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與工作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路加福音導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路加福音宣告,耶穌就是那臨到世界的王。他的權柄是神所設立的,他的統治將把所有因人類的悖逆和墮落而誤入歧途的一切帶回到正途;這悖逆和墮落是從亞當和夏娃開始的。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被反叛神的勢力所控制着。然而,這個世界仍是神的國,而且那些圍繞我們日常生活的事物—例如工作—仍是神國的事物。神非常關心他國度的治理、生產、正義和文化。

對所有在耶穌權下的掌權者來講,耶穌既是國王,又是榜樣。雖然稱耶穌爲“王”對基督徒來講是件再熟悉不過的事,但是對於我們許多人來說,這似乎主要是個宗教上的頭銜,而不涉及一個實際的王國。我們說耶穌是王,但我們的意思常常是說,他是神職人員的王。我們認爲他是一個宗教的創始人,但路加表明,他是一個王國的重建者—就是神在世上的王國。當耶穌親自臨在時,甚至撒旦和手下的鬼魔也承認他的權柄(例如,路8:32)和他不可挑戰的大能。在他暫時回到天上之後,他的模範作用顯示了他王國的公民應當如何替他行使權柄和能力。

耶穌的領導能力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也包括工作。那麼,路加的福音書能夠廣泛地應用於工作也就不足爲奇了。正如我們下面所要討論的一樣,路加對與工作相關的話題有非常深的關注,例如財富與權力、經濟、政府、衝突、領導力、生產和供給、以及投資。我們將粗略地按照路加福音的文本順序進行討論,但偶爾也會打亂章節的順序,將相同主題的段落作爲一個整體進行分析。我們不會試圖分析那些對理解工作、工人和工作場所貢獻較少的經文。最後我們可能會吃驚地發現,路加福音與工作之間的聯繫是非常緊密的。

在工作中遇見神(路加福音1, 2, 4)

回到目錄

撒迦利亞在工作中的驚喜之日(路加福音1:8-25)

路加的福音書開始於一個工作場所。這延續了耶和華臨現於工作場所的悠久歷史(例如創世紀2:19-20; 出埃及記3:1-5)。天使加百列在撒迦利亞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日探訪了他,那天他被選中在耶路撒冷聖殿的聖所裏服侍。(路1:8)。雖然我們可能不習慣將聖殿視爲勞動場所,但是那裏的祭司和利未人確實在從事屠宰(作爲犧牲的動物可不會自殺)、烹飪、清潔、會計和各種其他活動。聖殿不僅僅是一個宗教中心,而且是猶太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中心。  與神的相遇深深地影響了撒迦利亞,他不得開口說話直到他爲神話語的真實性做了見證。

牧人中出現了好牧人(路加福音2:8-20)

另一次與神在工作場所的相遇出現在離聖殿幾英里遠的地方。一羣牧羊人在夜間看守他們的羊羣,一隊天兵探訪了他們並宣告了耶穌的降生(路2:9)。牧羊人通常被認爲是卑賤的,其他人瞧不起他們。但神俯視他們的時候卻帶着恩惠。像祭司撒迦利亞一樣,牧羊人的日常工作也被神以令人驚喜的方式打斷了。路加描述了一個真實的場景,人們在其中與主相遇,而這種相遇並不是爲主日、退休會或者短宣而保留的。相反,每一刻都可能成爲神啟示他自己的時刻。日常的苦工可能會讓我們在屬靈上變得遲鈍,如同在羅得的時代,日復一日的“又吃又喝,又買又賣,又耕種又蓋造”矇蔽了人們的眼睛,讓他們看不到那近在眼前的、對他們城市的審判。(路17:28-30)[1]。但神能夠帶着他的良善與榮耀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耶穌的工作描述:君王(路加福音1:26-56,4:14-22)

如果神在兩個工作場所宣告他救贖世界的計劃看起來有些奇怪,那麼他以職位描述的方式來介紹耶穌,看起來就更奇怪了。但是當天使加百列告訴馬利亞她將要生一個兒子時,神就是這樣做的。“他要爲大,稱爲至高者的兒子。主神要把他祖大衛的位給他,他要做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也沒有窮盡。”(路1:32-33)。

雖然我們可能不習慣將“以色列的王”當作耶穌的職業,但根據路加福音,這就是他的工作。作爲君王,他的工作細節是:施展大能,趕散狂傲的,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扶助以色列人,施憐憫給亞伯拉罕的後裔(路1:51-55)。這段通常被稱爲尊主頌的著名經文,將耶穌描繪成一個行使經濟、政治甚至軍事權力的國王。與這墮落世界中的那些腐敗的國王不同,耶穌利用自己的力量施恩惠給他最脆弱的國民。他並不靠巴結有權勢者和名門望族來鞏固他的王朝。他也不靠壓迫人民或者收取稅金來維持奢華的生活。他建立了一個管理妥當的王國,在這裏,土地爲所有人長出土產,神的子民得到保護,離棄罪惡的人得到憐憫。以色列從未有過像他一樣的國王。

不久之後,當他將以賽亞書61:1-2應用在自己身上時,他就確認了這份職位描述。“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爲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加福音4:18-19)。這裏包含了政治和管理方面的任務。因此,至少在路加福音中,耶穌的職位更貼近今日的政治家們所從事的工作,而不是牧師或者神職人員。[2]耶穌非常尊重祭司,以及他們在神設立的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但他並不將自己視爲他們中的一員(路5:14; 17:14)。

耶穌爲自己認領的工作,是要幫助有需要的人。與這個墮落世界的統治者們不同,耶穌統治的王國,代表着窮人、囚犯、瞎眼的、受壓制的、以及陷入債務之人(他們的土地在禧年將會歸還給他們。見 利未記25:8-13)。他並不僅僅關注那些迫切需要幫助的人。正如我們在後面會看到的,他關心每一個人,無論他們的身份或地位。但正是他對貧窮、受苦和無助之人的關心,將他與那些他要取而代之的統治者們區分開來。

Note the men in the parable who refuse the invitation to the wedding banquet because they need to look at their recently purchased field (Luke 14:18) and oxen (Luke 14:19). Rather than being open to find God in their work, they use work as a means to avoid God.

Even those books that call Christ the “head of the church” — that is, Ephesians (4:15, 5:23) and Colossians (1:18) — also speak of him as the “head over everything” (Ephesians 1:22, NIV) and the “head over every ruler and authority” (Colossians 2:10). Christ is the chief of state, the head of all things — or will be, when the redemption of the world is complete — of which the church is a special subset.

耶穌呼召正在工作的人(路加福音5:1-11;27-32)

回到目錄

耶穌兩次來到人們的工作場所呼召他們跟隨自己。第一次是耶穌挨近一些漁民,打斷了他們的工作,以便將他們的船作爲講臺。然後,他教給他們一些非常棒的捕魚技巧,並且突然呼召他們作他的首批門徒(路5:1-11)。第二次是他呼召利未,那時利未正在執行收稅的工作(路5:27-32)。耶穌呼召這些人跟隨他,要他們放下本職工作。我們傾向於將他們當作全職的教會工人,然而,更準確的描述應該是全職的“使者”(林前5:20)。雖然這些人在耶穌的王國裏被呼召從事特別的工作,但路加並不是說一些呼召(例如講道)比其他的呼召更高級(例如打魚)。一些耶穌的追隨者,如彼得、約翰、和利未,通過放棄眼前的工作來跟隨耶穌(路5:11)。而我們馬上會講到另外一些人,例如馬大和馬利亞(路10:38-41)、另一個名叫撒該的稅吏(路19:1-10)以及一位羅馬軍官(路1:1-10),他們跟隨耶穌的方式是在本職工作上活出更新的生命。有一次(路8:26-39),耶穌吩咐一個人不要爲了同耶穌周遊四方而離開他的家。

