,而是需要謙卑。領袖的工作要求有耐心,有個人的投入,並且對跟隨者的需要有個別性的關顧。第二個詞是 oikonomos(“管家”),描述了一個管理家庭或房屋的僕人或奴隸。這個職位最大的區別就是信任。家主信任管家會管理家庭事務,爲家主謀求好處。同樣的,領袖受託管理所有成員的利益,而不是領袖個人的利益。在提摩太(林後4:17)、推基古(弗6:21;歌4:7)、保羅(提前1:12)、安提帕(啟2:13)身上,尤其在基督(提後2:13;希2:17)身上,我們都可以明確地找到這種品質。這些都是上帝信賴的人,召來執行祂國度的計劃。

現代的職場常常設立獎勵機制,獎勵那些帶領團隊實現組織目標的領袖。如果這種做法沒有鼓勵領袖爲了獲得獎勵而犧牲團隊的利益,那麼就不失爲一種聰明的做法。領袖確實有責任帶領團隊完成支派給他們的工作——最好能夠超越目標之上。但他不能爲了自己個人的獎勵而犧牲團隊的需要。相反,領袖蒙召,是要透過滿足團隊的需要來完成團隊的目標。

和非信徒同工(哥林多前書5:9-10)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第5章中,保羅提出了和非信徒一起同工的問題。對此,他後面要在第10章更詳細地討論,並最終在哥林多後書第6章中完全展開(參見哥林多後書,”和非信徒同工”)。目前,保羅只是簡單地指出,神沒有讓基督徒因爲害怕面對道德問題而脫離世界。“我先前寫信給你們說:不可與淫亂的人相交。此話不是指着世上一概行淫亂的,或貪婪的、勒索的,或拜偶像的,若是這樣,你們除非離開世界方可”(林前5:9-10)。通過提到貪婪、勒索和拜偶像的,保羅明確指出,他對工作的教導也包括世俗的工作。雖然我們自己要避免不道德的行爲,也不要和不道德的基督徒來往,但保羅希望我們和非信徒一起同工,即使那些人不遵守上帝的道德原則也沒關係。毋庸置疑,這是一個艱難的主張,儘管保羅延遲到第10章纔給出詳細的論證。他在這裏的觀點是,基督徒不要試圖建立一個類似“只有基督徒”的圈子,把世人排除在外,任其自生自滅。相反,我們蒙召是要在職場佔有一席之位,和世界的人一同並肩工作。

在你所在之地綻放(哥林多前書7:20-24)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主要處理婚姻及獨身問題的一章裏,保羅對於呼召和工作有一個重要的說明。若其他條件相同,信徒之前是什麼身份,信主之後仍要保持這種生活處境(林後 7:20)。保羅在這裏所處理的具體問題並不直接衝擊到西方世界的大部分人,但這個問題在今天的全球化處境中極爲關鍵。作爲奴隸的信徒如果有機會獲得自由,該怎麼辦?

奴隸制在古代是一個複雜的現象,不管是解放戰爭前的南美洲的奴役,還是在南亞被債務纏身的苦役,或是在世界各國都真實存在的非法性交易,這些現代奴隸制與古代的情況都有所不同。當然,當時也同樣存在令人髮指的情況,但是有一些奴隸,尤其是保羅寫信時可能想到的家庭奴隸,至少在經濟上,甚至比好些自由人還好一些。許多受過教育的人,包括醫生和會計師,實際上正是因爲這個原因而選擇了奴隸制。因此,對於保羅來說,在一些特定的情形裏面,究竟是作奴隸更好或是自由身更好,這確實是一個開放的命題。另一方面,現代形式的奴隸制,通常都嚴重地貶低了那些受奴役的生命。

