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書信與工作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大公書信導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雅各書、彼得前後書、約翰1-3書,連同猶大書這七封書信,通常被人稱爲大公書信(General Epistles or Catholic Epistles),因爲他們似乎都是針對普世教會在說話,而沒有寫給某個特定的教會。他們的共同之處還在於對於實踐問題的興趣上——例如組織領導學,辛勤工作,公平,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以及有效的溝通等。

大公書信反應了基督徒在羅馬帝國所面臨的重要挑戰——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跟從耶穌。早期基督徒要面對諸如奴隸制、歧視窮人以及富人和有權勢者欺負其他會眾的問題。他們也需要處理出言不遜和彼此衝突的問題。另外,在個人野心和信靠神之間的張力,以及害怕按照神的方式行事會引起他們與政權的衝突問題,也是他們所面對的難題。一般來說,在這個與耶穌格格不入的世界裏生活和工作,他們會覺得被世界所異化了。

今天的許多基督徒在工作中也會遇到類似的張力。一方面,許多基督徒有更多的機會在他們的工作中服侍上帝。商業,政府,教育,非營利機構和在家工作,爲社會貢獻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大多數工作場所不是專爲成就神的目的而設立的,他們的主要目標不是提升公共福利、爲他人謀福利、加深人際關係、聲張公義或發展品格。因爲工作場所的最終目標——通常是最求最大化利潤—— 與基督徒的最終目標不同,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我們作爲基督的跟隨者,同時也爲教會以外的組織工作,這樣的雙重角色會帶來某種張力。雖然大多數工作場所並不有意作惡——正如羅馬帝國大多數地區並不主動迫害耶穌的跟隨者一樣——但是它們還是可能對基督徒在工作中侍奉神造成挑戰。大公書信的寫作目的是指導基督徒處理與周圍世界的張力,因此它們可以幫助今天工作中的基督徒。

這些大公書信都是以類似的實際問題爲前提的。這些信件處理的各類問題,體現了兩個主要原則:

  1. 我們可以信靠神的供應。
  2. 我們必須爲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的益處而工作。

根據這兩個原則,我們能夠從大公書信得出針對21世紀工作場合的、極爲實用的指導。但也許我們不應該對此感到驚訝。神選擇了羅馬帝國,作爲祂以耶穌基督的樣式進入人類歷史的切入點。神也選擇今天的工作場所作爲他同在的地方。

雅各書:信心與工作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雅各書以實踐爲導向,審視了上述兩個原則:我們可以信靠神的供應;我們應當以工作來服侍他人的需要。如果信心是真實的——如果我們真正相信上帝,那麼我們的信仰將導致各種實際行動,爲有需要的人謀福利。這個觀點使雅各書成爲了一本非常實用的書。

忍耐,智慧和屬靈成長(雅各書1:1-3)

回到目錄

雅各書一開始,就強調了日常生活與屬靈成長之間深刻的聯繫。具體來說,上帝使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難和挑戰來增加我們的信心。“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爲大喜樂;因爲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1:2-4)。“百般的”試煉——包括工作中的麻煩——可以推動我們的成長,但是雅各書特別對那些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的嚴峻挑戰有濃厚的興趣。

我們在工作中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讓我們對基督的信心或忠誠受到試驗呢?一種可能是面臨宗教上的敵意。根據我們所處的環境,對基督的信仰可能讓我們在工作中遭受從輕微的偏見、工作機會受限或者被解僱,直到身體傷害和死亡等各種程度的傷害。即使別人不對我們施加壓力,如果我們認爲基督徒身份阻礙了我們的事業發展,我們也可能自己放棄信仰。

另一種試煉可能是倫理方面的。我們可能想要通過偷竊、欺詐、不誠實、不公平的交易或利用他人,讓自己得利或在職業生涯上更上一級臺階,從而放棄信仰或者對神的忠誠。還有一種試煉來自於工作中的失敗。有一些失敗可能帶來巨大的創傷,以至於動搖了我們的信仰。例如,下崗(變成富餘人員)或被解僱可能具有毀滅性,讓我們質疑以前所信靠的一切,包括對基督的信仰。或者,我們認爲因爲我們忠於神,所以祂呼召我們從事某一工作,應許我們會變成大人物或取得成功。於是,在工作中的失敗似乎成爲不能信靠神、甚至神從來不存在的理由。或者,我們可能懷疑神是否會繼續供應我們的需要,從而被恐懼所緊緊抓住。所有這一切與工作相關的挑戰,都可能試驗我們的信心。

我們我們的信心在工作中受到試驗,我們該怎麼辦呢?忍耐(雅1:3-4)。雅各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可以找到某種方式抵擋誘惑,不放棄信仰,不行不道德之事,不放棄盼望,那麼我們就會發現神其實一直與我們同在。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抵擋這些誘惑,那麼雅各邀請我們求智慧,讓我們知道該如何去做(雅1:5)。隨着危機的過去,我們會發現自己更加成熟了。我們不僅不會覺得缺乏我們擔心失去的東西,反而因找到神的幫助而倍感喜樂。

依靠神(雅各書1:5-18)

回到目錄

在談到智慧時,雅各開始展開我們可以信靠神的供應這一原則。“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雅1:5)。針對日常工作——決策、評估機會、任同事或客戶、投資等等,我們可以向神求智慧,這似乎是一種讓人吃驚的說法;但是雅各告訴我們,“只要憑着信心求,一點不疑惑”,神會賜給我們所需要的智慧。我們的問題不在於我們對神提供工作上的幫助期望太高,而是在於我們的期望太少(雅1:8 )。

清楚的把握這一點至關重要。如果我們懷疑神是我們一切所需的來源,那麼我們就成爲了雅各所謂“心懷二意的人”,心裏還沒有決定是否要跟從基督。這會讓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我們也不能給任何人帶來益處,甚至“不要想從主那裏得甚麼”(雅1:7)。雅各對信靠上帝之難度,不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清楚地知道,他的讀者業已開始經歷遍及整個羅馬帝國的試煉(雅1:1-2)。然而,他堅持認爲,基督徒的生活必須從信靠神的供應開始。

並且在雅各書1:9-11裏,他立刻將這個原則應用到了經濟領域中。富人不能自欺欺人,認爲擁有財富是他們自己努力的結果。如果我們依靠自己的能力,甚至在我們正經營自己的生意時,也會突然“凋謝”了。相反,窮人不應該認爲貧窮是因爲神不喜歡他們。相反,他們應當期待被神“升高”。成功或失敗由許多因素造成,超出我們自己的掌控。那些由於經濟衰退、公司出售、辦公室搬遷,作物歉收、歧視、颶風損壞或許多難以計數的原因而失去生計的人,都可以證明這一點。神沒有承諾我們因工作而獲得經濟上的成就,也不會命定我們的失敗,但他利用成功和失敗來堅固我們的忍耐,讓我們可以戰勝惡。如果雅各書2:1-8邀請我們在危難之中呼求神,那麼9-11節就是在提醒我們,在成功的時候也要呼求祂。

請注意,儘管雅各將神的良善與世界之惡相對照,但他並不贊同我們的想象,以爲我們站在天使一邊,而我們身邊的人都站在惡魔一邊。相反,善惡之分存在於每個基督徒的心中。“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雅1:14)。這句話是說給教會成員聽的。這應當讓我們不再急於得出教會是好地方、工作場合是不好之處的結論。這兩個領域都是邪惡的——正如教會的醜聞和商業欺詐同時提醒我們的那樣;但是藉着神的恩典,我們可以爲兩個地方都帶來良善。

事實上,基督徒社區是神用來提高窮人的手段之一。神供應窮人的應許在一定程度上通過他的百姓之慷慨而實現,而這樣的慷慨直接源於神對他的子民的慷慨。“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雅1:17)。這句話既肯定了神是賞賜一切的最終源頭,又明確指出基督徒有責任盡其所能地把神的供應帶給一切需要的人。

聆聽,採取行動,避免憤怒(雅各書1:19-21)

回到目錄

雅各針對說話和聆聽,繼續給予了實踐性指導。基督徒需要很好地聽別人說話(雅1:19),也要很好地聽神的話(雅1:22-25)。“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雅1:19)。我們聽,不是要當作一種影響別人的技術手段,而是讓神的話語“脫去[我們心裏]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雅1:21)。有意思的是,雅各認爲,聽別人說話——不僅僅是聽神的話——是讓我們脫去邪惡的手段。他並沒有說別人會代替神對我們說話;相反,他說聽別人的話可以消除我們的憤怒和傲慢,讓我們可以行出神在聖經裏的話語。“因爲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雅1:20-21)。當別人說一些我們不願意聽的話——不同意、批評、反駁的話時,我們很容易在憤怒中作出反應,特別是在高壓力的工作中更是如此。但這樣做通常會使我們的立場變得更糟,而且會損害我們作爲基督的僕人爲主見證的形象。若我們信靠神爲我們辯護,而不是自己處於憤怒後不擇言的辯護,該有多好呀!

這個建議適用於各種工作和不同的工作場所。在商業管理文獻中,傾聽早就被認爲是一項關鍵的領導技能。[1] 企業必須仔細聽取顧客、僱員、投資人、社區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意見。爲了滿足人們的真實需要,組織需要傾聽他們希望照顧的人的需要。這個原則提醒我們,儘管像羅馬帝國一樣存在困難和逼迫,工作場所也可以成爲上帝工作的肥沃土壤。

To give one example, the first result on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cations website www.harvardbusiness.org on Sept. 18, 2009, browsing under the topic “Interpersonal Skills,” is “Listening to People.”