顯然,那些與耶穌同行的人不能再從事賺錢的工作,並且吃喝都要依靠別人的捐款(路9:1-6;10:1-24)。但這並不是說,撇下工作是作門徒的最高形式。神對那些人有特別的呼召,並以此提醒我們:神供應了我們生活所需的一切,即使神通常是藉工作供應我們。在各行各業,我們都有許多跟隨耶穌的榜樣。

更多耶穌呼召門徒的討論,見www.theologyofwork.org馬可福音與工作 之"馬可福音 1:16-20",以及馬太福音與工作之"馬太福音 3-4"。有關呼召的更多信息,請參閱www.theologyofwork.org專文:職業概述

除了親身出現在工作場所之外,耶穌還將他的許多比喻設定在工作的環境之下,這些比喻包括新補丁/新皮袋(路加福音5:36-39)、聰明和愚蠢的建造者(路6:46-49)、撒種的人(路8:4-15)、警醒的僕人(路12:35-41)、惡僕(路12:42-47 )、芥菜種(路13:18-19)、面酵(路13:20-21),失去的羊(路15:1-7)、失落的錢(路15:8-10)、浪子(路15:11-32)和兇惡的園戶(路20:9-19)。每當耶穌教導人們什麼是天國時,他常將他的講論設定在工作場合裏:“天國就像……”儘管這些段落有時的確能提供一些關於工作的指導,但它們本身通常並不是要教導人們關於工作的事。相反,耶穌借用人們熟悉的工作場所裏的各種事物,主要是爲了讓聽眾理解那超越比喻具體設定之外的神國。這表明普通的工作在耶穌的眼中有極大的意義和價值。否則,用工作場所的各種術語來描述神國就變得沒有意義的。

施洗約翰教導職業道德(路加福音3:8-14)

回到目錄

路加福音的大部分內容都是耶穌的教導。碰巧的是,路加福音裏的首個教導就是直接針對工作的,只不過不是來自於耶穌,而是來自施洗約翰。約翰勸誡他的聽眾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路3:8),以免他們面對審判。當他們具體地問到:“我們當作什麼呢?”(路3:10, 12, 14),約翰的迴應則是與經濟相關的,而不是與宗教相關的。首先,他告訴那些富足的人(有兩件衣裳或充足食物的)要分給那些一無所有的人(路3:10)。隨後,他給了稅吏和兵丁一些與工作直接相關的教導。稅吏應當按照例定的數目收稅,不可多收稅款中飽私囊。兵丁不可以強暴待人,也不可訛詐人。他們應當對自己的糧餉知足(路3:13-14)。

約翰告訴稅吏,“除了例定的數目,不可多取”( 路3:13 ),這對他們來說是個非常激進的言論,因爲稅吏這個職業充滿了根深蒂固的系統性的不公義。整個巴勒斯坦的稅收是通過“包稅”的制度徵收上來的,其中總督和其他高級官員將在其管轄範圍之內收稅權外包給其他人。[3]爲了獲得合約,作爲承包方的稅收人員交給該官員的稅款,必須高於羅馬官方要求的數目。同樣,稅收人員自己的收益也要疊加在給政府官員的數額之上。由於人們無法知道羅馬官方的稅收到底是多少,所以他們只得按照稅收人員的評估來納稅。抵制中飽私囊的誘惑本就已經很難了,若不向政府官員提供豐厚的利潤還想中標,幾乎是不可能的。

請注意,約翰並沒有說他們可以選擇不再從事稅吏的職業了。被路加福音稱爲“兵丁”的那些人,面對着類似的情況。這些人可能不是軍紀嚴明的羅馬士兵,而是希律的僱傭兵,希律作爲藩王替羅馬帝國治理加利利地區。希律的士兵可以(也確實)用自己的權力來恐嚇、勒索他人以維護自身的利益。約翰對這些工作人員的教導,是要他們將公義注入到他們的工作環境之中,而這些工作環境都帶有不公平的烙印。我們不應該低估這麼做的難度。在這個墮落世界的統治者的權下,堅持以神國國民的身份來生活,可能是危險且艱難的。

John Nolland, Luke 1-9:20 (Dallas: Word Books, 1989), 150, “Tax collectors had to work in a social context whose very structures were defined by graft and corruption. The honest tax collector would face problems akin to those faced today by a businessman seeking to operate without graft in relation to the bureaucracies of certain countries.” Robert H. Stein, Luke (Nashville: Broadman, 1992), 134, “The soldiers probably were not Romans but Jews whom Herod Antipas employed (cf. Josephus, Antiquities 18.5.1 [18.113]) perhaps to assist tax collectors in their duties. Soldiers were…not required to resign [by Jesus] but to avoid the sins of their professions, i.e., violent intimidation (‘extort’), robbing by false accusa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with wages (or perhaps ‘rations’).”

魔鬼誘惑耶穌不再服事神(路加福音4:1-13)

回到目錄

就在耶穌要以王的身份開始工作之前,撒但誘惑他,要他放棄對神的忠誠。耶穌去到曠野,在那裏禁食四十天(路4:2)。接着,他面臨着以色列在西奈曠野曾經面臨的試探。(耶穌回答撒但的話,都是引自敘述以色列人在曠野故事的申命記6-8章)首先,魔鬼誘惑他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滿足自己,而不是相信神的供應(路4:1-3;申8:3,17-20)。“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塊石頭變成食物!”(路4:3)。其次,魔鬼誘惑耶穌轉而效忠神之外的人(例如撒旦),只要他能給予耶穌獲取權力和榮耀的捷徑(路4:5-8;申6:13;7:1-26)。“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都要歸你。”最後,魔鬼誘惑耶穌去質疑神是否真的與他同在,進而嘗試在絕境中強迫神出手搭救(路4:9-12;申6:16-25)。“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從這裏跳下去”(指聖殿)。與以色列人不同的是,耶穌依靠神的話語抵擋了這些誘惑。以色列人,還有在他們之前的亞當夏娃,本應該成爲像耶穌一樣的人,但是他們卻從來沒有做到。

耶穌受到的這些誘惑並非是獨一無二的,而是與以色列人在 申命記6-8章中所受的誘惑相似 。他在其中所體驗到的,和我們所有人一樣。“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4:15)。如同以色列及耶穌一樣,我們在工作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會遇到誘惑,其實是可以預見的。

我們在工作中會遇到的一個非常大的誘惑,就是單單爲了滿足自己需要而工作。工作 確實 是爲了滿足我們的需要(帖撒羅尼迦後書3:10),但並不 僅僅 是爲了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的工作也是爲了服侍別人。與耶穌不同的是,我們不能通過行神蹟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但是,我們卻可以在其他方面受到誘惑,例如在工作中敷衍了事,遇見困難就退縮,推卸責任,我們不良的工作習慣給別人造成了負擔,但對此視而不見。在工作中走捷徑也是非常大的誘惑。

所有誘惑中最大的誘惑莫過於質疑神在我們工作中的同在和能力。耶穌被誘惑去試探神,要強迫神出手相助。當我們變得懶惰或者遲鈍,卻期望神看顧我們時,我們也是在試探神。偶爾會發生這種情況:某人認定神呼召他或她從事某種職業或職位,然後坐等神成就這件事。但是,我們可能更容易遇到的誘惑,是不再期待神在我們工作中的同在和能力。我們可能認爲我們的工作對神沒有任何意義,或者神只關心我們的教會生活,或者我們不能爲了工作中的日常活動祈求神的幫助。耶穌期待神能每天都參與他的工作,但他並沒有要求神替他完成這些工作。

