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十二至五十章與工作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創世記十二至五十章的導言與工作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創世記十二至五十章告訴我們亞伯拉罕、撒拉和他們後代的生平及工作的故事。神呼召亞伯拉罕、撒拉和他們的家族離開自己的家鄉,前往神之後會指示他們去的地方。在路上,神應許他們,祂會使他們成爲一個大國:「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我們身爲亞伯拉罕屬靈的子孫,受到這偉大家庭的祝福,也藉由他們的子孫耶穌基督而進入這信仰,因此我們被呼召要跟隨那些真正有信心的前輩的腳蹤(羅4:11;加3:7, 29)。

亞伯拉罕與撒拉的家庭故事充滿了工作的主題。他們的工作涵蓋幾乎所有古代近東半遊牧民族工作的所有層面。每次他們都面對很重要的問題:要如何生活並工作,纔是忠心順服神的聖約。跟今天的我們一樣,他們努力養家餬口、忍受社會動盪、平安拉拔孩子長大,還要在這個破碎的世界對神保持忠心。他們體會到神是信實的。雖然他們不斷證明自己是不忠心的,但神依然按照祂的應許,在各樣的處境祝福他們。

只是,神聖約的目的不只是要在這不友善的世界,祝福亞伯拉罕的家族,更要藉由這些人祝福整個世界。這任務超過了亞伯拉罕家族的能力,他們不斷陷入驕傲、自私、莽撞、怒氣和所有其他墮落之人都可能會有的弊病。從這方面來說,我們也在他們身上看到自己。不過因着神的恩典,他們保留了對聖約的基要信心,而神就藉由這些不完全之人的工作來動工,把超過想象的祝福傾倒給這世界。我們的工作跟他們類似,也是把祝福帶給我們周遭的人,因爲當我們工作的時候,我們就是參與神在世上的工作。

當我們從頭讀到尾,我們會很清楚知道,創世記是一部完整的文學作品,不過明顯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創1-11)探討的是神創造宇宙萬物,以及人類從伊甸園的始祖夫妻,一直到挪亞三個兒子的家族如何散居在世界的歷史。這一部分最後是以低潮收尾:全世界的人都同心聚集在一處要建造一座城,爲的是傳揚自己的名,但招致審判;神摧毀他們的計劃、使他們陷入混亂並驅散他們。第二部分(創12-50)的開頭敘述耶和華呼召一個名叫亞伯拉罕的人。[1] 神呼召他離開自己的本地、本族,前往一個新的人生、新的土地。他照做了。創世記剩餘的篇幅描述這人和往後三代子孫的生平。他的子孫開始經歷神應許的成就,就是祂給他們祖先亞伯拉罕的應許。

神把亞伯蘭的名字改為亞伯拉罕(十七5)是創世記很重要的主題,但跟工作的主題沒有直接關聯。我們會用我們熟悉的名稱,亞伯拉罕,來稱呼他。撒拉也是一樣。

亞伯拉罕的忠心,對比巴別的不忠心(創世記12:1-3)

回到目錄

創世記十二章的開頭記載神呼召亞伯拉罕,與他立下忠心服事的約。藉由離開對神不忠心的二等親家庭所在的土地,並順從神的呼召,亞伯拉罕證明了自己跟他在美索不達米亞的遠房親戚乃是天壤之別。他們企圖建造巴別塔,如創世記十一章的結尾所說的那樣。第十二章亞伯拉罕的原生家庭以及第十一章挪亞其他的後代,顯明五個差別。

第一,亞伯拉罕信任神的引導,而不是人自己的手段。相比之下,建造巴別塔的人相信,靠着自己的技術和聰明,他們可以設計一座「塔頂通天」的塔(創11:4),藉由奪取神的權柄,企圖達成輝煌的成就,並享受所帶來的安全感。[19]

第二,巴別塔建造者企圖傳揚自己的名(創11:4),但亞伯拉罕相信神的應許,祂會使亞伯拉罕的名被尊爲大(創12:2)。兩者的差別不在於渴望成爲偉人本身,而是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名望。神確實讓亞伯拉罕成名了,但不是爲了他自己,而是藉着他讓「地上的萬族都要……得福」(創12:3)。巴別塔建造者追求名望乃是爲了自己,不過他們直到今日都無人紀念。

第三,亞伯拉罕願意去神帶他去的任何地方,但巴別塔建造者卻試圖擠在在他們熟悉的地方。他們擬定的計劃是出於害怕,怕他們會分散在地面(創11:4)。他們這樣做,是拒絕了神給人類定下的旨意:「遍滿地面」(創1:28)。他們似乎害怕在這不友善的世界散開來,會讓他們的日子很難過。他們很有創造力,很會發明科技(創11:3),但他們卻不願意完全擁抱神對他們的旨意,「生養眾多」(創1:28)。他們害怕與被造界完整連結,會與他們決定要用自己的聰明取代神的引領和恩典有所衝突。當我們停止渴慕超過我們能力所及的東西,我們的渴慕就變得微不足道。

相比之下,神使亞伯拉罕成爲一枝獨秀的創業家,總是在新的領域從事新的挑戰。神呼召他離開哈蘭這座城市,前往迦南。即使到了迦南,亞伯拉罕也從未定居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他被稱作「到處飄泊的亞蘭人」(申26:5;新普及譯本)。這樣的生活方式本身是更加以神爲中心,因爲亞伯拉罕需要倚靠神的話語和帶領,才能找到他的價值、安全感及成就。如希伯來書十一章8節所說,他「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裏去」。在工作的範疇,信徒必須領會並比較這兩種基本的方向。所有的工作都蘊含計劃與建造。不合神心意的工作源自單單倚靠自己的渴望,而且它只狹隘地帶給我們自己利益,以及跟我們有關係的少數人。合神心意的工作則是願意倚靠神的帶領和權柄,而且它渴慕擴展的目的,是帶給全世界祝福。

第四,亞伯拉罕願意讓神帶領他進入新的關係。雖然巴別塔建造者企圖把自己關在戒備森嚴的城堡中,但亞伯拉罕相信神的應許,相信他的家庭會增長成爲一個大國(創12:2,15:5)。雖然他們在迦南地是寄居的(創17:8),他們跟所接觸的人保持很好的關係(創21:22-34,23:1-12)。這是羣體的恩賜。如此就浮現出工作神學另外一個重要的主題:神的心意是要人們在健康的人脈中工作。

最後,神賜給亞伯拉罕耐心,可以有遠見。神的應許是成就在亞伯拉罕子孫的時代,而不是他自己的時代。使徒保羅詮釋「子孫」爲耶穌(加3:19),意思是成就的日期是超過一千年之後的未來。事實上,給亞伯拉罕的應許,要一直到基督再來,纔會完全應驗(太24:30-31)。它的進度無法用每季一次的報表確切測量!相比之下,巴別塔建造者並不關心他們的計劃會如何影響後代,而神直白地批判他們這方面的過錯(創11:6)。

總而言之,神應許亞伯拉罕名望、人口興旺及廣大人脈。藉此他和他的家族就可以祝福全世界,在未來自己也受到超越想象的祝福(創22:17)。亞伯拉罕跟其他人不同,他意識到靠自己的能力去抓取這些東西是徒勞無功的,甚至還更慘。相反的,他信靠神,每天倚賴祂的帶領與供給(創22:8-14)。雖然這些應許一直到創世記結束, 都還沒有完全實現,但卻開創了神與祂子民的聖約。藉這聖約,這世界的救贖將會在基督的日子達到完全(腓1:10)。

神應許亞伯拉罕家族一個新的土地。要利用土地需要很多種不同的工作,所以土地的賞賜等於是重申,工作是神非常關注的範疇。在土地上工作需要各種專業能力,如牧羊、織帳棚、軍事護衛及生產種類繁多的物品和服務。不只如此,亞伯拉罕的後代會繁衍成人口眾多的國家,其數量無法測度,如天空的星星。要達到這個境地需要很多工作,如發展人際關係、教養子女、政治、外交和行政、教育、醫學及其他跟社羣有關的職業。爲了把這些祝福帶到地上,神呼召亞伯拉罕和他的後代要「在我面前作完全人」(創17:1)。要達到這要求需要很多工作,如敬拜、贖罪、門徒訓練及其他跟信仰有關的職業。約瑟的工作是針對饑荒想出一個對應的計劃。有時候我們的工作是醫治破碎的心靈。所有這些種類的工作,以及從事這些工作的工人,都是在神的權柄、帶領和供給之下。

Bruce K. Waltke, Genesis: A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1), 182-83.

