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在巴比倫流亡(但以理書 1)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但以理書從終結了猶太王國的災難開始。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公元前605-562年)征服了耶路撒冷,廢黜了它的國王,並擄掠了一些王室和貴族青年。正如古代近東的典型歷史,尼布甲尼撒必定要對被征服的國家的諸神(在這裏指的是上帝)進行報復,掠奪聖殿,並用其以前的寶物來裝飾他自己神祗的殿宇(但1:1-3)。據此我們可知,尼布甲尼撒不僅是以色列的敵人,也是以色列神的敵人。

被俘的青年人中有但以理和他的同伴哈拿尼雅,米沙爾和亞撒利雅。他們被迫參與了一個馴化計劃,旨在將流亡者轉變爲新王的忠實僕人(但1:4-5)。這既是機會,也是挑戰。機會指的是在敵人的土地上爲自己謀得好的生活,或許能將神的大能和公義帶到他們所在的新的國家。先知耶利米敦促猶太流亡者去這樣行:

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對一切被擄去的(就是我使他們從耶路撒冷被擄到巴比倫的人)如此說:你們要蓋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種田園,吃其中所產的; 娶妻生兒女,爲你們的兒子娶妻,使你們的女兒嫁人,生兒養女。在那裏生養眾多,不至減少。我所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爲那城求平安,爲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爲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着得平安(耶29:4-7)。

但以理所面臨的是被同化的挑戰,其代價乃是犧牲對上帝和對國人的忠誠。但以理需要研究的科目可能包括占星術,動物內臟的研究,潔淨禮儀,祭祀咒語,驅魔,以及其他形式的占卜和魔法。 [2] 這些對於一個虔誠的猶太人來說都是可憎的-- 與但以理的信仰格格不入,遠比今天世俗大學裏的令基督徒們反感的事情怪異得多。此外,他和他的朋友還被迫改名,去掉原先姓名中表示忠於上帝的元素(那些含"el"和"iah"的元素)。儘管如此,但以理接受了這些挑戰,確信上帝會保守自己的信心和忠誠。他接受了巴比倫教育,但他設定了界限,不讓自己被征服者的文化所同化。他拒絕所有學員都必須接受的豐富飲食,拒絕“玷污自己”(但1:8)。[3] 圍繞飲食的文化是很強大的,特別是對於以此與外邦人明確區分的猶太人更是如此(利未記11 ; 申命記14) 或許保持單獨的飲食會每天提醒但以理忠於耶和華。或許這表明他的身體素質取決於上帝的恩惠,而不是國王的飲食養生法則。也許這種樸素的飲食會阻止他養成奢侈的品味,而這種奢侈的品味將有損於他日後的獨立性。

但以理與上司打交道的過程,是這個故事的關鍵。有些基督徒在面對一些讓自己良心不安的要求時,要不就毫無批判地接受,要不就顯出一副“我比你聖潔”的姿態,挑戰對方的立場。但以理卻找到了第三種途徑,承認老闆對他心存同情,只不過處境艱難而已。如果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們因爲食用低質量的食物而健康受損——在上司眼中,蔬菜和水似乎比王膳和酒低劣——監管之人不僅會失去工作,而且會送命(但1:10)。所以但以理要求先試一下——給我們十天,如果我們不比其他人看來更健康,我們就放棄自己的要求,吃你提供的食物。當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完成十天的測試卻比其他人更健康時,委辦讓每個人都吃但以理同樣的食物,無疑造成了但以理與其他巴比倫哲士們的另一次職場衝突。

無論如何,對於但以理飲食的突出描述凸顯出一個更深的要點:在但以理和尼布甲尼撒的生命中,在巴比倫以及所有的民族中,都有上帝之手的作爲。第一章一開始就體現這一主題:“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 神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 ”(但1:2),“神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受憐憫。”(但1:9)。但以理和他的朋友超過了其他受訓者的身體發展,不是因爲他們的基因或飲食,而是因爲“神在各樣文字學問上賜給他們聰明知識”(但1:17)。但以理的智慧並非來自王室教師們的精英訓練,而是有着其他的來源;因爲“王考問他們一切事,就見他們的智慧聰明比通國的術士和用法術的勝過十倍“(但1:20)。這就爲本書的其他部分奠定了模式,但以理一次又一次地顯出卓爾不羣的智慧, 其實更是神的力量,就是那超越外邦諸族和諸君的智慧與能力(但5:14; 11:33-35; 12:3,10)。同樣,當代的學者們也應當讓自己的思考超越課程的侷限,在學習的時候尋求來自於神的洞見。

