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工人會謹慎口舌(箴言)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英勇的婦人留心訓練自己說的話和說話的方式。箴言提醒我們“謹守口與舌的,就保守自己免受災難”(箴 21:23)。有時候,他們也半開玩笑地提醒我們,“愚昧人若靜默不言也可算爲智慧;閉口不說也可算爲聰明“(箴17:28)。

關於舌頭的箴言,比任何其他話題的經文都要多。參考箴言 6:17, 6:24, 10:20, 10:31, 12:18, 12:19, 15:2, 15:4, 16:1, 17:4, 17:20, 18:21, 21:6, 21:23, 25:15, 25:23, 26:28, 28:23, 31:26)。義人的嘴能帶來智慧(箴10:31),醫治(箴12:18),知識(箴15:2),生命(箴15:4,18:21)和神的話語(箴16:1)。撒謊的舌流無辜人的血(箴6:17),使人心碎(箴15:4),鼓勵邪惡(箴17:4),造成災難(箴17:20)麻煩(箴21:23)和憤怒(箴25:23),打破骨頭(箴25:15),毀滅(箴26:28),併成爲“死亡的網羅”(箴21:6)。

幾乎每一項工作,都有某種形式的溝通。此外,工作中的社交談話可以改善工作關係,或造成損害。關於明智地使用舌頭,箴言教了我們什麼?

智慧的工人避免流言

傳舌在工作中真的是一個問題,抑或只是無辜地愛說話而已?箴言指出了它的危險。“往來傳舌的,泄露密事;大張嘴的,不可與他結交“(箴20:19)。傳舌會引起衝突。“愚昧人張嘴啟爭端,開口招鞭打。愚昧人的口自取敗壞;他的嘴是他生命的網羅。傳舌人的言語如同美食,深入人的心腹”(箴18:6-8)。“火缺了柴就必熄滅;無人傳舌,爭競便止息。好爭競的人煽惑爭端,就如餘火加炭,火上加柴一樣”(箴26:20-21)。“匪徒圖謀奸惡,嘴上彷彿有燒焦的火。乖僻人播散分爭。傳舌的離間密友。(箴16:27-28)。傳舌是對信任的侵犯,而信任是一個聰明人基本的美德。“藐視鄰舍的,毫無智慧;明哲人卻靜默不言。往來傳舌的,泄露密事;心中誠實的,遮隱事情。”(箴11:12-13)。

傳舌讓人懷疑他人,讓人質疑他人的誠信或決定的有效性。傳舌惡化別人的動機,因此顯明瞭它是謊言之父的兒子。傳舌斷章取義,誤導說話者的原意,泄露了本應用信心持守的信息,並企圖通過犧牲別人來提高傳舌者的地位——而那些人並不在場,所以無法爲自己辯解。不難看出傳舌在工作場所可以造成多麼大的破壞性。傳舌要麼對一個人的聲譽、要麼對一個項目的價值、要麼對一個上級的立場打上了問號,並且這些話的影響會導致傳舌者身邊的每個人都變得更加警惕和懷疑。無論在辦公室,或在工廠車間,抑或是在行政部門中,傳舌都只會加劇員工的分裂。所以我們不必奇怪,爲何聖保羅將傳舌囊括在神所棄絕的罪名之中(羅1:29)。

智慧的工人不在怒氣中發言,而在恩慈中說話

英勇的婦人“開口就發智慧;她舌上有仁慈的法則(箴31:26)。”沒有人喜歡成爲怒氣爆發的受氣筒,所以我們很容易認識到很多箴言中提到的警告:“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15:1)。“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箴19:11)。“暴怒的人,挑啟爭端;忍怒的人,止息分爭”(箴15:18)。“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箴16:32)。

這些箴言的美麗之處在於,它們還提供了那些能成功制服怒氣的人的樣式。我們應該對罪感到“憤怒”(義怒),但我們不能讓我們的“憤怒”(暴怒)控制我們。“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聰明人會給出柔和的回答,忽視別人的冒犯並平靜地爭論。“恩慈的教導”,常在英勇婦人的舌尖。這樣的人“勝過勇士”。在工作場所,當激怒增加或突然發怒時,這樣的人是必不可少的。[17]作爲耶穌基督的追隨者,當我們控制我們的舌頭時,我們可以活出神的聖靈的果子,不僅可以避免憤怒的言論,而且還能用平靜的態度來影響爭議的氛圍。

智慧的工人會祝福他人

來自智慧話語的祝福依賴於這樣的現實:“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裏。智慧人的勸戒,在順從的人耳中,好像金耳環,和精金的妝飾”(箴25:11-12節)。在工作場所,我們經常被焦慮的同事包圍,一句良言可能正是他們所需要的。“人心憂慮,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歡樂”(箴12:25)。我們隨時準備給出良言是因爲“溫良的舌,是生命樹”(箴15:4)。確實,“生死在舌頭的權下,喜愛他的,必吃他所結的果子”(箴18:21)。

在電子時代的工作場所,“舌頭”並不侷限於有聲音的言語。傳舌、謊言和憤怒的話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博客、推特和社交媒體輕鬆傳達。在工作場所中,我們需要辨別,認清我們支持或反對別人的話,的確可以造成生死的區別。

See Ronald A. Heifetz and Martin Linsky, Leadership on the Lin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2), for more on this topic, especially chapter 5, “Orchestrate the Confl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