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與工作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傳道書簡介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傳道書精彩地講述了我們在工作中都會經歷的勞苦與喜樂、轉瞬即逝的成功和找不到答案的疑惑。它是許多基督徒職場人士最喜愛的聖經書卷之一,其作者——大部分的英文翻譯稱之爲傳道者——講述了大量與工作有關的內容。他所教導的內容大部分都簡潔,實用且賦有智慧。任何曾在團隊裏面工作過的人都能夠欣賞格言的價值,例如,”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爲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傳4:9)我們大多數人都使用大部分醒着的時間來工作;當傳道者說,“我就稱讚快樂,原來人在日光之下,莫強如吃喝快樂,因爲他在日光之下,神賜他一生的年日,要從勞碌中時常享受所得的”(傳8:15),我們找到了肯定。

然而,傳道者所描畫的工作圖景也深深地令人煩憂。“我察看我手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傳2:11)。書中有關工作的消極觀察佔了壓倒多數,讓讀者感到幾乎不能承受。傳道者以“虛空的虛空”(傳1:2)開篇,又以“凡事都是虛空”(傳12:8)作結。他重複最多的詞和詞組是“虛空”,“捕風”,“不知道”和“不能參透”。除非有一個更加寬宏的角度來調和他的觀察,不然傳道書確實可以說是一本相當沉鬱的書。

想在整體上理解這本書是很困難的。究竟傳道書是不是真的把工作看爲虛空呢?還是傳道者要篩除掉眾多虛空的工作方式,找出一套有意義的核心工作呢?或者相反,許多的正面格言和觀察都被那將工作看作是“捕風”的總體評價所否定了?答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解讀這本書。

對傳道書的解讀方式之一,是把它看成是對生活,包括工作,進行拌沙拉式的觀察。在這樣的解讀方法下,傳道者主要是一個現實的觀察者,忠實地反映生活中的起伏,正如他所遭遇的一樣。每一個觀察都獨立地成爲零星的智慧。如果我們從中提取有用的建議,比如說,“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傳2:24),我們就不需太過介意它後面緊跟着說的是,“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2:26)。

希望採用這種解讀方法的讀者大有人在。今天大多數的學者都不認爲傳道書有一箇中心的論點,甚至在那些認同的人當中,“幾乎沒有一個解經家同意另外一個人所說的。”[1] 但是,這種零碎的解讀方法有一些令人難以滿意的地方。我們想要知道,“傳道書整體想要傳遞的信息是什麼?”如果我們要找到答案,就必須尋找一個結構,彙總書中並存的廣泛而大量的觀察。

我們將遵循由艾迪生.賴特在1968年首先提出的結構,將該書分爲不同的思想單元。[2] 萊特的結構得到認可的三個理由是: 1)它客觀地根據傳道書文本中不斷重複的關鍵字詞來劃分,而不是對內容的主觀解讀;2)它比起其他結構,被更多的學者所接收,雖然仍是很小的一部分人;[3] 3)它把工作相關的話題提到了突出的位置上。我們沒有時間詳細再現賴特的論證,但將會指出那些用來劃分思想單元的重複詞組。在傳道書的前半部分,“捕風”這個詞標記了每個單元的結尾。在後半部分,詞組“不知道”(或“誰能察究”)起到了同樣的功能。賴特的結構將直接有助於我們對本書的整體理解。

還有另外一個詞,“日光之下”,是我們在讀傳道書時不能忽略的。它在本書中出現了29次,但在聖經的其他書卷卻沒有出現過。[4] 它是“在墮落世界中”的同義詞,該詞源自創世記第3章,描述了上帝所創造的世界依然是好的,但卻已被各種的罪惡嚴重毀壞。傳道者爲什麼如此頻繁地使用這個詞組呢?他是否想要透過創造出一個圖像,太陽無休止地盤旋出現天空之中卻沒有改變什麼,以此來強調工作的無意義呢?還是,他想象到可能會有一個墮落之外的、不是“在日光之下”的世界,在那裏工作不會虛空徒勞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在閱讀傳道書時不斷思量。

和日光之下的人類生活相比,傳道者讓我們瞥見天上的上帝。我們的勞苦是短暫的,但“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傳3:14)。這些短短的一瞥,讓我們開始理解上帝的性情,也許,這也會幫助我們理解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將會留意隨着不同層面的討論展開,傳道書所揭示出來的有關上帝性情的內容,然後在本書的最後一併加以討論。

無論如何,傳道書憑着對工作實情坦誠無僞的觀察,給工作神學帶來了重要的貢獻。任何在工作中思考深刻的人,無論是否是基督的跟隨者,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關聯。它使人清醒的坦誠,打開了深入討論工作的大門,甚於在基督徒圈子裏面流行的、關於上帝做事方式的健康處方。

Roland Murphy,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Ecclesiastes, Vol. 23A (Dallas: Word, Inc., 2002), xxxv.

