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與工作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導言:理解啟示錄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啟示錄這卷書提供了一些聖經中有關工作“大圖景”最犀利的見解。然而,這是一卷難解的書卷,不僅僅是因爲它內在固有的困難,也是因爲圍繞此書產生出來了各式各樣的解釋。我們不能期望在這裏解決這些問題,但是我們可能也許可以找到足夠的共同點,從聖經最後一卷書中拾取洞見。

理解上最大的鴻溝可能是在這兩者之間,一些人認爲此書主要是關乎未來的,第6章以後探討的是歷史的必然結局,而另外一些人認爲書中所指的只不過是約翰寫作所處年代的事情(一般認爲是主後1世紀後期)。好的消息是,一些持“未來主義”觀點的負責任的解經家承認,將來要發生的這些事件是基於上帝過往的工作而成形的,尤其突出的是創造和出埃及。同樣的,甚至那些從第一世紀立場來解讀這卷書的人也承認,啟示錄談及了最終的未來(例如,新耶路撒冷)。因此,沒有人應該反對從這卷書的意象中尋找永恆的屬靈真理,或從它所包含的應許中看見意義非凡的未來傾向。

上帝的國近了(啟示錄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啟示錄前面的幾句古舊的經文中,約翰說了一些話,看起來會削弱那些鏗鏘有力的工作神學:“日期近了!”有些人理解這句話爲,約翰認爲耶穌在他有生之年就會再來,但是他搞錯了;其他的人相信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旦末日的事件開始發生,事情就會迅速地發展。這兩種理解都不能很好地和新約的經文保持一致,因爲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很清楚的是,末日是以耶穌的受死和復活爲開始的(參見,希1:1; 林前10:11; 使2:17)。因此,最好把“日期近了”理解爲,“上帝的國度就在你眼前了!”而隱含的問題是,“你打算怎樣度過你的人生?”我們應當根據業已進入世界的神國爲背景,來看待日常生活中似乎必然之事。

這對於我們的工作觀而言有着深遠的影響。雖然在聖經中有不少的經文讚揚工作,但是現今世代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應當被視爲絕對的。正如我們將看到的,忠心爲主的榮耀而做的工作有着永恆的價值,但是我們必須容許上帝有最先和最後的發話權。在上帝的價值之光下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不向世界的體系和它拜偶像的方式妥協。

啟示錄中的七個教會(啟示錄2-3)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書中給七個教會的信息強調了工作在基督徒生活中的重要性,並且間接的幫助我們更恰當地理解一般意義上的工作。給幾個教會的信息都這樣開頭,“我知道你的工作……”以弗所被責備,因沒有做起初所行的事(啟2:5),而撒狄教會同樣沒有完成他們本該爲主耶穌而做的工作(啟3:2)。

文中重複地表明,“工作”在聖經當中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我們對上帝之愛的具體表達。上帝只關心我們的心和感受,這樣的迷思成爲某些新教圈子裏對一般工作不太關心的主要原因。

有證據表明,老底嘉教會在其工作觀和經濟學的見解上,明顯體現出聲名狼藉的世俗化。當耶穌勸老底嘉的信徒向祂買火煉的金子,遮蔽赤身的白衣,和醫治眼睛的眼藥,他很可能是在取笑在老底嘉的三大主要產業:銀行、羊毛製品和眼科學。老底嘉人很可能認爲,他們從文化中獲得的資源就是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教會,尤其是在繁榮國家的教會,必須認識到物質的豐富往往遮蓋屬靈的貧窮。我們工作中的成功,不應當導致我們產生自給自足的想法。

上帝的寶座(啟示錄4-5)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約翰在4-5章所描述的異象是啟示錄的核心。這本質上是主禱文的可視化:“願禰的國度降臨,願禰的旨意成就,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透過耶穌忠心的見證和犧牲,上帝的國將會降臨。

