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與工作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馬太福音導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工作在上帝的國度中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馬太是由稅吏轉變而成的使徒,他敘述耶穌的行動和教導,向我們說明上帝的意圖,希望我們在祂新的國度中如何生活和工作。我們身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就活在兩個世界當中。我們一腳踏在人類的世界中,在這個世界裡,我們的工作有可能必須屈服於一些心照不宣的期待,那些期待有可能與上帝的方式相符合,但也有可能違背祂的方式。同時,身為基督徒,我們也必須臣服於上帝的國度,委身在祂的價值觀和期待之下。馬太敘述了耶穌的故事,以此種方式讓我們了解到該如何運用上帝的指南針,好在人類的世界中翱翔。當馬太說著耶穌的故事,他時常將我們指向這個世界的真實身份,就是“天國”(馬太時常換用“天國”與“上帝的國”這兩個詞;見太19:23- 24)。這個國度“已經”降臨到這世上,即使它尚未完全在地上實現。直到天國完滿地實現在地上之前,耶穌的跟隨者必須依據上帝的呼召來生活和工作,以“定居僑民” (resident aliens)​[1] 的身份在現今的世界裡過活。

爲了引導我們活出這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耶穌討論到在工作場所中的事務,例如領導與權柄、能力和影響力、公平與不公平的商業慣例、真實與欺騙、如何對待工人、衝突處理、財富與生活必需品、職場人際關係、投資與儲蓄、休息,以及在某些政策與實務方面都與聖經原則不一致的機構中該如何工作。

Stanley Hauerwas and William Willimon, Resident Aliens: Life in the Christian Colony (Nashville, TN: Abingdon Press, 1989).

天國近了(馬太福音)

回到目錄

耶穌在祂地上事奉的初期,宣佈說“天國近了”(太4:17)。當我們讀到“天國”這個詞,可能會想到豎琴、雲朵,和天使組成的詩班,但耶穌很清楚地提到,天國指的是上帝在這地上的統治。天國“近了”。天國已經來到“這個”世界。​

工作場所對我們在上帝國度裏的生活具有深遠的影響。所有的國度都與主權、財經、農業、生產、正義、國防等等有關,這些都是我們在大多數的工作場所中可見到的事情。馬太所記錄之耶穌教導,直接對我們的職場生活說話。在登山寶訓中,祂引導祂的跟隨者明白這新的國度之價值觀、倫理和實踐方式。在主禱文中,祂教導他們在禱告時說:“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9-10)。在馬太福音的結尾,耶穌差派祂的跟隨者到世界各地去工作,因爲祂已經領受“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了,並且將會在他們世上的工作中與他們同在(太28:19-20)。正如我們所知,馬太很清楚地說到,這個國度尚未完全實現在地上;但是當我們見到“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着天上的雲降臨”(太24:30)時,這個國度就會完滿地實現了。在此期間,我們應該轉離舊有的工作方式,好讓別人能在我們身上看見我們所活出的天國新樣式。至是現在,我們也應該要依照天國的價值觀和實務來工作。

上帝國度之子民的工作(馬太福音1-4)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我們現在正活在神學家所謂的“已經來臨,但尚未實現”(the already, but not yet)的時期當中。天國已經由耶穌在祂地上的事奉工作中揭開序幕了,然而尚未完全實現——一直要到基督親自以君王的身份再回來時纔會實現。在此期間,雖然我們的生活--包括我們的工作、我們的閒暇時間、我們的敬拜、我們的喜樂,以及我們的憂傷——都還是被這世上生活的現實框住,仍部分臣服於那舊有、敗壞的墮落世界(創3);然而,這個世界真正的主--基督仍然在部分的掌權。身爲基督徒,我們將自己全然置於耶穌之下,承認祂是主。我們在這世上的習慣現在就反映出即將來臨的天國的景象。我們並不是要誇口說,我們比其他人還要來得敬虔,而是要接受挑戰,按照神的道成長。上帝呼召祂的百姓在這地上擔任許多不同的角色,從事不同的職業。在這一切的角色與職業中,我們必須活出真正的現實:上帝的統治正從天上來到地上。