爲其他人的利益而工作(雅各書1:22-27)

回到目錄

這一段帶來了忠誠做工的第二個原則——爲了窮人的益處而工作。“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1:22)。這個原則可以通過“信靠神供應我們需要的原則”自然地推出。如果我們信靠神供應所需,那麼我們就可以自由地爲了他人的益處而工作。從另一方面看,如果我們對神的信靠沒有讓我們爲了窮人的益處而採取行動,那麼雅各認爲,我們其實並沒有真正信靠神。正如雅各所說,“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信仰意味着信任,而信任則導致行動。

雅各的洞見,特別是他關於窮人的教導和他對各種邊緣化人羣所給出的合乎實際的照顧,似乎直接來自於耶穌本人。這一點可見於雅各隱約引用的、耶穌關於窮人在神的國度擁有特殊地位的教導(雅2:5;路6:20),以及耶穌警告“積攢財寶在地上” 會被蟲咬等例子(雅5:1-5;太6:19)。

這一點在工作上有直接的應用,因爲一個成功的工作場所之首要特徵就是可以滿足人的需要,不管是商業,教育,醫療,政府,專業機構,非營利組織還是別的組織,概莫能外。一個成功的組織,能夠滿足客戶、僱員、投資者、市民、學生、顧客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需要。這並不是雅各的主要關切所在——他特別關心的是窮人和無權無勢之人的需要——但仍然具有實踐意義。任何時候,一個組織滿足了人們的真正需要,就是在做神的工作。

這一應用並不限於用已有的業務來服務客戶。當基督徒滿足那些極度貧困、甚至不能成爲現有業務的顧客之需要時,他們需要更大的創造力——並在更大程度上顯明神的供應。例如,一羣基督徒在越南開辦了一間傢俱廠,爲那些處於社會經濟頻譜末端的人提供就業機會。通過這間工廠,神在滿足海外顧客對傢俱的需要的同時,也爲之前失業的當地工人提供了工作機會。[1] 同樣,由Gloria Nelund領導的投資公司TriLink Global幫助發展中國家開展業務,以這種方式來滿足貧困和邊緣化羣體的需求。[2]

基督徒的責任並不僅限於在個人工作場所爲窮人和貧困人口服務。社會結構和政治經濟制度,會強烈地影響到窮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按照基督徒能夠影響到這些結構和制度的程度,我們有責任確保貧窮和有需要之人得到照顧,就像我們滿足富人的需要一樣。

Interview by William Messenger on July 29, 2010, in Hong Kong. Name of source withheld by request.

Al Erisman, “Gloria Nelund: Defining Success in the Financial World,” Ethix 80 (March/April 2012), available at http://ethix.org/category/archives/issue-80.

歧視窮人,討好富人(雅各書2:1-13)

回到目錄

應用這兩個基本原則,雅各警告基督徒不要偏袒富人和有權勢之人。他的討論從第二個原則——爲滿足窮人的需要而工作——開始。“經上記着說:「要愛人如己。」你們若全守這至尊的律法,纔是好的。但你們若按外貌待人,便是犯罪”(雅2:8–9)。這罪就是,當我們偏袒富有而有權勢之人時,我們就是在服侍自己,而不是服侍別人。因爲富人和有權勢之人可能會送給我們一點他們的財富或權勢,而窮人什麼也做不了。但是,窮人才是真正有需要的人。雅各通過描述教會給予一位富有的、穿着華麗的人以特殊的待遇,而蔑視一位貧窮的、穿着破爛的人,說明了他的觀點。甚至來到教會這樣簡單的事情上,窮人也更需要我們的歡迎之辭。而富人——他們去哪裏都受歡迎——卻不需要如此。

 

雅各引用利未記19:18——“要愛人如己”——指出,偏袒富人,排斥和輕視窮人,與殺人或姦淫一樣嚴重違反了神的律法(雅2:8-12)。若我們這樣做,就意味着我們沒有愛人如己,甚至沒有把窮人視爲我們的鄰舍。

儘管雅各討論的是教會的聚會,但這一原則同樣可用在工作中。在工作時,我們可以多關注那些能夠幫助我們的人,也可以多關心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在一個健康的工作場合,這可能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但在一個不健康的工作場所——人們爲了爭權奪利而彼此對抗的場合,我們需要勇氣站在無權無勢的人一邊。當我們面對社會上頑固的偏袒,諸如種族歧視,性別成見或宗教偏見時,拒絕偏袒會帶來特別的危險。

儘管雅各的論證集中在爲了窮人的益處而工作上,但這一應用隱含着信靠神的原則。如果我們真的信靠神的供應,那麼我們就不會在偏袒富人和權勢上受到如此大的誘惑。我們就不會害怕在工作和學校,選擇與那些不受歡迎的人站在一起。雅各不是在勸我們一味行善,卻缺少對基督的信心,不信靠神的供應。雅各向我們顯明,唯有在基督裏的信心才能讓我們行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窮人業已每天按照這個真理在生活。“神豈不是揀選了世上的貧窮人,叫他們在信上富足,並承受他所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國麼?”(雅2:5)。這句話隱約指向耶穌在登山寶訓或平原寶訓中的話語(太5:3;路6:20)。窮人承受神的國,不是因爲他們比富人更好,而是因爲他們單純信靠神。他們缺乏自我謀生的手段,也無法仰仗富人的施捨,只好學習信靠神。


信仰與工作(雅各書2:14-26)

回到目錄

雅各書第2章的第二部分,詳細討論了行爲(工作)的問題。當論及行爲時,他無一例外地使用了複數的“行爲(works)”(希臘文erga),而不是單數的“工作”(希臘文ergon)。這使得某些人以爲,雅各所謂的“行爲”,與“工作”有所區別。然而,erga和ergon僅僅只是單、複數之分。[1] 雅各在這裏討論的是任何一種工作——從施捨食物給飢餓之人的善行,到增加稻田產量這類職業工作都包括在內。他使用複數名詞,表明他期望基督徒持續不斷地工作。

雅各對行爲(工作)的關注,讓這封信產生和很大的爭議。衆所周知,路德不喜歡雅各書,因爲他認爲雅各書2:24("這樣看來,人稱義是因着行爲,不是單因着信")與加拉太書2:16(“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相矛盾。宗教改革時期的其他領袖不贊成這一立場,但是路德對雅各書的解讀成爲了新教的主流。[2] 儘管我們無法深入討論路德的觀點與雅各書引發的爭議,但是我們可以簡要地考察雅各對行爲的強調是否真的與新教所拒斥的“因行爲稱義”相悖。

雅各的原話是怎麼說的?雅各書2:14無疑是他整個論述的中心,所以我們在繼續往下討論之前,有必要考察這一節:“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爲,有甚麼益處呢?”雅各直言不諱地回答了自己提出的問題,“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爲就是死的”(雅2:17)。就像(在他精心選擇的例子裏)有人極度需要食物充飢,但卻只從鄰舍那裏得到一句祝願“你平安地去吧”,那樣的死法(雅2:15-16)。雅各理所當然地認爲,相信基督(信靠神),會讓你從單純的同情改變爲採取行動,幫助那些需要的人。

我們每天都有機會,可以滿足我們爲之工作的人或與我們同事之人的需要。行善可以簡單到僅是幫助一位困惑的客戶找到所需的商品,或者注意到一位新員工需要幫助卻怯於開口。雅各敦促我們要特別關心那些易受傷害或邊緣化的人羣,所以在工作場合,我們也許需要特別注意他們的需要。

這是雅各書的核心。雅各書並不認爲行爲與信心是互斥的。不存在“因行爲稱義”的問題,因爲若不是已經有了在神裏的信心(信靠神),就不可能有任何善行。雅各書也不認爲足夠拯救人的信心可以脫離行爲而存在。他認爲,任何“信心”若不能產生行爲,就是死的信心;換句話說,這樣的信心等於沒有信心。“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爲也是死的”(雅各書2:26)。雅各沒有命令基督徒用幫助窮人的善行来代替在基督裏的信心,或者在信心之上增加善行。他期望基督徒把爲了他人的益處而工作,當作在基督裏的信心之結果[3]

基督徒的信心總是會生出行爲,這一洞見本身就可以當作工作場所的教訓。我們不能將世界二分爲屬靈和實踐,因爲屬靈就是實踐。“可見,信心是與他[亞伯拉罕]的行爲並行”(雅2:22)。因此我們決不能說,“我相信耶穌,常去教會,但是我將個人信仰與我的工作區分開來。”這樣的信心就是死的。雅各說,“這樣看來,人稱義是因着行爲,不是單因着信”(雅2:24),挑戰我們在日常行爲中顯明對基督的委身。

這封信餘下部分給出了"信靠神"和“爲他人的需要而工作”兩個原則的實踐性應用。根據我們對雅各書2:14-26的分析,我們認爲,這些應用乃是出自在基督裏的信心,它們適用於雅各的時代,對我們也有指導意義。

See Gk. #2041 in James Strong, Enhanced Strong’s Lexicon (Ontario: Woodside Bible Fellowship, 1995), and #2240 in Gerhard Kittel, Gerhard Fried­rich, and Geoffrey William Bromiley, eds.,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5), 6:635.

Luke Timothy Johnson, “The Letter of James,” vol. 12, The New Interpreter’s Bible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8), 177.

For a discussion of how this understanding of faith squares with that of Paul, see Douglas Moo, The Letter of James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0), 37-43, 118-44.