亞伯拉罕和他家庭的牧羊生活(創世記12:4-7)

回到目錄

當亞伯拉罕離開他在哈蘭的家鄉,前往迦南地,他的家庭以現今的標準來看,很可能已經人數不少。我們知道他太太撒拉和侄子羅得與他在一起,但還有其他數量不祥的人口和財物(創12:5)。不久後,亞伯拉罕會變得非常富有,有許多僕人、牲畜和金銀(創12:16,13:2)。他在埃及的期間,從法老接收不少人口與動物,而金銀則是藉由貿易取得的,說明耶和華是最終賞賜財富的那一位。[20] 當亞伯拉罕和羅得的牧羊人起了爭執,因爲那土地沒辦法滿足那麼多吃草牲畜的需求,這成了兩家人都變得很富有的證據。顯然兩家人需要分道揚鑣,才能支撐他們各自的商業活動(創13:11)。

這個年代及這個地區的考古研究指出,經文敘述的這些家庭過的是半遊牧生活混合畜牧業(創13:5-12; 21:25-34; 26:17-33; 29:1-10; 37:12-17)。[21] 這些家庭需要按季節遷移,因此住在用獸皮、毛氈、羊毛做成的帳棚裏。他們的財物都是可以用驢子馱運的,或是如果財力夠雄厚的話,也會用駱駝。尋找可以同時供應草和水的地方,需要很好的判斷力及豐富的氣候、地理知識。十月至三月的雨季,平地有草可以吃。而在四月至九月這段較熱的旱季,牧羊人會帶領羊羣到山坡地尋找綠地和水泉。[22] 因爲一個家庭無法單靠牧羊來維持生活,因此他們需要在當地種植農作物,拿來跟定居在某處的社羣交易。[23]

遊牧民族飼養綿羊及山羊,取得牠們的奶與肉(創18:7-8; 27:9; 31:38)、羊毛及其他的動物製品,如皮件。驢子用來馱重物(創42:26),駱駝則特別適合用來長途旅行(創24:10, 64; 31:17)。養育這些牲畜所需的技術,包含放牧、取水、助產、照料生病及受傷的個體、保護牲畜不被搶奪或偷竊,還要尋找其中走失的。

氣候的變化和牲畜繁衍的速度會影響當地的經濟。比較弱小的牧羊羣體很容易就會被迫他遷或被吸收掉,讓位給那些需要更多土地來擴張牲畜規模的羣體。[24] 牧羊得來的收入並不會存起來或拿去投資,而是分享給家族成員。同樣的,因着饑荒而導致的艱困,也會讓所有人都感受到。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也要爲自己的行爲負責,家庭事業的羣體本質,通常跟現代崇尚個人成就及追求更多收益的文化有所區別。社會責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沒得選擇。

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之下,爲了生存,家族成員需要有共同的價值觀。家族或部落成員彼此互相依靠,且瞭解到他們有共同的祖先,會使他們非常團結,也會對企圖想擾亂他們的外人進行可怕的報復(創34:25-31)。[25] 領袖必須知道如何汲取羣體的智慧,才能做出完善的決定,要往哪裏遷移、要住多久、要如何分開牲畜。[26] 對於把羊羣帶離一段距離的牧羊人,他們一定有某種方式可以跟他們溝通(創37:12-14)。爲要解決不可避免的草地、水源、井、水泉的使用權爭端,化解衝突的技巧是必要的(創26:19-22)。野地的移居生活和容易受到強盜攻擊的現實光景,代表接待旅客的舉動不只是一種禮貌而已。當時的文化通常會期待正派人士必須要接待旅客,並提供飲食和住宿。[27]

族長的敘事不斷提到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雄厚財力(創13:2; 26:13; 31:1)。牧羊與畜牧是正當的工作選擇,而且可以達到不少的獲利,這讓亞伯拉罕的家族變得非常富有。例如,雅各爲了要緩和他許久之前冒犯的哥哥以掃,在跟以掃見面之前,他從他的財物挑選出至少五百五十隻牲畜:兩百隻母山羊、二十隻公山羊、兩百隻母綿羊、二十隻公綿羊、三十隻母駱駝和牠們的小駱駝、四十隻母牛、十隻公牛、二十匹母驢和十匹公驢(創32:13-15)。所以當雅各在臨終前祝福他的兒子們時,他適切地見證,他列祖的神「是一生牧養我直到今日的神」(創48:15)。雖然聖經有許多經文警告,財富經常對信心有害(例如耶17:11;哈2:5;太6:24),但亞伯拉罕的經驗說明神的信實可以用財富表彰出來。不過,我們之後會看到,這並不意味着神的子民可以期待神會持續性地賜下財富。

Bruce K. Waltke, Genesis: A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1), 216.

Victor H. Matthews, “Nomadism, Pastoralism” in Eerdman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s. David Noel Freedman, Allen C. Myers, and Astrid B. Beck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2000), 972.

John H. Walton, Victor H. Matthews, and Mark W. Chavalas, 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00), 44. 中譯本為《舊約聖經背景註釋》,臺北:校園書房,2006。

Victor H. Matthews, “Nomadism, Pastoralism” in Eerdman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s. David Noel Freedman, Allen C. Myers, and Astrid B. Beck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2000), 971.

T.C. Mitchell. “Nomads,” in New Bible Dictionary, 3rd ed., eds. I. Howard Marshall, A. R. Millard, J. I. Packer, and D. J. Wiseman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96) 828-31.  中譯本為《聖經新辭典》,香港:天道書樓,1993-1996。

T. C. Mitchell, “Nomads,” in New Bible Dictionary, 3rd ed., eds. I. Howard Marshall, A. R. Millard, J. I. Packer, and D. J. Wiseman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96) 829.

Victor H. Matthews, “Nomadism, Pastoralism” in Eerdman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s. David Noel Freedman, Allen C. Myers, and Astrid B. Beck, ed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2000), 972.

Julian Pitt-Rivers, “The Stranger, the Guest, and the Hostile Host: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s of Hospitality,” in Contributions to Mediterranean Sociology, ed. John G. Peristiany (Paris: Mouton, 1968), 13-30.

亞伯拉罕的旅途從在埃及的失敗開始(創世記12:8-13:2)

回到目錄

亞伯拉罕一開始的旅途並不是那麼順利。有很多人在爭土地(創12:6),而亞伯拉罕花了很多時間找地方定居下來(創12:8-9)。最後,艱困的經濟環境逼使他完全撤離,帶他的家族前往埃及,那是距離神的應許之地有幾百英哩之遠(創12:10)。

亞伯拉罕作爲埃及的經濟難民,其弱勢的立場讓他感到害怕。他害怕埃及人可能會把他殺了,奪取他的妻子,撒拉。爲了防止這件事情發生,亞伯拉罕告訴撒拉,要對外說她是他的妹子,而非妻子。如亞伯拉罕所預料的,其中一個埃及人──事實上是法老──確實對撒拉有興趣,所以她「就被帶進法老的宮去」(創12:15)。結果,「耶和華因埃布爾蘭妻子撒萊的緣故,降大災與法老和他的全家」(創12:17)。當法老得知緣由──他奪了別人的妻子──他就立刻把撒拉交還給亞伯拉罕,並命令他們離開他的國家(創12:18-19)。儘管如此,法老還是給了他們牛、羊、公驢、母驢、男僕、女僕及駱駝(創12:16),還有金銀(創13:2)。這說明亞伯拉罕的財富源自君王的饋贈(創13:2)。[28]

這事件戲劇化地展現貧富不均造成的道德困境,以及面臨這種問題帶來的信仰危機。亞伯拉罕和撒拉因爲饑荒而逃離迦南。我們也許很難想象自己處於如此窮困的景況,或是怕一個家庭會爲了生存而放任其中的女性成員參與性交易,但即使在今天,也有數百萬人面臨這樣的抉擇。法老責難亞伯拉罕使用這樣的手段,但神在後來另一個類似的事件所採取的響應(創20:7, 17),是顯出更多的憐憫,而非審判。

另外一方面,亞伯拉罕已經領受了神直白的應許:「我必叫你成爲大國。」(創12:2)他對神會成就祂應許的信心,這麼快就垮掉了?爲了生存,他真的有必要說謊,讓他的妻子成爲別人的妾,還是神會用別的方式供應他的需要呢?亞伯拉罕的懼怕似乎讓他忘記要信任神的信實。同樣的,處在艱困處境之下的人,經常會說服自己,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做他們知道是錯的事情。然而,不討喜的選擇,不管我們對它是怎麼想的,跟完全沒選擇還是不同的。

Bruce K. Waltke, Genesis: A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1), 216.

亞伯拉罕與羅得分開(創世記13:3-18)

回到目錄

當亞伯拉罕和他的家族回到迦南,來到一個叫做伯特利的地方,他的牧羊人跟他侄子羅得的牧羊人起了紛爭。亞伯拉罕因此需要面對土地稀少帶來的選擇。他們需要分開,而亞伯拉罕冒着風險,給了羅得優先選擇土地的權利。迦南中間的山脊大多是石頭地,長不出什麼草可供放牧。羅得看上了東邊的地和約但河附近的草原,他描述爲「如同耶和華的園子」,所以他選擇較好的地給自己(創13:10)。亞伯拉罕相信神,所以就讓他離開,免得他一直爲自己着急。不管亞伯拉罕和羅得未來會如何發展,亞伯拉罕讓羅得優先選擇的事實,展現出他的寬大,也讓他們彼此建立互信。

不管是在個人或工作上的人際關係,寬大都是正面的特質。要建立信任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寬大的特質也許是最好的幫助。同事、客戶、供貨商,甚至競爭對手,都會對寬大的行爲有很強烈的反應,而且他們會記住很久。當稅吏撒該歡迎耶穌來他家,又答應要把一半的財產捐出去,也把他訛詐得來的錢,四倍償還回去,耶穌就稱他爲「亞伯拉罕的子孫」(路19:9)。當然,撒該回應的是耶穌在人際關係上的寬大。祂對眾人鄙視的稅吏如此敞開心胸,讓其他人跌破眼鏡。當時根本就沒有人會這樣做。

亞伯拉罕與撒拉接待客旅(創世記18:1-15)