同時,我們無法逃避這個墮落的世界所帶給我們的不幸和苦惱,這還包括了死亡(林前15:15-26)、罪惡(約1:29),以及撒但(啟12:9)。雖然時間很短暫,但耶穌自己也經歷過可怕的苦難,落在罪人的手中;我們也有可能會經歷到這一切。在我們的工作方面,我們有可能會因爲被迫勞動、長期失業,或甚至因工死亡,而大大受苦。或者,我們會遭遇到小一點的痛苦,面對那些對我們很具挑戰性的同事、處理不愉快的工作情況、應該得到升遷時卻沒有得到,或是成千種不同的挫折。有時候,我們也會在工作中因爲我們自己犯罪的後果而受苦。其他的人所受的苦可能比我們更多,但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馬太福音來學習,知道如何在一個墮落的世界中活出基督跟隨者的樣式。

彌賽亞耶穌(馬太福音1-2)

回到目錄

馬太福音的開頭幾章記錄了一連串快速發生的故事,顯示出耶穌就是主。祂的降臨,已在這地上揭開天國的序幕。這些故事解釋了耶穌是誰,祂應驗了經上的話(彌賽亞),並說明祂進入這個世界,是上帝處理人類一切辦法之核心。馬太福音一開始描述耶穌歷世歷代的祖先,以及祂的出生;這個在伯利恆馬槽中的嬰孩,與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大衛——是血脈相承的,他是真正的希伯來人,可以一直追溯回到亞伯拉罕(太1:1-2:23)。在每一個故事裏,馬太都引用舊約聖經的某個特定的經文,來顯出耶穌的降臨與某段古老經文的聯繫。[例如, 馬太福音1:18-25 指向以賽亞書7:14; 馬太福音2:1-6指向彌迦書5:1-3, 撒下 5:3, 和歷代志上 11:2; 馬太福音 2:13-15 指向何西阿書 11:1.][1] 我們聽從耶穌,因爲祂是上帝所恩膏的那一位、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祂是以人類的肉身進入這世界的上帝(約1:14)。

For example, Matthew 1:18-25 refers to Isaiah 7:14; Matthew 2:1-6 to Micah 5:1-3, 2 Samuel 5:3, and 1 Chronicles 11:2; and Matthew 2:13-15 to Hosea 11:1.

耶穌呼召門徒(馬太福音3-4)

回到目錄

在馬太福音第二章與第三章之間,有將近三十年的時光流逝了。施洗約翰向站在約旦河邊的羣眾揭示了耶穌真正的身份——祂是上帝的兒子(太3:17)。接着,在耶穌接受約翰的洗禮之後,成功地抵擋並勝過魔鬼在曠野中對祂的試探(太4:1-11),與亞當和失敗的以色列人形成對比。(若想知道更多有關耶穌遭受的試探,看 www.theologyofwork.org/zh-hant網站上 路加福音與工作標題下的  “路加福音4:1-13”小節)。在這個事件中,我們預先看見這即將來臨之國度的古老根源:上帝最初的旨意是希望這個國度就是“以色列”。同時,我們也看到它革命性的層面:這件事帶來了得勝--勝過掌管這墮落世界的君王。

工作,在上帝對這個世界的旨意中,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當上帝創造好亞當,立即賜給他工作做(創2:15):在整本《舊約聖經》中,上帝的子民也總是被賦予工作做(出20:9)。耶穌也是一位勞動者,這個事實不應該讓我們感到驚訝纔是(太13:55)。耶穌的受洗、祂在曠野中受試探,以及祂在早年做木工的工作經驗,使祂得以作好預備,開始祂接下來的公開事奉(太4:12)。