Addison G. Wright, “The Riddle of the Sphinx: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 of Qoheleth,”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30 (1968), 313-334.

Including J.S.M. Mulder, R. Rendtorff (partially), A. Schoors (partially) and R. Murphy. See Roland Murphy,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Ecclesiastes, Vol. 23A (Dallas: Word, Inc., 2002), xxxvi- xxxviii.

Roland Murphy,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Ecclesiastes, Vol. 23A (Dallas: Word, Inc., 2002), 7.

在日光之下工作(傳道書1:1-1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工作是傳道書裏所探討的主要活動。它一般被稱爲“勞碌”(希伯來語, amal),意味着工作的艱辛。在本書的開頭,傳道書1:3就引入了這個主題:“人在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傳道者給勞碌的評價是:”虛空”(傳2:1)。這個詞,希伯來語  hebel ,在傳道書中佔重要地位。 hebel  實際上是“呼吸”的意思,引申爲那些非物質的、短暫易逝的,沒有永恆價值的東西。它非常適合作爲這本書的關鍵字,因爲呼吸在本質上是短暫的,沒有可識別的實質,很快就消散了。但是,我們的生存依賴於這些短暫的吸氣和呼氣。然而我們的呼吸很快就會停止,生命轉瞬即逝。類似地, heble這個詞,描述了一些終究會消逝的、只有短暫價值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虛空”是一個誤導性的翻譯,因爲它似乎表明一切事物都毫無價值。但 hebel 真正的意思是,有些東西只有轉瞬即逝的價值。單獨一次呼吸可能不會有永恆的價值,但在那一刻,它卻使我們活着。同樣的,我們在這短暫的人生裏所做的,有着雖是短暫但卻真實的意義。

思考一下建造一艘船的工作。因着上帝美好的創造,地上擁有我們建造船隻所需要的原材料。人類的聰明才智和勤勞工作,也是由上帝創造而來的,可以製造安全的、堅實的,甚至是漂亮的船隻。它們加入船隊,運輸食物、資源、製成品和人員,把他們送達需要的地方。當一艘船首航、香檳酒瓶在它的沿邊敲擊打開之時,所有參與的人都在慶祝他們的成就。然而,一旦船離開了港灣,它的製造者就無法控制它了。它有可能被一個愚蠢的人所指揮,猛然撞擊到淺灘上。它有可能被用於走私毒品、武器,或者甚至奴隸。它的船員有可能受到惡劣的對待。它可以無私地服務多年,但它仍然會磨損,不再有用。它的最終命運幾乎是肯定的,就是進入拆船塢——可能在一個忽視工人安全和環境污染的國家裏。它如同曾經驅動船隻的陣陣清風一樣消逝,首先變成生鏽的骨架,然後變成可回收的金屬和廢物,最後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船固然好,但不會存到永遠。只要我們活着,我們必然要在這樣的張力下工作。

這把我們帶回到開篇所討論的、一輪太陽圍繞着地球追逐的畫面上(傳1:5)。這個天空中的龐然大物不斷活動,帶給我們每日所必需的光和熱,但隨着時間推移,卻沒有改變任何東西。“日光之下無新事”(傳1:9)。這雖然不是對我們工作的永恆譴責,但卻是一個相當務實的觀察。

工作是捕風(傳道書1:12-6:9)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傳道者在傳道書1:1-11中宣告了他的主題——勞碌是虛空,然而他接下來卻探索了生活得好的各種可能性。他考察了通過成就、享樂、智慧、財富、時間、友誼和上帝的恩賜來尋求喜樂的可能性。在一些事物當中,他確實找到一定的價值,但是本書前半部分他找到的少一點,後面的會多一點。然而似乎沒有什麼是永恆的,並且每一部分的特色結論就是:工作至終是“捕風”。

成就(傳道書1:12-18)

回到目錄

首先,傳道者探討了成就。他既是君王,也是聖者,用今天的詞彙來說就是一個超羣傑出者,“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傳1:16)。那麼,他所有的成就有什麼意義呢?不多。“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1:13-14)。 持久的成就似乎是不可能的。“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傳1:15)。實現目標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僅僅讓他認識到,他所能成就的任何事物都必然是空洞而有限的。總而言之,他一再說,“我乃知這也是捕風”(傳1:17-18)。

享樂(傳道書2:1-11)