在第4章最突出的重點是,上帝是萬物的創造主,配得稱頌(尤其在啟4:11;啟14:7,“好消息”的本質就是敬拜“那創造天、地、海和眾水泉源的”)。 這個可見的世界不是神後來纔想起要創造的,或者只是天堂的前奏,而是上帝榮耀的表達,是被造之物讚美祂的基礎。這也是恰當理解工作的基礎。如果世界僅僅是把我們和天堂的真實生活分離的幻影,那麼在世上的工作大約完全是浪費時間。相反,如果世界是上帝美好的創造,有意義的工作前景則變得更加值得盼望。我們必須緊記,世界總是由上帝掌權的,並且現今的世界秩序必然會受到相當的震動,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記得世界作爲上帝的創造在上帝面前是有意義的,是爲了上帝的崇拜而設計的。在第5章中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所保障的救贖促使了上帝國度向前進展,乃是由基督在可見被造之物裏面的工作所做成的。正如雅克·埃呂爾指出的,耶穌所迎來的國度基於祂在地上的工作。“地上的事件促成了天上的事件…… 神聖世界所發生的事情是由耶穌在地上的冒險所定義、決定和促成的。”[1]

Jacques Ellul, Apocalypse, trans. G. W. Schreiner (New York: Seabury, 1977), 47–48.

末世的災難和拯救(啟示錄6-1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但是,上帝在推進其國度計劃中出現了一個驚人的轉折:救贖之前,災難降臨。然而,這也許並不是那麼令人驚訝。第6-16章尤其類似上帝救贖祂百姓的典型場景——出埃及。水變成血,蝗蟲災害,天體的黑暗——所有這些都表明了上帝帶來了末世的出走,帶領祂的百姓脫離逼迫他們的當代法老之手。再次,不管我們是否把這一情景想象爲約翰時代的事情還是未來某個時間的事情,都不能抹滅其基本的含義。上帝的道在所有時代都是一致的;歷史的模式重現,因爲上帝正在致力於將來的新天新地。[2]

這對於職場有深遠的重要性。讓我們一起看看啟示錄中有名的四騎士(啟6章)。人們一般認爲,這些騎士代表着戰爭,以及毀滅性的死亡、饑荒和瘟疫。[3] 尤其值得我們留意的是6章6節的提醒,“我聽見在四活物中似乎有聲音說,‘一錢銀子買一升麥子,一錢銀子三升大麥,但油和酒不可糟蹋!’” 雖然這個提醒中有關油和酒的含義是模糊的(可能表明審判只是部分的 [4]),但小麥和大麥的價格卻很清楚地飛漲(奧尼說,這是正常小麥價格的五倍,是正常大麥價格的五又三分之一倍)。[5]

雖然這可能是指將來的毀壞,但這樣的怪圈對於每一代人來說都很熟悉——人類無法和平地相處會帶來可怕的經濟後果。因爲基督徒要痛苦受困(參見第五印,啟6:9-11),所以我們必須面對這樣的事實:我們的工作和職場常常受制於我們不能支配的力量。儘管這些力量可能相當可怕,但是,啟示錄第六章所傳遞的另外一個信息是:它們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下。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必須努力創造這樣的工作場所,讓公義可以得到高舉,讓人們可以經歷祝福,發揮上帝所給予的恩賜。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上帝的護理也允許災難進入我們的生活。啟示錄鼓勵我們要在崎嶇的道路之間,看到新耶路撒冷這個最終目的地。

在6章6節中可能也有一個隱含的挑戰,就是在需要之時避免剝削弱勢羣體。在經濟危機中,現實可能會導致商品價格上漲,但那卻不是在別人痛苦之上賺得超額利潤的藉口。

第8和第9章提到的審判之碗也教導了我們相似的功課,雖然這裏強調的是環境災難。啟示錄沒有提到生態災難的精確原因,因此這一審判或許牽涉人類製造的污染以及某種更顯著的超自然現象。關鍵的問題是,上帝打擊了世界養育拜偶像的人類之能力。這事成就,不僅是爲了懲罰,也是爲了喚醒人們認清事實——地球是屬於上帝的,如同天堂一樣。離了上帝,我們根本無法前進一步。離了上帝,我們無法操縱環境,讓它成爲我們的避難所。