我們在這裏遇見了頭一段直接談論到工作呼召的經文段落。在耶穌開始傳講天國到臨之後,沒多久,祂就呼召了頭四位門徒來跟隨祂(太4:18-21)。其他的門徒後來也響應了祂的呼召,總共是十二位門徒--這一幫人被耶穌呼召出來,作爲與祂有親密關係的學生;他們也是頭一批僕人式領袖,要帶領更新過的上帝之民(參太10:1-4,19:28;弗2:19-21)。耶穌要求十二位門徒離開他們先前的工作,放下原來的收入,以及各種人際關係,以便和耶穌一同在加利利地區到處旅行。(關於他們這樣做的時候,需要他們在個人、家庭和社會方面的犧牲,都在www.theologyofwork.org/zh-hant馬可福音與工作標題下的“馬可福音1:16-20"小節中討論。)對於這些跟隨者和其他人,耶穌並沒有提供任何的安全感,或是還能與家人有所聯繫的希望。當耶穌稍後呼召馬太時,他是一個稅吏,其中的弦外之音就是,馬太將需要放棄他收稅的工作(太9:9) 。[1]

有耶穌的呼召,是不是就意味着我們必須停止我們現有的工作,成爲一個傳道人、牧師,或宣教士呢?這段經文是不是教導我們說,成爲門徒就表示要拋棄漁網和漁船,放下鋸子和鑿子,以及所有的薪水和紅利

答案並非如此。這段經文只是描述那一天發生在加利利海邊那四個人身上的事情。但是,這段經文並沒有規範耶穌基督的每個跟從者都要做相同的事。對這十二位門徒來說,跟隨耶穌的確代表着要離開他們的職業以及他們的家人,好跟他們巡迴傳道的主一起到處旅行。不管是在當時,或是在現在,有些職業也都有類似的要求,包括在軍隊服役、海上貿易、或是外交人士,還有其他的職業。同時,我們知道,即使在耶穌地上事奉的期間,也不是所有真心相信祂的信徒都放棄了他們日常的工作來跟隨祂。祂還有很多的跟隨者是留在他們自己的家中,從事原來的職業的。祂也時常利用他們在各方面的能力,例如提供祂和祂的同行者三餐、住宿,以及財務方面的支持(例如,在馬可福音14:3里長大痲瘋的西門,以及路加福音10:38和約翰福音12:1-2中的馬利亞、馬大、拉撒路。)通常,他們可以幫助祂進入當地的社羣,這是祂的旅行同伴無法做到的。有意思的是,撒該當時也是一名稅吏(路19:1-10),雖然他身爲一位稅吏的生命已經被耶穌改變了,但我們沒有看到有任何的證據顯示說,他也被呼召要離開他的職業。

然而這段經文也引導我們進入與我們的工作和如何跟隨基督有關的、更深的真理。我們也許不必放棄我們的工作,但是,我們必須放棄對自己、或對任何人、對任何體系的忠誠--如果這些事情會違背上帝的旨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成爲了神國的雙重間諜。我們可能會繼續留在原來的工作場所,我們可能仍會從事相同的任務,可是現在我們要運用我們的工作,來事奉這新的國度以及我們的新主人。我們仍然爲了要將一份薪水帶回家而工作,但是,在更深的層面中,我們的工作也是爲了要事奉人,正如我們的主所做的一樣。當你因爲對基督的忠誠而服事人的時候,就像保羅所說的:“你們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歌3:24)。

這比我們表面上所見的其實更爲激進。我們在自己所做的工作中被神所挑戰。爲了達到我們的極限,我們應該延續我們在被創造時所被賦予的責任,或是實踐我們在救贖方面被委任的命令,好讓人類可以更興旺。簡單地說,我們的工作是爲了要支持別人的夢想,併爲我們周圍破碎的人帶來醫治。

因此,我們看見,雖然來自耶穌的呼召可能不會改變我們爲了謀生而做的工作,但這呼召總是會改變我們爲何去工作的理由。身爲耶穌的跟從者,我們工作,畢竟是爲了要事奉祂。反過來說,這也會改變我們工作的方式,特別是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這位新君王的行事方式是同情、正義、真理和憐憫:而這世界的老君王,牠的方式是破壞、漠然、壓迫、欺騙,和報復。後者的方式不可再出現於我們的工作中。這一點比看起來的樣子更具挑戰性,而我們也永遠沒辦法期待我們可以靠着我們自己完全做到。只有靠神在我們的工作中所賜下的能力和祝福,我們才能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實踐新的方式,正如第五章到第七章所討論的那樣。

We see the same call to a radical life change in Jesus’ injunction to a potential disciple, “Let the dead bury their own dead” (Matthew 8:18-22). As R. T. France put it in The Gospel of Matthew, “The kingdom of heaven apparently involves a degree of fanaticism which is willing to disrupt the normal rhythms of social life.” (NIC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7), 331.