馴服舌頭(雅各書3:1-12)

回到目錄

在給予瞭如何傾聽的實踐性指導以後(見雅1:19-21),雅各對如何說話給予了類似的指導。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本書中出現的某些最激烈的言辭。“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並且是從地獄裏點着的……是不止息的惡物,滿了害死人的毒氣”(雅3:6,8)。毫無疑問,雅各熟知舊約箴言,知道舌頭擁有賜人生命的能力(例如,箴言12:18,“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爲醫人的良藥”),但是他也認識到舌頭具有致人死命的力量。許多基督徒在教會裏言語謹慎,避免惡語傷人。難道在工作中,我們不也應當如此謹慎,不“用舌頭咒詛那照着神形象被造的人”嗎(雅3:9, 引用了 創1:26-27)。冷冷的流言蜚語,誹謗,騷擾,侮辱競爭對手——有誰敢說自己從未在工作中受到惡語攻擊,又有誰沒有傷害過別人呢?

自私的野心與順從神(雅各書3:13-4:12)

回到目錄

雅各書3:14-4:12同樣利用了信靠神和服務他人的需要兩個原則。按照慣常的做法,雅各顛倒了它們的秩序,首先討論了服侍他人,再談論信靠的問題。在這個例子中,雅各首先勸勉眾人不要存自私的野心,接着勉勵他們要順從神的指引。

自私的野心(雅各書3:13-4:12)

回到目錄
自私的野心是和平相處的障礙(雅各書3:16-4:11)

自私的野心正好與服務別人的需要相對。雅各書3:16巧妙地總結了整段的內容:“在何處有嫉妒、紛爭,就在何處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雅各強調克服自私野心的特殊手段:使人和睦。[1] “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雅3:18)。按照雅各一貫的風格,他借用了工作場合的例子——在這裏是收穫果實——來闡明自己的觀點。他提及了使人和平的幾個要素:爲我們傷害了他人而憂傷(雅4:9),謙卑自己(雅4:10),不要讒言、批評和論斷人(雅4:11),以及憐憫和真誠待人(雅3:17)。所有這一切,都能被基督徒應用在工作之中。

 順從神,可以克服自私的野心(雅各書4:2-5)

自私的野心會導致基督徒社羣的紛爭,而雅各指出,紛爭背後的原因是他們沒有依靠神。“你們貪戀,還是得不着;你們殺害嫉妒,又鬥毆爭戰,也不能得。你們得不着,是因爲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着,是因爲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雅4:2-3)。如果我們甚至不費心求我們所需的東西,那麼我們就沒有認真依靠神。有趣的是,我們不依靠神的原因,乃是因爲我們想要滿足自己的宴樂,而不是服侍他人。這句話將兩個原則糅合到一起。雅各將此比喻爲與世界淫亂,指出我們常被世界所引誘,以爲不依靠神也能在今世找到財富和快樂(雅4:4-5)。[2]

Again echoing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Matt. 5:9).

James borrows the metaphor of adultery from the Old Testament prophets, who frequently used it to depict the pursuit of wealth and pleasure as substitutes for God.

投資他人(雅各書4:1-12)

回到目錄

儘管雅各書使用了淫亂的暗喻,但實際上他只是泛指各種自私的野心。在工作中,我們會受到誘惑,把他人當作我們成功的墊腳石。當我們竊取下屬或同事的功勞,或者不與升職的競爭對手分享信息,或者將責任推卸到不能當場爲自己辯解的人身上,或者當別人有難時乘機牟利,我們就因自私的野心而犯罪了。雅各說的對,這是紛爭的主要原因。諷刺的是,自私的野心可能阻礙我們取得成功,而不是有助於我們。我們在組織中的地位越高,我們的成功就越依賴於別人的成功。無論是簡單地委派工作給下屬,還是複雜地協調國際項目團隊,概莫如此。但是如果盡人皆知我們以他人爲踏腳石,如何可以取信他人,讓他們跟從我們的帶領呢?

補救辦法在於順從那按照自己形象創造了所有人(創1:27),並且派他的兒子爲所有人犧牲生命的神(林前5:14)。當我們將服侍別人放在自己的野心之前時,我們就是在順從神。我們想要升到有權柄的高位嗎?很好,那麼我們首先應當幫助别的工人,提升他們的權威和功效。成功是激勵我們的動力嗎?很好,那麼我們應當首先投資於身邊人的成功上面。諷刺的是,投資他人的成功也許是我們能爲自己做的最好的投資。根據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家伊麗莎白·鄧恩(Elizabeth Dunn)和哈佛商學院的邁克爾·諾頓(Michael Norton)的經驗,投資別人比自己花錢更快樂。[1]

Elizabeth Dunn and Michael Norton, Happy Money: The Science of Smarter Spending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13).

商業預測(雅各書4:13-17)

回到目錄

現在,雅各轉向一個新的應用,特別警告那些做出商業預測的人。[1] 不同尋常的是,他首先討論了信靠神的原則。他的開場白是一段清醒的認識:嗐!你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裏去,在那裏住一年,做買賣得利。」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甚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4:13-14)。看起來,雅各似乎對短期商業預測也加以譴責。然而,提前規劃並不是他關注的重點。以爲我們可以掌控一切纔是問題的所在。

接下來的經節可以幫助我們看出雅各真正的意圖:“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着,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雅4:15)。主要的問題不在於計劃,而在於我們計劃的時候,彷彿未來在握一樣。我們有責任明智地使用神給我們的資源、能力、關係和時間,但是我們不能控制結果。大多數企業都非常瞭解,儘管花費重金制定了最好的規劃並全力執行,結果卻多麼地不可預測。任何上市公司的年度報告都會詳細地介紹公司所面臨的風險,有時會有十頁甚至二十頁之長。諸如“基於我們無法控制的因素,我們的股價可能有波動”等陳述清楚地表明,世俗的公司與雅各所談論的不可預測性高度相關。

那麼,爲什麼雅各還要提醒信徒這個普通企業都知道的常識呢?也許基督徒有時會自欺,認爲既然跟從了基督,就可以免於生活和工作中出現的不確定因素。這完全是個錯誤。相反,雅各的話應該使基督徒更加意識到,我們需要不斷對事態進行重新評估、適應和調整。我們的計劃應當靈活,我們的執行應當可以響應不斷變化的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過是一個很好的商業實踐而已。但在更深的意義上,這是一個屬靈的問題,因爲我們不僅需要對市場狀況作出反應,還應順從神對我們工作的引領。這讓我們重新回到雅各關於認真傾聽的勸勉上來。基督徒的領導力不是要強迫別人遵守我們的計劃和行動,而是要適應神的話語和神在我們生命中不斷顯明的引領。

These warnings seem to echo both Jesus’ teaching and the Old Testament prophets. See, for example, Ezekiel 34:3; Amos 2:6–7; 5:12; Micah 2:2; 6:12–16; Matthew 6:19; Luke 6:24–25; 12:13–21; 32–34; 16:19–31; 18:18–30. Note also that James 1:1–18 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past and present success and failure, while this section focuses on forecasting the future.

壓迫工人(雅各書5:1-6)

回到目錄

雅各回到了工作必須服侍他人需要這一原則上。他在第5章開頭的話非常嚴厲。他警告“富足人”要“哭泣、號咷,因爲將有苦難臨到你們身上”(雅5:1)。儘管他們保險庫中的金子和櫃子裏的衣服看起來金光閃閃,但雅各篤定他們將受的審判,因此言辭之中彷彿他們的財富已經腐朽: “你們的財物壞了,衣服也被蟲子咬了。 你們的金銀都長了鏽”(雅5:2-3)。他們的自我放縱,只不過爲了“宰殺的日子”“嬌養”了他們而已(5:5)。宰殺的日子似乎指的是神的審判日。當那日,神要審判那些蒙召來照顧和帶領祂百姓,卻轉而掠奪百姓的人(撒迦利亞11:4-7)。

這些富人註定滅亡,不僅是因爲他們獲得財富的方式,也因爲他們一旦擁有財富之後,所行(或不去行)的事。雅各對他們不公義的商業行爲的指責,讓人聯想到舊約:“工人給你們收割莊稼,你們虧欠他們的工錢,這工錢有聲音呼叫,並且那收割之人的冤聲已經入了萬軍之主的耳了”(雅5:4;參利19:13)。[1] 那些本該拿在勞動者手上的錢,現在卻落入了地主的寶庫中。而且,錢一直存在裏面——他們囤積財富,卻視而不見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雅各5:3)。

企業領導必須特別努力做到公平地支付工資。對於什麼是公平報酬的分析超出了我們討論的範圍[2] 但是雅各書說,“你們虧欠他們的工錢”(雅5:4),乃是對這些特別富有的土地所有者濫用權力的指控。工人當得工資,但是富人和有權勢者卻想方設法剋扣,並逃過法律的制裁。有錢有勢之人常常可以賄賂司法機關,輕易地利用權力行不公之事,卻不爲人知。濫用權力包括將員工錯誤地算爲獨立承包商,將工人不精確地登記在低技能序列中,對做相同工作的少數族裔和女性支付較低薪水,以及使用兒童去完成成年人拒絕從事的危險工作等等。即使被業界稱爲標準做法,我們也決不能以此爲藉口濫用權力。

雅各也譴責那些“在世上享美福,好宴樂”的人(雅5:5)。怎樣的生活算是奢侈宴樂,仍然是一個尚待探討的複雜問題,但這句話從某種意義上挑戰了許多基督徒的生活方式。雅各這段話的主要關切點在於窮人的福利,所以關係最爲密切的問題是,“我的生活方式是增強了還是削弱了窮人的生活?我消費的方式是幫助人們擺脫貧困,還是讓人們繼續保持在貧困中?”

Leviticus 19 is one of James’s favorite Old Testament passages; see Luke Timothy Johnson, Brother of Jesus, Friend of God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4), 123ff.

See, however, Pay at www.theologyofwork.org.