隨着啟示錄的繼續書寫,重點從上帝對世界的審判轉移到在大獸統治之下仍忠心見證的百姓(大獸可能是歷史終結之時唯獨崇拜偶像的統治者,或者是所有這樣崇拜偶像的統治者的典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忠心的“得勝者”(啟2-3章)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大獸“統治的”(啟13:7),雖然他們最終是由上帝辯護得雪的(啟11:11)。聖徒所經歷的苦難包括經濟上的苦難:那些拒絕臭名昭著的“大獸印記”的人都不允許“作買賣”(啟13:17)。和以西結書第9章的“印記”類比,表明大獸的印記是一個象徵,是和偶像崇拜(羅馬?)的系統相連的(“666”可以解讀爲“尼祿凱撒”,無比敗壞的皇帝)。但是即使有人採用更加字面和未來主義的看法,其屬靈教導依然清晰:拒絕跟從這個世界錯誤的崇拜系統,有些時候可能會給忠心的人帶來消極的經濟後果。在任何社會中,這樣的事情多少會發生。[6] 約翰並不是在否認,跟隨上帝也可以帶來積極的經濟後果(例如,在箴言裏所清楚教導的)。但爲了和啟示錄其他的內容保持一致,約翰說,邪惡的勢力——儘管最終是在上帝的統管之下——仍然可能扭曲事物,例如把可以帶來祝福的東西變成痛苦。基督徒必須時常將他們的心思定睛在正確的事情上,尊崇上帝,同時認識到這樣做可能會導致喪失一些經濟機會。對偶像崇拜者的審判是必然的,並且沒有任何數額的財務收入值得我們站在敵對上帝的一方。這就是爲什麼在第13章中大獸的跟隨者和第14章中14萬4千信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他們口中察不出謊言”(啟14:5)。不管發生什麼他們保持了對上帝的忠誠和真實的見證。

If we take Revelation as primarily focused on John’s day, the “exodus” theme might refer in the first instance to the fact that those who maintain their faithful witness will “go out” to God’s presence upon their death. A futurist view would lay emphasis on the literal overthrow of the wicked kingdoms and the entry of God’s people in the millennial kingdom (which may or may not be conceived of as centered in Israel). In any case, in both scenarios, the ultimate fulfillment of the exodus motif is the entry of God’s people into the New Jeru­salem (see below).

See, e.g., Ben Witherington, Revel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32–34; Grant R. Osborne, Revelation, vol. 27,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2), 274; G. K. Beale, Revelatio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 370–71.

For authors favoring this view, see the discussion in Osborne, 281.

See the extensive discussion in David E. Aune, “Rev. 6–16,” vol. 52b,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Word, 1998), 397–400.

See the judicious comments of Osborne, 518.

巴比倫和新耶路撒冷:雙城記(啟示錄17-22)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對於工作大圖景最重要的見解,來自最後的總結段落——世界之城巴比倫與上帝之城新耶路撒冷對抗。17章1節和21章9節對這兩座城的介紹形成了清晰的對比:

“你到這裏來,我將坐在眾水上的大淫婦所要受的刑罰指給你看。”

“你到這裏來,我將新婦,就是羔羊的妻,指給你看。”

巴比倫代表着一條死路——人類試圖建立脫離上帝的文化。它外在每一面都有着樂園的樣子,是人類一直所渴求的。它的金子和珠寶與新耶路撒冷的非常相似,這一點都不偶然(啟17:4)。像新耶路撒冷一樣,巴比倫統管多國,接收他們供奉的財富(留意啟18:3所提到的“地上的商人”和啟18:15-19所提到的海上貿易者的哀號)。

但是這個樂園實際上是假的,註定要在最後的審判中被上帝所揭發。尤其具有啓發性的是啟示錄18:11-13的貨物清單(參見鮑克漢,“經濟評論”,[7] 描述了流入巴比倫的奢侈商品)。貨物清單以以西結書27:12-22和推羅的沒落爲原型,但增加了約翰時代羅馬最流行的奢侈品。