整個事件開始於神的靈將耶穌引到曠野禁食四十天。那時,如同現在一樣,要面對生活的重大轉變,禁食和退省都是親近神的辦法。耶穌即將以君王的身份開始他的工作之前,他要接受神的能力、智慧和同在。這是成功的祕訣。當撒旦誘惑耶穌時,耶穌已經在聖靈的同在中度過了四十天。他已經完全準備好去抵擋誘惑。然而,禁食使得他面對的這個誘惑更加嚴峻“他就餓了”(路4:2)。即使是在我們工作生涯的開始,誘惑往往來得比我們預期的還要快得多。我們可能會被誘惑,加入一個快速致富的計劃,而不是在一個真正務實的崗位從基層做起。我們可能會第一次直面我們自己的弱點,並且受到誘惑,要通過作弊、欺凌或者欺騙來彌補我們的弱點。我們可能認爲,我們不能憑藉自己所擁有的技能獲得想要的工作,所以我們被誘惑去誇大自己的能力或者僞造資歷。我們可能會接受一個高薪卻沒有意義的職位,並告訴自己“就這幾年,等我穩定下來再說,”並幻想着在不久之後就會從事更符合我們呼召的事情。

作好準備是勝過誘惑的關鍵。誘惑通常是不會提前通知的。上司可能會要求你提交一份虛假的報告。今天你得到的機密信息,明天可能就會公佈於衆。一扇沒有上鎖的門就可能突然爲你提供一個順手牽羊的機會。午休的時候,別人可能會突然施壓,要你一起說某位同事的八卦。最好的準備就是提前設想一下可能發生的情況,並且在禱告中計劃好如何迴應,甚至可以將各種情況以及你向神所承諾的迴應記錄下來。另一個保護自己的辦法是確定若干個密切瞭解你的人,然後你可以隨時聯繫他們來一起探討你遇到的誘惑。如果你可以在行動之前就讓他們知道,他們可能會幫助你勝過誘惑。耶穌在聖靈的能力中與他的父交融,並在這個同伴社區(peer community)—如果我們可以這樣描述三位一體的話—的支持下面對他所受到的誘惑。

即使我們受到的誘惑與耶穌受到的誘惑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它們並不是完全相同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要面對的或大或小誘惑,這取決於我們的身份,我們的環境,以及我們工作的性質。雖然我們之中沒有誰是神子,然而我們對誘惑的迴應卻有着改變人生軌跡的後果。如果耶穌轉離神對他的呼召,不再作神所立的君王,而是將他的人生用來打造奢華的生活,或者用來服從邪惡之主的命令,或者無所事事地等候天父替自己做工,那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

路加福音裏的醫治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耶穌的時代和現今一樣,醫療和衛生的工作至關重要。在路加福音裏,有十三個場景描寫了耶穌醫治別人:4:31-37;4:38-44;5:12-16;5:17-26;7:1-10;7:11-17;7:21;8:26-39;8:40-56;9:37-45;13:10-17;17:11-19;和18:35-43。通過醫治,他爲受病痛折磨的人帶來健康,正如他披上王袍時所宣佈的。此外,醫治的神蹟使未來的神國在當下成爲現實——在那裏不再會有疾病(啟示錄21:4)。神不僅 命令 人們爲別人的益處而工作,他也 賜人能力 去做這樣的事。神的能力並不侷限於耶穌一人,因爲有兩段經文寫到,耶穌賜能力給他的追隨者去治癒別人(路9:1-6, 10:9)。然而,所有的醫治都是依靠神的大能。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總結得非常好。“耶穌的醫治在正常的世界裏並不是超常的神蹟。只有在反常的、被鬼附的、受傷的世界裏它們纔是唯一真正正常的事情。”[4]它們是實實在在的標記,表明神正在將這個世界帶回正軌。

福音書中所記載的醫治行動通常都是奇蹟性的。然而基督徒付出非神蹟式的努力,來修復人的身體,也可以看作是耶穌的更新生命事工的延伸。如果意識不到醫治的行動在神國的救恩工程中的重要性,那可就錯了。醫生、護士、技術人員、醫療理賠員、醫院停車場管理員以及其他無數的工作人員都在日復一日地履行着自己的職責,他們工作使得醫療救治成爲可能。路加自己是醫生(西4:14),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得到,他對醫病特別有興趣。然而,若是因此推斷出醫病的職業與其他職業相比,天生地就是更高級的呼召,那可就錯了。

The Way of Jesus Christ (London: SCM, 1990), 69.

安息日和工作(路加福音6:1-11; 13:10-17)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瞭解安息日的概念對於理解聖經的工作觀是至關重要的,在路加福音中就有耶穌關於安息日的教導。工作和休息並非彼此矛盾,而是同一節奏的不同元素,這一節奏可以同時實現良好的工作和真正的休息。理想情況下,這種節奏能滿足人們對生活必需品與健康的需求,但在一個墮落的世界中,卻並不總能這樣。

安息日的主(路6:1-11)

路加福音6:1-5講到,在安息日,耶穌和他的門徒餓了。他們在田間掐了麥穗,用手搓着吃。有些法利賽人抱怨說,這種行爲是在打穀,因此就是在安息日工作。耶穌回答說,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在飢餓的時候進了神的殿,並且吃了只有祭司纔可吃的陳設餅,也是違背了神聖的規條。我們可能會認爲,這兩個故事之間的共同點是飢餓。如果你餓了,你就可以去做工來養活自己,即使這意味着要在安息日工作。但耶穌得出了一個稍微有些不同的結論。“人子是安息日的主”(路6:5)。這表明持守安息日是基於對神心意的理解,而不是要制定出越來越詳細的規則和特例。

在安息日得釋放(路加福音13:10-17)

路加福音6:9和14:5描述了耶穌在安息日醫病的其他幾個例子。然而,僅僅依據路加福音裏的事件,我們很難拼湊出關於安息日的神學。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耶穌將他對安息日的理解,錨定在人的需要上。人的需要優先於守安息日,儘管守安息日是十誡之一。然而,通過在安息日滿足人的需要,是成全了誡命,而不是廢除了誡命。關於此點有一個特別充分的例子,就是耶穌在安息日治癒了殘疾的婦女。憤怒的會堂管理者斥責眾人,“有六日應當做工,”“那六日之內可以來求醫,在安息日卻不可。”(路13:14)。耶穌的迴應則以律法爲起點。如果人們在安息日飲他們的牲畜是合法的,“況且這女人本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被撒旦捆綁了這十八年,不當在安息日解開她的綁嗎?”(路13:16)。

更多關於安息日的討論—考慮的角度略有不同—請參閱www.theologyofwork.org上的馬可福音與工作: "馬可福音1:21-45"和"馬可福音 2:23-3:6"以及專文休息與工作。(譯者註:只有英文)

衝突的倫理(路加福音6:27-36; 17:3-4)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恨你們的,要待他好(路加福音6:27-36)

所有工作場所都會發生衝突。在路加福音6:27-36中,耶穌論述如何處理衝突的局面。“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 咒詛你們的,要爲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爲他禱告”(路6:27-28)。毫無疑問,路加認爲這個教訓是針對經濟社會的,因爲他特別地將這一教訓與借貸聯繫在一起。“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路6:35)。這似乎不是一個可行的商業貸款策略,但也許我們可以在更抽象的層面上理解它。基督徒不能使用手中的權力,逼迫與他們有衝突的人。相反,他們必須積極地爲他人的益處而工作。這可以在兩個層面上應用於工作場所。

在個人層面上,這意味着我們必須爲那些與我們有衝突的人的利益而工作。這並不意味着要避免衝突或退出競爭。而是說,如果你和同事爲了晉升而彼此競爭,你必須盡力幫助你的同事/對手做好他們的工作,同時儘可能地將你的工作做得更好。

在企業層面,這意味着不要打擊競爭對手、供應商或客戶,特別是通過不公正或非生產性的行爲,例如輕率的訴訟、壟斷、虛假的謠言、操縱股票等。每一種職業都有自己的特殊情況,想從路加福音的這段經文得出一個一刀切的應用是愚蠢的。在商場的激烈競爭中使用故意的欺詐,可能不同於在球場的激烈競爭中使用故意犯規。因此,信徒從事一份職業時,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在耶穌教導的光照下,找到處理衝突與競爭的適當模式。

告誡-悔改-饒恕(路加福音17:3-4)