回到目錄

接下來,他對自己說,“來吧,我以喜樂試試你,你好享福”(傳2:1)。他擁有財富、房屋、花園、美酒、僕人(奴隸)、珠寶、娛樂,以及隨時可得的性快感。“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傳2:10a)。

與成就不同,他在尋歡作樂中找到一些價值。“因我的心爲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份”(傳2:10)。他所取得的成就變得毫無新鮮感,但他的享樂至少令人愉悅。這樣看來,工作成爲了實現目標的手段——在這裏是享樂的手段——相比於沉迷工作,享樂更令人心滿意足。今天的工人不需要擁有“許多的妃嬪”(傳2:8),但正如俗話所說的,他們都很會停下來聞聞玫瑰的芳香。如果我們停止爲工作以外的目標工作,如果我們不再享受勞動的成果,我們就會成爲工作的奴隸,而不是主人。

然而,僅僅爲了尋歡作樂而勞苦,最終是不會讓人滿足的。這一部分以這樣的評論結束,“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傳2:11)。

智慧(傳道書2:12-17)

回到目錄

也許我們最好設定一個工作之外的目標,但卻需要一個比尋歡作樂更高的目標。因此,傳道人寫道,“我轉念觀看智慧、狂妄,和愚昧”(傳2:12)。換句話說,他變得有點像今天的教授或研究員一樣。不像是爲了成就而成就,我們至少可以通過努力獲得一點智慧。“我便看出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傳2:13)。但是,除了用許多高深的思想充滿頭腦之外,它並未給生命帶來真正的不同,因爲“智慧人死亡,與愚昧人無異”(傳2:16)。追求智慧將傳道者帶向了絕望的邊緣(傳2:17)——這依然是今天許多學術追求的普遍結果。傳道者總結說,“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2:17)。

財富(傳道書2:18-26)

回到目錄

接下來,傳道者轉向財富——勞苦工作獲得的成果。把財富的累積作爲工作背後的更高目的,如何呢?事實證明,支配財富比尋歡作樂更糟糕。財富的積累帶來了繼承的問題。當你去世時,你所積累的財富將會傳承給可能完全不配得的人。“因爲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爲份。這也是虛空,也是大患”(傳2:21)。 這令人如此煩惱,以致傳道人說,“我轉想,我心便絕望”(傳2:20)。

在這一點上,我們首次瞥見上帝的性情。上帝是一個賜予者。“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傳2:16)。上帝這一方面的屬性在傳道書中被數次重複強調,上帝的賜予包括食物,水源和喜樂(傳5:18, 8:15),財富和財產(傳5:19,6:20),尊榮(傳6:2),正直(傳7:29),居住的世界(傳11:5),以及生命本身(傳12:7)。

像傳道者一樣,今天的許多人雖然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卻發現財富完全不能滿足人心。當我們追求財富的時候,無論已經擁有多少,似乎看起來都還不夠。當我們獲得了財富,開始懂得自己必死的本性時,如何有智慧地把財富給出去,卻成了一個難堪的負擔。安德魯.卡內基意識到這個負擔的重量,他說,“我決心停止積累財富,而開始了更嚴肅更困難的工作,即有智慧地分配財富。”[5] 因爲,如果上帝是一個賜予者,毫無疑問,分享財富會比積累財富,更令人感到滿足。

然而,傳道者卻沒有在給予財富中得到比獲得財富更大的滿足(傳2:18-21)。上帝在天上因着賜予而來的滿足,傳道者在日光之下卻無法得到。他似乎並沒有考慮,如何爲了一個更高的目的而投資財富或捐獻財富。除非確實存在一個更高的目的,超越傳道者所能發現的所有事物,不然積累或分配財富“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2:26)。

Andrew Carnegie, Autobiography of Andrew Carnegi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20), 255.

時間(傳道書3:1-4:6)

回到目錄

假如工作沒有單一的、不變的目的,也許它有多種的目的,而每一種都在特定的時刻有各自的意義。傳道者在這個非常有名的章節中探討了這一話題,他開篇寫道,“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3:1)。關鍵的是,每項活動都是在時間的管制之下。

在此時此刻完全錯誤的工作,可能在另一個時間卻是正確而必需的。可能在此刻,哀哭是合宜的,跳舞是不當的;而在另外一刻,可能相反的做法纔是對的。

所有這些活動或情況都不是永久的。我們不是永恆福樂裏面的天使。我們是這個世界的被造物,經歷時間的變化和四季。這是另外一個困難的功課。如果我們認爲工作可以帶來永久的平安、繁榮或幸福,就是在認識生命的本質問題上欺騙自己。有一天,我們所建造的一切肯定都將會被拆毀(傳3:3)。如果我們的工作有任何永恆的價值,至少傳道者“在日光之下”沒有發現任何跡象(傳4:1)。我們面臨雙重的困境——我們是有限的被造物,但是又不像動物,我們心裏有着“過去和未來的意識”(傳3:11)。因此,雖然遍尋而不獲,傳道者卻渴想永恆的價值。