那麼,保羅的問題不在於是否應該廢除奴隸制,而是奴隸是否應該尋求自由。很難確定保羅的教導之準確本質是什麼,因爲哥林多前書7:21節裏面提到的希臘人含義模糊,以至於導致了兩種完全背離的解釋。正如新標準修訂版聖經(NRSV)和一些解經書所理解的,應該如下這樣解釋:你是做奴僕蒙召的嗎?不要因此憂慮。即使可以獲得自由,也要比從前更好地利用你現在的處境。”但是同樣可能的(我們認爲更可能的)解釋,是新國際版(NIV)、新美國標準版(NASB)和英王詹姆斯欽定本(KJV)所解釋的,“你是做奴僕蒙召的嗎?不要因此憂慮。若能以自由,就求自由”(新國際版)。不管保羅的建議是什麼,他隱含的信念是,相比於在基督裏和不在基督裏的差異,做奴隸或做自由人的差異是相對無足輕重的。“因爲作奴隸蒙召於主的,就是主所釋放的人;作自由之人蒙召的,就是基督的奴僕”(7:22)。因此,假如沒有任何不可抗拒的理由來改變你的身份的話,那麼可能最好還是保持你蒙召時的處境。

保羅在這裏的教導對職場有重要的應用。我們可能覺得,獲得一份好工作是服侍上帝或者過上帝所喜悅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上帝更關心的卻是我們能夠充分地享受生命中所從事的每一份工作。在特定的情形裏,可能有很好的理由促使我們想改變工作或者甚至改變行業。這很好,儘管去做。然而,任何道義上合法的工作都可以完成上帝的呼召,因此不要把尋找你一生的工作当作 你此生的工作目標了。世上沒有更敬虔或不敬虔的職業等級制。當然,這可以讓我們警惕,不要輕信上帝呼召那些最嚴肅的基督徒來做教會的工作。

有關這一主題的深入討論,請參閱文章: 職業概述 (譯者註:只有英文)。

保持正確的觀點(哥林多前書7:29-3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保羅討論了這一問題:上帝再來的應許是否意味着基督徒應該放棄包括工作在內的日常生活呢?

我的意思是,弟兄姐妹們,時間減少了;從此以後……置買的,要像無有所得;用世物的,要像不用世物的。 因爲這世界的樣子將要過去了。因爲這世界的樣子將要過去了。(林前7:29-31)

顯然,一些信徒忽略了家庭責任,停止了工作,就像搬到新房之前忽略了打掃現在房間的地板一樣。保羅之前已經處理過在帖撒羅尼迦教會出現的這種情況,並且給出了明確的指示。

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因我們聽說,在你們中間有人不按規矩而行,什麼工都不作,反倒專管閒事。我們靠主耶穌基督,吩咐、勸誡這樣的人,要安靜作工,吃自己的飯。(帖後3:0-12)

如果我們認識到,第29節不僅指耶穌馬上再來,因此“時光短暫”,那麼保羅的邏輯將會更容易理解。保羅在這裏用了一個動詞來描述一個物品如何被壓縮在一起(synestalmenos),以至於作爲一個整體變得更短更小。正如新美國標準版聖經(NASB)所解釋的,“時間更壓縮了”或許是一個更好的翻譯,或者翻成“時間被縮短了”。保羅似乎想表示,既然基督已經來了,時間的盡頭已經變得明瞭。學者大衛. 加蘭德寫道,“這個世界未來的結局已經變得非常清楚了”。[1] 第31節解釋說,“這個世界的樣子將要過去”。“現在的樣子”是指墮落世界裏面,遭受破壞的社會和經濟關係。保羅希望他的讀者明白,基督的到來已經帶來了生活本質結構的改變。在現今的做事方式中那些理所當然的價值和激勵,對於信徒來說已不再適合。

對時間緊迫的合適反應不是停止工作,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工作。我們對日常生活和事務的舊態度必須要得到更新。這就將我們帶回到林前7:29-31中悖論式的陳述當中。我們應該置物,但要好像我們沒有財產。我們應該處理世事,但不要像我們所知道的那樣來應對。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利用這世界提供的事物,但當這些事物妨礙上帝的國度時,我們不應該接受世界的價值和原則。我們所買的東西,應該爲着他人的益處好好地利用,而不是緊緊抓住不放。當我們在市場上討價還價時,我們也應該尋求賣方的益處,而不僅僅只是尋求自己的利益。換句話說,保羅是在呼籲信徒“重新認識他們和世界的關係”。[2]