隨後,耶穌再次論述如何處理人際衝突的問題。“如果你的弟兄犯了罪,就告誡他;如果他悔改,就饒恕他”(路17:3,中文標準譯本)。我們不應該僅把它當作處理家庭內部矛盾的方法,因爲耶穌稱所有跟隨他的人爲“弟兄”(可3:35)。勇敢地與他人正面衝突,並在衝突解決後重建良好的關係,這就是良好的組織行爲。但是下一節經文打破了常識的界限。“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迴轉,說:‘我懊悔了’,你總要饒恕他“(路加福音17:4)。事實上,耶穌不僅要求我們寬恕他人,而且要求我們首先不要論斷他人。“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路6:37)。“爲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路6:41)。

在工作中如此缺乏個人判斷真的是明智的麼?合理的判斷不是優良的組織治理和績效考覈所必需的麼?也許耶穌談論的,並不是要我們放棄合理的判斷,而是要放棄論斷主義和定罪,就是那種假冒爲善的態度,認爲所有的問題都是別人的過失。也許耶穌不是說要我們“對反覆出現的道德過失或着缺陷視而不見”,而是說要我們“問問自己是不是也有過失在裏面。”也許他不是說“不要評估別人的表現”,而是說“要考慮你能做什麼來幫助你周圍的人成功。”也許耶穌的重點不是寬宏大量而是憐憫。“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6:31)。

神的供應(路加福音9:10-17; 12:4-7, 22-3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耶穌在路加福音裏從始至終都在教導,在神國裏生活意味着將神視爲生活所需之物的最終來源,而不是依靠個人的努力。我們的勞動不是可有可無的,但它也不是絕對的。是神供應我們,而我們的勞動永遠是參與到這恩典裏。

耶穌餵飽五千人(路加福音9:10-17)

在耶穌用言語教導之前,他首先用行動表明了這一點。在餵飽五千人的故事裏(路9:10-17),神通過耶穌負責任地滿足了人羣對食物的需求。人們既然餓了,他就這樣做了。聖經並沒有詳細說明,耶穌是如何實現這個神蹟的。他利用普通的食物—五個餅和兩條魚—並依靠神的大能,用一小點食物餵飽如此多的人。一些耶穌的門徒(漁夫)曾經從事食品行業,而其他人(例如稅吏利未)曾經是公務員。當他們組織人羣並分發餅和魚時,是耶穌利用了他們習以爲常的工作技能。耶穌沒有取代而是利用了人們預備食物的慣常方法,結果奇蹟般地成功了。人的工作能夠做好事也能夠做壞事。當我們按照耶穌的指示去做,我們的工作就是好的。正如我們在路加福音中經常看到的那樣,神從平凡的工作中帶出神蹟般的效果,在本例裏,談的就是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工作。

耶穌關於神的供應的教導(路12:4-7;12:22-31)

後來,耶穌教導眾人神的供應。“我告訴你們,不要爲生命憂慮吃什麼,爲身體憂慮穿什麼...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這最小的事你們尚且不能做,爲什麼還憂慮其餘的事呢?”(路12:22-31)。耶穌通過樸素的常識教導了這個道理。既然憂慮連一刻的生命都不能添加,爲什麼還要憂慮呢?耶穌並沒有說不要工作,而是不要擔心你的工作能否滿足你的需要。

在一個物質豐富的社會裏,這是很好的建議。我們中的許多人都被憂慮驅使,在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中操勞着,從而失去了享受生命的時間,並且忽略了周圍人的需要。我們的目標似乎不是要“更多”的錢,而是要“足夠”的錢,足夠到讓人感到安全。然而,無論我們賺多少錢,我們很少會有安全感。事實上,在通常情況下,我們在賺錢這件事上做得越成功,我們就越覺得不安全,因爲我們現在可能失去的更多。幾乎可以說,如果我們真地像窮人一樣有值得憂慮的事情,那對我們反而更好一些(“你們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爲你們將要飽足,” 路6:21)。爲了擺脫這種困境,耶穌說,“你們只要求他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路12:31)。爲什麼?因爲如果你的最終目標是神的國度,那麼你就可以確信你的最終目標必會實現。既然有了這份確信,你就會認識到,你賺到的錢實際上是足夠的,並且神正在供應你所需的。賺了一百萬美元又害怕失去,這就像欠了一百萬美元的債務。賺了一千美元並且知道你最終一切都會好好的,這就像得了一千美元的禮物。

但是如果你沒有一千美元呢?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依靠每年不到一千美元維持生活。[5]無論他們是否是信徒,這些人今天也許能填飽肚子,但隨時都會面對飢餓或者更嚴重的威脅。一邊是貧窮與飢餓的客觀事實,一邊是神供應的應許,要調和兩者是困難的。耶穌並非不瞭解這種情況。他說:“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路12:33),因爲他知道有些人是極度貧窮的。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必須賙濟他們。如果耶穌所有的追隨者都使用他們的工作和財富來緩解並阻止貧困的蔓延,也許我們自身就可以成爲神供應極度貧窮者的手段。但由於基督徒並沒有這樣做,所以我們就不能在這裏假惺惺地替窮人說話,懷疑神是否真地會供應他們。相反,讓我們看看自己是否正在懷疑神對我們供應。我們的擔心與失去生活必需品的危險成比例嗎?我們所擔心的那些東西,真的是生活必需品麼?就那些我們沒有爲其提供任何幫助的極度貧困者來講,我們爲自己所擔心的事情和他們所需要的有多大可比性呢?如果沒有什麼可比性的話,那麼除了耶穌關於不要憂慮的建議之外,任何其他的想法都不過是蠻幹。

Peter Greer & Phil Smith, The Poor Will be Gla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9), 29.

不義的管家和浪子(路加福音16:1-13; 15:11-32)

回到目錄

不義管家的比喻(路加福音16:1-13)

我們對需用之物的安全感,並不在於憂心忡忡地賺錢和攢錢,而是在於忠心地管理與使用錢財。如果神信賴我們,讓我們使用錢財來滿足別人的需要,那麼我們自己需要的錢財他也一定會提供給我們。這是不義管家這個比喻的要點。在這裏比喻裏,因爲管家浪費主人的財物,所以他被解僱了。他利用工作的最後幾天時間,對他的主人進行了進一步的欺詐,但是他欺詐的方法卻有一個奇怪的轉折。他沒有試圖從他主人那裏偷走什麼東西。也許他知道當他離職的時候,他不可能帶走任何東西。相反,他弄虛作假,降低了一些債務人欠他主人的債,藉此希望他們在他被解僱之後能夠回報他,併爲他提供幫助。

像這個不義的管家一樣,當我們離世的時候,我們不能帶走任何東西。即使在今世,有也諸多可能令我們保不住自己的積蓄,例如惡性通貨膨脹、市場崩潰、盜竊、徵用、訴訟、戰爭和自然災害。因此,大量的積蓄並不會提供真正的安全感。相反,我們應該用我們的財富來幫助別人,並依靠他們在將來我們有需要的時候回報我們。“要藉着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裏去。”(路16:9)。這個不義的管家通過爲他主人的債務人提供幫助,交了很多朋友。雖然一起參與欺詐可能不是建立友誼的最佳方式,但這似乎總好於一個朋友都沒有。建立友誼遠比積累財富更能有效地獲得安全感。永存這個詞意味着,良好的關係在今生遇到麻煩的時候會幫助我們,並且這種關係會持續到永生。

每當戰爭、恐怖活動或者災難破壞了社會的經濟結構時,這一原則的極端例子就會出現。在難民營、監獄、或者惡性通脹的經濟體中,你以前可能擁有過的財富,如今甚至買不到一個麪包皮。但是,如果你爲別人提供過幫助,那麼在你最困難的時候,他們也可能爲你提供幫助。請注意,那不義的管家所幫助的人並不是富有的人。他們是欠別人債的人。這不義的管家並不是依靠他們的財富,而是依靠他們之間建立起來的彼此依賴的關係。