回到目錄

創世記十八章敘述亞伯拉罕與撒拉如何在幔利橡樹邊,熱情接待三位到他們這邊來的旅人。在曠野的半遊牧生活經常使不同家庭的人有機會彼此接觸,而迦南作爲通往亞洲及非洲的天然橋樑,是當時熱門的交通要道。在旅館產業還不發達的年代,住在城市和郊區的人,有接待陌生人的社會責任。從舊約和其他古代近東文獻的敘述,馬太斯(Matthews)得出七條行爲準則,規範何爲妥善的接待,讓接待陌生人並提供保護的人、其家人和社羣可以維持良好的名聲。[29] 在居住的區域範圍內,居民和城鎮要扛起接待的責任。

1. 在這區域內,村民要負責接待陌生人。

2. 陌生人在接受接待後,需要從潛在的威脅轉變爲友方。

3. 只有家裏的男主人或城鎮/村落的男性居民纔可以提供接待的服務。

4. 接待的時間可以先說定,但如果雙方都同意,可以在主人的提議下延長。

5. 陌生人有權利拒絕接待,但這可能會被視爲不給主人面子,因而造成立即的敵對或衝突。

6. 一旦接受了接待的邀請,主人和客人的角色有習俗來規範。客人絕不可以主動要求任何東西。主人應當要盡所能地款待客人,即使他一開始發出邀請的時候態度很客氣。客人對這樣的接待要有所回饋,例如提供消息、好運的預測、表達感恩之心、稱讚主人的慷慨和爲人。主人不可以問客人隱私的問題。這類主題只能由客人主動分享。

7. 在客人啟程離開主人的區域範圍之前,客人應該受到主人的保護。

這事件提供新約命令的背景信息:「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爲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13:2)

樂於接待與慷慨的舉動在基督徒圈子內經常被忽略,但聖經卻描繪神國爲大氣,甚至奢華的宴會(賽25:6-9;太22:2-4)。樂於接待有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而亞伯拉罕與撒拉的接待行動讓我們看到,聖經很早就提到,人際關係與分享食物是並行的。這些陌生人藉由分享食物與長時間的交談,對彼此就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今天也是一樣。當人們一同擘餅、一同休閒娛樂,通常他們都會更認識並珍惜對方。樂於接待的舉動經常會促進更好的工作關係及更有效率的溝通。

在亞伯拉罕和撒拉的年代,接待的舉動幾乎都發生在主人的家中。今天,這不總是實際的作法,甚至不是最好的作法。而旅館產業的興起促使人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提供接待。如果你想要接待客人,但你家太小或你的廚藝有限,你可能會帶客人去餐廳或旅館,享受你們的情誼,並加深你們的關係。接待人員會協助你進行接待的工作。不只如此,接待人員依據自己的專業,有機會可以讓人舒暢、增進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住處、服務他人,就像耶穌變酒出來(約2:1-11)及洗腳(約13:3-11)那樣。旅遊產業佔了全世界國內產品總量的百分之九,並提供就業機會給九千八百萬人,[30] 包含許多較沒有專業能力的移民工人,而這些工人是使教會人數快速增長的羣體之一。再者,有更多人從事沒有工資的接待工作,供給別人的需要,作爲友愛、憐憫和社會關懷的行動。亞伯拉罕和撒拉的例子,顯示這種工作是向着神與人的服務,而且可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們可以怎麼做,來鼓勵彼此更慷慨投入接待的工作,不管我們從事什麼行業?

Abstracted from Victor H. Matthews, “Hospitality and Hostility in Judges 4,” Biblical Theology Bulletin 21, no. 1 (1991): 13-15.

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 Travel and Tourism Economic Impact 2012, World (London: 2012), 1.

亞伯拉罕與亞比米勒爭執(創世記20:1-16,21:22-34)

回到目錄

當亞伯拉罕與撒拉進入亞比米勒的領土,亞比米勒不小心違反了接待的規範。作爲補償,他給亞伯拉罕可以在任何地方放牧的權利(創20:1-16)。有一座井是亞伯拉罕先前挖的,但後來亞比米勒的僕人卻將之霸佔(創21:25),因此起了一些爭端。亞比米勒並不知情,但當他聽見這消息,亞伯拉罕就與他立約,讓他公開宣告亞伯拉罕擁有那座井的使用權,使亞伯拉罕可以繼續在那地區從事貿易(創21:27-31)。

在其他地方,我們看到亞伯拉罕放棄原本是屬於他的東西(創14:22-24),但在這邊,亞伯拉罕固執地守護所屬於他的。敘事者並沒有影射他的信心又動搖了,因爲這事件是以敬拜收尾(創21:33)。相反的,他是一個有智慧又勤奮工作之人的榜樣。他公開做生意,也妥善運用法律給他的保障。對牧羊事業來說,水資源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水,亞伯拉罕就無法繼續養活牲畜、工人和他的家庭。因此,亞伯拉罕保護自己水資源權利的行爲,以及他採取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如同亞伯拉罕,各行各業的人們需要辨別,什麼時候可以大方地給別人好處,什麼時候要保護自己或所屬機構的資源和權利。並沒有白紙黑字的規範,讓我們可以得到機械化的答案。儘管神的旨意到底是要我們給出資源,還是保護資源,不總是很明朗,但在各樣的情況下,我們總是神各種資源的管家。亞伯拉罕的例子強調某一點,是我們很容易忽略的。採取決定的考慮點不只包含誰是正確的,也包含我們的人際關係會如何受到這決定的影響。在前面,亞伯拉罕跟羅得分地的時候,亞伯拉罕願意讓羅得有首選的機會。這決定是給他們長期的同工關係鋪路。至於這次的事件,他根據約定的條款,堅持他有井的使用權。如此,他確保了足夠的資源,可以讓他的事業順利運轉下去。不僅如此,亞伯拉罕的強硬事實上還增進了他與亞比米勒的關係。還記得當他跟亞比米勒第一次起衝突,起因是因爲他並沒有主張自己的立場(創20)。

安葬撒拉(創世記23:1-20)

回到目錄

當撒拉過世,亞伯拉罕爲了她的安葬事宜,進行了可作爲模範的協商行爲。在見證人面前,他公開且誠實地協商,妥善顧到自己和賣地者的權益(創23:10-13, 16, 18)。他具體指出想要購買的地(創23:9),而且也幾次說明他買地的用途(創23:4, 6, 9, 11, 13, 15, 20)。協商的對話非常清楚、合乎社交禮儀、且公開透明。協商在城門口進行,也就是公開進行貿易的地方。亞伯拉罕先起了頭,詢問要如何買賣土地。當地的赫人說他可以免費提供上好的墳地。亞伯拉罕不同意,請他們聯繫某地主,並說他願意「按着足價」購買那塊有洞穴、適合安葬的地。地主以弗侖聽見這請求,就說要把他的地作爲禮物贈送給他。因爲這不能讓亞伯拉罕擁有永久的所有權,所以他就客氣地說要按照市場價格收購。亞伯拉罕並沒有按照當時常見的交易模式去討價還價(箴20:14),而是立刻同意以弗侖講定的價錢,「把買賣通用的銀子」(創23:16)給了他。這樣的敘述意思是,這場交易符合當時不動產買賣使用銀子的標準。[31] 亞伯拉罕可能有錢到一個地步,不需要討價還價,或者他除了買地之餘,也想要買到當地人的善意。除此之外,他可能也想要防止大家質疑這筆買賣或他對那塊地的所有權。最後,他獲得了那塊地、其中的洞和周圍樹木的所有權(創23:17-20)。這是很重要的墳地,用來埋葬撒拉,之後也會用來埋葬亞伯拉罕自己,還有以撒、利百加、雅各及利亞。

在這件事情上,亞伯拉罕爲核心的價值,諸如正直、透明、商業頭腦立下了榜樣。他隆重哀悼他的妻子,表達敬意,並妥善安置她的遺體。他理解自己在當地的身分,所以十分尊重當地人。他公開又誠實地在見證人面前做買賣。他也清楚溝通自己的想法。他很熟悉議價的程序,也禮貌地拒絕接受贈與。他很快就把約定的錢付清,也的確按照協商時所說的方式去使用那塊地。這樣,他跟所有相關人士都保持良好的關係。

John H. Walton, Victor H. Matthews, and Mark W. Chavalas, 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00), 55.