等待收穫(雅各書5:7-20)

回到目錄

在信的結尾,雅各針對忍耐、真誠、禱告、悔改和醫治,給出了一系列的勸勉。像通常一樣,這些勸勉的根據或者是信心的行爲必須有益於他人,或者是我們要全心信靠神,或者同時應用了上述兩個原則。同樣,雅各針對工作給出了直接的應用。

忍耐

雅各用工作的例子開始了他關於基督再來的描述:“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裏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你們也當忍耐,堅固你們的心,因爲主來的日子近了”(雅5:7-8)。臨近結尾的部分,他再次重複了類似的話語:“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叄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雅5:17-18)。

工作中的忍耐是依靠神的形式之一。但是,在工作場合我們常常難以保持忍耐。工作是結果導向的,否則就不成其爲工作。因此,人們總是容易受到誘惑,想要不勞而獲。如果我們投資賺錢,難道不願快速致富,倒是耐心等待嗎?這種心態導致內幕交易,龐氏騙局,以及在老虎機上輸掉日常的開支。如果我們努力想要升職,難道不該不擇手段地在上級眼中留下好印象嗎?這就帶來了背叛,敗壞人的名聲,八卦和團隊解體。如果我們正在努力完成配額,難道不可以馬虎了事,將問題遺留給流水線上下一位工人嗎?所有這一切都不僅僅是個人道德問題。一個獎勵低質量工作的生產體系,至少與利用它的工人一樣壞,甚至更糟。

真誠

“我的弟兄們,最要緊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着天起誓,也不可指着地起誓,無論何誓都不可起。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雅5:12)。想象一個人們總是說實話的工作場所——不只是簡單地避免說謊,而是誠實地敘述事情的本來面目,讓聽者對事態有最精確的理解。如是如此,就沒有必要進行起誓,也不需要事後澄清,也不需要合同規定出現錯誤陳述或欺詐時,各方該當承擔的責任。想象一下,如果賣家總是提供產品最詳盡的信息,合同總是清楚界定各方的權利義務,老闆總是給予下屬應得的表揚。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總是給出儘可能準確的答案,而不是巧妙地隱藏關於我們工作的不利信息。這樣,我們還能在現在的工作或事業中取得成功嗎?如果每個人都盡最大努力真誠待人,我們能成功嗎?我們需要改變我們對成功的定義嗎?[1]

禱告

在討論禱告的時候,雅各回到了信靠上帝的原則上。“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雅5:13)。“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神”(雅1:5)。雅各的話,邀請我們把具體的需要告訴神。“神啊,我不知道如何處理這個產品缺陷,在我和老闆溝通之前,我需要得到你的幫助。”上帝能夠實現我們所需要的,儘管他不保證按照我們的預期來回應每一個禱告。奇怪的是,許多基督徒怯於爲我們每天在工作中遇到的具體的事情、情勢、人、需要、擔心和問題禱告。我們忘記了雅各的勸勉,沒有求神給予具體的指導甚至特定的結果。要有信心,雅各說,神會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迴應我們的禱告。“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雅1:5)。

認罪與醫治

雅各勸勉我們彼此認罪,好得醫治(雅5:16)。對於工作場合來說,最有趣的一個詞就是“我們彼此”。這個詞背後的假設是人們不僅會得罪神,也會彼此得罪——這一點在工作中顯而易見。我們面對日常生產和業績的壓力,我們的行動時間有限,所以我們經常沒有傾聽就採取行動,邊緣化持不同意見的人,不公平競爭,竭澤而漁,留給後來者一堆爛攤子,或者把怒火發泄到同事身上。我們傷害別人,也受到人的傷害。得到醫治的唯一方法,只有彼此認罪。如果有人依靠不精確地批評同事的表現而上位,行惡之人需要向工作中受到冤枉的人承認自己的罪,而不僅僅是私下禱告的時候向神認罪。如果真的想彌合自己造成的破壞,行惡之人也許還應當向整個部門的同事認罪。
那麼,我們認罪和醫治的動機是什麼呢?這動機應當是藉此服務他人的需要。“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雅各書5:20,強調爲本文作者所加)。救一個靈魂不死,乃是服務人類最深刻的需要!也許——鑑於我們所有人都是罪人——有人會把我們從錯誤的道路上挽救回來,救我們免於死亡。

For more on this topic, Truth and Deception at www.theologyofwork.org.

彼得前書:以寄居的祭司身份服務世界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你的工作中,你如何體現出同情與愛,憐憫之心與謙卑之意?誰剛剛在工作中挑刺錯怪了你,這一節經文可以如何應用在你與他們的關係上?想象一下,如果明天他們就離職了,或者陷入生活的危機之中,你心裏會有什麼感受?下面是一位女士哀悼自己工作同事的故事,請花幾分鐘仔細閱讀一下。

在給一羣因忠於耶穌而被污衊、受到虛假指控、也許還受到身體虐待的基督徒寫信時,(彼前 2:12, 18–20; 3:13–17; 4:4, 14, 19),彼得解釋了基督徒的蒙召,是要將他們經受的苦難變成對世界的服侍。基督呼召我們在一個不承認他的世界上跟從他。我們是異鄉的寄居者,這裏不是我們真正的家園。因此,我們一定會經歷“百般的試煉”(彼前1:6)。然而,我們不是世界的受害者,而是全世界的僕人——或者如彼得所說是“聖潔的祭司”(彼前2:5)——要將神的祝福帶給全世界。於是,基督徒的工作就是在異鄉生活,祝福當地,直到基督再來恢復他的國度爲止。

寄居者和祭司(彼得前書1:1-2:12)

回到目錄

在信的一開始,彼得就把讀者稱爲“那分散寄居的……被揀選的人”(彼前1:1-2)。這個短語預示了彼得要表達的整個信息。這個短語分爲兩個部分,“分散寄居的”和“被揀選的人”。

如果你是基督國度裏的公民,那麼你就是一位寄居者,因爲目前你生活的世界還不在基督的統治之下。你正生活在外國政府的治下。當你等待基督再來時,你真正的公民權屬於在他國度裏“爲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彼前1:4)。就像任何一個國家的流亡者一樣,你不一定會受到居住地統治者的善待。基督自己來到這地,卻“被人所棄”(彼前2:4),因此他的國度的所有公民,都可能受到同樣的待遇。儘管如此,神還是呼召我們留在這裏,在異鄉定居爲基督而工作(彼前1:15-17)。

“行爲”( 彼前1:17 ),“金銀”( 彼前1:18 ),“被火試驗”( 彼前1:7 ),“潔淨”( 彼前1:22)和“建造”( 彼前2:5 )。彼得所用的工作術語提醒我們,我們乃是活在一個工作的世界中,需要在身邊的工作中尋找跟隨基督的方式。

在描述了“寄居”的含義之後,彼得又在彼得前書1:2(譯註,英文譯本一般在第一節裏,例如ESV作‘elect exiles’)給出了另一個術語——“揀選”。如果你是基督徒,那麼你就是蒙神揀選的人。揀選的目的是什麼?是要在寄居之地擔任神的祭司。“就象活石,被建造成爲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着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彼前2:5)。祭司的稱號,或者“有君尊的祭司”,在彼得前書2:9裏重複了兩次。

古代以色列的祭司,爲以色列人提供祭祀和祝福。

在繼續往下討論之前,我們必須理解在古代以色列做祭司意味着什麼。祭司具有兩個主要的職能:在耶路撒冷的聖殿獻祭,以及宣告祭司的祝福。[1] 爲了完成獻祭的職能,祭司必須要進入聖殿的內廷,並且一年一次,大祭司需要進入至聖所,站立在神的面前。爲了宣告祭司的祝福,祭司需要爲神代言。這兩個職能都要求祭司進入神的同在。這就進一步要求祭司保持特別的潔淨或聖潔,因爲神的面前不允許任何不潔或污穢。[2] 然而,祭司以輪換的方式在聖殿服侍(路1:8),因此還要從事普通的工作以養家餬口。他們不能完全抽離日常的生活,同時又要在骯髒敗壞的世界裏保持潔淨。(點擊這裏,閱讀 民數記與工作一文中更多關於古代以色列祭司的討論。)

作爲祭司,基督徒需要自我獻祭並祝福其他有需要的人

WorkFlow汽車公司的首席執行官Don Flow論工作中的祭司職分

通過吸收他人的負擔,將他們帶到神的面前,同時將神的祝福帶給眾人,祭司承受了眾人的負擔。保羅明確表示,成就基督的律法意味著彼此擔當重擔。約翰和彼得都把我們叫做“祭司的國度”。作為基督徒領袖,我們必須擔當服侍的組織中眾人的負擔。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真正了解與我們共事的人。對於基督徒領袖而言,知人善用是一體兩面之事。人不可約化為生產的工具。

基督徒領袖需要將禱告完全嵌入到工作之中。全世界都在墮落之重擔下呻吟,我們的呼召就是參與到醫治世界的進程中。通過禱告,我們可以將別人的重擔帶到神的面前,也可以將神更新生命的觸摸帶給全世界。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蒙召為每天遇到的人禱告,祈求神介入到我們每天的生活中,讓我們的組織變成祝福,可以行善,成為帶來和平的積極力量,讓神的祝福,就是一切豐盛的來源遍滿世界。禱告是蒙召為領袖的中心事工。

2008年10月在西雅圖太平洋大學(Seattle Pacific University)講話

彼得把基督徒稱爲“聖潔的祭司”(彼前2:5)以及“有君尊的祭司”(彼前2:9),並不意味着所有基督徒都應當考慮成爲職業牧師,也不意味着成爲傳道人或宣教士就是成就神的呼召和揀選之最高級方式。這個身份意味着基督徒要在我們生活的眾人之中過一種特別聖潔的生活。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向神獻祭,並將神的祝福帶給我們身邊的人。

彼得說得很明白:“親愛的弟兄阿,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爲,便在鑑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彼前2:11-12)。(注意這句話對“鑑察的日子”裏神的榮耀之關注。)

當然,基督徒並不像猶太祭司一樣獻祭(我們不用屠殺牲畜)。相反,我們按照主所行的那樣獻祭:爲了他人的需要而自我犧牲。“你們蒙召原是爲此;”彼得說,“因基督也爲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彼前2:21)。這不能被按照字面過度解讀爲要死在十字架上,而應理解爲“靈祭”(彼前2:5)——意思是爲了他人的需要而親自付上代價的行爲(彼前4:10)。我們的工作場合每天都提供着或大或小的自我犧牲機會。

對於彼得前書1:3-2:10的簡單總結,補全了彼得所刻畫的“寄居的……蒙揀選的”讀者之形象。“寄居”這個詞的意思是,我們要像外僑一樣在這片尚待成爲家園的土地上堅守我們的職業呼召——現在這片土地還充滿着系統性的不公和敗壞。而“蒙揀選”一詞則強調了基督的跟隨者——一位“有君尊的祭司”——所具有的祭司職分,因此基督徒特別需要藉助自我犧牲來祝福全世界。

The priestly blessing was commanded by God to be offered by priests in Numbers 6:23–24 and consists of the words in Numbers 6:24–26, “The Lord bless you and keep you; the Lord make his face shine upon you and be gracious to you; the Lord lift up his countenance upon you and give you peace.”