此外,甚至那些人們在正確的時機想做的善事,都有可能受到壓迫阻撓。“看哪,受欺壓的流淚,且無人安慰”(傳4:1)。最糟糕的壓迫來自政府。“我見日光之下,在公義之處有奸惡”(傳3:16)。然而,那些無權的人也不一定是更好的人。自覺無權無力的人常常嫉妒。我們嫉妒那些、有權、有錢、有地位、有關係、有資產或擁有其他我們所沒有的事物的人。傳道者意識到,嫉妒和壓迫一樣糟糕。“我又見人爲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4:4)。無論是受壓迫或是嫉妒的驅動,而去獲取成就、享樂、智慧或財富,顯然都是浪費時間。然而,有誰從來沒有落入過這兩個愚蠢的網羅裏呢?

但是,傳道者卻沒有絕望,因爲時間就是上帝親自賜予的禮物。“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爲美好”(傳3:11a)。在所愛之人的葬禮上哭泣是對的,在一個孩子出生之時歡樂也是對的。而且我們也不應該拒絕工作所帶來的真實樂趣。“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神的恩賜”(傳3:12-13)。

這些生命的功課特別適用於工作中。“故此,我見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因爲這是他的份”(傳3:22a)。工作在神的 咒詛之下 ,但工作本身並不是咒詛。甚至我們看不透未來的有限眼光也是一種祝福,因爲可以把我們從想要看清一切的重擔之下釋放出來。“他身後的事誰能使他回來得見呢?”(傳3:22b)。如果我們的工作服務於我們 能夠 預見的世代,那麼它就是神的恩賜。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見上帝的兩個性情。第一,上帝是偉大,永恆,無所不知的,“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傳3:14)。雖然我們被日光之下的生活處境所限制,但上帝卻不會。上帝比肉眼所能看見的更廣闊。傳道書7:13-14和8:12-13再次用神學詞彙來形容了上帝的超越。

第二,上帝是一位公義的神。“神再尋回已過的事“ (傳3:15),並且”神必審判義人和惡人”(傳3:17)。這個觀點在後面的8:13,11:9和12:14再次重複出現。在表面的不公義之下,我們可能看不見上帝的公義,但是傳道者向我們肯定,公義最終會來到的。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傳道書是對墮落世界裏的生活之現實探討。工作是艱苦的。然而,即使在艱苦之中,我們也有權在勞苦中享樂,享受我們的工作。雖然這不是生活不解之謎的答案,但卻是上帝在世界之中的記號,儘管我們不清楚這對我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麼。儘管這是一個相當令人有盼望的觀點,但是有關時間的探討最終以兩個重複的“捕風”結束,一個出現在傳道書4:4,一個出現在傳道書4:6。

友誼(傳道書4:7-4:16)

回到目錄

也許人際關係給工作提供了真實的意義。傳道者讚揚了工作中友誼的價值。“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爲二人 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傳4:9,加了強調)。

有多少人在工作場所裏找到最親密的友誼呢?哪怕我們不需要那份工資,哪怕我們對工作不感興趣,在工作關係中我們也可能找到深刻的意義。這也是許多人覺得退休令人失望的原因之一。我們離開之後會懷念工作中的朋友,並且我們發現,若沒有連結我們和同事的共同目標,我們很難建立深入的新友誼關係。

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關係需要我們有開放的態度,渴望向他人學習。“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勝過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傳4:13)。驕傲和權力常常成爲發展人際關係的障礙,而這種人際關係卻是有效工作所依賴的(傳4:14-16),正如哈佛商學院論文“優勢如何變爲劣勢”一文所給出的洞見一樣。[6] 我們在工作中成爲朋友,部分原因是由於我們需要團隊合作來做好工作。相比其他沒有共同目標的社會場景,許多人在工作中更能建立良好的友誼,這是原因之一。

傳道者對於友誼的探討比起之前其他的討論要更加積極樂觀。儘管如此,工作中的友誼也不過是暫時的。工作的任務會改變,團隊組建又解散,同事會辭職、退休或被辭退,而新的工作成員加入,我們卻可能不喜歡。傳道者把它比喻爲一個年輕的新國王,一開始受到臣民的喜愛,但隨着新一代年輕人的起來,他的受歡迎程度下降,人們只是把他看爲另一個老國王而已。最後,職業上的進步或名聲也不能帶來滿足。“這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4:16)。

Monci J. Williams, “How Strength Becomes a Weakness,” Harvard Management Update, December 1996, available as article reprint no. U9612D.