地上的客商也都爲她哭泣悲哀,因爲沒有人再買他們的貨物。這貨物就是金、銀、寶石、珍珠、細麻布、紫色料、綢子、硃紅色料、各樣香木,各樣象牙的器皿,各樣極寶貴的木頭和銅、鐵、漢白玉的器皿,並肉桂、豆蔻、香料、香膏、乳香、酒、油、細面、麥子、牛、羊、車、馬和奴僕、人口。

最後提到的“人口”很可能和奴隸貿易相關,是對巴比倫侵略帝國的最後一擊:她不惜一切,甚至不惜販賣人口,以追求肉體的自我放縱。

上帝會根據一個城市的經濟實踐來審判,這是一個嚴肅的教訓。在啟示錄中,經濟顯然是一個道德問題。許多被定罪的事實,似乎都發端於自我放縱。這特別衝擊了現代消費者文化觀念——我們總是尋求更多、更好,導致目光短淺,只關注滿足實在或想象的物質需要。但在所有的事情中,最值得我們擔心的是,巴比倫看起來如此接近新耶路撒冷。上帝確實創造了一個美好的世界,我們是爲了享受生活而被造的;上帝確實以地上美好的事物而歡喜。如果世界的體系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污水坑,那麼引誘基督徒陷入其中的試探將會很小。正是技術進步和廣泛的貿易網絡所帶來的真正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危險。巴比倫應許給人伊甸園裏所有的榮耀,並且沒有上帝同在的介入。它會慢慢地,但不可抗拒地扭曲上帝的美好禮物——經濟互換,農業豐收,殷勤的手工業——變成了對假神的服侍。

於是,有人可能覺得世界經濟甚至地方經濟到處充滿了偶像崇拜,而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完全撤退,去到荒野中獨自生活。但是,啟示錄卻提供了另外一個共同生活的異象:新耶路撒冷。這是“從天上降下的城市,”因此是上帝恩典完美的代表。它與巴比倫這個人類自己製造的龐然大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8]

在某種程度上,新耶路撒冷是伊甸園的迴歸——在那裏有河流穿過,旁邊有生命樹,結滿果子的樹枝,葉子乃爲醫治萬民(啟22:1)。人類可以再一次與上帝和平地同行。事實上,它超越了伊甸園,因爲主的榮耀本身照亮了這城(啟22:5)。

但是新耶路撒冷並不僅僅是一個新的、更好的園子:它是一個城市花園,是城市的理想,是超越巴比倫的形式。例如,在這從天而降的城市生活,依然存在有意義的人類參與。當然,其中最核心的事務是人們給上帝和羔羊獻上的敬拜。但其中似乎有更多的意義,正如經文“人們將會把萬國的榮耀和尊貴帶來[新耶路撒冷]”所表明的(啟21:24-26)。在古代,從世界各地收集最好的材料建造聖殿是令人可羨慕的,這正是所羅門爲耶路撒冷聖殿所做的。不僅如此,在聖殿建成之後,人們從四面八方帶來禮物裝飾聖殿。各國君王向新耶路撒冷貢獻禮物的畫面,很可能正是源自這樣的背景。不難想象,這些禮物是人類文化的產物,而現在卻爲了上帝的榮耀而獻上。[9]

我們也必須考慮舊約裏對於未來異象的暗示——舊約把未來看作是現在生活有意義的延續。例如,以賽亞書第65章是啟示錄21-22章的重要背景經文,提供了基本的教導,“我要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紀念,也不再追想” (參見,啟21:1)。但同一章的經文中談及了給上帝子民將來的祝福,“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他們建造的,別人不得住;他們栽種的,別人不得吃;因爲我民的日子必像樹木的日子,我選民親手勞碌得來的,必長久享用”(賽65:21-22)。我們當然可以說,以賽亞按着他的時代背景,指的是比農業豐收更大的事物——但他幾乎不可能表示未來的物資會更加稀缺。然而,更少確實是“天堂”的異象所特別表明的,天堂除了雲彩、豎琴和白色長袍之外沒有其他東西。