For God’s holiness and the consequent need for human holiness in his presence, see Leviticus 11:44–45. For the extensive cleansing and consecration process of the high priest on the Day of Atonement, see Leviticus 11:44–45. For the extensive cleansing and consecration process of the high priest on the Day of Atonement, see Leviticus 16.

在世界的權柄下受苦(彼得前書2:13-4:19)

回到目錄

Egerton Gear公司首席執行官David Hataj論不論斷人的公司文化變遷

8年後,我回到家鄉,計劃管理我父親的齒輪製造公司。在我看來,公司當時正麻煩重重。車間裏的工人關係緊張,交付給客戶的產品往往延遲或有缺陷。這個問題可能與我父親擔任首席執行官時,下屬員工大量飲酒有關。在休息室裏總是有着四分之一桶的啤酒,一羣人每天都在午餐時間陪我爸爸到當地的酒吧,開始一天的痛飲。

作爲一個信徒,我反對這些行爲,但我感覺上帝呼召我回到家族企業,是要成爲我父母和僱員的祝福。這是見證基督的愛、寬恕和救贖的好機會。我以同情和尊重對待每個員工。我制定了更有效的製造工藝和質量控制流程。我們的業務開始漸漸好轉。

但我父親的酒友們對我態度極不友善。他們因我不願醉酒而取笑我。但我努力追隨耶穌做受苦的僕人之榜樣,並不爲自己辯護或施以報復。當被詛咒時,我回報以祝福。當被嘲笑時,我默默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並不定罪他人。雖然我和父親之間有很大的分歧,但我一直試圖向他表明我對他的尊重。

這段經歷對我來說彷彿進入了地獄。但是幾年過去了,情況漸漸好轉。越來越少的人下班以後留下來享用免費的啤酒。有些員工離開了公司,而其他員工則開始接受新的價值觀。領導權移交給我的標誌事件是,有一天我父親(不是我)把啤酒桶拿走了。

在當時的情況下,我作爲寄居者和祭司的呼召,只能以謙卑和自我犧牲的姿態來表現。

- 2010年8月19日寫給“工作神學項目”的一封信。

基督徒應當如何在工作中以寄居者和祭司的身份完成神的呼召呢?彼得直接把讀者視爲外國人和奴僕,給予了他們各種指示。作爲外國人,我們要尊重順服所在國家的統治(彼前2:13-14),儘管我們在神的國裏擁有公民權,讓我們可以“自由人”的身份生活(彼前2:16)。作爲奴僕——顯然彼得的讀者裏不少人就是這樣的身份,因爲他並沒有提及任何其他類型的工人——我們應當順服主人,不管他們是公正待人還是極爲不公(彼前2:18-19)。事實上,我們有可能受到不公正待遇(彼前4:12),讓我們有機會跟隨基督的腳蹤,受苦卻不報復(彼前2:21)。請注意,彼得談論的是不公正的苦難,不會因爲我們自己的無能,傲慢或無知所受的苦。當然,當我們受到不公正的懲罰時,也需要順從地承受苦難。

實際上,即使爲了得到我們認爲自己有權得到的東西,我們也不能隨意違反那些在上有權柄的人。你一定會發現自己有時不能得到自己應得的報償——升值、加薪、帶窗戶的辦公桌,或者一份體面的醫療保險。你甚至可能發現僱主有意欺騙了你,強迫你加班,或因上司的錯誤而懲罰你。通過有限度欺騙僱主來回擊你所受到的欺壓,看起來是一件符合道德的事——比如裝病請假,在公司爲私人物品充電,偷一點辦公用品或偶爾在工作時間溜出去半點私事。但是你不能如此行事,“神的旨意若是叫你們因行善受苦,總強如因行惡受苦”(彼前3:17)。神沒有賦予你權利,讓你自行拿回那些不公正地從你手中奪取的東西。事實上,你說謊或欺騙別人,想要抵消因他們的謊言或欺騙所造成的損失,並不能減輕你行爲的惡意。神給你的呼召是行公義之事,即使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也是如此(彼前2:20)。“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彼前3:9)。相反,基督徒應當尊重擡舉那些有權柄之人——甚至那些苛刻不公的主人。

爲什麼?因爲我們作爲祭司是要祝福百姓;若我們一心捍衛自己的利益就難以做到這一點,就像基督若想保護自己的性命就無法犧牲生命拯救世界一樣(彼前2:21-25)。當然,基督從來不懼怕在某些場合行使權力挑戰權威,而彼得也並沒有聲稱自己在此總結了全部的福音。聖經別的部分——特別是先知書——強調神呼召我們抵抗壓迫和非法的權柄。順服也並不總意味着服從。我們像耶穌那樣公開地不服從權柄,但卻接受因此而來的後果,這也是順服權柄的方式。這裏和整封信中,彼得都盡力要將我們引向基督自我犧牲的榜樣。

對領袖和跟隨者的教訓(彼得前書5)

回到目錄

現在,彼得給予教會領袖——術語叫“長老們”(“長老(presbyters)”或“主教(bishops)”乃是這個希臘文單詞在英語世界的不同變體,廣泛用於今天許多教會中)——某些指導。這些建議對工作場合的領袖們也很實用。建議的焦點在於如何爲他人服務。“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羣羊……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彼前5:2)。“也不是因爲貪財”(彼前5:2)。“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羣羊的榜樣”(彼前5:3)。彼得勸年輕人——事實上,所有的人——保持謙卑,並引用了箴言3:34來說明他的意思:“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彼前5:5)。這一點並非彼得前書所獨有,因此我們在這裏也不進一步展開了。只要記住彼得熟知當今流行的僕人式領導概念,就足夠了。耶穌就是僕人式領袖的典範,彼得又怎會不知道這個概念呢(彼前4:1-2,6)?

關於這一段經文的應用,請點擊這裡,參考 Country Supply Study Guide 中的“向客戶學習”一文。

彼得後書:工作與新創造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彼彼得後書強調了許多我們在雅各書與彼得前書中看到過的主題,涉及到基督徒需要聖潔生活與忍受苦難的討論。我們不會重複這些主題,而是集中討論第3章對工作神學提出的一個深刻的挑戰。如果“現在的天地還是憑着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彼後3:7),那麼我們現在的工作還有什麼意義呢?這裏,我們要借用Darrell Cosden的重要著作之標題:地上的工作對天國有何益處?(What Is the Heavenly Good of Earthly Work?)[1]

Darrell Cosden, The Heavenly Good of Earthly Work (Peabody, MA: Hen­drickson Publishers, 2006).

世界的末日和工作的末日?(彼得後書3:1-18)

回到目錄

神在意我們地上的工作嗎?Darrell Cosden的回答是一個堅定響亮的“是”。他論證的中心是耶穌身體的復活,表明(1)神強調了物質世界的善,(2)顯明現在的世界與新天新地之間的連續性,[1] 以及(3)乃是新天新地儘管尚未全然實現,卻已經開始了的徵兆。我們的工作最終是有價值的,因爲基督贖回了我們的勞動成果,更新了我們的工作,要帶到以後的天家裏去。但是第3章似乎引出了有關Cosden的工作神學的兩個內在問題:(1)神所造之物質內生的善,以及(2)現在的世界與將來新造的世界之間的連續性。

彼得此處是迴應那些無法的好譏誚者——他們宣稱神從未介入歷史,審判邪惡(彼後3:3-4)。他顯然描述了一個與現在的世界缺乏連續性的未來,看起來更像是當前宇宙的毀滅:

  1. “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着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彼後3:7)。
  2. “但主的日子要象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彼後3:10)。
  3. “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彼後3:11)。
  4. “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鎔化”(彼後3:12)。
  5. 但是,我們不應當太快地假定,彼得真的表達了天地完全銷滅之意。[2] 彼得所使用的末世意象,是舊約先知向讀者斷言神將來的審判時,發預言常用的意象。舊約先知和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文獻常常借用火焰焚燒爲象徵,同時用來代表對義人的煉淨和對惡人的毀滅。[3]

若以啟示文學的傳統來看待彼得後書2:7,10以及彼得後書3:12,我們也可以將火焰鎔化的意象理解爲神分別善惡的暗喻。[4] 這是彼得在前書中對火焰意象的用法。他提醒讀者,他們會像金子一樣經過火焰的試煉;那些經得起烈火考驗的人將會得到神的稱讚和尊榮(彼前1:5-7)。這些段落所強調的不是天與地在字面意義上的銷滅,而是指邪惡最終被完全清除掉。同樣,彼得用表示更新和試煉的詞彙仔細地描述了世界:“銷化”,“被火鎔化”,“審判”,“爲火焰存留”等。穆爾(Douglas Moo)指出,彼得在彼得後書3:10-12用來表示“銷化”的詞彙luō並不表示湮滅,而是指徹底的轉變。他建議可以將這個詞譯爲“撤銷(undone)”[5]