以撒(創世記21:1-35:29)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以撒是一個偉大父親的兒子,也是一個偉大兒子的父親,但他自己的事蹟卻是有好有壞。創世記給亞伯拉罕非常多的關注,但以撒的生平卻是切割開來,用來點綴亞伯拉罕和雅各的故事。以撒生平的描繪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非常正面,另一部分則是負面。我們從這兩個部分都可以得出關於工作的教訓。

從好的方面來看,以撒的生命是神賜下的禮物。亞伯拉罕和撒拉很愛他,並把他們的信仰和價值觀傳遞給他。神也把對亞伯拉罕的應許重複敘述給他。當亞伯拉罕捆綁他,要準備用他當作祭物,他的信心與順服是一個榜樣,因爲他一定真的相信他父親告訴他的:「我兒,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創22:8)。以撒大部分的人生都追隨他父親的腳蹤。他爲他不生育的妻子禱告(創25:21),表達出一樣的信仰。亞伯拉罕給撒拉隆重的安葬,他跟以實瑪利也照樣安葬他們的父親(創25:9)。以撒成爲非常成功的農夫和牧羊人,當地人嫉妒他到一個地步,請他離開那地(創26:12-16)。他把他父親之前挖過的井重新挖開,結果這又引起基拉耳的人來跟他們搶井的爭端(創26:17-21)。以撒跟亞伯拉罕一樣,與亞比米勒起誓立約,雙方都要公平地對待彼此(創26:26-31)。希伯來書的作者提到,以撒因着信,住在帳棚裏,並祝福雅各和以掃(來11:8-10,20)。簡言之,以撒繼承了廣大的家業和財富。他和他父親一樣,並沒有把財富積藏起來,而是忠心實行神所給他的角色,把祝福傳遞出去,最終萬國都會因而受到祝福。

在這些正面的事件上,以撒是一個負責任的兒子,學瞭如何領導家庭並經營事業,而且用的方式尊榮了他那位有能力又敬虔的父親。亞伯拉罕勤奮教育繼承人,且設下屹立不搖的價值觀,結果是帶給他的產業更多的祝福。當以撒一百歲,換他要指定繼承人,把家庭的祝福傳遞下去。雖然他還會再活上八十年,給予祝福是以撒在創世記所做的最後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可惜的是,在這件事情上,他差點失敗了。他好像對神給他妻子的啟示完全不知情。神啟示利百加,跟一般習俗不同,次子雅各纔要成爲家族的頭,而不是長子(創25:23)。她跟雅各設下巧妙的圈套,才把以撒推回完成神旨意的路上。

經營家族事業意味着家族的根本結構需要保持完整,而且這是父親的工作。以撒的家族有兩個重要且彼此相關的習俗,是我們大多數現代人所不熟悉的:長子繼承權(創25:31)和祝福(創27:4)。長子繼承權給予長子權利可以繼承父親更多的遺產,包含動產與不動產。雖然有時長子繼承權可以轉移,但通常是留給長子的。相關的法律條文各地不同,但這繼承權似乎是古代近東文化的固有特點。祝福則是依據此繼承權,宣告長子會領受從神而來的財富,也會繼承家族的領導權。以掃錯誤地以爲他可以放棄長子繼承權又得到祝福(來12:16-17)。雅各知道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雅各獲得這兩樣後,他就有權利主導家族的產業,這包含經濟、社會及信仰方面。祝福,作爲創世記情節發展的核心,不只意味着領受神給亞伯拉罕的聖約應許,也意味着要將之傳承給下一代。

以撒沒有理解雅各纔是接受長子繼承權及祝福的人選,是因爲他視自己安樂的重要性高過家族結構的需要。他偏愛以掃,因爲他喜歡吃以掃打獵得來的野味。雖然以掃珍惜一頓飯的價值更超越自己的長子繼承權,顯示他不夠格也沒興趣擔任家族事業的領導角色,但以撒還是希望以掃能接下這責任。以撒計劃要在私下的場合給予祝福,說明他知道這樣做會招致批評。這事件唯一正面的情節是,以撒的信心終究使他明白,他不小心給雅各宣告的屬天祝福是不可挽回的。希伯來書的作者很大氣地紀念以撒:「以撒因着信,就指着將來的事給雅各、以掃祝福」(來11:20)。神揀選以撒要把這祝福傳遞下去。雖然以撒搞不清楚狀況,但神依然堅持要透過以撒行使祂的旨意。

以撒的例子提醒我們,過渡沈浸在自己個人的視角可能會導致我們嚴重誤判情勢。我們每個人都受到試探,要專注在自己的舒適、偏見和個人喜好上,但此舉讓我們看不見我們工作更長遠的重要性。我們的弱點可能在於跟我們完成神旨意的工作有所衝突的榮譽、穩妥的財務、衝突避免、不正當的關係、短期獎勵及其他個人的好處上。在這方面,有個人的因素,也有結構性的因素。個人方面,以撒偏愛以掃的行爲,在今天依然重演着。例如上位者選擇按照自己的偏見提拔人材,不管自己有沒有意識到。在結構方面,今天還有很多機構順着領袖按照自己的意見僱用、解僱、提拔員工,而不是用能長久維持、多方協調、負責任的程序,培養繼承者和助手。不管濫權是個人層面或結構層面,單單決定要做得更好,或是改變機構的程序,並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個人和機構都同樣需要被神的恩典轉化,才能把真正重要的事情放在個人的權益前面。

雅各(創世記25:19-49:33)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名字經常同時出現,因爲他們都從神領受了聖約的應許,並且同有一個信仰。不過,雅各卻跟他祖父亞伯拉罕大爲不同。雅各生性狡猾,他一生大部分的時候,都靠着他詭譎多端的小聰明過活。他對衝突一點都不陌生,因爲他充滿着鬥志,想要什麼就去抓取什麼。這樣生活確實很艱苦,最終帶領他到人生的轉折點:跟一個謎之人摔角。對雅各來說,他與神面對面了(創32:24, 30)。在他軟弱的時候,他憑信心呼求神的祝福,因而在恩典之中被改變了。

雅各的牧羊專業是工作神學有興趣研究的對象。如果考慮到他人生更廣的層面,就是他在分化及和解之間擺盪,他的工作又更加重要了。我們已經看到亞伯拉罕的例子,他的工作不能跟他的人生目的脫離關係。而他的人生目的是從他與神的關係衍生出來的。雅各也是一樣,而且這功課也可以應用在我們身上。

 

雅各用不符倫理的方式取得以掃的長子繼承權及祝福(創世記25:19-34; 26:34-28:9)

回到目錄

雖然神的計劃是要讓雅各繼承以撒(創25:23),但利百加和雅各用欺騙和偷竊的方式取得祝福,讓整個家庭陷入危機。他們爲了保有未來,用不符倫理的方式對待丈夫和哥哥,而不是信靠神,結果這對家庭事業造成重大又長期的分化。

神的聖約祝福是禮物,只能領受,不能自行抓取。這祝福帶來責任,領受者要與別人分享這祝福,而不能藏起來獨享。雅各沒有承擔起這責任。雖然雅各有信心(跟他的哥哥以掃不同),他卻仰賴自己的能力去取得他重視的權利。雅各利用以掃飢餓的弱點,慫恿他賣掉他的長子繼承權(創25:29-34)。雖然雅各重視長子繼承權是一件好事,但他將之佔有的自私動機卻表現出信心的缺乏,尤其是他佔有的方式。他遵從他母親利百加的建議(她也用了錯誤的方式做正確的事情),欺騙了他父親。他之後逃家的生活證明了他這行爲有多麼不可取。

雅各一直以來都真實相信神的聖約應許,但他卻沒有活出信靠神的生活。成熟、敬虔的人已經學會讓他們的信心轉變他們的選擇(而不是反過來)。這樣的人服事神纔有能力。勇敢又精明的決定,且帶出成功的結果,可以因着其效率而受到稱讚,但若利潤是來自於剝削、欺騙他人,某方面就出錯了。不符倫理的方法,除了本身是錯的以外,可能也顯露出實行者最根本的恐懼。雅各固執地要爲自己抓取利益,顯示出他的恐懼使他無法被神的恩典改變。若我們真的相信神的應許,我們比較不會去刻意操作情勢,讓我們得到好處。我們需要不斷提醒自己,我們很輕而易舉就可以欺騙自己,相信自己的動機是純潔的。

雅各得到財富(創世記30-31)

回到目錄

雅各在逃離以掃的時候,來到他舅舅拉班的農場。雅各爲拉班受氣地工作了二十一年。在這期間拉班常常說話不算話。儘管如此,雅各還是成功娶到了他兩個女兒,併成家立業。雅各想要回家,但拉班說服他留下來,繼續爲他工作,答應他可以「定[自己]的工價」(創30:28)。顯然雅各是一個很好的員工,拉班因爲有他在,所以得到祝福。

在這段期間,雅各學到如何給牲畜育種,他就利用這技術跟拉班討回公道。透過育種的技術,他從拉班那裏得到很多財富,到一個地步,拉班的兒子抱怨:「雅各把我們父親所有的都奪了去,並藉着我們父親的,得了這一切的榮耀。」(創31:1-2)雅各留意到拉班對他的態度已經不如以往,但雅各宣稱他的所得都是神的禮物,說:「若不是我父親以撒所敬畏的神,就是亞伯拉罕的神與我同在,你如今必定打發我空手而去。」(創31:42)

雅各覺得他被拉班剝削了,但他的反應卻是要耍一些花招,讓自己多一個敵人,如他之前利用以掃一樣。這是雅各人生中不斷重複的模式。在他看來,他不管怎麼做似乎都是有理由的。雖然他表面上把榮耀歸給神,但顯然他的財富是他耍花招得來的。在這階段,我們沒有看到他把信仰跟工作結合在一起。有趣的是,希伯來書承認雅各是一個有信心的人,不過只有提到他在人生盡頭所做的事情(來11:21)。

雅各的轉變和與以掃的和解(創世記32-33)

回到目錄

雅各與他岳父的關係愈來愈緊張,而且在分產業的事情上,兩人的行爲都不是很得體。因爲如此,他選擇離開了拉班。因着拉班多年前玩弄的伎倆,讓雅各取得他現在的地位後,雅各現在看到機會,可以跟他疏遠已久的哥哥以掃和好,藉此正當化他的地位。只是他預估和好的過程會很不容易。他害怕以掃帶着四百壯丁來跟他會面,會對他不利,所以他把家人跟牲畜分成兩隊,確保某種程度的存活率。他祈求神保護他,也打發極多的牲畜走在前面,作爲給以掃的禮物,希望能在見面之前安撫他。但在見面的前一個晚上,有一個如影子般的人物出現,驚嚇了雅各這個騙子。神自己以壯士的形象攻擊他,雅各被逼着與祂摔跤一整個晚上。原來神不只是敬拜與信仰的對象,也是工作與家族事業的神。祂完全可以勝過雅各這個狡猾的操控者。仗着自己的優勢,祂打傷雅各的髖部,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但雅各在虛弱之餘,對攻擊者說,他不會投降,除非祂給他祝福。