天國運行在我們中間 (馬太福音5-7)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馬太福音的第五章到第七章給了我們關於耶穌登山寶訓最完整的版本。雖然,這一大段非常長的經文(總共有111節)通常被當作一系列互不關聯的片段處理(有些人認爲是從幾次不同的教導場合中彙編收集起來的),然而,各個部分彼此關連,整個講道也有一貫的思想,可以加深我們對於天國如何運行的理解,幫助我們理解天國在我們的身上、在我們的工作上、在我們的家庭中,以及在社羣生活中的運行。

八福(馬太福音5:1-12)

回到目錄

登山寶訓的一開頭就是八福——有八句話,開頭的那個詞都是“有福了”(blessed) 。[1] 這個詞肯定了一種業已存在之祝福狀態。八福中的每一個福都宣佈,某一羣通常被大家認爲是倒黴的人,實際上卻得到了祝福。那些已經蒙受祝福的人不需要再做什麼事情來獲得這項祝福。耶穌只是單單地宣佈說,這些人已經得到祝福了。因此,這八福首要的功能就是在宣告上帝的恩典。這八福並非得救的條件,也不是讓人得以進入上帝國度的路線圖。

那些屬於每一個蒙福羣體的人都會經驗到上帝的恩典,因爲天國已經近了。我們來思考一下第二個福,“哀慟的人有福了”(太5:4)。一般人想到哀慟時,通常不會認爲這是一種祝福,而是一種悲傷。 但是因爲天國來臨了,哀慟就變成是一種祝福了,因爲哀慟者“必得安慰 ”。其中的含意是,上帝將親自安慰。哀慟的苦難變成了獲得與上帝之間深刻關係的祝福。那真的是一項祝福!

雖然八福的主要目的是在宣告上帝的國度所賜給人的眾多祝福,但大多數的學者也認爲這八福描繪出了一幅有關上帝國度特性的圖畫。[2] 當我們踏入上帝的國度,我們會比較希望自己成爲那些被指名是蒙福的人——更加溫柔、有恩慈、更加飢渴慕義、敏於使人和平等等。這使得八福成爲了某種道德命令。稍後,當耶穌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太28:19)時,八福就描述了這些門徒應該呈現出來的性格。

八福描述了上帝國度的特性,但不是得到救恩的條件,例如,耶穌並沒有說:“只有清心的人才可以進天國。”這真是好消息,因爲要實踐這八福可真是不可想象的困難。要是耶穌說:“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裏已經與她犯奸淫了”(太5:28),那麼誰能真正有“清心”(純潔的心,pure heart)呢(太5:8)?要不是因爲上帝的恩典,沒有一個人可以真正得到祝福。對於無法達到這些要求的人,八福並不是一項審判。相反地,對於同意加入上帝國度的人而言,八福是一項祝福,因爲“天國近了”。

八福更進一步的恩典是,這些福氣是祝福上帝的社羣,而不只是祝福屬上帝的個人。我們因爲跟隨了耶穌,便成爲這國度社羣中被祝福的成員,即使我們的品格還沒成爲神的樣式。若以個人來看,我們都有性格上的失敗之處,無法獲得某些、甚至所有的祝福。但縱然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因爲我們周遭整個羣體的特性而得到祝福。我們在上帝國度中的國民身分從現在就開始了。這國度社羣的特性要到耶穌再來時才能得到完全,那時祂將“有能力,有大榮耀,駕着天上的雲降臨 ”(太24:30)。

有了如此的認識,我們就已經準備好,可以開始檢視這八福中每一個福氣的特點,並探索該如何將其應用到工作上。我們無法嘗試詳盡地討論每一個福氣,但我們希望可以打好基礎,以便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領受祝福,並活出這八福。[3]

The word blessed translates the Greek word makarios. It doesn't pray for a blessing but affirms an existing state of blessedness. There is another Greek word, eulogia, that i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s “blessed.” It is the word used to pray that God will bless or bring something good to a person or a community. It does not appear in the beatitudes.