然而,耶穌不是說要你依靠人們飄忽不定的情感,就是那些你在這幾年幫助過的人。這個故事很快從債務人轉換到了故事中的主人(路16:8),緊接着耶穌贊同了主人的話:“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路16:10)。這表明神作爲擔保人,保證了我們爲了關係而付出錢財將會得到持久的安全感。當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時,你也會與神保持良好的關係。對窮人的慷慨,以及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耶穌並沒有說其中哪件是神更看重的。也許兩者都是。“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路16:11)。真正的財富是我們因同爲神的兒女而與他人建立的良好關係,並且,對窮人的慷慨體現了我們與神的良好關係。良好的關係產生良好的果實,這使我們有更大的力量去建立良好的關係並慷慨地幫助他人。如果神可以託付給你少許的錢財去建立良好的關係,他也將會託付給你更多的資源。

這表明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積蓄來讓你感到安全,那麼答案並不是要攢更多的錢。相反,要將你有的那點錢用於慷慨待人或者款待客旅。其他人對你的慷慨和款待的迴應,也許會比攢更多的錢更能帶給你安全感。無需多說的是,這些事應該有智慧地去做,目的是爲了讓他人真地得到益處,而不是僅僅爲了撫平自己的良心或者奉承那些潛在的恩人。無論如何,你最終的安全感是源於神的慷慨與款待。

浪子的迴音(路加福音15:11-32)

不要儲蓄,而是將你有的都用來與別人拉近關係。但是請注意,這是緊接在浪子的故事之後講的(路15:11-32)。在這個故事中,小兒子揮霍了他全部的財富;而大兒子節省到了一個地步,甚至不能招待他最親密的朋友(路16:29)。小兒子的肆意浪費導致了落魄。然而,浪費錢財也導致他轉向了他的父親,並且徹底地依賴他的父親。雖然這個兒子使他的父親損失了一半的財富,但他迴轉之後帶給父親的喜樂,消除了父親對他的一切負面情緒。相比之下,大兒子想要牢牢地把控住家裏其餘的財富,卻破壞了他與父親之間的密切關係。

在管家和浪子這兩個故事裏,耶穌並沒有說財富在本質上是壞的。相反,他說利用財富的恰當方式是用掉它,最好是用在神的心意上。即使不能這樣,也要用在可以讓我們更加信靠神的事物上。

 

路加福音論財富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前兩個段落的主題從供應轉到了財富。雖然耶穌並不反對財富,但他對財富有所懷疑。市場經濟以私有財產的產生、交換和積累爲前提。這個現實深深地嵌入到了許多社會之中,以至於對許多人來講,追求與積累個人財富本身已經變成了目的。但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耶穌並不認爲積累財富本身是個恰當的目的。正如一個人在工作中(以耶穌爲模範)必須表現出對別人的深切關懷,並且不會爲了私利而動用與工作有關的權力,人們在財富的使用上也要深深地關注鄰舍的需求。雖然路加的第二卷書——使徒行傳(見www.theologyofwork.org網站的使徒行傳與工作)有更多與財富相關的資料,他的福音書也對主流的財富觀提出了重大的挑戰。

爲富人擔心(路加福音6:25; 12:13-21; 18:18-30)

回到目錄

耶穌首先提出的與財富有關的問題是,富人在生活中傾向於讓財富取代了神。“因爲你們的財寶在哪裏,你們的心也在哪裏”(路12:34)。耶穌希望人們認識到,他們生命的價值並不決定於他們所擁有的東西,而是決定於神對他們的愛以及他對他們生活的呼召。路加期待我們以及我們所做的工作,都因着與耶穌的相遇而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但是,財富似乎使我們頑固地抵制着生活中的任何改變。財富使我們可以繼續維持現狀,並特立獨行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真正的或者永恆的生命是與神(及其他人)建立關係的生命,而如果財富取代了神,則最終會導致永恆的滅亡。正如耶穌所說,“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什麼益處呢?”(路9:25)。富人可能被自己的財富吸引而在生活中遠離神,相比之下,窮人則逃脫了這一命運。耶穌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爲神的國是你們的”(路6:20) 。這不是對未來獎勵的許諾,而是對眼前現實的陳述。沒有財富擋在窮人愛神的道路上。但是,“你們飽足的人有禍了!因爲你們將要飢餓”(路6:25)。相對於“因爲對神沒有興趣而錯過了永生”,“飢餓”似乎是較爲保守的表達方式,但它顯然是這個含義。但是,或許即使是那些可憐的富人也仍有希望。

無知財主的比喻(路加福音12:13-21)

無知財主的比喻(路12:13-21)戲劇性地表達了這一主題。“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多得以至於裝不進他的倉房。“怎麼辦呢?”他憂心忡忡,然後決定拆掉他的倉房,建造一個更大的。有的人相信財富越多,財務上的不安就越少,這個財主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在他明白那令他不安的財富有多麼空虛之前,他就經歷了命運中更加殘酷的一面:死亡。當他爲餘生做預備時,神嘲弄他的問題是一句雙關語,“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12:20)。其中一個答案是,“不是你的”,因爲他多年所積累起來用於滿足自己的財富,將會被立即轉給別人。另一個答案則更加深邃——“你的”。你——無知的財主——確實會得到你爲自己所準備的一切,就是死後沒有神的生命,實實在在的真正的死亡。他的財富抑制了他與神建立關係的需求,他甚至沒想考慮用多出來的收成來幫助有需要的人就說明了這一點。“凡爲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12:21)。

在這裏,耶穌用經濟術語描述了與神之間的友誼。神的富朋友會爲神的窮朋友提供幫助。這個無知財主的問題在於,他囤積財物 是爲了他自己,而不是爲別人提供工作和致富的機會 。這意味着他愛錢財而非愛神,也意味着他對待窮人並不慷慨。我們可以想象一個真正愛神並淡然對待財富的有錢人,他能夠大方施捨給有需要的人,更進一步,他能夠投資生產優質的物品與服務,僱傭越來越多的勞動力,並在工作中以公正和公平對待他們。事實上,我們可以在聖經(例如,亞利馬太的約瑟,路23:50)和我們周圍的世界裏找到許多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在今生和來世都是有福的。然而,我們並不想掩蓋此比喻裏的警告:恩典可以帶來增長(經濟和其他方面),同樣單靠貪婪也可以帶來增長;但終歸是要向神交賬。

富有的官(路加福音18:18-30)

耶穌與富有的官相遇的故事(路18:18-30),指出了將人們從財富的掌控之下救贖出來的可能性。這個富有的官沒有讓他的財富完全取代他對神的渴望。他首先問耶穌,“良善的夫子,我該做什麼事纔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在他的回答裏,將十誡的內容總結了一下。“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那人說(路18:21),耶穌也相信了他所說的。然而,即使如此,耶穌看到了財富對這個人的不良影響。所以,爲了消除財富對這個人的有害影響,耶穌告訴他一個解決的辦法。“要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路18:22)。如果神是某個人內心最深的渴望,那麼當他接到邀請來每天與神兒子親近時,他必然會歡呼雀躍。但對於這個富有的官來說,現在爲時已晚,他對財富的愛已經超過了他對神的愛。“他聽見這話,就甚憂愁,因爲他很富足”(路18:23)。耶穌看出了這人的症狀,說:“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地難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路18:24-25)。

相比之下,窮人則常常表現出驚人的慷慨。貧窮的寡婦因爲愛神,可以將自己所有的一切奉獻出去(路21:1-4)。這並不是神對富人的簡易判決(summary judgment),而是描述了那些被財富的誘惑緊緊抓住的人。站在耶穌和那個官旁邊的人們也意識到這個問題,雖然他們爲了跟從耶穌而放棄了一切,然而他們並不認爲真的有人能抵擋住財富的誘惑。(路18:28)。儘管如此,耶穌並沒有絕望,因爲“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卻能。”(路18:27)。神本身即是力量的源泉,這力量讓人們渴望愛神超過愛財富。