這事件成了雅各生平中的轉折點。這些年來,他一直跟人競爭,但與此同時,他也在跟神的關係上不停掙扎。最後,他終於見到神,在爭鬥之中,領受了祂的祝福。雅各領受了新的名字「以色列」,他還重新給那地取名,紀念他在那邊面對面見了神(創32:30)。原本雅各對與以掃見面有不祥的預感,且感到非常恐慌,結果隔天早上,實際情況卻是與他預料的相反,充滿着所能想象到的最大歡樂。以掃跑來迎接雅各,抱住他。以掃試圖客氣地回絕雅各預備的禮物,不過雅各很堅持要他收下來。轉變後的雅各,對以掃說:「我見了你的面,如同見了神的面」(創33:10)。

雅各摔角的對象,其身分是不明的。這是故事刻意營造的懸疑,藉此強調雅各與神與人的爭戰,是不可分割的。雅各爲我們做了一個信仰核心真理的示範:我們與神的關係,跟與人的關係,是有關聯的。我們與神和好,可以讓我們與別人和好。同樣的,當我們與人和好,我們就更認識神。和好的工作可以應用在家庭、朋友、教會、公司,甚至人種與國家。唯有基督是我們的和平,但我們是祂的和平大使。這祝福乃是源自神一開始給亞伯拉罕的應許,而且要擴展到全世界。

約瑟(創世記37:2-50:2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還記得神呼召亞伯拉罕的時候,帶有一個核心的應許(創12:2-3)。第一,神會使他的後裔極其繁多,成爲一個大國。第二,神會祝福他。第三,神會叫他的名爲大,意思是亞伯拉罕的名聲會很響亮。第四,亞伯拉罕自己也會成爲祝福。這最後一項跟亞伯拉罕家族的後代子孫有關,甚至跟地上所有的家庭有關。神會祝福那祝福亞伯拉罕的,詛咒那詛咒他的。創世記追蹤被揀選的亞伯拉罕的子孫,就是以撒、雅各及雅各的後代,講述這些應許如何部分實現。在這些子孫當中,神透過約瑟的生平,最直接實現祂說要藉着亞伯拉罕的後裔祝福列國的應許。確實,「各地的人」都靠着約瑟實施的儲糧計劃而存活下來(創41:57)。約瑟理解這個使命,且按照神的心意論到他人生的目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創50:20)。

約瑟被哥哥們棄絕,被賣作奴隸(創世記37:2-36)

回到目錄

約瑟從小就相信神在他身上有偉大的計劃。透過夢境,神對約瑟保證,他會高升到領導的位置,高過他父母與兄弟(創37:5-11)。從約瑟的角度來看,這些夢是神祝福的證據,而不是他自己的野心。然而,從他兄弟的角度來看,這些夢只更加凸顯出約瑟身爲他們父親雅各最寵愛的孩子,所享受到的特殊待遇(創37:3-4)。縱使我們確定自己是對的,也不代表我們就不需要同理別人可能有不同的觀點。好的領袖會努力培養團隊精神,而不是嫉妒。約瑟沒有注意到這點,使他與他兄弟之間產生嚴重的對立。他兄弟一開始策劃要殺害他,但最後決定把他賣給路過的商隊。這商隊載着貨品,經過迦南要前往埃及。商人隨後把約瑟「賣給法老的內臣,護衛長波提乏」(創37:36; 39:1)。

波提乏妻子的計謀與約瑟的監禁(創世記39:1-20)

回到目錄

約瑟得到信任,在波提乏家的工作內容很廣泛。一開始,約瑟不過是「在」他主人的家。我們不知道他的工作項目爲何,但當波提乏發現他很能幹,就提拔他成爲自己的私人管家,並「把一切所有的都交在他手裏」(創39:4)。

過了一段時間,波提乏的妻子對約瑟有了興趣(創39:7)。約瑟拒絕她的挑逗,並提出合理的理由。他提醒她波提乏非常信任他,並把她所追求的關係描述爲道德上的「大惡」、「得罪神」(創39:9)。他很清楚這行爲在社會和信仰上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不只如此,他不斷在言語上拒絕,甚至避開她。當約瑟被襲擊,他寧願選擇半裸着逃離,而不是遂其所願。

女主人的性騷擾,是在一個權利不對等的關係之下進行的,約瑟處於弱勢。雖然她相信她有這樣的權利和能力把他吃定,但她說的話和動作,顯然讓他覺得不舒服。約瑟的工作限制他必須待在家裏,與她在一起,但他無法把這件事情告知波提乏,又不干預到他們的婚姻關係。在他逃離女主人後,雖然女主人誣告他而使他被抓起來,但他似乎沒有得到法律的援助。

這事件的本質跟今天在工作場所發生性騷擾的議題很接近。人們對於怎樣算是不正當的言語或身體接觸,有不同的標準,但通常是握有權力的人說了算。員工經常被鼓勵要向主管報告疑似性騷擾的事件,但他們經常不願意這樣做,因爲他們知道報告了也可能沒有用,甚至會被報復。更甚的是,即使性騷擾事件有被記錄下來,員工可能會因爲挺身出來而受苦。約瑟的敬虔並沒有救他脫離誣告和監禁。如果我們發現自己處在相似的情境,我們的敬虔不能保證我們可以全身而退。不過約瑟確實留給波提乏的妻子,可能也留給其他在家裏的人,一個有教導性的見證。當我們知道我們是屬於主的,也知道祂爲弱者伸冤,這的確能幫助我們面對困境而不放棄。這篇故事很寫實地承認,在工作場合對抗性騷擾,可能會給自己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但這篇故事也是帶有盼望的故事。最終靠着神的恩典,良善會獲勝。約瑟也成了我們的榜樣。即使我們被誣陷、被不當對待,我們還是可以繼續進行神給我們的工作,讓神最後爲我們平反。

約瑟在監獄裏解夢(創世記39:20-40:23)

回到目錄

約瑟在監獄裏的工作有主的同在,得到司獄的讚賞,也讓他被提升到領袖的位置(創39:21-23)。約瑟在監獄遇到兩個法老的官長,一個是酒政,一個是膳長,都被關起來。很多埃及文獻提到酒政的角色,不只是品嚐酒的好壞或試毒,也可以待在執政者的身邊。他們經常成爲親信,因着他們的諫言而被看重(見尼2:1-4)。[32] 膳長跟酒政一樣,也是受到信任的官長,有權限可以直通政府的最高首長,除了預備食物,可能還有別的責任。[33] 約瑟在監獄幫這兩個政治人物解夢。

古時候,解夢是一個很專門的行業,需要很專業的「解夢書」輔助,列出夢境的要素和其意義。過去夢境及解釋的準確性,有被記錄下來的話,就成爲證據來支持解夢者的預言。[34] 不過,約瑟並沒有受過這方面的專業訓練。他的解夢後來成真,而他把功勞歸給神(創40:8)。酒政是復職了,但他很快就忘了約瑟。

故事表現出來的張力,在今天仍然可見。也許我們會在一個成功人士的身上投資,當他發達了,超越我們的層次,而我們失去利用價值後,就被丟在一旁。這是否代表我們的工作完全沒有意義,而且一開始若只專注在自己的職位和升遷,還比較好?不只如此,約瑟沒有辦法獨立確認這兩個被監禁的官長,他們的遭遇是否爲真。「先訴情由的,似乎有理,但鄰舍來到,就察出實情。」(箴18:17)在被判刑之後,任何囚犯都可以主張他是無辜的。

我們可能會對我們在其他人身上的投資,是否最終可以讓我們或我們的組織獲利,有不確定感。我們可能會猜疑我們所幫助的人,是否有良好的品格和動機。我們可能會否定他們之後的行爲,以及該行爲對我們的聲譽造成的影響。這些議題可以有諸多面向、錯綜複雜,同時也提醒我們要好好禱告、分辨,但我們是否因此就必須猶豫不決?使徒保羅寫道:「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加6:10)。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委身於爲神工作,超過爲其他人,那就比較容易進行下去,因爲我們相信「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8:28)。

Kenneth A. Kitchen, “Cupbearer,” in New Bible Dictionary, 3rd ed., eds. I. Howard Marshall, A. R. Millard, J. I. Packer, and D. J. Wiseman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96), 248.(《聖經新辭典》)

Roland K. Harrison, “Baker,” in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ed. Geoffrey W. Bromile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9), 1:404.