Donald A. Hagner, vol. 33A,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Matthew 1-13, (Dallas: Word, Inc., 2002), 97. This view, though widely held, is not universal. For a brief outline of various alternatives, see W.F. Albright and C.S. Mann, Matthew, Anchor Bible vol. 26 (New York: Doubleday, 1971), 50-53.

For a deeper exploration in the same vein, see David Gill, Becoming Good: Building Moral Character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爲天國是他們的。” (馬太福音5:3)

回到目錄

“虛心的人”就是投靠上帝恩典的人。 [1] 我們個人在上帝的面前承認說,我們的靈性破產了。就像在聖殿中的那個稅吏,捶着胸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路18:9-14)。這是一段誠實的懺悔,我們都是有罪的,全然不具有可以討上帝喜悅的德性。懺悔是狂妄自大的反面。在懺悔最深刻的形式中,我們承認,我們極度需要上帝。耶穌在此宣告,承認我們需要被上帝的恩典充滿,這是一項祝福。

因此,在山上寶訓的一開頭,我們便得知,在我們裏面並不具有屬靈的資源,可以將耶穌的教導實際應用出來。我們沒有辦法靠自己來完成上帝的呼召。理解到自己靈性破產的人是有福的,因爲這樣的理解會使他們轉向上帝;若沒有上帝,他們無法實現被造的目的,也無法成爲神願意我們成爲的人。這篇講道剩下來的一大部份,讓我們遠離自欺,不要以爲自己有辦法可以可到祝福;其目標是要在我們裏面產生出真正謙卑的靈。

這個祝福的實際結果是什麼?如果我們靈裏貧窮,我們就能帶着對自我的誠實評價進入到工作中。我們不會在自己的履歷表中灌水,或是因我們的職位而吹噓。我們知道,要與無法學習、成長、或接受糾正的人共事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因爲他們總是試圖維持一種自我膨脹的形象。所以我們決定誠實對待自我。我們記得,即使是耶穌,在祂開始從事木工的工作時,一定也需要別人的引導和指示。同時,我們也承認,只有靠着上帝在我們身上運行,我們纔有辦法將耶穌的教導實際應用在工作上。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我們要尋求上帝的同在與力量,因爲我們是以基督徒的身份在我們工作的地方過活。

在這個墮落的世界中,“靈裏貧窮”看起來似乎是達到成功與前進的一種阻礙。但是通常這只是一種幻象。以長遠來說,下面哪一個人比較有可能成功?一個領袖說:“不要怕,我可以處理一切的事,只要照我說的去做。”或是,另一個領袖說:“我們可以一起完成這件事,可是每個人都必須比以前表現得更好才行。”如果曾經有一段時間,傲慢自大、自我高擡的領袖被認爲比謙卑、肯授權的領袖更棒的話,那麼那段時光已經過去了,至少在最棒的機構裏早已不存在了。例如,根據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那份有名的研究指出,那些成就永續偉業的公司,其首要的特性標記就是擁有謙卑的領袖。[2] 當然,許多工作場所仍受困於舊國度的自我高擡和膨脹的自我評價。在某些情況中,也許最佳的實用建議是去找另外一個工作場所──如果可能的話。在其他的狀況下,我們也許無法離開這份工作,或是並不想要離開,因爲若是基督徒留下來,也許能成爲一股行善的重要力量。在這些狀況中,靈裏貧窮的人更能成爲他們周遭之人的祝福。

Luke renders this as blessed are the poor (Luke 6:20). Scholars have debated which of the two accounts is primary. Jesus opens his ministry in Luke 4:16-18 by reading from Isaiah 61:1, saying that he has come to preach the gospel to the poor. When John the Baptist questions whether Jesus is the Messiah, Jesus replies, The good news is preached to the poor (Matthew 11:5). But other scholars point out that the poor are the humble and devout who seek God, which suggests that “poor in spirit” is the primary sense. This accords with Isaiah 66:2, But this is the person to whom I will look, to the humble and contrite in spirit, who trembles at my word.  Jesus references the poor fifteen times in the gospels. Three times he refers to those who have nothing to eat, but eleven times he refers to the humble and pious who seek God. Perhaps the best resolution is that the biblical concept of the poor refers both to socioeconomic poverty and spiritual bankruptcy, and the consequent need to depend on God.