也許財富最陰險的作用,是它會阻止我們期待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如果你是富有的,那麼你擁有的就已經很好了。變革就成了威脅而不是機會。正是這個原因,讓富有的官看不到有耶穌的人生有可能會變得無與倫比地奇妙。耶穌爲這富有的官提供了一種新的認同感和安全感。如果他能稍微想象一下在財富的損失之外會得到什麼,也許他就會接受耶穌的邀請了。這故事的結語是,當門徒說他們已經放棄了所有來跟隨耶穌,耶穌應許他們在神國裏有滿溢的豐盛。甚至在今世,耶穌說,他們將得到“百倍”的資源和人際關係,並在來世得到永生(路18:29-30)。那位富有的官慘痛地錯失了這一切。他只能看到他所失去的,卻沒有看到他將得到的。

更多關於富有的官這個故事的討論,可見www.theologyofwork.org 網站,馬可福音 一文的“馬可福音10:17-31”部分。

關心窮人(路加福音6:17-26; 16:19-31)

回到目錄

論及財富的事,耶穌並不僅僅關心富人的福祉。他也關心窮人的福祉。“你們要變賣所有的,”他說,“賙濟人。爲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路12:33)。如果說囤積財富傷害了富人,那它對窮人的傷害則嚴重得多。

尊主頌(路1:46-56)和平原寶訓(路6:17-26)中固有的那種神對窮人和弱者的持續關切,貫穿了整部路加福音。然而耶穌用拉撒路和財主的比喻將這一主題帶入高潮(路16:19-31)。這位財主衣着華麗生活奢侈,拉撒路卻快要死於飢餓和病痛,然而財主卻沒有爲減輕撒拉路的痛苦做絲毫的事情。拉撒路死了,當然富人後來也死了,這提醒我們財富終究沒有什麼偉大的力量。天使將拉撒路帶到天堂,之所以這麼做,似乎除了貧窮之外並沒有其他理由(路16:22),然而或許是因爲他對神的愛並沒有被財富取代。財主去了陰間,似乎除了富有以外並沒有其他理由(路16:23),然而或許是因爲他對財富的愛使得他不再顧念神或着他人。這個故事非常明顯地暗示:財主在他力所能及的時候應該看顧拉撒路的需要(路16:25)。也許通過這樣做,他可以再次顧念到自己與神的關係,從而避免悲慘的結局。此外,像許多富人一樣,他關照他的家人,想要警告他們那將來的審判,但悲哀的是,律法和先知告訴他要去關照神的大家庭,他卻沒有做到,這甚至是一個從死裏復活的人也補救不了的。

慷慨:不被財富掌控的祕訣(路加福音10:38-42; 14:12-14; 24:13-15)

回到目錄

這表明神的祕密武器就是慷慨。如果你憑藉神的大能能夠慷慨待人,財富就開始失去它對你的掌控。我們已經看到,在窮寡婦的心中,慷慨發揮瞭如此之深的功效。雖然相較於窮人,讓富人變得慷慨是更加困難的,但是耶穌告訴人們,慷慨對富人來講也是可能。想要變得慷慨大方,一個關鍵的途徑就是幫助那些窮得不可能償還給你的人。

耶穌對那位邀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爲他們沒有什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着報答。“(路14:12-14)

以賺取回報爲目標的慷慨並非真的慷慨,而是在花錢購買回報。真正的慷慨是幫助那些根本不可能報答的人,這樣的慷慨將得到永恆裏的賞賜。當然,天上的賞賜可以被視爲一種延遲的滿足,而不是真正的慷慨:你給予,因爲你期望在復活得到回報,而不是在今生得到回報。這似乎是一種更明智的購買回報的方式,但仍然不過是在購買回報。耶穌的話不排除將慷慨解釋爲購買永恆的回報,但有一個更深刻,更令人滿意的解釋。財富會取代神來掌控人的生活,而那種在今生和來世都不期待償還的真正的慷慨,則打破了財富對人的掌控。當你對錢放手時,錢也對你放手,但你必須把錢放在你永遠夠不到的地方。這在心理上是真實的,同樣在物質和屬靈層面也是真實的。慷慨可以讓神再次成爲你的神,並且引向復活時的真正獎賞,就是在永生裏與神同在。

馬利亞和馬大(路加福音10:38-42)

回到目錄

以對神的愛爲背景,馬大和馬利亞的故事(路10:38-42)也討論了慷慨這一話題。馬大在辛苦地準備飯食,而馬利亞則坐在耶穌腳前聽他講道。馬大要耶穌責備她的妹妹,因爲她不來幫忙,然而耶穌卻讚賞了馬利亞。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故事因爲一些靠不住的解釋而失色不少。馬大被當成了生活中充滿忙碌和紛擾的典型,或者像中世紀教會所說的那樣,馬大的積極工作式的生活,雖然得到允許,但仍不及默觀或修會的完美生活。但是,應該在整個路加福音的背景之下理解這個故事,接待客人(在古代近東地區,這是慷慨待人的一種重要方式)的行動是神國進入人間的主要標誌之一。[1]

馬利亞和馬大不是敵人,而是姐妹。將兩姐妹之間關於家務的口角,上升爲不相容的生活模式之間的鬥爭,是沒什麼道理的。耶穌並沒有貶低馬大慷慨的服侍,然而馬大的焦慮說明,她的服侍應該以馬利亞對神的那種愛爲基礎。兩姐妹共同體現了慷慨和對神的愛實際上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馬大所展現出來的慷慨,正是耶穌在路加福音14:12-14所稱讚的,因爲耶穌就是一個不能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她的人。馬利亞坐在耶穌腳前,表明了我們所有的服侍都應當以我們與耶穌之間活潑的個人關係爲基礎。跟隨基督意味着我們要像馬大和馬利亞一樣。慷慨並且愛神。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正如兩姐妹彼此之間的關係。

See Brendan Byrne, The Hospitality of God: A Reading of Luke’s Gospel  (Collegeville, MN: Liturgical Press, 2000).

通往以馬忤斯的路(路加福音24:13-35)

回到目錄

在通往以馬忤斯路上所發生的這一幕,對所有耶穌的跟隨者來講,都是一個關於慷慨的典型例子。一開始,耶穌的死似乎並沒用得到足夠的重視,或者是不是我們錯誤地認爲這兩個門徒和耶穌講論新近發生的事是件很滑稽的事?“你在耶路撒冷作客,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裏所出的事嗎?”他們問(路24:18)。幾乎可以想象得到,革流巴接下來就會問:“你去哪了呢?“耶穌從容不迫地聽他們講論,但隨後形勢逆轉,耶穌開始講論,讓他們傾聽。光漸漸地照在了他們身上,他們意識到,婦女們講的關於復活彌賽亞的神蹟故事,並不想他們當初認爲的那樣不可理喻。

如果故事講到這裏就結束了,那麼我們從中學到的,也不過是我們常常是”無知的人”,對神在聖經上所寫的“信得太遲鈍了“(路24:25)。但是在這個故事中,門徒做對了一件事,這件事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以至於我們很容易忽視它。就是他們要招待耶穌。“時候晚了,日頭已經平西了,請你同我們住下吧!”(路24:29)。耶穌通過將自己顯現給他們,祝福了這個小小的慷慨之舉。在耶穌掰餅的時候,他們終於認出了他(路24:32)。當我們款待他人時,神不但將其作爲服侍疲憊之人的手段,同時神也在邀請我們經歷耶穌的同在。

投資於耶穌的事工(路加福音8:3; 10:7)