精確地弄清楚這是怎麼回事,是不容易的。在新天新地裏,仍然會有耕種嗎?進入天上之城時,敬虔的電腦程序員所設計的1.0版軟件將會被付諸一炬,只留下版本2.0嗎?聖經並沒有直接地回答這些問題,但我們可以再次查看一下大圖景。上帝創造了人類,讓他們在地上施行管治,而其中就必然需要創造力。這樣的上帝會把憑信心而做的工作看成是無用的,棄置一邊嗎?這樣合乎常理嗎?總的來說,上帝更可能會提升這樣的工作,完善所有爲祂的榮耀所作的工。同樣的,關於未來的預言性異象,激勵人們參與到有關創造的有意義的活動中去。既然上帝並沒有詳細介紹祂要如何將現今世界的產品轉換成新世界的產品,也沒有介紹在未來的國度裏面我們具體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們只能猜測它具體的意思是什麼。但是,它確實意味着我們可以“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爲[我們]知道在主裏面的勞苦不是徒然的” (林前15:58)。[10]

Richard Bauckham, “The Economic Critique of Rome in Revelation 18,” in The Climax of Prophecy: Studies in the Book of Revelation (Edinburgh: T&T Clark, 1993), 338–83.

Richard Bauckham, The Theology of the Book of Revel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26–43.

Cf. G. B. Caird, The Revelation of Saint John (Peabody, MA: Hendrickson, 1993), 279: “Nothing from the old order which has value in the sight of God is debarred from entry into the new. John’s heaven is no world-denying Nirvana, into which men may escape from the incurable ills of sublunary existence, but the seal of affirmation on the goodness of God’s creation. The treasure that men find laid up in heaven turns out to be the treasures and wealth of the nations, the best they have known and loved on earth redeemed of all imperfections and transfigured by the radiance of God.” See also Darrell T. Cosden, The Heavenly Good (Peabody, MA: Hendrickson Publishers, 2006), 72–77.

See Cosden, passim, and Miroslav Volf, Work in the Spiri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esp. 88–122.

啟示錄對於工作的意義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所有這一切對於日常生活中的職場有什麼意義呢?啟示錄對於最佳的職場實踐並沒有提供詳細的指引,但是它確實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指導原則,尤其是涉及到大圖景的問題。埋頭苦幹,做好自己的工作,管好自己的事,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對正在發生的事情保持敏感,清楚我們爲什麼要做這些事情。

一個人所得的權力越大,他的責任就越大;他要看清組織機構的最終目的是榮耀神,並以愛鄰舍的方式來表達。和巴比倫剝削的本質相比,基督徒的商業應該致力於雙方的利益:公平地交換商品和服務,給員工有公正的待遇,以有利於人類和社會長遠利益的視角來經營。

雖然今天大部分的工作場所並非正式或非正式地隸屬於異教假神(古代世界卻是那樣),但微妙的偶像崇拜形式可以無意識地潛入。有些公司可以和聖經的巴比倫類比:他們把自己的利益和發展看爲公司存在的最終目標(CEO可能坐在他們的宇宙寶座上!)。我們必須常常記得,我們生命的所有都向上帝開放,取決於祂是否認可。巴比倫的湮滅是一個嚴峻的提醒——上帝是輕慢不得的,無論在職場還是信仰中,都是一樣。

最終,忠誠會在行動上表明出來。那些委身於耶穌之道的人,必須努力做到道德上無可指摘。聖徒永遠需要因耶穌的寶血而來的赦免才能站立,他們被召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效法祂忠心的見證。

但是,全書以新耶路撒冷的積極異象結束是合適的。雖然現今世界和新世界之間必然需要一個根本的切斷,但是兩者之間依然存在很強烈的延續感。歸根到底,新耶路撒冷依然是新的耶路撒冷。它和地上的城市有共同之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的確可以被看作是地上耶路撒冷所渴望成爲的極致理想。同樣的,我們的未來最終是上帝所賜的禮物。然而,在祂創造的美善奧祕之中,我們會享受做工的果效(啟14:13)——當然包括我們的善行,我們向神的敬拜,以及我們手中所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