Jim Collins, Good to Great: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And Others Don't (New York: HarperBusiness, 2001), 20.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得安慰。” (馬太福音5:4)

回到目錄

八福的第二福建立在我們對靈裏貧窮的認知上,但是還再加上對於哀傷的情緒反應。當我們面對自己生命中的邪惡時,我們會感到難過;當我們面對邪惡的世界--有可能包括了在我們工作場所中的邪惡時,也會碰觸到我們的情緒,使我們哀傷。邪惡有可能來自我們自己、來自別人,或來自不明的源頭。在任何情況下,當我們誠實地爲邪惡的言語、邪惡的行爲,或工作上的邪惡政策哀慟時,上帝會看見我們的憂傷,祂會安慰我們,讓我們知道,情況不會永遠是這樣的。

那些因自己的失敗而哀慟,從而蒙受祝福的人,藉由承認自己的錯誤,可以得到安慰。若我們對同事、學生、顧客、僱員,或其他人犯了錯,我們就要承認,請求他們的原諒。這需要勇氣!對於我們的行動,若沒有此種哀傷情緒的祝福,我們很可能永遠也不會鼓起勇氣來承認我們的過錯。但是,若我們這樣做,我們可能會驚訝地發現,通常大家都願意原諒我們。而且,如果偶爾有人想要利用我們承認過錯而獲利,我們還可以倚靠不狂妄自大所獲得的第一重祝福。

有些企業已經發現,表達悲傷是一種很有效的運作方式。鬥牛牌公司(Toro)是拖拉機和除草設備的製造商,他們採用了一套措施,對於那些在使用他們的產品時受傷的人表達關心。只要他們的公司一得知有人受傷,就會聯絡那位受傷者以表達遺憾,並提供協助。該公司也會尋求對方的建議,以便改進產品。聽起來可能令人驚訝,但是這個作法多年以來已經大爲降低了客戶訴訟的案件數。[1] 弗吉尼亞梅森醫療中心 (Virginia Mason Hospital)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因爲他們承認,他們在病人的死亡上也有責任。[2]

“Caring about People: Employees and Customers, A Conversation with Ken Melrose,” Ethix 55 (http://ethix.org/2007/10/01/caring-about-people-employees-and-customers).

“Determined Steps to Transformation, A Conversation with Dr. Gary Kaplan,” Ethix 73, (http://ethix.org/2011/01/11/dr-gary-s-kaplan-determined-steps-to-transformation).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承受地土。” (馬太福音5:5)

回到目錄

八福的第三福讓許多工作的人感到困惑,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爲他們不瞭解何謂“溫柔”。許多人以爲這個詞的意思是“軟弱、溫馴,或勇氣不足”。可是聖經對溫柔的理解是“一股受控制的力量”。在《舊約聖經》中,摩西被描繪成世上最溫柔的人(民12:3,根據KJV,中文聖經譯爲“謙和”)。耶穌描述祂自己是“柔和謙卑”(太11:28-29),這一點與祂潔淨聖殿時強而有力的行動一致(太21:12-13)。

受上帝掌控的能力意味着兩件事:(1)拒絕自我評價的膨脹;以及(2)節制而不堅持維護自己。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3節中很完美地抓住了第一個層面:“我憑着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着上帝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溫柔的人將他們自己視爲上帝的僕人,不將自己看得過於所當看的。成爲溫柔的意思是,按照真實的狀況接納我們自己的優點和限制,而非總是在最佳燈光下完成自畫像。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應該否認自己的長處和能力。當有人問及耶穌是否就是彌賽亞時,祂回答說:“......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太11:4-6)。 祂既沒有膨脹的自我形象,也沒有自卑情結,卻有一顆作僕人的心,根據保羅後來所說的,這就是“合乎中道”(sober judgment,羅12:3)。

溫柔的第二個層面的關鍵是作僕人的心:節制而不堅持維護自己。我們運用我們的能力,是爲了所有人的好處,而不只是爲了自己。這第二個層面記載在詩篇37:1-11a上。這節經文一開頭就說:“不要爲作惡的心懷不平”,然後以“謙卑人必承受地土”作結束。這首詩的意思是我們抑制自己的衝動,不去報復別人做在我們身上的惡事,相反卻使用我們一切的能力,去事奉別人。這種想法源自我們對自己的軟弱所感到的哀傷,第二福就是由此構成的。如果我們爲自己的罪惡感到難過,我們真的還想要報復別人的罪惡嗎?