John H. Walton, Genesis,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1), 672-73. 中譯本:約翰.華爾頓,《國際釋經應用系列─創世記》,香港:國際漢語聖經出版社,2015。

約瑟被法老提拔(創世記41:1-45)

回到目錄

過了兩年,約瑟纔有機會從痛苦的監牢生活被釋放。法老做了一些令他不安的夢,而酒政想起那位在監牢裏的年輕希伯來人,有解夢的技能。法老關於牛和麥穗的夢難倒了他最有能力的參謀。約瑟做見證,說是神有能力提供夢的解釋,他的角色只是傳遞啟示而已(創41:16)。在法老面前,約瑟沒有使用神唯獨啟示給祂子民的聖約名字(按:即「雅巍」[YHWH])。他一直用比較一般性的詞語「elohim」來指神。如此,他避免對法老做出不必要的冒犯。在這點上他做對了,因爲法老稱頌神把他夢的意思啟示給約瑟(創41:39)。在工作場合,有時候信徒可以用很膚淺的方式,把他們獲得成功的功勞歸給神,結果卻是讓人們反感。約瑟的作法讓法老印象深刻,顯示出在公開場合把功勞歸給神,可以有讓人信服的方式。

神與約瑟同在的事實是那麼明顯,讓法老擡舉約瑟成爲埃及第二大的官員,特別讓他負責爲即將到來的饑荒做準備(創41:37-45)。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即將要實現:「爲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跟約瑟一樣,當我們承認自己無法勝任我們面對的挑戰,並找到合適的方式把成功的功勞歸給神,我們等於是鑄造了強力的護具,把經常隨着公開讚揚而來的驕傲擋下來。

約瑟的升遷讓他擁有領導者的重要配備:君王打印的戒指、金鍊、適合他高官位分的衣服、公家的交通工具、新的埃及名字和來自上流家庭的埃及人妻子(創41:41-45)。如果約瑟有受到誘惑要把他的希伯來背景完全拋諸腦後,那就是現在這個時刻。神幫助我們面對失敗和挫折,但我們也許更需要祂幫助我們面對成功。經文給了我們幾個線索,讓我們知道約瑟用合神心意的方式面對他的升遷。其中一部分跟他在升遷之前的預備有關。

當約瑟還在父親家裏的時候,神讓他作了關於領導的異夢,使他知道他有一個神給他的神聖使命,是他永遠不會忘記的。他的個性基本上是傾向於信任人的。他似乎沒有對嫉妒他的兄弟們或是健忘的酒政懷恨在心。在法老擡舉他之前,約瑟就知道主與他同在,他有可見的證據來證明。不斷把功勞歸給神不只是正確的行爲,也提醒約瑟自己,他的能力是來自於主。約瑟謙虛得體,顯示出他想要盡所能地幫助法老和埃及人的渴望。即使埃及人已經失去銀兩和牲畜,約瑟還是贏得他們和法老自己的信任(創41:55)。他餘下的人生是當行政官員,總是委身於良好的管理,使眾人得益。

約瑟到目前爲止的故事提醒我們,在我們這個破碎的世界,神對我們禱告的迴應不一定總是實時的。約瑟的兄弟們把他賣去當奴隸的時候,他才十七歲(創37:2)。他最後從監牢被釋放的時候,已經三十歲(創41:46),過了整整十三年。

約瑟策劃出一個長期的農業政策和建築計劃(創世記41:46-57)

回到目錄

約瑟立即投入法老指派給他的工作。他主要關心的是別人的福祉,而不是自己作爲宮廷的首長,可以如何從新的職位大撈一筆。他維持對神的信心,給自己的孩子取名,是跟神醫治他的傷痛以及使他昌盛有關(創41:51-52)。他體認到他的智慧和洞察力都是神的賞賜,但儘管如此,他還有很多要學的,特別是埃及這塊地的農業。作爲高級行政長官,約瑟的工作幾乎觸碰到所有人民生活的現實層面。他的職責讓他必須學習法律、溝通、協商、運輸、安全又有效率的糧食保存方式、建築、經濟、參謀、記錄、發放糧餉、處理銀兩、人資及不動產的交易。他面對神與面對人民所展現出來的過人之處,並不是分開來的。約瑟成功的祕密在於他有效地整合神賞賜的天賦和後天習得的技能。對約瑟來說,這一切的工作都是屬神的。

法老已經描述約瑟爲「有聰明有智慧」(創41:39),而這些特點讓約瑟可以勝任策略和行政的工作。希伯來文的「聰明」與「智慧」(「hakham」和「hokhmah」)指向高端的頭腦理解力,但也可以用來指向廣泛的技術,包含木工、寶石雕刻、金屬鍛造(出31:3-5; 35:31-33)、裁縫(出28:3; 35:26, 35)、行政(申三十四9;代下一10)及法律(王上3:28)。這些技術也可以在非信徒身上找到,但聖經中的聰慧人享有有神特別的祝福,因爲神要以色列對列國彰顯祂的作爲(申四6)。

約瑟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出去遍行埃及全地」(創41:46),一個視察之旅。他需要熟悉務農的人民、農地的地點和狀況、農作物、道路、運輸工具。很難想象約瑟可以靠自己一個人完成所有的事情。他需要成立並監督類似農業部和稅捐處的單位。在七年的豐收時期,他把糧食儲存在本城中(創41:48-49)。之後的七年,他分發糧食給埃及人以及其他受到大饑荒影響的人。要創建並管理所有這些,還要在君主制度之下存活,需要非常高明的手腕。

約瑟緩和了埃及人的窮苦(創世記47:13-26)

回到目錄

當人民的銀兩用盡,約瑟讓他們用牲畜交換食物。這計劃維持了一年,約瑟在這期間接收了馬、綿羊、山羊、牛和驢(創47:15-17)。他需要給這些牲畜估價,建立公平的交換制度。當糧食欠缺的時候,人民特別關心自己和所愛之人的生存。提供管道,讓他們可以取得糧食,並公平對待他們,成了非常重要的行政工作。

當所有的牲畜都換完了,人民願意把自己賣給法老當他的奴隸,也把自己的土地賣給他(創47:18-21)。從領導的觀點來看,看見這樣的景況一定很難受。不過約瑟容許人們賣掉他們的土地,併成爲奴隸,但他沒有在他們軟弱的時候剝削他們。約瑟會準確評估這些不動產的價值,將之換成種籽給他們種植(創47:23)。他定規,人民收成的百分之二十要歸給法老。這意味着要設立制度來監督並確認人民會守法,也要設立專門管理稅收的部門。在這一切之中,約瑟免除祭司家庭變賣土地的需要,因爲法老固定供給足夠的糧食給他們(創47:22, 26)。處理這些少數族羣意味着要另外設立小型、獨立的供給制度,是給他們量身訂做的。

貧困及其後果是經濟上的現實狀況。我們首要的責任是消滅它,但直到神國完全臨到之前,我們不能期待可以完全成功。信徒也許沒有能力消滅人們需要做出艱難抉擇的環境,但我們可以找到方式,他們(也許我們自己也)在對抗貧困的時候,支持他們。在兩個很壞的選擇中,選擇一個比較不壞的,可能是必須的,也可能帶來情感上的創傷。當我們在工作時,可能會經歷到張力,一方面我們同理弱勢羣體,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有責任對我們的團體和公司交代。約瑟在這些困難的工作中經歷了神的引導。同樣的,我們也領受了神的應許:「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來13:5)。

值得開心的是,當約瑟應用出神給他的技術和智能,他成功帶領埃及度過農業的大災難。當七個豐年來到的時候,約瑟規劃出囤糧的機制,把這些榖物保存起來,預備應付將來的旱災。當七個荒年臨到,「約瑟開了各處的倉」,提供足夠的食物讓國家可以度過饑荒。他明智的策略和有效率的執行,甚至讓埃及有能力在饑荒的時期,提供糧食給其他國家(創41:57)。經由這一次事件,神應許亞伯拉罕的子孫會成爲萬國的祝福,就這樣應驗了,而且不只是讓外國得福,甚至還是透過埃及這個外國的產業來達成。

事實上,神對以色列人的祝福,是在祝福外國人之後,也透過祝福外國人才發生。神並沒有在以色列地興起一個以色列人,供給以色列在饑荒時的需要。神反而是讓約瑟透過在埃及政府的工作,供給以色列百姓的需要(創47:11-12)。儘管如此,我們不該把約瑟偶像化。在一個有時會壓迫人民的社會中作官員,他成了權力結構的一部分,而且他親自逼迫數不清的人民變成奴隸(創47:21)。

約瑟管理經驗帶來的應用(創世記41:46-57; 47:13-26)

回到目錄

創世記詳述約瑟管理糧食危機的目的,更多是要記錄這對以色列家族的影響,而不是建立有效管理的原則。儘管如此,在某種程度上,約瑟過人的領導能力可以作爲今天領袖的典範。我們可以從他的工作得出一些實際的應用:

1. 在你開始服務的時候,要儘可能熟悉當前事務的狀況。

2. 求神給你分辨未來的能力,讓你可以擬定明智的計劃。

3. 首先委身於神,並預備好接受祂對你計劃的指導和成全。

4. 感恩並恰當地承認神給你的恩賜。

5. 雖然別人看得出神在生活中與你同在,也知道你的特長,但你不要爲了滿足自己或取得別人的尊敬而宣傳這些。

6. 學習如何做好你的工作,並認真完善地執行。

7. 尋求別人實際的益處,瞭解到神把你放在這個位置,是要你成爲別人的祝福。

8. 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公平,特別是當情況很糟糕,充斥着各種嚴重問題的時候。

9. 雖然你突出的服務可能會讓你受到重視,要記得你的使命是作爲神的僕人。你的人生目標不是看你爲自己得到多少東西。

10. 要重視社會所需的各種行業。這些行業也是屬神的。

11. 大方把你工作的成果儘可能延伸到那些真正需要的人,不管你對他們的看法如何。

12. 要接受一個事實:神可能會帶領你從事某種類型的工作,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這並不代表有什麼事情嚴重出錯了,或是你沒有行在神的旨意中。