彼得提到了諾亞時代的大洪水(彼後3:5-6),應當提醒我們注意不要把“銷滅”理解爲完全的毀滅。世界並沒有因爲洪水而完全停止存在,只是所有人類的邪惡都被清理乾淨了。人類的善——僅限於諾亞,他的一家以及他們所攜帶的財產,連同他們照顧船上動物的工作——被存留下來,而生命也從新在物理存在的地球上恢復了生機。

最後,彼得積極展望了最終的未來,描述了整個物質秩序的更新:“但我們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後3:13)。這不是一個單薄的、脫離物質的虛空世界,而是包含“天”與“地”的新宇宙。在彼得後書3:10裏,我們看到“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因此,全地都會顯露出來,而不是完全毀滅了。於是,在一切燃盡之後,“工作(works)”仍將留存。

這不是說彼得後書構成了當前工作的永恆價值之主要神學來源,而是說彼得後書與這種神學並不衝突。[6] 儘管我們無法獲取我們想要的細節,但彼得清楚地表明,我們現在在地上所做的一切與我們將要經驗的未來之間存在某種程度的連續性。所有的邪惡都將被完全銷滅,但是所有的義都會在新天新地裏找到自己永久的家園。烈火不僅焚燒一切,也會煉淨一切。“銷化”並不意味着工作的結束。相反,我們爲神所做的工,會在新天新地裏找到其真正的意義。

“Jesus’ nail-scarred hands and feet are the prototype for the coming new creation. What we find true in his body, we also find true in this vision. What we have done—although it is ambivalent at best on its own—once redeemed and transformed, does find a home in the new creation.” Darrell Cosden, The Heavenly Good of Earthly Work (Peabody, MA: Hen­drickson Publishers, 2006), 76.

See Richard J. Bauckham, Jude, 2 Peter, ed. Bruce M. Metzger, David A. Hubbard, and Glenn W, Barker, vol. 50,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Word, 1983); and John Dennis, “Cosmology in the Petrine Literature and Jude,” in Cosmology and New Testament Theology, ed. Jonathan Pennington and Sean McDonough (London: Continuum, 2008), 157–77, for thorough discussions of this complex passage.

See, for example, Isaiah 30:30; 66:15–16; Nahum 1:6; Zephaniah 1:18; 3:8; Zechariah 13:7–9; Malachi 3:2–3; 4:1–2; Sirach 2; Wisdom of Solomon 3. The New Testament uses fire imagery this way as well: 1 Corinthians 3:10–15; 1 Peter 1:5–7; 4:12–13, etc.

Douglas Moo, “Nature in the New Creation: New Testament Eschat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49, no. 3 (2006), 468. See also Al Wolters, who argues that the fire imagery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God refining the world. Al Wolters, “Worldview and Textual Criticism in 2 Peter 3:10,”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49 (1987), 405–13.

Moo, “Nature in the New Creation,” 468–69.

For a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workers and the products of work in the present world and in the New Heaven/New Earth, se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articles, “Revelation and Work,” “Meaning and Value of Work,” and “Products of Work” at www.theologyofwork.org.

約翰一書:行在光明中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雖然與雅各書的寫作環境大不相同,[1]約翰一書也質疑“信心可以獨立於行爲”的觀念,這裏的行爲指的是對神的順服。在第二章,約翰指出,對神的真正的瞭解,體現在品格和行爲上的轉變,體現在對神的順服上。

我們若遵守他的誡命,就曉得是認識他。人若說“我認識他”,卻不遵守他的誡命,便是說謊話的,真理也不在他心裏了。凡遵守主道的,愛神的心在他裏面實在是完全的;從此,我們知道我們是在主裏面。人若說他住在主裏面,就該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 (約一2:3-6)

另一個與雅各書保持一致的方面是,約翰一書注重關懷有需要的人,並以此表達對神真正的認識。“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裏面呢?”(約一3:17)。約翰一書讓我們進一步瞭解信心與行爲之間的關係,或者用約翰的術語講,認識神和順服神之間的關係。

約翰使用了多種意象來說明,我們對神的順服乃是某種已經存在的現實之指徵,同時也是這種現實的結果:我們已經從黑暗進入了光明(約一2:8–11),被神所愛(約一3:16;4:7–10,16,19–20),從神生的或被稱爲神的兒女(約一2:29;3:1–2,8–9),或者已經出死入生(約一3:14)。在約翰看來,公義的生活本質上是神對我們的愛之結果,也是我們對神之愛的迴應:

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爲神就是愛。神差他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着他得生,神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瞭。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爲我們的罪做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約一4:7-10)

約翰將這個過程的結果描述爲一種能力,讓我們可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約一1:7)。通過耶穌的挽回祭,神的愛使我們的存在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從而讓我們能夠了解並遵行神對我們人生的旨意。我們並不只是偶爾打開燈, 而是以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持續地行在光明中。

這對工作場所的倫理具有直接的意義。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美德倫理”,這在新教的思想和實踐中是長期以來被忽視的。[2] 美德倫理側重於道德品格的長期塑造,而不是制定規則並估計當下決定的後果。規則或命令並非是無關緊要的——“我們遵守神的誡命,這就是愛他了”(約一5:3)——但是長期的道德塑造纔是我們能夠順服規則的基礎。更全面的討論超出了本文的範圍,[3] 但是約翰倡導的行在光明中的生活方式,必然肯定了美德的進路。我們所做的(我們的“行爲”)必然源於我們所是的(我們的美德)。“我們愛,因爲神先愛我們”(約一4:19),並且我們必要像他(約一3:2)。

光的比喻在工作場合的具體應用之一,就是我們的行動應該公開透明。我們應該歡迎別人審查我們的行動,而不是試圖將我們的行爲隱藏在日光之外。我們既然行在光中,就永遠不應該欺騙投資者,僞造質量記錄,說同事的八卦,或者索取賄賂。在這個意義上,約翰一書1:7與約翰福音3:20-21相呼應,“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爲受責備;但行真理的必來就光,要顯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4]

例如,羅伯·史密斯(Rob Smith)在非洲領導了一個有宣教性質的商業組織,該組織建造在維多利亞湖上使用的船隻。他說經常有當地官員接近他,想要索取賄賂。這種索賄行爲通常都是私下的。和小費或者便捷通道的服務費一樣,這種賄金是不會記錄在案或者公開支付的。沒有收據,也不會留下任何交易記錄。他使用約翰福音3:20-21激勵自己,將這些索賄的行爲暴露在光中。他會對索賄的官員說,“我不太明白這些款項的緣由。我想和代表或管理層,一起來將此事記錄下來。”他發現這是個處理索賄問題的有效策略。儘管人們普遍認爲賄賂即使不道德卻仍是增加市場份額和利潤有效手段,但是哈佛商學院的喬治•席拉費的研究表明:賄賂實際上會降低公司長期的財務業績。[5]

與此相關的是,約翰一書強調,我們若要在神的國裏做有意義的工作,並不一定要全職事奉。雖然大多數基督徒並不從事一份通過講道和宣教得到報酬的工作,但所有的基督徒都可以通過順服神的行動行在光明中( 約一3:18-19,24)。所有這些行動都來自神先愛我們,因此是非常屬靈並且有意義的。因此,教會之外的工作是有價值的,不僅是因爲它可以爲你提供傳福音的機會,或者你可以用你的工資支持宣教,而是因爲你可以在其中服務身邊的人,來體現你與基督的團契關係。工作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愛鄰舍的方式,因爲你可以通過工作,創造各處的人都需要的產品或者服務。工作是屬靈的呼召。

在這個意義上,約翰一書將我們完全帶回到雅各書。兩者都強調,順服的行動是基督徒生活的組成部分,並將其納入到關於工作的神學之中。我們能夠在工作和其他地方順服神,是因爲我們正在成爲基督的樣式,他爲了有需要的人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Colin G. Kruse, The Letters of John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0), 14–28.

See the introduction to Stanley Hauerwas, Character and the Christian Life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001).

See Alistair Mackenzie and Wayne Kirkland, “Ethics,” at www.theologyofwork.org/key-topics/ethics/.

For a fuller discussion, see “John and Work” in The Theology of Work Bible Commentary, vol. 4 or at www.theologyofwork.org.

George Serafeim, “The Real Cost of Bribe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Knowledge, November 4, 2013, hbswk.hbs.edu/item/the-real-cost-of-bribery.