喜樂(傳道書5:1-6:9)

回到目錄

傳道者對工作意義的追尋,最終以許多小功課結束,有許多可直接應用於工作。 首先,聽比說更聰明,“所以你的言語要寡少”(傳5:1)。 其次,許的願應當向神償還(傳5:4)。 再次,預期政府會有腐敗。這不是好事,但卻普遍存在,只是比獨裁要好(傳5:8-9)。 第四,對財富的癡迷就是一種癮,就像其他的癮一樣,它會毀滅所折磨的人(傳5:10-12),但卻不能滿足人心(傳6:7-8)。 第五,財富會消逝。它有可能在今生今世就消逝,在死亡之時則必然會消逝。不要把生活建立在財富之上(傳5:13-17)。

在這部分中,傳道者再次探討了上帝的恩賜,允許我們享受工作和財富,以及在某段時間它們所帶來的榮譽。“我所見爲善爲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爲這是他的份”(傳5:18)。雖然享受是短暫的,但卻是真實的。“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因爲神應他的心使他喜樂”(傳5:20)。這種喜樂不是來自於比別人更加努力更加成功,而是來自於把領受生命和工作看成是來自上帝的恩賜。如果工作中的喜樂不是從上帝而來的恩賜,那麼喜樂就無處而來(傳6:1-6)。

在討論友誼時,傳道者的語氣比起這一部分相對積極一些。然而,最終的結果依然令人沮喪。我們清楚地看見,所有的生命都終結在墳墓裏,明智地生活的人比起愚蠢地生活的人,並沒有產生更偉大的東西。看清楚這一事實,比活在童話般的幻影裏面要好得多。“眼睛所看的比心裏妄想的倒好”(傳6:9a)。但是我們生命的最終結局依然是,“虛空,也是捕風”(傳6:9)。

無法知道何爲有益的事(傳道書6:10-8:17)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生活中的勞碌最終只是捕風,因爲我們工作的果效在地上不是永久的,正如傳道者所知道的一樣。因此,他開始努力尋找:什麼纔是利用生命最有價值的事情?正如在這卷書前面所看見的,前半部分的材料分成了不同的小章節,以重複的字詞區分和結束某個討論。在傳道者的希望破滅之中,重複的詞組是“找不到”,或者是與之對應的反問句,“誰能找得到?”

我們行動的最終結果(傳道書7:1-14)

我們的勞碌在死亡之時結束。因此,傳道書建議我們應當嚴肅地思考墓地之事(傳7:1-6)。我們能知道這個墳墓比那個墳墓更好嗎?有些人吹着口哨輕忽地走過墓地,拒絕深入思考裏面的教訓。他們的笑聲,好像鍋下燒荊棘的爆聲(傳7:6)。

因爲我們的生命如此短暫,我們不知道我們對這個世界可能產生的影響。我們甚至不能理解爲什麼今天不同於往日(傳7:10),更別說明天會帶來什麼。在生活中,我們享受工作所帶來的好處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們無法保證其結局一定是好的,因爲“神使這兩樣並列,爲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什麼事。”(傳7:14)。

從我們對自己身後事一無所知,我們明白美好的結局並沒有證明罪惡行爲的正當性。我們無法預見我們所有行動的結果,而那些減弱我們行爲後果的力量卻隨時可能會臨到。那些爲了平息現今的公眾意見而不惜損害未來大眾利益的政治家,那些害怕曝光這季度的損失而企圖在下一季度挽回的財務官員,那些單憑求職申請書就想成功收穫不能勝任之位的畢業生——他們所有人都在依靠自己無法操控的未來。與此同時,即使他們的希望將來實現,也用無法彌補現在所造成的傷害。

善與惡(傳道書7:15-28)

所以我們必須現在就努力照着良善的標準來行動。然而,我們不能真正地知道,我們所採取的行動是否全然地良善還是全然地罪惡。當我們想着自己是在施行公義時,罪惡卻可能潛入,反之亦然(傳7:16-18)。因爲“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沒有”(傳7:20)。善惡的真理“離我甚遠,而且最深,誰能測透呢?”(傳7:24,作者加了強調)。 彷彿是爲了強調這種困難,那個具有特徵性的詞組“找不到”在傳道書7:28重複了兩遍。