13. 要有勇氣,神會給你能力去做祂指派給你的任務。

14. 要接受一個事實:有時候人們必須在兩個不好但無法避免的選擇中,做出他們視爲較好的選擇。

15. 相信你所做的事情不只會給你所碰到的人帶來益處,你的工作也有潛力碰觸到未來許多世代之人的生命。神有能力成就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3:20)。

約瑟應對他的兄弟們(創世記42-43)

回到目錄

在發生饑荒的期間,約瑟的兄弟們從迦南來到埃及,想要買糧食,因爲饑荒也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地區。他們沒有認出約瑟,因爲他沒有顯露自己的身分。他大體上是用貿易的語言來應對他的兄弟們。「銀子」這個字(「kesef」)在創世記四十二至四十五章出現了二十次,而「糧」(「shever」)則出現了十九次。買賣這商品的行爲提供了一個框架,讓錯綜複雜的家庭角力在這當中展現出來。

約瑟在這個情況中的表現有些狡猾。首先,他把自己的身分隱藏起來,不讓他兄弟們知道。雖然這不一定等同於直截了當的詐欺(希伯來文是「mirmah」,如創世記27:35的雅各那樣),但確實不算光明磊落。第二,他嚴厲地指控他的兄弟們,給他們羅織他自己知道是子虛烏有的罪名(創42:7, 9, 14, 16; 44:3-5)。總而言之,因着他們之前對待約瑟的方式,約瑟便利用他的權力去玩弄這一羣他知道可能是沒有誠信的人。[35] 他的動機是要分辨這羣他應付的人,現在的品格爲何。二十多年前,他曾在他們手上吃了許多苦頭,所以有十足的理由不相信他們的言語、行爲及對家庭的委身。

約瑟的方法幾乎算是詐欺了。他保留重要的信息不講出來,且用各種方式操控事件的發生。約瑟扮演刑警的角色,主導強硬的審問。他覺得他不能完全坦白,又期待可以從他們身上得到可靠的消息。從聖經的觀點來看,這是狡猾的計謀。人們做出狡猾的行爲,可以有正當的理由,也可以有不正當的理由。從一方面來看,「所有野獸中,蛇是最狡猾的」(創3:1;新普及譯本),而且運用狡猾的伎倆來達成牠邪惡無比的目的。(新普及譯本一致地將該字翻譯爲「狡猾」(「shrewd」),顯示這邊的希伯來原文是同一個字。新標準修訂版則翻譯爲crafty。)希伯來文用來表達狡猾的字(「ormah」及衍生字)也可以翻譯爲「正確的判斷」、「精明」、「智慧」(箴12:23; 13:16; 14:8; 22:3; 27:12),說明在困難的處境中若要做出合神心意的工作,可能需要有遠見和技巧。耶穌自己就教導門徒「要像蛇一樣機敏,像鴿子一樣馴良」(太10:16;新普及譯本)。聖經經常讚揚一個人用「狡猾」的方式追求高尚的目的(箴1:4; 8:5, 12)。

約瑟的狡猾行徑,目的是要測試他兄弟們的誠信,而他們確實把約瑟偷偷塞到他們行李裏面的銀錢歸還(創43:20-21)。當他慷慨招待最小的弟弟便雅憫,超過其他兄弟們,他是要更進一步測試他們。結果他們證明自己已經學到不去陷入內鬨,不像他們之前把約瑟賣作奴隸所表現出來的樣子。

如果你把約瑟的行爲解讀成,只要我們站在神這邊,我們就可以把欺騙合理化,那就過於膚淺。不過約瑟長年的工作和爲了服事神所受的苦,讓他對這情況,比起他兄弟們,有更深的瞭解。神答應要使他們成爲大國的應許,在這時刻似乎命懸一線。約瑟知道靠着他自己的能力無法拯救他們,但他運用神所給他的權力和智慧,去服事、幫助他們。有兩個重要的要素,讓約瑟跟其他用相同方式但不值得鼓勵的人區別開來。第一,他這些操作並沒有給他帶來好處。他從神領受了祝福,而且他的行爲只有一個目的:成爲別人的祝福。他大可以剝削他處於危急景況的兄弟們,知道他們會願意爲了生存而給出一切,而惡意向他們收取更高額的價碼,但是他卻選擇使用信息來拯救他們。第二,若他要給出祝福,這些行爲是必須的。如果他對他兄弟們公開表明自己的身分,他就不能得知他們是否在這件事情上值得信賴。

Bruce K. Waltke, Genesis: A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1), 545.

猶大轉變爲敬虔人(創世記44:1-45:15)

回到目錄

在約瑟試驗他兄弟們的最後一幕,他誣陷便雅憫,給他羅織一個罪名,要求他留下來成爲奴隸作爲賠償。當他命令他兄弟們在沒有便雅憫陪同的情況下回去見以撒(創44:17),猶大挺身而出,作爲他們的發言人。他有什麼資格擔任這角色呢?他違背家族的信仰,娶了一個迦南女子(創38:2)、養了兩個因爲犯罪而被神擊殺的兒子(創38:7, 10)、把他兒媳婦當成妓女對待(創38:24),又策劃把他自己的弟弟當成奴隸賣掉(創37:27)。但猶大告訴約瑟的故事,顯示出他已經有所改變。出乎約瑟意料,當他講述自己的家庭如何經歷慘痛的饑荒、他父親如何疼愛便雅憫,以及他答應他父親會把便雅憫帶回家,以免雅各真的因爲哀傷而過世,他是帶着憐恤的情感。接着他又展現出終極的憐恤,提議用他自己來交換便雅憫!他提議如果首長願意讓便雅憫回家,到他父親那裏,他願意在埃及當首長的奴隸一輩子(創44:33-34)。

約瑟看見猶大的改變後,願意按照神的心意祝福他們。他告訴他們全部的真相:「我是約瑟」(創四十五3)。看起來約瑟最後似乎已經知道他兄弟們是值得信任的。當我們面對可能會剝削或欺騙我們的人,我們必須步步爲營,要像蛇一樣機敏,但要像鴿子一樣馴良,正如耶穌教導門徒的那樣(太10:16)。有一個作家說:「信任的行爲需要對方有值得信任的品格(Trust requires trustworthiness)。」當約瑟跟他兄弟們談話時所做的盤算,至此進入高潮,讓他得以與他們恢復正確的關係。他安撫他受到驚嚇的兄弟們,指出是神安排他在埃及掌握大權(創45:8)。華爾基講出約瑟與他兄弟們的對話,有什麼樣的重要性:

這場景顯示出複合的本質。複合是對一個有需要的家庭成員保持忠心,即使他看起來一點都不無辜。複合是承擔自己的罪和後果,以此榮耀神。複合是不去計較偏愛的行爲。複合是犧牲自己去拯救別人、藉由實質的犧牲彰顯出真實的愛,並以此創造出值得信任的情境。複合是放下掌控欲和信息帶來的力量,而選擇親密。複合是擁抱深層的憐恤、易傷的情感、敏感和饒恕。複合是彼此對話。一個失能的(dysfunctional)家庭若能讓這些德性擁抱他們,會成爲世界的光。[36]

神的能力絕對足夠讓祂可以藉由非常不完美的人們,把祝福帶到世界,但我們必須不斷願意悔改我們的罪行,並祈求神改變我們,即使我們今生無法完全除去我們的錯誤、軟弱及罪惡。

跟以色列周圍社會的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是,一個領袖願意爲了別人的罪而犧牲自己,是神的子民該具備的領導特質。當以色列人在金牛犢的事件上犯罪,摩西展現出這特質。他禱告:「唉!這百姓犯了大罪,爲自己作了金像。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出32:31-32)當戴維看見耶和華的天使擊殺百姓,他展現出這特質。他禱告:「我犯了罪,行了惡;但這羣羊作了甚麼呢?願你的手攻擊我和我的父家。」(撒下二十四17)耶穌,戴維支派的獅子,展現出這特質。祂說:「父愛我,因我將命捨去,好再取回來。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約10:17-18)

Bruce K. Waltke, Genesis: A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1), 565-66.

雅各一家移居到埃及(創世記45:16-47:12)

回到目錄

約瑟和法老慷慨贈予他兄弟們「埃及全地的美物」(創45:20),也供應他們回去迦南的旅途所需的,以及他一家人移居的交通工具。雖然這明顯是美好的結局,但卻有黑暗的一面。神應許要給亞伯拉罕及他的子孫迦南地,而不是埃及地。當約瑟從舞臺退出後,過了許久,埃及跟以色列的關係從款待(hospitality)轉爲對立(hostility)。得知這點後,我們要如何調和約瑟恩待他家人的行爲與他身爲中間人、要把神的祝福帶給這世界所有家庭的角色(創12:3)?約瑟是一個有洞見的人,會爲未來計劃,也確實實行了一部分神要他帶出的祝福,不過神並沒有向他啟示,將來會「有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起來,治理埃及」(出1:8)。每一代的人都需要對神忠心,才能在他們的時間領受神的祝福。遺憾的是,約瑟的後代忘了神的應許,隨流失去他們的信心。但神並沒有忘記祂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及他們後裔的應許。在他們的後裔中,神將會興起新的男人女人,傳送神應許的祝福。

神的意思原是好的(創世記50:15-21)

回到目錄

約瑟兄弟們悔改的話語,讓他進入他生命中、也是創世記中一個最具有神學意義的時刻。他告訴他們不要害怕,因爲他不會因爲他們之前惡待他而進行報復。他告訴他們:「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現在你們不要害怕,我必養活你們和你們的婦人孩子。」(創50:20-21)約瑟提到「多人」,是迴響神聖約的應許,要祝福「地上的萬族」(創12:3)。從我們的角度,我們可以看見神賜下的祝福,是超過約瑟所求所想的(見弗3:20)。