軍隊裏的溫柔[1]

曾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2005-2007)的Peter Pace將軍講過自己在越南戰爭時還是一位年輕的上尉時的故事。

"在越南,有一次我幾乎犯下嚴重的錯誤。我們當時正在巡邏,一位來自紐約Bethpage、19歲的海軍陸戰隊士兵Lance Corporal Guido Farinaro,被狙擊手射殺了。子彈就來自附近的村莊。我當時是排長,而他是我的機槍班班長。我非常生氣,於是炮擊來攻擊狙擊手。接着,我看到我右手邊站着21歲的Reid B. Zachary。他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單單看着我,我立刻知道自己正在犯下大錯。

“我請求停止炮擊,並按照我第一時間就應當下達的命令,全面搜索了村莊。我們在村裏只找到女人和孩子,因爲狙擊手早就跑了。如果事態按照我最初計劃的那樣發展,我不知道自己一生會活在怎樣的心情中。我認爲我不可能今天還能站在你們面前。我幾乎被瞬間的憤怒所征服,忘記了在戰鬥中需要保持冷靜的思考之原則。

“這事以後,我把全排人員叫到一個小小的彈坑處,向他們道歉。我告訴他們若非軍士Zachary,我很可能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全排士兵的反應是十分驚奇。那是一種非常溫暖的、家庭一般的迴應;而我學到,一位領袖承認錯誤並感謝那些指出錯誤的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讓我們在工作中的權力受制於神,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在這個墮落的世界裏,似乎總是那些富有攻擊性的、懂得自我推銷的人佔了先。“你得不到你應得的一份,只能得到你討價還價所獲得的東西。” [2] 在工作場合,傲慢而強勢的人似乎總是獲勝,但是他們最終會失敗的。他們無法贏得個人的關係。沒有人願意與傲慢自私的人交朋友。渴望權力的人通常都是些孤獨的人。他們也難以贏得財務上的安全感。他們認爲自己佔有了世界,但卻是世界佔有了他們。他們的金錢越多,感受的財務安全就越少。

相反,耶穌說溫柔的人“將會承受地土。”正如我們所見,全地已經成爲了神國矗立之地。我們傾向於認爲天國是在天上,是一個與我們所知之處完全不同的地方(金子的街道,珍珠的大門,山一樣高的大廈)。但是神對天國的應許是賜給我們一個新天新地(啟示錄21:1)。那些讓神掌權的人將會承受降臨在地的完美國度。在這個國度中,我們將會憑着神的恩典得到那些傲慢的人徒勞地想要在此世所獲取的上好之物,甚至還要更多。而且這並不是未來才實現的遠景。甚至在這個破碎的世界裏,那些承認自己真正的力量和軟弱之人,也能在真實的生活中找到平安。那些利用權力爲他人謀福利的人常常受到尊重。溫柔的人在決策之時會與人商量,從而得到更加的結果、建立更深的關係。

“The Truth as I Know It, A Conversation with General Peter Pace,” Ethix 61, (http://ethix.org/2008/10/01/the-truth-as-i-know-it).