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是敬畏上帝(傳7:18);也就是說,逃避驕傲和自義。良好的自我診斷,是要檢查我們是否必須訴諸扭曲的邏輯或複雜的計謀,來證明我們行爲的正當性。“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傳7:29)。工作具有相當的複雜性,有許多需要考慮的因素,絕對的道德通常是不可能的。但扭曲的道德邏輯幾乎總是一個不好的跡象。

權力與公義(傳道書8:1-17)

權力的運用是生活中一個事實,而我們有義務順服管轄我們的當權者(傳8:2-5)。然而,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否會公正地使用他們的權柄。很可能,他們會使用已有的權力傷害他人(傳8:9)。公義被扭曲。義人被罰,惡人得賞(傳8:10-14)。

在這樣的不確定之中,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敬畏上帝(傳8:13),並且享受祂賜予快樂的機會。“我就稱讚快樂,原來人在日光之下,莫強如吃喝快樂;因爲他在日光之下,神賜他一生的年日,要從勞碌中,時常享受所得的”(傳8:15)。

正如上一節所述,關鍵詞組“找不着”在這個話題的結尾重複了三次。“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做的事;任憑他費多少力尋查,都查不出來,就是智慧人雖想知道,也是查不出來”(傳8:17)。這結束了傳道者有關如何利用好有限時間的討論。雖然他發現了一些比較好的做法,但總體而言,他找不到什麼真正有意義的。

無法料想後來的事(傳道書9:1-11: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如果我們可以知道後來的事,也許我們就能找得到什麼是生命中最值得做的事情。因此,傳道者探尋有關死亡(傳9:1-6)、陰間(傳9:7-10)、死亡的時間(傳9:11-12)、死後的事(傳9:13-10:15)、死後可能出現的惡事(傳10:16-11:2),以及可能出現的好事(傳11:3-6)等方面的知識。這裏再次重複出現了一個關鍵詞組:“不知道”和它對應的同義詞“沒有知識”,把文本分成了不同的部分。

傳道者發現,我們根本無法知道未來的事情。“死了的人 毫無所知”(傳9:5)。“因爲在你所必去的陰間 沒有 工作,沒有謀算,沒有 知識 ,也沒有智慧”(傳9:10)。 “原來人不知道自己的定期......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傳9:12,NASB版本,NRSV版本的翻譯怪異,模糊了關鍵的詞組)。 “人卻不知 將來有什麼事;他身後的事誰能告訴他呢?”(傳10:14)。“你 不知道 將來有什麼災禍臨到地上”(傳11:2)。“你 不知道 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傳11:5-6)。

儘管我們對未來存在巨大的無知,但傳道者發現,當我們有機會的時候,還是可以做一些好的事情。我們在這裏只會探討那些和工作特別相關的段落。

全心投入工作(傳道書9:10)

“凡你手所当做的的事要尽力去做;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传9:10)。尽管我们无法知道工作的最终结果,但却不必因此让我们麻痹不做事。人被造而工作(创2:15),我们需要工作而谋生,同样也需要带着乐趣工作。享受我们的工作成果也是如此,无论成果是什么。“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因为神已经悦纳你的作为”(传9:7)。

接受成功和失敗成爲生命的一部分(傳道書9:11-12)

首先,我們不應該欺騙自己,認爲我們的成功是由於我們自身的優點,或者認爲我們的失敗歸根結底是由於我們的缺點。“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傳9:11)。成功或失敗可能是由於偶然的運氣。這並不是說辛勤工作和聰明才智不重要。它們預備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時機,它們可能會創造出反之不會存在的機會。然而,在工作中成功的人不一定比失敗的人更配得成功。舉個例子,微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是因爲IBM臨時決定使用微軟的DOS操作系統,用於那個名爲“個人電腦”的封閉項目。比爾.蓋茨後來回憶說,“我們抓緊時機設立第一家針對個人電腦的軟件公司是我們成功的關鍵。把握對了時機不完全是靠運氣,但如果不是好運氣,這一切都不會發生。”被問及爲什麼會在IBM正嘗試製作個人電腦之時就設立一家軟件公司,他回答說,“我生在對的地方和對的時間。”[7]

努力工作,智慧投資(傳道書10:18-11:6)