神透過約瑟所做的工作有真實、實際、重大的價值:保存性命。如果我們以爲神要我們工作,只是爲了使我們可以告訴別人關於祂的事情,或是以爲神對我們的工作唯一在乎的是建立人際關係,約瑟的工作說明了不是這樣的。我們在工作中所做的事情本身,對神和其他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有時因爲我們的工作是更大整體的一部分,所以這是真確的,只是我們很容易忽略這工作的成果。約瑟用更寬廣的視野來看待他的工作,並不因爲有不可避免的高潮與低潮而氣餒。

這不是說工作中的人際關係並不是最重要的。也許基督徒有特別的恩賜,可以饒恕我們工作場合的同事。約瑟安撫他兄弟們的行爲是饒恕的榜樣。約瑟按照他父親的建議,饒恕他的兄弟們,用言語釋放他們的罪咎感。只是他的饒恕,如同所有真實的饒恕行爲,不只是口頭說說而已。他把神派他管理的、埃及許多的資源,用來支持他們的物質需要,讓他們可以昌盛。他承認他的角色並不是審判官:「我豈能代替神呢?」(創50:19)他沒有奪取神作爲審判官的角色,而是幫助他的兄弟們與拯救他們的神產生連結。

約瑟與他兄弟們的關係是家庭方面的,也是經濟方面的。這兩方面並沒有明顯的界線。饒恕的行爲對這兩方面都有好處。我們可能會傾向認爲我們最重視的信仰價值,主要是在可辨別的信仰圈子裏面應用出來,例如地方教會。當然,我們的工作大多是在公共場合進行,而我們必須尊重別人不認同我們的基督信仰的事實。然而,把生活黑白分明地劃分爲兩個區塊,這一塊稱爲「神聖」,那一塊稱爲「世俗」,是與聖經的世界觀相左的。因此,認定饒恕是工作中很適切的行爲,並不是偏狹的想法。

生活中總會有許多傷痛和痛苦。沒有任何一間公司或組織對此免疫。如果我們認爲,一般來說,沒有人會故意用他們的言語和行爲傷害人,那我們就太天真了。如約瑟承認他兄弟們的意思確實是要害他,我們也可以如此承認。然而,在同一句話有一個更大的真理,是關於神美善的旨意。當我們覺得受傷,我們可以想想這一點,如此可以幫助我們忍受痛苦,也可以與基督認同。

約瑟視自己爲神的中間人,扮演關鍵的角色執行神在祂子民身上的工作。他知道人可以做出怎樣的傷害,並接受一個事實:有時候人就是自己最危險的仇敵。他知道他家庭的信仰故事也有懷疑的成分、有帶着自保動機的忠心服事、有誠實與欺騙。他也知道神給亞伯拉罕的應許、神祝福這家庭的承諾,以及神用生命的爐火熬練祂子民所展現的智慧。他沒有美化他們的罪行,反而是在體認到神偉大工作的情況之下,接受這些事實。當我們體認到,神的應許在祂的全權之下一定會成就,那麼無論我們付出多少代價,我們的工作就有價值。

創世記有很多關於工作的教導,但這一個很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甚至解釋了何爲救贖:榮耀的主被釘十字架(林前2:8-10)。我們工作的場所提供處境,讓我們的價值觀和品格,在我們做出影響自己和周圍人士的決定時,可以被人看見。神藉由祂睿智的大能,可以在我們忠心的時候與我們同工、修剪我們的軟弱、熬練我們的失敗,來成就祂爲我們這些愛祂之人所預備的。

創世記十二章至五十章的結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創世記十二章至五十章告訴我們一個家庭頭三代人的故事。神選擇透過他們要把祂的祝福帶入這整個世界。他們自身並沒有特別的能力、地位、財富、名聲、技術或高尚的道德情操,但他們接受了神的呼召,相信祂會供應他們的需要,併成就祂給他們的偉大異象。雖然神在各方面都證明自己是忠實的,但是他們自己的信心卻經常很不穩定、膽小、愚昧及不牢靠。他們顯出失能的狀態,如同一般家庭那樣,但他們持守,或至少總是迴歸到神放在他們裏面的信心種籽。他們處在這個破碎的世界,周圍都是不友善的人羣和政權,但是靠着信心,他們「指着將來的事……祝福」(來11:20),並按照神的應許活着。「所以神被稱爲他們的神,並不以爲恥,因爲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來11:16)在這座城,我們也是作爲「亞伯拉罕的後裔,戴維的子孫,耶穌基督」(太1:1)的跟隨者而工作。

創世記十二至五十章中的關鍵經節和主題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創世記12:1-4a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爲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爲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爲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亞伯蘭就照着耶和華的吩咐去了……

神的祝福不限於讓一人得好處。祂的目標是讓自己揀選的人成爲別人的祝福。
堅固的、基於聖經的信心不僅是一種感覺;它是對神的話語之主動迴應。

創世記13:2 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

財富不一定是神偏愛我們或者對我們道德行爲進行獎賞的證明,但是當神賜予我們財富時,我們應當考慮如何使用財富來祝福他人。

創世記13:8-9 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爲我們是骨肉(原文作“弟兄”)。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仁慈待人,不僅僅是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讓別人在決策的時候擔當主動的角色,可以顯明我們對他人的尊重以及我們對神看顧我們的信心。

創世記14:22-23 亞伯蘭對所多瑪王說:“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 神耶和華起誓:23 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

爲了不讓別人認爲他們有恩於我們,信徒可以爲了神的目的而自願放棄他們有權獲得的權益。

創世記15:1 這事以後,耶和華在異象中有話對亞伯蘭說:“亞伯蘭,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賞賜你。”

相信神信守聖約中對我們的責任,是對抗恐懼和不確定的良藥。

創世記18:3-5 說:“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在樹下歇息歇息。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然後往前去。你們既到僕人這裏來,理當如此。”他們說:“就照你說的行吧。”

熱情接待可能要付出代價,但是卻爲建立關係、迎接神的同在提供了場景。

創世記18:19 我[神]眷顧他[亞伯拉罕],爲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使我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

跟從神的道需要公開的信仰,通過信徒在目前和以後的世代中主動地採取公義正直的行動體現出來。

創世記23:16 亞伯拉罕聽從了以弗侖,照着他在赫人面前所說的話,把買賣通用的銀子平了四百舍客勒給以弗侖。

在做生意的時候,信徒可以採取與公認的習俗相反的方式來榮耀神(在這裏的習俗是反覆地討價還價。)

創世記24:12 他說:“耶和華我主人亞伯拉罕的 神啊,求你施恩給我主人亞伯拉罕,使我今日遇見好機會。

受人之託的信徒要依靠神的大能來工作,爲那些委託他們辦事的人服務,並將榮耀歸給神。

創世記32:26 那人說:“天黎明瞭,容我去吧!”雅各說:“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

有人鋌而走險想要抓住自己想要的一切,但信徒卻認爲神的祝福是恩典的禮物,是我們從神那裏得到的。

創世記33:10 雅各說:“不然,我若在你眼前蒙恩,就求你從我手裏收下這禮物;因爲我見了你的面,如同見了 神的面,並且你容納了我。

與關係親密的人重新和好的工作也許是最難的,但是因爲基督是我們的和平,所以我們可以在整個世界推動和好的工作。

創世記37:5 約瑟做了一夢,告訴他哥哥們,他們就越發恨他。

嫉妒、羨慕和虛假的控告是可怕的障礙,但是神呼召他的百姓忍耐、積極地信靠神給予他們的應許。

創世記39:3-4 他主人見耶和華與他同在,又見耶和華使他手裏所辦的盡都順利,約瑟就在主人眼前蒙恩,伺候他主人,並且主人派他管理家務,把一切所有的都交在他手裏。

創世記41:39-40 法老對約瑟說:“ 神既將這事都指示你,可見沒有人像你這樣有聰明有智慧。你可以掌管我的家;我的民都必聽從你的話。惟獨在寶座上我比你大。”

知道神將信徒放在祂希望他們工作的位置上,那麼無論工作帶給他們怎樣的顯赫聲名,他們都可以忠心的服侍。

創世記39:8-9 約瑟不從,對他主人的妻說:“看哪,一切家務,我主人都不知道;他把所有的都交在我手裏。9 在這家裏沒有比我大的;並且他沒有留下一樣不交給我,只留下了你,因爲你是他的妻子。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 神呢?”

神的百姓肩負雙重責任,首先要爲人類的僱主負責,在終極意義上還要爲神負責。
個人的聖潔不一定總是可以保證信徒能逃離不公正的對待。

創世記41:16 約瑟回答法老說:“這不在乎我, 神必將平安的話回答法老。”

信徒應當因他們的技藝而把榮耀規格神,但是在與工作場合那些沒有共同信仰的同事分享時,需要注意採用合宜的態度。

創世記44:32 因爲僕人曾向我父親爲這童子作保,說:‘我若不帶他回來交給父親,我便在父親面前永遠擔罪。’

在極端的環境下,聖潔的領袖可能需要做出代價昂貴的個人犧牲,爲要信守諾言、保護軟弱的人。

創世記50:20 [約瑟對他的弟兄們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 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

當饒恕成爲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更容易超越個人所受的冒犯而感謝神所了我們長遠的益處所作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