回到目錄

不義管家的比喻(路16:1-13)教導了我們,學會明智地使用錢財是多麼地重要。抹大拉的馬利亞、約亞拿和蘇撒拿,因他們在經濟上支持耶穌的事工,得以名列十二使徒之側。抹大拉的馬利亞、約亞拿和蘇撒拿,因他們在經濟上支持耶穌的事工,得以名列十二使徒之側。婦女們在這個榜單中佔有顯著地位,這是令人吃驚的,因爲擁有財富的女人在古代是很少見的。然而,“[婦女們]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路8:3)。後來,當耶穌差遣人出去傳道時,他告訴他們,要依靠他們所服侍之人的慷慨,“因爲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路10:7)。

也許令人驚訝的是,對於奉獻給我們今天視之爲教會的羣體,路加僅僅說了這兩點多少有些漫不經心的評論。耶穌不停地關注那些幫助窮人的事,相比之下,他並不十分重視對教會的資助。例如,他沒有把舊約十一奉獻解釋爲教會專屬的。這並不是說耶穌將對窮人的慷慨與對教會的慷慨對立起來。相反,這只是側重點不同。我們應該注意到,直接給錢並不是慷慨待人的唯一手段。人們也可以通過創造性地運用他們的技能、激情、人際關係和禱告來參與神的救贖工作。

路加福音中的權力和領導力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耶穌作爲國王,是神國的領袖。路加福音記錄了他運用權力的多種方式。然而,基督徒往往並不願意行使領導力或權力,好像兩者本身就是邪惡的似的。耶穌的教導則與之不同。神呼召基督徒來領導別人並行使權力,但不同於這墮落世界裏各種各樣的權力,基督徒使用權力是爲了神的心意,而不是爲自己的私利。

切求寡婦的比喻(路加福音18:1-8)

回到目錄

在切求寡婦的比喻中(路18:1-8),一個貧窮且無助的人(寡婦)堅持不懈地纏磨一個腐敗且有權勢的人(法官),要求他爲她伸冤。這個比喻  承襲 了施洗約翰的教導,即有權力和居高位的人,有責任行公義,特別是爲了窮人和弱者。但耶穌將比喻的重點放在了另一個方面,就是我們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18:1)。他將聽眾(我們)等同於這個女人,將聽祈求的人(神)等同於這個不義的法官,多麼奇怪的組合啊。假設耶穌並不是要說神是不義的,那麼比喻的要點就是:如果堅持不懈可以使一個掌握有限權力的不義之人回心轉意,那麼從一位掌握無限權能的公義之神那裏得到的該是多麼豐厚啊。

比喻的目的是鼓勵基督徒在面對任何困難時都要保持信德。但是對於那些從事領導職務的人來說,這個比喻也有兩方面的應用。首先,將不義的官與公義的神相提並論,暗示了即使在不義的世界中,神的心意仍然在工作。這位法官的職責是伸張正義,並且藉着神,他 將 在寡婦盡其所言之後爲她伸冤。聖經在別處也教導,民間的權威是依靠神的授權才得以服務民眾的,無論它們承認與否。(約19:11; 羅13:1;彼前2:13 )。所以,即使環境充滿了系統性的不公義,伸冤仍是有希望的。基督徒領袖的責任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朝着這個希望努力工作。在我們一生的時間裏,我們不可能對付這世界上的每一個錯誤。然而,在不完善的工作環境裏,我們也永遠不要放棄希望,永遠要尋求更大的善[7]。例如,立法者很少是從好壞鮮明的兩個法案裏二選一。通常他們所能做的,就是選擇一個比較好的或者不那麼壞的。但是,他們必須不斷尋找機會,使益處更大或者損害更小的法案進入票選環節。

其次,只有神才能在不義的世界中帶來公義。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必須祈禱同時不放棄我們的工作。如同神可以在充滿疾病的世界裏帶來神奇的醫治,神也可以在不義的世界中帶來神蹟性的公義。忽然之間,柏林牆倒塌了,種族隔離政權崩潰了,和平突然降臨了。在切求寡婦的比喻中,神並沒有介入其中。單靠寡婦的堅持不懈就使得這個官變得行事公允了。但耶穌表明,神是那看不見的演員。“神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豈不終久給他們申冤嗎?”(路18:7)。

The use of the term “greater good” implies that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 are important in Christian ethics. This mode of ethical thinking, called “consequentialism,” may be unfamiliar to those who are used to thinking of the Bible only in terms of ethical rules. However, the Bible makes use of all three modes of ethical reasoning that have been identified over the centuries: rules, consequences and virtues. By no means does this make the Bible “relativistic” or “utilitarian,” to name two ethical systems that truly are foreign to biblical thinking. This topic is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e article Ethics at Work at www.theologyofwork.org.

風險:十錠銀子的比喻(路加福音19:11-27)

回到目錄

十錠銀子的比喻設定在了一個高級金融(high finance)的工作場所。一個富有的貴胄,即將要往遠方去,加冕爲有權勢的一國之主。他本國的人卻恨他,並且放話過去,說他們反對這次加冕典禮。(路19:14)。他指派了三個人在他遠行的時候替他做投資。其中兩個人冒着風險將主人的錢用於投資。他們賺到了不錯的回報。第三名僕人害怕冒險,所以他把錢放在了一個安全的地方。當然也就沒得到什麼回報。主人成爲國王之後,返回了自己的家鄉。他獎勵了那爲他賺了錢的兩個僕人,將他們推向高位。他懲罰了那把錢藏起來卻毫無收成的僕人。然後,他下命令,當着他的面殺掉了那些反對他的人。

耶穌在即將去往耶路撒冷之前講了這個比喻,在那裏他將被加冕爲國王(“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路19:38),但很快就被他的百姓棄絕了。在這一點上,耶穌與這位貴胄是一樣的,並且那些高喊“釘他十字架!”(路23:21)的羣眾,也與那些反對貴胄的加冕禮的國民是一樣的。由此我們便知道,除了那兩位在貴胄遠行時仍兢兢業業的僕人之外,國民們深深地誤判了這位即將成爲他們國王的人。在此背景之下,這個比喻是在警告我們,我們必須決定是否承認耶穌是神所指定的君王,是侍奉他還是反對他,並且準備好接受這決定的後果。[8]

這個比喻表明,神國的子民有責任爲神的目標和意圖而努力工作。在這個比喻中,國王直接告訴他的僕人他期望他們做什麼,即投資他的錢。這個具體的呼召或命令清楚地表明,神呼召人去做的事,並不僅限於講道、醫治和傳福音(使徒的呼召)。當然,也不是每個在神國裏的人都被呼召成爲投資家。在這個比喻中,貴胄只要求這三個國民成爲投資者。比喻的關鍵是,既然承認耶穌的王權,就無論做什麼,都要爲了耶穌的心意而做。

從這個角度看,這個比喻表明,如果我們接受耶穌作我們的王,就必須準備好接受冒險的生活。那些爲主人做投資的僕人,面臨着被周遭的人攻擊的風險,就是那些反對主人權柄的人。並且他們面臨着投資失敗而令主人失望的風險。即使他們的成功也會使他們面臨風險。如今,他們嚐到了成功的滋味並且得到了晉升,他們面臨着變得貪婪和追求權力的風險。他們面臨的另一個風險是,如果他們的下一個投資–勢必涉及更高的金額–失敗了,他們將遭受更嚴重的後果。在英美商業(和體育)實踐中,首席執行官(和主教練)經常因爲成績平平而被解僱,而那些處於較低職位的人則只會因爲表現極差而被解僱。在這個比喻裏或在今日的工作場合中,失敗和成功都不是安全的。在等待情況有所好轉的過程中,人們會傾向於龜縮起來或者尋找一個安全的方式來適應環境。但是,在這個比喻裏,耶穌譴責了龜縮的做法。試圖避免風險的僕人因爲不忠誠而被單拎了出來。故事沒有告訴我們,如果那兩名僕人投資失敗的話會發生什麼,然而故事暗示我們,無論是否達到預期的收益,只要是忠於神而做的投資,都被神悅納。

馬太福音中有與之高度相似的按才受託的比喻,關於此比喻的討論,請參閱www.theologyofwork.org網站, 馬太福音與工作 一文中的“馬太福音 25:14-30”部分。

Darrell L. Bock, Luke, Vol. 2: 9:51-24:53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s, 1996), 1525-1545.