 

約翰二書與工作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約翰二書符合大公書信(General Epistles)的總體框架,同時提供了對基督裏生活和工作的見解。它很簡短,但充滿了實用的指導。

用愛心說誠實話(約翰二書1-11)

回到目錄

工作中的真理與愛(約翰二書1-6)

約翰的每一封信都具有鮮明的特徵,都將“真理”和“愛”結合爲一體(約一3:18; 約翰二書1節,3節;約3:3)。在約翰二書中,我們發現這個概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展。

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他兒子耶穌基督,在真理和愛心上,必常與我們同在!我見你的兒女有照我們從父所受之命令遵行真理的,就甚歡喜。 太太啊,我現在勸你:我們大家要彼此相愛。這並不是我寫一條新命令給你,乃是我們從起初所受的命令。(約二3-5)

照約翰所講的,愛加真理構成了“恩惠、憐憫與平安與我們同在”的環境。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經常表現得彷彿恩惠、憐憫和平安僅僅依賴於愛,而不需要真理一樣。我們在工作中與他人溝通,可能會隱瞞或遮蓋令人不舒服的真理,因爲我們錯誤地以爲講真理就不是在愛別人。或者我們可能擔心,說實話會導致衝突或敵意,而不是帶來恩惠或平安。我們既然認爲自己是仁慈的,就不肯說出真理。

但愛必須始終以真理爲出發點。愛通過基督來到我們身上,而基督是神真理的完美化身。也就是說,神知道事物的本來面目,並且他將他的知識包裹在愛中,並通過他的兒子把它帶給我們。所以,但凡我們要以神的愛來愛,我們就必須從真理出發,而不是採用虛僞、逃避或者童話的方式。確實,說實話可能會導致衝突,或者讓我們自己與別人心情煩亂。但真正的恩惠、憐憫和與平安,源於面對現實、克服重重困難以獲得真正的解決方案。

通用電氣(美國)前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部分原因是他的提供真實、坦率的績效評估的做法。每個月,他都讓員工瞭解他們達到預期的程度如何。一年一次,他告訴他們,他們是否是優秀員工,還是需要在特定領域進行改進普通員工,或是有失業危險的末位員工。[1] 有些人可能認爲這麼做是苛刻的,但韋爾奇把它視爲對員工的愛護:

我開始意識到,最糟糕的經理就是善良用錯了地方的那種。我告訴人們,你認爲你當個和藹的管理者,就自然是一個好的管理者麼?你知道以後的發展嗎?有一天你會離開那個崗位。你將會升職,或者會退休。而新來的經理會對某位員工說:“喂,你表現得不怎麼好。”而時光飛逝,這位員工已經53或者55歲了,生活的選擇已經大大的減少了。現在你要告訴他,“下崗”?這怎麼能說是好心呢?你纔是最殘忍的管理者。[2]

真實的代價(約翰二書7-11)

約翰提醒我們,“世上有許多迷惑人的出來“(約二7),並且說出真相可能使我們與那些靠欺詐得利的人發生衝突。我們是不顧反對地說出真相,還是共同參與欺騙?如果我們選擇欺騙,我們至少要承認我們不再是誠實的人。 (關於這個話題的更多內容,請參閱www.theologyofwork.org/zh-hant網站,“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申5:20; 出20:16)

後來成爲美國鑄幣局負責人的艾德·莫伊(Ed Moy)講述了他在大學期間第一份工作的故事。當他開始工作時,他必須填寫一份關於他使用公司車輛的費用報告,把他因私用車的時間和因公用車的時間分開填寫。辦公室的慣例是僅將從家庭到公司的行程算爲因私用車,而將其餘部分作爲因公用車,即使某個行程是爲了個人的目的也不例外。當艾德照實提交了他的因私用車時間表時,他的老闆幾乎要解僱他,並解釋說:“我們的薪水太少了,這是我們獲得更多收入的方法。你的報告會讓其他人很難堪。”艾德有禮貌地說:“如果你需要的話,你可以解僱我。但是,你真的想要一個爲你工作的人在這樣的小事上說謊麼?當面對更大的利害關係時,你怎麼能相信那個人?”艾德保住了他的工作,雖然過渡時期有點困難![3]

我們如何與詭詐之人和虛假教師打交道呢?艾德的例子表明,切斷聯繫並不一定是最好的解決方案。留在欺騙的環境中並說實話,也許比拂袖而去更能體現真理與愛的結合。此外,如果我們與所有欺騙過別人的人切斷聯繫,那還有剩下的人麼?甚至我們自己也難免欺騙過別人。

“Should I Rank My Employees?” Wall Street Journal, April 7, 2009, http://guides.wsj.com/management/recruiting-hiring-and-firing/should-i-rank-my-employees.

Jack Welch, in “What I’ve Learned: Jack Welch” Esquire, December 31, 2006, www.esquire.com/news-politics/interviews/a2380/wil0104jackwelch/#ixzz2nkRA41TP.

Ed Moy, “Faith and Work: Spiritual Insights from a Career in Business & Public Service,” at Kiros, Seattle, October 11, 2013. Audio recording available at https://kiros.org/category/ed-moy/.

當面溝通的價值(約翰二書12–13)

回到目錄

約翰說以他期待能當面繼續這個對話,並以此結束了這封信。“我還有許多事要寫給你們,卻不願意用紙墨寫出來,但盼望到你們那裏,與你們當面談論”(約二12)。也許他意識到,如果他使用信件這種缺少人情味的媒介來傳遞的更多的看法,有可能被人誤解。這爲我們交流敏感的信息提供了寶貴的洞見——即使距離讓雙方的見面有些難度,有些事情還是當面表達更好。

在二十一世紀的工作場所,我們發現個人溝通面臨更爲複雜的挑戰。今天,遠程通信的選擇有視頻會議、電話、短信、信件、電子郵件、社交媒體和許多其他的方式。但是有效的溝通仍然需要將媒介與消息的性質相匹配。例如,電子郵件可能是用來下訂單最有效的媒介,但可能並不適用於溝通業績評估。信息越是複雜或者對情感的挑戰越大,就越需要直接和個人化的媒介。Intel公司前高級副總裁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說:

我有一條個人的原則。如果我和某人在電子郵件中就相同的主題來來回回溝通了四五次,我就會停下來,不再繼續寫郵件。我們會打電話,或者面對面溝通。我認識到,如果你們不能快速解決這個問題,那麼當碰面時,其中一個人會對另一個人很惱火。你認爲他們無能,因爲他們無法理解你所描述的最簡單的事情。但這卻應歸咎於媒介;講明這一點十分重要。[1]

將錯誤的媒介用於特定的溝通上很容易導致誤解,使得真相無法得到傳達。並且錯誤的媒介也可能會阻礙愛意的表達。所以,選擇恰當的溝通媒介,對傳遞真相及向同事表達愛意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在困難的對話中,我們也需要以尊重和同情來溝通。特別是當我們與不喜歡的人溝通時,就更是如此。有時這意味着要面對面地溝通,即使這會令人不方便或者不舒服。

Pat Gelsinger, “Faster Chips, More Opportunity?” interview in Ethix 57 (January/February 2008), ethix.org/2008/02/01/faster-chips-more-opportunity.

約翰三書與工作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和約翰二書一樣,約翰三書很簡短,僅有一章。儘管如此,它包含兩個可以應用於工作的段落。

在工作中閒言碎語的例子(約翰三書1-12)

回到目錄

約翰致信給一位名叫該猶的“同工”( 約三8)。當約翰說:“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 約三2),顯示了他個人的關切。他關注同工的身體(健康)和靈魂。這本身就是一條關於工作場所的重要教訓——即不要僅僅將同事視爲工人,而應該將其視爲一個個整全的人。

然後,約翰拿自己作例子,講論了在工作中沒有得到善待的人。約翰說,一位名爲丟特腓的教會成員一直在試圖通過“用惡言妄論我們”(約三10),來破壞“我們的權柄”。在約翰的三封信中,他主要的關切就是要將真理和愛結合起來(約三1)。丟特腓所做的卻恰恰相反——在恨中說謊言。按照更爲生動的新國際版聖經的翻譯,當約翰說“我會呼籲人們注意他所做的,就是以惡意散佈關於我們的閒言碎語”(三10,新國際版),你幾乎可以感受到約翰的痛苦。

而更讓人痛苦是,丟特腓也是位基督徒。這提醒我們,成爲一個基督徒本身並不能使我們完美。毫無疑問,丟特腓認爲自己是正確的。我們認爲是虛假流言的話語,他卻有充分的理由,將其不過視爲可以保護他人的警告。

當我們在工作場所對他人進行評價時,是否對自己或他人造成了不利的印象呢?有個簡單的測試,可以幫助我們以別人看待我們的方式來看待自己。如果我們談論的對象也在房間裏,我們還會以同樣的方式談論他們嗎?如果不會的話,我們就很可能讓我們談論的對象給別人留下了錯誤的印象,同時也讓我們自己給別人留下了壞的印象。雖然約翰對丟特腓有抱怨,他卻沒有說閒話。他知道他的信將在教會中被大聲朗讀出來,所以他的抱怨將會在大庭廣眾之下被丟特腓聽到並作出迴應。

給對手一個機會來回應自己的抱怨,這對將真理和愛結合在一起的約翰來講,是個基本的要求。他相信他對丟特腓的抱怨是有理有據的,但他也意識到他的對手應該有機會爲自己解釋或者辯護。這與今天許多公眾人士所引導的媒體審判運動有天壤之別——在這種運動中,影射與侮辱通過大眾傳媒傳播開來,而對方毫無機會在相同的規模上做出迴應。

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我們談論個人,也適用於談論團體。詆譭一個團體和誹謗個人同樣地糟糕,甚至可能更壞。事實上,工作中對某些人的區別對待,往往始於將他們視爲劣等或危險羣體的成員。每當我們聽到這種情況發生時,都是給我們機會,讓我們爲反對偏見和連坐發聲,並要我們支持爲具體情況找到真相。

約翰對攜帶這封信的弟兄底米丟的稱讚也很有意思。約翰利用他作爲教會領袖的影響力,在該猶和他的教會前擡舉了底米丟。約翰因底米丟按真理生活以及眾信徒給予他的尊敬而稱讚他。即使福音沒有得到公開地認可,但工作中的領導者仍可以利用自己的權力和影響力有效地達至真理、正義、愛和憐憫。

提名問候(約翰三書13-14)

回到目錄

這封書信結束的方式與約翰二書相同。約翰要以面對面的而不是筆墨的方式來溝通其他的事情(約三13-14)。但是在約翰三書裏有個變化,爲我們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另一個見解。最後,約翰補充道,“請你替我按着姓名問眾位朋友安。”約翰意識到,使用人們的名字,在溝通中更能增加一種個人性的感觸。