這段話包含了聖經當中在別處找不到的最直接的財務建議。 第一,要勤勞,否則你的家庭經濟將會如同一間滴漏腐朽的屋頂(傳10:18)。 第二,要明白財務健康在今生是重要的。“錢能叫萬事應心”(傳10:19),這句話可以用諷刺的方式解讀,但文中卻沒有說金錢是唯一重要的東西。它僅僅指出,金錢在處理各種事務中是必需的。以現代的方式來說,如果我的車需要一個新的變速器,或者我女兒需要交大學學費,或者我想帶家人去旅行,都需要用到錢。這不是貪婪或者物質主義,只是常識而已。 第三,要謹慎對待有權的人(傳10:20)。如果你貶低你的老闆,甚或你的客戶,以後可能後悔莫及。 第四,投資要多元化(傳11:1-2)。“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上”並不是指慈善捐贈,而是指投資;在這裏,“水面上”指代的是冒險的越洋海外交易。分給“七人”或“八人”指的是要多元地投資,“因爲你不知道將來有什麼災禍臨到地上”(傳11:2)。 第五,對於投資不要過分地膽小害怕(傳11:3-5)。要發生的,總會發生,你無法控制(傳11:3)。但這不應當嚇倒我們,以至於把錢藏在墊子下面,沒有任何收穫。相反,我們應當鼓起勇氣合理的冒險。“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傳11:4)。 第六,明白成功在上帝的手中。但是你不知道上帝有怎樣的計劃或目的,所以不要試圖猜測他(傳11:5)。 第七,要堅持(傳11:6)。不要只是一點點努力了,就說,“我試過了,沒用。”

傳道者對於未來知識的探索,在傳道書11:5-6中以三次重複關鍵詞組“不知道”結束。這提醒我們,雖然全心投入工作、接受成功和失敗成爲生活的一部分、努力工作、智慧投資都是很好的實踐,但是它們都只不過是我們所做的適應行爲,以應對我們對未來的無知。如果我們真的知道行動會如何發揮作用,我們就會自信地計劃取得成功。如果我們知道怎樣的投資會有好收益,我們就不需要多元投資作爲保護手段,以對抗系統性的損失。難以知道,我們是否要爲墮落世界裏可能會臨到我們的災難而埋頭傷心,還是要讚美上帝,因爲在這樣的世界中我們依然有可能應付困境,甚至做得更好。還是說,真相是兩者都有一點?

“Bill Gates Answers Most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document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download.microsoft.com/download/0/c/0/0c020894-1f95-408c-a571-1b5033c75bbc/billg_faq.doc; (12 February 2010).

有關少年和老年的詩歌(傳道書11:7-12:8)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傳道者以一首詩歌作結,忠告少年人歡呼喜樂(傳11:7-12:1),並敘述了老年人的煩惱(傳12:2-8)。它概述了在書卷前面部分中所發現的模式。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找到許多美好的事物,但最終這些都會消逝。傳道者以他開篇所說的作結,“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12:8)。

讚美傳道者的結語(傳道書12:9-14)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最後的結語是關於傳道者的,而不是傳道者所寫的。結語讚美他的智慧,並重復了他給出的勸誡——要敬畏上帝。結語中增加了本書前面沒有出現過的新元素,就是要在上帝將來審判的亮光之下,遵行上帝誡命的智慧。

敬畏上帝,遵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爲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傳12:13-14)。

上帝將來的審判,被認爲是區分這墮落世界裏滲透在工作方方面面的善惡之關鍵。在本書當中我們所看見的上帝的性情——上帝的慷慨,公義 ,超脫世界限制的超然性——描畫了世界根基之下深層的良善,是我們生活的依據。這開始暗示,傳道人所生動描述的衝突,在上帝的時間裏,最終會被帶進和諧裏面,而這和諧是日光之下的傳道者所在之時代不能看見的。這個結語暗示有一天,墮落的境況無法再動搖我們的生活或工作呢?

傳道書的結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對於傳道者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發現的善惡交織、意義與虛空、行動和無知,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教訓?正如傳道者多次提醒我們的一樣,工作只不過是“捕風”。如同風一樣,工作是真實的,它存在的時候就會產生影響。工作使我們可以謀生,並且給我們歡樂的機會。然而,我們很難評估工作的全部影響,預見未知或善或惡的後果。並且我們也不可能知道,哪些工作可以超越現今的時代存留。工作是否最終會成爲一件持久的、永恆的或根本上是良善的事物呢?傳道者說,想在日光之下明白所有的事情確實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們可以用不同的眼光來看。不像傳道者,今天基督的跟隨者在墮落世界之外,可以看得見具體的盼望。因爲我們是新的傳道者耶穌的見證人,見證他的出生、死亡和復活,祂的大能不會因爲在日光之下生命的終結而消失(路23:44)。祂宣告說,“神的國臨到你們了”(太12:28)。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正處於基督的統治和上帝的救贖之中。傳道書的作者不知道,也不能知道,正如他所敏銳地感知到的,神差祂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重整恢復世界,成爲神旨意所定的樣子(約3:17)。日光之下的墮落世界正在消逝,逐漸被上帝在地上的國度所取代,在那裏上帝的子民“不用燈光和日光,因爲神要成爲他們的光”(啟22:5)。因爲這樣,我們現在所生活的世界不只是墮落世界的殘餘,而是基督國度的前身,“由神那裏從天而降”(啟21:2)。