我們舊有的態度是:工作是爲了使生活更舒適,滿足我們自己和親人的需要。我們尋求囤積東西,佔有財產,我們以爲這樣可以帶給我們地位、保障和強於他人的優勢。我們劃分優先次序,敬拜上帝最先,關注婚姻其次,工作第三,如果還有時間和精力,民事參與第四。現在新的態度是:我們爲自己的益處,爲親密的人,也爲一切耶穌爲之勞苦犧牲的人 而工作。我們尋求放開我們擁有的東西,用來改變世界,成爲上帝所期望的樣式。我們整合我們的敬拜、家庭、工作和社會,尋求投資在身體的、智力的、文化的、道德的和靈性的資產中,而不是浮於表面。在這一點上,我們效法上帝子民的祖先亞伯拉罕;上帝曾這樣對他說:“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爲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 (出12:2)。

David E. Garland, 1 Corinthians,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Baker, 2003), 329.

Gordon Fee,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7), 336.

各人得自己公平的份額(哥林多前書9:7-10)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第9章裏,保羅解釋了爲什麼他最初選擇不接受哥林多教會直接的金錢支持,儘管他完全有權利接受。他一開始就聲明工人們——包括使徒,有權利因着他們的工作領受工錢。我們在工作中服侍主,主願意我們從中得到供應作爲回報。保羅給出了三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描述這一觀點。士兵、釀酒人和牧羊人都從他們的工作中得到經濟利益。但是,保羅很少單獨地引用傳統來證明他的觀點,所以他引用了申命記25:4(“牛在場上踹谷的時候,不可籠住它的嘴”)來支持他的論證。如果動物都可以因工作而分享成果,那麼可以肯定的是:每個參與其中帶來收益的人都應該可以分享其成。

這一段文字對於職場,尤其是對於僱主而言具有明確的暗示。工人們應當得到公平的待遇。事實上,聖經向僱主們表明了否認僱員應得待遇的直接後果(未19:13;申24:14;雅5:7)。保羅知道,存在很多的因素影響着公平待遇的決定,所以他並沒有嘗試給出公式或藥方。同樣的,今天的勞工市場中供需關係、管理和公會、工資和福利、權力和靈活性等都相當複雜,超出了這一章所討論的範疇。但原則卻沒有改變。那些僱用人力的僱主不能忽略他們所聘用的人的需要。

然而,保羅卻選擇不利用自己的使徒權利,因自己的工作而領受工錢。爲什麼?因爲在他的情形裏,由於哥林多教會的敏感性,這樣做的話可能“使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事實的情況是,上帝介紹了一對在哥林多製造帳篷(或做皮革)的夫婦——百居拉和亞基拉給他,讓他可以藉此養活自己(使18:1-3;羅16:3)。保羅並不期望上帝給所有的教會工人如此安排,讓他們都可以白白侍奉。但在保羅的案例裏,上帝這樣做了,而保羅也以感恩的心接受了上帝的供應。這裏的要點是,只有工人自己有權提出,願意接受低於合理報酬的工作。僱主無權要求提這樣的要求。

上帝的榮耀是至終的目標(哥林多前書10章)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從第8章開始,保羅詳細討論了一個對於哥林多教會信徒來說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否可以吃拜祭過偶像的肉。保羅提出了一個寬泛的原則,來說明我們應當如何使用世界上的資源。他引用詩篇24:1說,“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乎主”(林前10:26)。也就說,因爲萬物都是源於上帝,所以任何事物都可以食用,和它之前是否用於異教徒拜祭目的無關。(在羅馬城,市場上販賣的肉類都在預備階段就獻祭給偶像。[1])這個原則在工作中有兩個方面的應用。

第一,我們可以延伸保羅的邏輯,得出結論說:信徒可以使用全地所有的產物,包括食物,衣物,產品和能源。但是,保羅對此使用設定了很明確的界限。如果我們的使用會傷害其他人,那麼我們應當節制。如果在一個晚宴上,拜祭過偶像的肉成了人們關注的問題,那麼另外一個人的良心可能會成爲我們剋制不吃肉的理由。如果是在關乎工人安全、資源短缺或環境惡化的處境裏,那麼當今工人們的福祉,窮人獲得資源的權利,以及未來人口的生活環境可能會成爲我們不消費某種物品的理由。既然上帝是全地及豐盛萬有的主人,那麼我們對地球的使用必須符合祂的目的。