謙卑服侍(路加福音9:46-50; 14:7-11; 22:24-30)

回到目錄

耶穌宣稱領袖需要謙卑地服務別人,正如我們在另外三段經文中所看到的。在第一段經文中(路9:46-50),耶穌的門徒開始爭論誰將爲大。耶穌回答說,凡爲他的名接待一個小孩子的,便爲大。請注意,這裏的典範不是那小孩子,而是接待小孩子的人。造就偉大領袖的方法,就是服侍那些在別人看來不值得爲其花費時間的人。

在第二段經文中(路14:7-11),耶穌看到宴會的客人們爭相揀擇首位,便對此做出了迴應。耶穌說,這不僅浪費時間,實際上也適得其反。“因爲凡自高的,必降爲卑;自卑的,必升爲高。”將耶穌的這個教導應用於領導職務則意味着,如果你要將所有的功勞都歸於自己,那麼人們就不會再跟從你,或者他們會爲了讓你難堪而不再專心工作。但是,如果你將榮譽歸給別人,人們就願意跟隨你,並且你會得到真正的讚賞。

第三段經文(路22:24-30)重新回到了門徒中誰將爲大的問題。這一次,耶穌通過服侍他人,使自己成爲領袖的榜樣。“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侍人的。”在所有這三個故事中,服侍和謙卑的概念是結合在一起的。有效的領導需要服侍他人,或者說, 就是 服侍他人。若想更好地服侍他人,就要放低姿態,如同你自己並不像你想的那麼重要。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請訪問www.theologyofwork.org網站,*領導力  (內容不可用)部分。

徵稅的問題(路加福音19:1-10; 20:20-2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從始至終,路加都認定耶穌就是將神的統治帶到地上來的那一位。當他騎着驢駒進城時,人們夾道歡迎他,並向他唱起讚歌。“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路19:38)。我們知道,神的國度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耶穌在進入耶路撒冷前後,也選擇了稅收和投資作爲討論的主題。

稅吏撒該(路加福音19:1-10)

當去往耶路撒冷的途中,耶穌在耶利哥碰到一個名叫撒該的稅吏,那時撒該正坐在樹上,爲的是能方便地看到耶穌。“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裏,”耶穌說(路19:5)。與耶穌的相遇深刻地改變了撒該的工作方式。像羅馬附屬國裏的所有稅吏一樣,撒該通過徵收超額的稅款來賺錢。雖然這種做法是我們現在所謂的“行業慣例”,但它靠的是欺騙、恐嚇和腐敗。一旦撒該進入了神的國度,他就不能再按照這個慣例工作了。“撒該站着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路19:8)。至於他如何繼續靠工作謀生,或者是否要繼續從事這份工作,他並沒有說,因爲這並不是重點。作爲神國的公民,他不能遵守與神的心意背道而馳的商業慣例。

神的物當歸給神(路加福音20:20-26)

當耶穌像王一樣被迎入耶路撒冷之後,路加福音裏有一段經文,常常被誤用來分割工作的世界與神的國:文士和祭司長想要“在他的話上得把柄,好將他交在巡撫的政權之下。”(路20:20)。他們問耶穌,納稅給凱撒可以不可以。作爲迴應,耶穌要求他們拿一枚錢幣來給他看,他們立刻拿出了一個銀錢。他問他們,這錢上的像是誰的,他們回答說:“是愷撒的。”耶穌說:“這樣,愷撒的物當歸給愷撒,神的物當歸給神。”(路20:25)。

人們有時會將耶穌的回答解釋爲將物質與精神分離,將政治與宗教分離,將屬地的與屬天的分離。在教會(神的領域)中,我們必須誠實慷慨,關心我們的弟兄姐妹的利益。在工作(愷撒的領域)中,我們必須遮掩真理,任由經濟上的憂慮驅動我們,並且將自身的利益擺在首位。但是,這誤解了耶穌回答中的尖銳諷刺。當他說:“愷撒的物當歸給愷撒,”他並不是在支持將物質與精神分開。將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分離,其前提是愷撒的國與神的國並沒有交集。通過耶穌在整部路加福音裏所講的可以看出,這一前提是毫無道理的。神的物是什麼?一切!耶穌作爲國王進入這世界,神以此宣告了整個世界都是屬神的。任何屬於愷撒的物都是屬神的。這世界上所有工作的領域,包括稅收、執政、生產、分配以及各種各樣其他的工作,都是神的國正在闖入的領域。神呼召基督徒參與到這個世界之中,而不是脫離這個世界。這段經文恰恰反對將工作的世界與基督教的世界相分離的作法。愷撒的物(稅)當歸給愷撒,神的物(包括稅在內的一切)當歸給神。關於此事件的更詳盡討論,請參閱 www.theologyofwork.org 網站 馬太福音與工作 一文的“馬太福音 17:24-27 和 22:15-22”。

耶穌的受難(路加福音22:47 - 24:53)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耶穌在十字架上心甘情願地自我犧牲,是他事工的高潮,就在他呼出最後一口氣時,他表達了對神的信靠,“父阿、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裏”(路23:46)。耶穌通過他的自我犧牲以及父神復活的大能,完完全全地成爲了永遠的君王,正如他出生時天使預言的那樣。“主神要把他祖大衛的位給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 永遠 “(路1:32-33)。耶穌真的是神的愛子,他在他的事工上至死忠心,爲的是我們這些墮落到罪與死的可憐境地的人能得到救贖,這救贖是我們靠自己不能實現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可以明白,耶穌關心窮人和弱者,這行動本身既是目的,同時也是一個象徵,表明他愛所有跟隨他的人。面對我們的罪惡和世界的破碎, 我們 都 是貧窮和無助的。通過耶穌的復活,我們發現自己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因爲我們被神的大愛緊緊地抓住了。

路加福音的結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路加福音所敘述的故事,就是神的國通過耶穌基督在人間浮現出來了。作爲這世界真正的國王,基督既是我們要效忠的統治者,也是我們如何行使所賜權力的榜樣。

作爲我們的統治者,他給了我們一個由兩部分組成的大誡命。“你要盡心、儘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路10:27-28)。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條誡命毫無新意。這只是摩西律法的總結。這裏的新意,是建基於此誡命之上的國度,已經通過神在耶穌裏的道成肉身,拉開了歷史的序幕。起初,神的心意就是人類應當生活在這個國度裏。然而,從亞當和夏娃的罪惡開始,人們就生活在黑暗與邪惡的國度中。雖然黑暗國度仍然維持着它的影響,但耶穌已經來到,他宣告這土地是神的國,並且他建立了神子民的團體,這些神的子民生活在他的統治之下。那些成爲基督之國公民的人,他們最根本的迴應,是應當在生活的 每一個方面 (包括工作)都追求神國的目標,並遵循神國的道路。

作爲我們的榜樣,耶穌教導我們這些目標和道路。他呼召我們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包括醫治、宣教、公義、權柄、領導、生產與供給、投資、執政、慷慨和款待。他差遣神的靈,賜給我們所需的一切,來完成各自不同的呼召。他承諾會供應我們。他要求我們去供應他人,從而表明他對我們的供應,也常常是通過那些爲我們勞作的人。他警示我們在追求財富上的自我滿足時會遇到的陷阱,並且教導我們避開陷阱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用我們手中的財富來促進我們與神及與人的關係。當我們與別人發生衝突時,他教導我們如何解決問題,並藉此帶來公義與和解。最重要的是,他教導我們,作神國的公民就是要在工作中服侍神,服侍他人。他在十字架上的自我犧牲是僕人式領導的終極榜樣。他復活後坐在了神國的寶座上,這永久性地肯定並確立了對鄰舍的積極的愛就是 那 永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