因此,作爲基督的跟隨者,我們的工作確實具有、或至少可以擁有永恆的價值,而這價值是傳道者所看不見的。我們不僅僅是在日光之下工作,也是在上帝的國度中工作。這樣說並不是要試圖誤導大家,用新約來修正傳道書。相反,我們要因爲它的立場,感謝上帝賜給我們傳道書作爲禮物。因爲我們也在傳道者所處的相同境況中過着每日的生活。正如保羅提醒我們的,“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裏嘆息,等候得着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羅8:22-23)。在和傳道者所擔負的同樣重擔之下,我們嘆息勞苦,因爲我們仍在等候上帝國度在地上的完全降臨。

故此,傳道書提供了兩個在聖經其他地方找不到的見解:1)墮落境況下對工作毫無修飾的真實描述;2)在最黑暗的工作環境中見證盼望。

墮落下毫無修飾的工作描述(傳道書)

如果我們知道在基督裏的工作具有傳道者所看不見的永恆價值,他的話語爲何仍會對我們有所幫助呢?一開始,它們就明確指出,我們在工作中所經歷的勞苦、壓迫、失敗、無意義和傷痛都是真實的。基督來了,但是他的跟隨者的生活還沒有完全開始在伊甸園中行走。儘管上帝的應許是好的,但如果你依然經歷到工作的艱苦和痛苦,你並不是瘋了。上帝的應許是真實的,但是它們在此刻尚未完全實現。我們處在這樣的現實當中,上帝的國度已經降臨了(太12:28),但卻還沒有完全降臨(啟21:2)。至少,聖經敢於描述生活和工作的嚴酷現實,同時宣告上帝是主,這可以爲我們帶來安慰。

如果傳道書成爲那些在艱苦環境工作之人的安慰,那麼它可能也會成爲那些受祝福在良好環境中工作之人的一個挑戰。不要自滿得意!除非工作成爲了每一個人的祝福,不然上帝的子民受召,是爲了所有工人的益處而努力。我們的確要吃喝飲食,要在我們一切所蒙福的勞苦中享受工作。但是,與此同時,我們要致力於——並禱告祈求——上帝的國度降臨。

在最黑暗的工作環境中見證盼望(傳道書)

傳道者也舉了一個例子,說明如何在墮落世界中,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中,依然保持盼望。儘管他看過,也經歷過最糟糕的工作狀態,傳道者依然沒有放棄在上帝世界裏的盼望。他發現喜樂的時刻、智慧的火花、以及各種的方式,以應對這個短暫但並非雜亂無章的世界。如果上帝由於墮落的後果而放棄人類的話,那麼工作根本就不會有意義或益處。相反,傳道者發現,工作 是 有意義的,有益處的。他的意見在於,工作總是短暫的、不完整的、不確定的、有限的。若考慮這世界甚至可能完全沒有神,那麼現在的世界確實還存有盼望的跡象。

這些跡象可以在生活和工作最黑暗的經歷中,成爲我們的安慰。並且,這讓我們更理解我們的同事——那些還沒有接受基督國度好消息的人。他們的工作經歷很可能和傳道者非常相似。假如我們可以想象自己如何在沒有基督救贖應許的世界裏忍受現在的各種困苦,或許就可以略微理解我們的同事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擔。祈求上帝,讓這樣的想法多少增加我們的同情心。也許因此我們會有更好的見證。假如我們要肩負基督好消息的見證,我們必須進入我們所要分享見證之人的實際生活當中。否則,我們的見證是無意義的,是膚淺的,是自我中心的,是徒然的。

傳道書的出彩之處,可能 正是 他如此令人困擾不安的地方。生活是如此讓人困擾不安,而傳道書誠實地面對生活。當我們在“日光之下”過分適應時,過分依賴在昌盛和順境中的安慰時,我們需要被擾亂。當我們因爲所面臨的困境而落入憤世嫉俗和絕望中時,我們需要來自另一個相反方向的擾亂。每當我們把工作中暫時的成就當成偶像,生髮出驕傲時;或者相反,當我們忘記工作超越的意義,不知道我們所服侍之人的價值時,我們都需要被擾亂。在讓人因爲神的榮耀而心煩意亂上面,傳道書乃是一部獨特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