第二,正如我們在哥林多前書5:9-10裏所見,上帝期望看到我們和非信徒有商業往來。如果基督徒只從基督徒屠夫那裏買肉,或者只光顧猶太人,當然不用擔心這些肉是否曾用於供奉偶像。但是保羅主張信徒要和社會大眾有商業來往。(第8章所關注的內容也假設了基督徒和非信徒有着各種社會關係,雖然這不是我們此處的話題。)神並不要求基督徒遠離社會,倒是要他們融入包括工作場合的廣大社會之中。正如之前提及的,保羅在哥林多後書6:14-18裏討論了這種融入的限度(參閱哥林多後書的"與非信徒同工”)。

保羅說,“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什麼,都要爲榮耀神而行“(林前10:31)。這一節經文絕不是把每一個能想到的行爲活動都合法化。我們不應當將其理解爲,任何事情都可以某種方式榮耀神。保羅的觀點是,我們必須分辨我們的行動——包括工作——是否符合上帝對世界的目的。判斷的標準不是我們是否與非信徒相處,或者我們是否用其他人可能會誤用的材料,或者我們是否對付與神爲敵的人,而是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否有利於上帝的目的。如果是的話,那麼無論我們做的是什麼,都確實能夠榮耀上帝。

因此,凡是有益於人類,能爲上帝所造的世界增加真正價值的職業,都是能榮耀上帝的真正呼召。農民和雜貨店職員,製造商和排放機構管理員,父母和教師,選民和政府官員都能爲完成上帝對被造界的計劃而服侍,並在其中享受滿足。

Hans Conzelman, 1 Corinthians, trans. James W. Leitch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5), 176, incl. nn. 11–13.

有恩賜的社區(哥林多前書12:1-14:40)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屬靈恩賜“(12:1)的使用似乎在哥林多教會引起了不少的爭競。說方言(一種聖靈帶領的神祕語言)的恩賜尤其在教會中加重了地位的不平等,那些操練這一恩賜的人聲稱比其他不用的人更屬靈(參見12:1-3,13:1,14:1-25)。[12] 保羅闡明瞭對於神的聖靈之恩賜的寬泛理解,對此加以了反駁。這一點對於工作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第一要注意的是,“屬靈恩賜”這個詞太狹窄,不能完全描述保羅所說的東西。恩賜之所以是“屬靈”的,乃是泛指從神的靈而來的,而不是狹義地指那些脫離肉體的或超自然的恩賜。並且“恩賜“只不過是保羅用於描述他想說的現象的許多詞中的一個。單單在第12章,他就把各種恩賜叫作“職事”(12:5),“功用”(12:6),“彰顯”(12:7),“行爲”,“樣式”和“種類”(12:28)。如果我們以爲“屬靈恩賜”這個詞專指保羅稱爲“叫人得益處的聖靈彰顯”之類,可能會扭曲我們的思考。[13]因爲這種說法意味着,上帝的聖靈廢棄或無視上帝已賜給我們的“天然”技能和能力。這意味着“恩賜”的接受者是它預期的受益人。這會使得我們認爲,敬拜而不是服侍,纔是聖靈運行的首要目的。根據哥林多前書,以上這些都是錯誤的假設。聖靈並沒有廢棄我們肉體的能力,而是尊重並使用它們(12:14-26)。不單單是個人,包括社區和組織都能從中獲益(12:7)。屬靈恩賜的目的是建造社羣(14:3-5),服侍教會之外的人(14:23-25),而不單單是提高敬拜的品質。“天賦權力”可能是一個更好的詞,因爲它更好地包含了這些重要的涵義。