今天的職場基督徒所經歷的,與但以理及同伴們在巴比倫大學所經歷的有許多類似之處。倘若想要避開職場,那就只能隱退藏身於一些孤島社區,諸如選擇在諸如教會或教會學校等純基督徒的環節中工作,否則別無他途。 職場爲許多(當然不是全部)基督徒個人提供獲利的機會,諸如豐厚的工資、職場的安全感、專業成績和身份、舒適的工作環境,以及工作的興趣及創意等。這些事情自身都是好事。但我們因此也面臨罪的兩種嚴重誘惑:1)沉迷於物質享受的危險,不願意因着上帝的要求,挺身而出,甘願承受由此帶來的物質損失; 2)隨之而來的屬靈危機,覺得美好的事物來自於我們的勞動或才幹,或來源於我們對上帝之外的其他力量的服事。 此外,職場常需要包容那些性質卑劣的事情,諸如欺詐、偏見、欺壓窮人或弱勢羣體、迎合不健康的慾望、落井下石、乘火打劫等等。我們的時代和但以理時期一樣,要把善意和惡意的包容區分開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以理和他的朋友是否應該學習占星術?他們是否可以學習運用天文知識,卻不被背後的迷信所束縛?基督徒學習營銷是有益的事嗎?他們可以學習運用消費行爲習慣研究,而不會陷入虛假廣告或欺詐推銷嗎?但以理書並未提供具體指導,但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

  • 基督徒應該接受教育,即便這些教育是在基督徒問責範圍之外進行的。
  • 基督徒應該接受在非基督徒的環境中工作,甚至應該接受在敵對的環境中工作。
  • 在非基督教或反基督教環境中工作或學習的基督徒們,應該注意避免對周邊文化不加批判的認同。這些做法包括:
    • 不斷禱告,與上帝溝通。在但以理的職業生涯中,他每天禱告三次(但6:10),在工作特別艱難的階段,更有特別的投入(但9:3-4, 9: 16-21)。有多少基督徒會爲他們的工作細節禱告?但以理書處處顯示,上帝關注日常工作的細節。
    • 持守信心的物質標誌,即便它們乃是任意規定的。但以理拒絕食用國王的豐盛酒菜,因爲它們有損他對上帝的忠誠。我們可以質疑這種特別的做法並非上帝普遍的要求,但我們無法否認活生生的信仰需要用忠實的行爲標示出信仰的界限。 福來雞(Chick-fil-a)用主日是否營業作爲劃定的界限。許多天主教醫生用的是不開避孕處方藥的方式。還有一些基督徒以尊敬的態度獲得同事們的許可,爲他們禱告。如此種種都不能被視爲上帝普遍的要求,其實所有這些都可以被其他基督徒所質疑。但每一樣都幫助這些實踐者們提供習慣性的、公開的信仰標識,防止他們逐漸被蠶食同化。
    • 與同行業的其他基督徒保持聯繫,並相互守望。"但以理求王,王就派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管理巴比倫省的事務"(但2:49)。但很少有基督徒有可以參與的論壇,可以在其中分享他們在自己領域中的關切、疑問、得失成敗。律師若不經常與其他基督徒同事經常有意地進行探討,如何學習信仰融入法律實踐?其他諸如工程師,藝術家,農民,老師,家長,營銷經理和任何其他職業,也是如此。創造並培育這樣的羣體,是職場基督徒們尚待滿足的一個巨大需要。
    • 與工作場所的非信徒同事建立良好的關係。上帝讓監督但以理伙食的官員對他表示讚賞和同情(但1:9)。但以理與神同工,尊重這位官員,並以他的福祉爲念(但1:10-14)。基督徒有時會特意去激怒或論斷同事,但上帝的命令乃是,”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 羅12:18 )。一個很好的做法是非常細緻地爲同事禱告,求上帝祝福他們。
    • 選擇簡樸的生活方式,不要讓人對財物、名譽及權力的依附,成爲妨礙工作或事業的風險,從而被迫從事與上帝的命令、價值觀或美德相違背的事情。儘管但以理獲得了巴比倫頂級的教育、地位和財富,他和他的朋友們隨時做好失去一切的準備,爲的是遵行和宣揚上帝的話語。 (但2:24, 3:12, 4:20, 5:17, 6:10,  21).

但以理設法在部分文化認同和持守道德信仰的兩難之間獲得平衡,爲此可能付出高昂的代價。這些代價包括但以理的職業生涯、他自己的生命,甚至包括巴比倫負責官員亞施毗拿的生命(但1:10)。然而,靠着上帝的恩典,但以理沉着應對,持守自己的純正。甚至但以理的敵人後來也承認,他們 “... 找不着他的錯誤過失,因他忠心辦事,毫無錯誤過失。”(但6:4)。

John E. Goldingay, Daniel, (Dallas: Word, 1989), 16-17.

The food laws in their technical detail may not have been the issue since wine was permitted by Jewish law, and since later we learn that Daniel did find suitable meat to eat in Babylon (10:3). Nonetheless, there seems to be a hint of objection to the king’s diet, per se, reminiscent of the Corinthians’ qualms about eating meat sacrificed to idols (1 Corinthians 8:1-13).  The best explanation is Daniel’s resistance to assimilation. For the assimilation view, see Goldingay, Daniel, 19; Collins, Daniel, 143; for refusal to commend the king’s diet, see Longman, Daniel,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