我們許多人在工作的過程中,要面對面地接觸數百人。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需要與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進行溝通,即使只是爲了避免在走廊上撞到對方。其中有多少人,我們熟悉到可以在打招呼時叫出他們的名字呢?你知道你老闆的老闆的老闆的名字嗎?也許知道。你知道爲你的工作場所倒垃圾的人的名字嗎?如果你與他人有衝突,那你在和他們打招呼時還會叫他們的名字麼?組織裏新來的人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需要你的幫助,你能叫出他們的名字麼?那些你懶得了解也不瞭解的名字,正揭露了你尊敬和同情他人的程度。而約翰非常在意提名問候每一個人。

猶大書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猶大書這封簡短的書信刻畫了一個功能極度失調的工作場所令人震驚的畫面——一個由不敬虔的帶領者所帶領的教會。其中討論的某些問題專屬於教會,比如不認耶穌是基督(猶4)以及異端問題(“可拉的背叛”,猶11)。其他一些問題也可能發生在世俗的工場裏:拒絕權柄,說讒言(猶8),使用暴力(“該隱的道路”),貪婪(“巴蘭的錯謬”,猶11)。[1] 但是,最嚴重的濫權則是那些領袖們以自己牧養的羊羣爲代價,所進行的巧取豪奪。“這樣的人在你們的愛席上與你們同吃的時候……無所懼怕。他們作牧人,只知餵養自己”(猶12)。猶大的話語適用於那些濫用教會資金供自己享樂的領袖們,同樣適用於那些挪用公司養老基金來虛報利潤的高管(藉此他們可以得到高額獎金),或者工作時間上網瀏覽的員工。

面對種種不法行爲,猶大給出的命令在工作場合與教會都會讓人大吃一驚:“有些人存疑心,你們要憐憫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從火中搶出來,搭救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連那被情慾沾染的衣服也當厭惡”(猶22-23)。猶大並不懼怕對邪惡採取強硬的行動。他的憐憫不是軟弱,正如他使用烈火、懼怕和被玷污的身體等意象所表明的那樣。猶大的憐憫是嚴厲的。但是無論如何它仍然是憐憫,因爲他所盼望的不單單是懲罰那些犯罪之人,而是想要挽救他們。

這種嚴厲的憐憫,也許正是工作場合某些情況下所需要的。若有人欺詐別人,騷擾其他員工,或者對顧客說謊,我們不能輕易地拋棄他們。因爲那樣做只能帶來更大的惡果。但是紀律處分也決不能變成簡單的報復。在基督眼裏,沒有人是無可救藥的。敬虔的領袖會尊重每一個人,試着辨明何種紀律處分可以將他們帶回到羊圈裏。

Richard J. Bauckham, Jude, 2 Peter, ed. Bruce M. Metzger, David A. Hubbard, and Glenn W, Barker, vol. 50,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Word, 1983).

大公書信的結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大公書信始於兩個原則:跟從基督讓我們可以信靠神的供應,以及信靠神的供應讓我們可以爲了他人的需要而工作。這些原則構成了工作中各種實踐性指導的基礎(特別是雅各書),也提供了理解如何在工作場合按照信心生活的神學洞見。它們向我們提出了兩個問題:

(1)我們相信這些原則嗎?(2)我們真的在工作中應用了這些原則嗎?

我們相信這兩個原則嗎?

在工作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狀況。有一些情況會讓人懷疑,是否真的可以信靠神的供應。另一些情況則肯定了原則的有效性。我們都知道有人似乎全然信靠神,但是卻沒有得到他們需要的東西。有人失去了工作,房子,退休儲蓄,甚至失去了生命。另一方面,我們也得到一些出乎期望之外的好東西,乃是我們無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掙得到的。一個新的機會,一件小事引來巨大的成功,一個投資得到極好的回報,或者一個陌生人提供了我們的需要。那麼,我們真的可以信靠神供應我們真正需要的一切嗎?大公書信邀請我們反覆思量這個深刻的問題,直到我們有了確定的答案爲止。這也許意味着終生的糾結。然而即使那樣,也勝過全然不去考慮它。

我們應當主要爲滿足他人的需要而工作,這一原則也同樣充滿疑問。這與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所有工人行動的主要動機都是爲了增進自己的福利——不一致。它與社會主流的工作態度——“永遠爭第一”——相沖突。我們要求(如果我們有權這樣做)得到公平報酬的明證。我們會不會同樣要求得到證據,證明我們的工作充分地惠及了他人?

我們會不會在工作中應用這兩個原則?

我們可以通過考察爲養活自己所做的事情,來評估我們對神的供養之信任程度。我們是否囤積知識,好使自己在公司裏不可或缺?我們是否要求僱傭合同或離職補償協議(黃金降落傘,golden parachutes),才能對未來有安全感?我們工作的時候,會時時擔心下崗嗎?我們是否沉迷於工作,而忽視了我們的家庭和社區?我們是否忍受羞辱,憤怒、績效低下甚至付出健康爲代價,也要保留一個不合適的工作,因爲我們害怕失去之後就一無所有?這個領域沒有什麼嚴格的規則,上述某些行動甚至所有的行動都可能適用於某些特定的場合(工作狂除外)。但是,我們在工作中的行爲模式,如何體現了我們對神的供應之信靠程度呢?

然而,我們對神的信靠最有力的指標,不是我們爲自己做了什麼,而是我們爲別人做了什麼。我們是否幫助周圍的人做好工作,即使這樣會讓他們在工作中超越我們?我們是否冒着丟失職位的危險,也要站在那些無權無勢、需要幫助的同事、顧客、供應商或其他人一邊?我們是否選擇——在我們可以選擇的範圍內——爲了滿足他人的需要而工作,就像我們盡力爲了自己的益處而工作一樣?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需要高度盡責地讓自己和他人應用這些原則,這正是猶大書要提醒我們的地方。順服神的話語不是滿足我們宗教感受的問題,而是對我們自己、也對那些受到我們工作影響的人有着深入骨髓的後果。然而,問責制度不應當讓我們陷入判斷他人的是非之中,而是讓我們生出憐憫之心來。

大公書信不僅挑戰我們重建我們的工作觀念,也挑戰我們重建爲誰而工作的觀念。如果我們信靠神供應我們的需要,那麼我們就可以爲了神而工作,而不是爲自己工作。當我們爲神而工作的時候,我們就是在服侍他人。當我們服侍他人的時候,我們就將神的祝福帶到了世界上,帶給了我們所生活的社區——儘管我們乃是天國的公民。神的祝福藉助我們的工作進入了世界,構成更新世界的下一步,最終讓世界成爲了我們的家園。因此,我們工作之時,卻“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後3:13)。

大公書信的關鍵經節和主題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 雅各書 2:15-16  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罷!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
  • 雅各書 2:26  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爲也是死的。         
  • 约翰一書 3:18-19  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爲和誠實上。從此就知道我們是屬真理的,並且我們的心在神面前可以安穩。
  • 雅各書 3:16 在何處有嫉妒、紛爭,就在何處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

 

關鍵原則:服務他人而非自己。

  • 雅各書 1:17  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

 

關鍵原則:信靠神。

  • 雅各書 1:19  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
  • 雅各書 1:26  若有人自以爲虔誠,卻不勒住他的舌頭,反欺哄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虛的。

 

傾聽,避免逞口舌之快

  • 雅各書 2:9  但你們若按外貌待人,便是犯罪。

 

不要偏袒人

  • 雅各書 4:13-14  嗐!你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裏去,在那裏住一年,做買賣得利。」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

 

承認我們不是自己取得成功的本源

  • 雅各書 5:4  工人給你們收割莊稼,你們虧欠他們的工錢,這工錢有聲音呼叫,並且那收割之人的冤聲已經入了萬軍之主的耳了。

 

公平的勞動和工資

  • 雅各書 5:8  你們也當忍耐,堅固你們的心,因爲主來的日子近了。
 

忍耐

  • 雅各書 5:12  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

 

真誠

  • 雅各書 5:13  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
  • 雅各書 1:5 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

 

爲具體需要禱告

  • 雅各書 5:16  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彼此認罪,彼此饒恕

  • 彼得前書 2:13-14  你們爲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

 

順服政府的權柄

  • 彼得前書 2:18-19  你們作僕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順服主人;不但順服那善良溫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順服。倘若人爲叫良心對得住神,就忍受冤屈的苦楚,這是可喜愛的。

 

服從工作場所的權柄

  • 彼得前書 4:12  親愛的弟兄阿,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爲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

 

在敵意環境中也要跟從基督

  • 彼得前書 2:20  你們若因犯罪受責打,能忍耐,有甚麼可誇的呢?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神看是可喜愛的。

 

忍受苦難

  • 彼得前書 3:9 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因你們是爲此蒙召,好叫你們承受福氣。

 

避免報復

  • 彼得前書 5:2-3  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羣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爲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羣羊的榜樣。

 

僕人式領導

  • 彼得后書 3:13 但我們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

 

在潔淨了一切罪惡的、新造的世界裏享受永生

  • 约翰一書 1:7  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
  • 约翰一書 3:2   主若顯現,我們必要象他、因爲必得見他的真體。

 

個人的更新是道德的基礎

  • 犹大書 12    這樣的人在你們的愛席上與你們同吃的時候……無所懼怕。他們作牧人,只知餵養自己。(NRSV 頁邊注的替代性翻譯)。

 

領袖的問責制

  • 犹大書 22-23 有些人存疑心,你們要憐憫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從火中搶出來,搭救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連那被情慾沾染的衣服也當厭惡。

 

憐憫和責任心並不相互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