第二,保羅看似是在提供一些例子,而不是在羅列一個詳盡的清單。保羅在羅馬書12:6-8,以弗所書4:11和彼得前書4:10-11也羅列了一些恩賜,這些清單之間的差異表明了他們是描述性,而不是全盤的清點。沒有標準的清單,甚至也沒有標準的方式來描述得到恩賜的不同方式。和大量關於這一主題的流行文獻相反,我們不可能,編制特定的屬靈恩賜的確定清單。它們表現出驚人的多樣性。有些是所謂超自然恩賜(如說方言),而其他一些則看起來像天賦(如領導力)或者個人的特質(如憐憫)。按照我們的理解,保羅告誡我們要“爲了上帝的榮耀來做一切事”(林前10:31),並舉出了一些神會賜給我們能力去完成的奇妙之事。

保羅心裏一直惦記着教會(14:4,12),於是一些基督徒認爲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聖靈賜下恩賜,僅僅是爲了教會內部使用。但是,保羅並不贊成這些恩賜應當受限於教會內部。上帝的國度包含全世界,而不僅僅是指教會。信徒可以也應當在每個處境中使用他們的恩賜,包括在他們的職場當中。這裏提到的許多恩賜,例如領導力、服侍、智慧,都可以直接造福於職場。神也會賜給我們其他所需的恩賜,讓我們可以在工作中成就他的目的。我們應當盡力發展我們所得的恩賜,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爲共同的利益使用它們。

事實上,最重要的問題不是誰、在哪裏、有什麼或如何使用這些聖靈所賜的恩賜。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爲什麼要使用恩賜?而答案是,“因爲愛”。恩賜、才幹和能力都從上帝而來的,是我們工作卓越的源泉。當保羅開始討論愛的重要性時,他說,“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12:31),“最大的是愛”(13:13)。我若能擁有上帝聖靈所賜的每一種奇妙恩賜,“但卻沒有愛”,保羅說,“我就算不得什麼”(13:2)。我們經常在婚禮上誦讀第13章,但實際上它是工作職場中一個完美的宣言。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13:4-7)

假如基督徒在職場中都能夠展現出這樣的愛,那麼每個人的工作將會多麼的卓有成效?將會給我們的主帶來多大的榮耀?我們離開神真正成就“願你的國降臨”的禱告,又會有多麼接近呢?

 

See Dale B. Martin, The Corinthian Bod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87–92.

For a scholarly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s involving the term “spiritual gifts,” see Kenneth Berding, “Confusing Word and Concept in ‘Spiritual Gifts’: Have We Forgotten James Barr’s Exhortations?”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43 (2000): 37–51.

我們的工作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書15:58)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第15章,保羅詳細討論了復活的問題,並將結論直接和工作聯繫,“[竭力]多作主工,因爲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裏面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對復活正確的認識——信徒的身體將會復活——如何成爲這一結論的根基,即我們爲主所做的工作是有永恆價值的(“不是徒然的”)呢?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如果我們周邊墮落世界的生命僅僅在今世存在,那麼我們的工作將會是徒然的(林前15:14-19)。保羅使用"徒然 ”這個詞讓我們想起了傳道書裏面有關人類墮落之後工作虛空的思考。(參見傳道書與工作,網址www.theologyofwork.org/zh-hant)儘管在現今墮落世界之外有永生,假如新的世界和現今的世界是全然隔絕的,那麼我們的工作也將是徒然的。它最多隻會推動我們(或者其他人)想要進入新的世界。但是我們已經看到,依照上帝之道而作的工是會存到永遠的(林前3:10-15)。在第15章的後半部分,保羅進一步闡述了這個問題,強調復活前後身體根本的延續性——儘管兩者在各自的本質上有巨大差別。“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林前15:53)。我們的靈魂不會將我們的舊身體變成新身體,如同穿上新衣服一樣,但是我們現在的身體會“穿上了不朽”。儘管要經過徹底的改變,但舊的與新的依然有延續性。正是這種延續性賦予了我們現在存有的意義,保證了我們爲主所作的工具有永恆的價值。[14]

N. T. Wright,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Son of God, vol. 3 of Christian Ori­gins and the Question of God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03), 359–60.

與困苦的人分享資源(哥林多前書16:1-3)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保羅在其宣教旅程中一直在爲猶太地區經濟困苦的會眾募集奉獻。[1] 他不僅在這裏提到募款,在加拉太書2:10也提到了,他在羅馬書15:25-31和哥林多後書8-9章裏面更詳盡地解釋了其背後的神學合理性。對於我們而言,重要的是要注意到,根據保羅的說法,信徒應當奉獻部分所賺取的收入,供給那些不能維持基本生活的人。對於保羅而言,教會最重要的功用之一就是要關顧全世界範圍內教會成員的需要。舊約規定了固定的十一奉獻和自由奉獻,[2] 共同用於支持聖殿的運作,國家的維護和窮人的救濟。但這個制度隨着猶太國的滅亡而廢止了。保羅爲猶太地區的窮人募款,基本的預設是教會有責任緩解窮困,取代舊約中的十一奉獻和獻祭功能。

新約裏面沒有任何一處經文明確規定奉獻的比例,但保羅鼓勵慷慨解囊(參加林後8-9章),意思是不可能少於舊約的水平。在往後的幾個世紀,由於教會增長,其提供社會服務的角色在社會中變得相當重要,甚至超越了羅馬帝國的範圍。[3] 不管奉獻多少,我們期待信徒在自己的支出計劃中提前做好決定,有規律地將奉獻帶到每週的教會聚會當中。換句話說,爲要達到如此慷慨的程度,需要持久的生活方式轉變。我們談的不是財富的轉變。

這些原則要求我們在所處的時代有更新的考量。政府已經取代了教會,成爲最主要的社會福利供應者,但是有沒有哪些形式的服務,是上帝特別裝備基督徒可以做得更好的?基督徒的工作、投資和其他的經濟行爲是否能夠成爲一種服侍的形式,幫助那些面臨經濟困境的人呢?在保羅的時代,只有很少範圍的基督徒會創業做生意,經營商務貿易或提供訓練和教育,但今天這些都可以成爲提供就業機會,資助經濟困難人羣的方式。奉獻的目的只是爲了讓全世界的教會成員之間更加緊密(當然是保羅的目標之一)呢,還是要兼顧我們的鄰舍呢?如今,神是否不僅呼籲信徒奉獻金錢,也 希望商業活動,政府,教育和其他形式的工作,成爲我們關顧困境之人方式呢?(這些問題在“供應和財富”(Provision and Wealth)一文中有詳細論述,網址:www.theologyofwork.org。)

For an overview, see Scot McKnight, “Collection for the Saints” in Diction­ary of Paul and His Letters, ed. Gerald F. Hawthorne et al.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93), 143–47.

See E. P. Sanders, Judaism: Practice and Belief, 63 BCE-66 CE (London: SCM Press, 1992).

Jeannine E. Olson, Calvin and Social Welfare (Selinsgrove, PA: Susque­hanna University Press, 1989), 18.

哥林多前書結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哥林多前書對於從聖經角度理解工作有很大的貢獻。最重要的是,它建立了每一種合法的工作都是一種呼召的健康觀念。保羅在開篇語中,強調上帝呼召了他和哥林多的信徒一同跟隨基督。上帝爲每一個信徒提供了屬靈資源和具體的恩賜來服侍他人。我們工作的成效不是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優點,而是取決於上帝的大能。依靠祂的大能,我們可以而且必須努力做好工作。上帝用一個共同的目的和異象來帶領我們,要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崗位上工作。我們需要領袖,好讓這種多樣性能夠有效地發揮。

上帝國度裏的領袖是他們所帶領之人的僕人,負責完成團隊的任務,同時滿足隊員的需要。不管我們的崗位是什麼,相比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尋找完美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每天按着上帝的心意來工作。因爲我們知道基督會再來,成全上帝恢復世界本來的樣子,所以我們有信心勤懇地工作,直至基督國度的降臨。當我們按着我們的能力工作時,上帝會以公平的勞動成果來獎賞我們的工作。基督徒被要求遵守公平工資和公平工作的標準。

我們最終的目標是上帝的國度和祂的榮耀。這讓我們可以自由地使用世界上的資源,但是我們必須爲了人們的益處,包括未來一代的益處,來管理使用各種資源。事實上,我們甚至不應當想着如何平衡個體和個體之間的需要,而是應當思考如何建立一個互相支持,互相服侍的社區。愛是上帝國度的主流;當我們爲了愛而工作,服侍那些基督爲之勞苦和犧牲的人,我們的工作就不會歸於徒然。我們的工作有着永恆的意義,將和我們一起,延續進入上帝國度所成全的新世界中。同時,我們使用可支配的資源,格外地關顧那些有需要的人。

哥林多前書關鍵的經文和主題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林前 1:1-2    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保羅,同兄弟所提尼,寫信給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裡成聖,蒙召作聖徒的,以及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

每一個信徒都一個獨特的呼召

林前 1:4-7      常為你們感謝我的神,因神在基督耶穌裡所賜給你們的恩惠。又因你們在他裡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正如我為基督作的見證,在你們心裡得以堅固。以致你們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的。等候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

上帝賜給信徒所需的屬靈資源來實現他們的呼召。

林前 1:10          弟兄們,我借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異象的一致對於實現目標是至關重要的。

林前 1:17       基督差遣我,原不是為施洗,乃是為傳福音。並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

我們應當專注在我們所呼召去做的事情上。

林前 1:26          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

蒙召蒙恩賜的人來自各種各樣的背景

林前 2:1-5        弟兄们,从前我到你们那里去,并没有用高言大智对你们宣传神的奥秘。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我在你们那里,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我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

外表決不是一切;內容才重要。

林前 3:4-9         亞波羅算什麼?保羅算什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什麼,澆灌的也算不得什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

每個人在實現目標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沒有一個人可以單獨歸功於己。

林前 3:10-15     我照神所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若有人用金,銀,寶石,草木,禾楷,在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它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賞賜。人的工程若被燒了,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裡經過的一樣。

每個人都在上帝面前為他或她自己的工作而負責。

林前 4:1-2         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神奧秘事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

忠心是非常重要的品質。

林前 7:20-24     各人蒙召的時候是什麼身分,仍要守住這身分。你是作奴隸蒙召的嗎?不要因此憂慮。若能以自由,就求自由更好。因為作奴僕蒙召於主的,就是主所釋放的人。作自由之人蒙召的,就是基督的奴僕。你們是重價買來的。不要作人的奴僕。弟兄們,你們各人蒙召的時候是什麼身分,仍要在神面前守住這身分。
 

一般而言,信徒不需要用改變工作來討神的喜悅。

林前 7:29-31     弟兄們,我對你們說,時候減少了。從此以後,那有妻子的,要像沒有妻子。哀哭的,要像不哀哭。快樂的,要像不快樂。置買的,要像無有所得。用世物的,要像不用世物。因為這世界的樣子將要過去了。

信徒可以使用這世上提供的東西,但卻不要掛心於其上。

林前 9:7-10       有誰當兵,自備糧餉呢?有誰栽葡萄園,不吃園裡的果子呢?有誰牧養牛羊,不吃牛羊的奶呢?我說這話,豈是照人的意見;律法不也是這樣說麼?就如摩西的律法記著說:牛在場上踹榖的時候,不可籠住它的嘴。難道神所掛念的是牛麼?不全是為我們說的麼?分明是為我們說的。因為耕種的當存著指望去耕種。打場的也當存得糧的指望去打場。

每個參與財富創造的人都值得公平地擁有一部分财富。

林前 10:26, 31   因為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乎主……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

所有合法的工作都應當以上帝的榮耀為目標。

林前 12:4-11     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別,神卻是一位,在眾人裡面運行一切的事。聖靈顯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處。這人蒙聖靈賜他智慧的言語。那人也蒙這位聖靈賜他知識的言語。又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信心。還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醫病的恩賜。又叫一人能行異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別諸靈。又叫一人能說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

每個信徒都有上帝賜予的恩賜,以其特有的方式來服侍他人。

林前 15:58       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

由於復活的盼望,我們今世的工作有著永恆的價值。

林前 16:1-3       論到為聖徒捐錢,我從前怎樣吩咐加拉太的眾教會,你們也當怎樣行。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及至我來到了,你們寫信舉薦誰,我就打發他們,把你們的捐資送到耶路撒冷去。

信徒應當使用它們的資源來關顧有經濟困難的弟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