Chester Karass, In Business and in Life: You Don't Get What You Deserve, You Get What You Negotiate (Stanford Street Press, 1996).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得飽足。” (馬太福音5:6)

回到目錄

我們對第四福的理解,取決於對耶穌所謂的“義”的理解。在古代的猶太教中,行義的意思是“宣告無罪、證明某人無辜清白,恢復爲正確的關係 ”。[1] 義人就是與上帝、與周遭的人維持正確關係的人。在此基礎上,破壞關係者就被宣判爲有罪。

你是否因正確的關係而領受過祝福呢?那是來自於溫柔(第三福)。因爲只有當我們停止讓我們的一切行動只繞着自己旋轉時,才能與別人形成正確的關係。你是否渴望——與上帝、與你的同事、與你的家人,以及與你的社羣——擁有正確的關係呢?飢渴是一種生命現象。如果我們爲了別人的緣故,而渴望他們,我們就是真正在渴望好的關係,而不只是將他們當作零食,只是爲了滿足我們自己的需要。如果我們知道我們在此擁有上帝的恩典,我們就會渴慕正確的關係——不只是與上帝之間,也是與那些一起工作或生活的人建立關係。

耶穌說,那些飢渴的人,將發現他們的胃口得以飽足。我們很容易便能在工作的地方發現錯誤,想要開戰來處理這些錯誤。如果我們這樣做,我們就是在飢渴慕義,渴望看見錯誤的事情被更正。一直以來,基督徒的信仰已經成爲職場世界中許多偉大改革的源頭,也許最著名的就是大英帝國和美國的廢除奴隸制度,以及民權運動的發起。但是需要再次強調,這八福的源頭是要緊的。我們不可能靠着自己的力量來承擔這些戰役,只能承認我們自己的空乏,爲我們自己的不義哀慟,並將我們的能力降服在上帝的手中。

David Noel Freedman, vol. 5, The Anchor Yale Bible Dictionary (New York: Doubleday, 1996), 737.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蒙憐恤。” (馬太福音5:7)

回到目錄

如果你因爲自己的失敗而憂傷,蒙受了祝福(第二福),並且也擁有正確的人際關係(第四福),你就會發現,在工作上或其他地方,向人表達憐憫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憐憫的意思是我們對待別人好的程度,比別人配得從我們這裏得到的更多。寬恕是一種憐憫。幫助一位我們沒有義務該幫忙的人或者不因別人的弱勢而去剝削對方,也是一種憐憫。憐憫包含着上述一切的含意,是驅動基督道成肉身、死亡又復活的動力。藉由祂,我們的罪得以赦免,我們自己也領受了上帝聖靈所賜予的幫助(林前12)。聖靈向我們顯出這樣的憐憫,其理由只是因爲上帝愛我們(約3:16)。

在工作中,憐憫具有特別實用的效果。無論我們對別人的觀感如何,我們都應該幫助他人獲得最佳的成果。當你協助一位可能不太喜歡、甚至以前曾經得罪過你的同事時,你就是在對他顯出憐憫。當你是某場試聽會頭一位參賽者,若你警告後面的參賽者,讓他們知道評審員的心情不佳,你就是在顯出憐憫,雖然這樣做可能會讓他們佔據優勢。當競爭對手的孩子生病了,你若同意重新安排向客戶作簡報的時間,好讓你的對手不用選擇是要照顧孩子,還是要爭取生意,你就是在顯出憐憫。

這樣的憐憫可能會使你失去本來可以擁有的優勢。然而,這樣的憐憫會讓工作更有成效,同時也能使其他人獲益。例如,幫助某個你不喜歡的人,以便幫助你的工作單位達成目標,即使那並不會使你個人受益。或者,像是在對手小孩生病的例子中──這樣做不會使你的機構獲益,卻會使你致力服務的客戶受益。隱藏在憐憫底下的實際狀況是,憐憫將使在你之外的某人受益。

具有饒恕氛圍的機構將提供另外一種令人驚訝的結果。這種氣氛將會改善整個機構的成效。若有人在機構中犯下錯誤,而機構中沒有憐憫的氛圍,他們可能對此什麼話也不會說,並希望這錯誤不會被發現,好讓他們自己不會受到責備。

這樣就會在兩方面削弱成效。首先,被遮蓋的錯誤在之後可能更難處理。想象一下工程方面的工作,有個工人在奠立地基時犯了個錯誤,若立刻說出來,就很容易修正,並且可以立刻補救。 若等到整個結構都建好了,地基也都埋好了,那時纔要修正的話,代價就很高昂。其次,最佳的學習經驗來自從錯誤中學習。正如Soichiro Honda 曾說過的:“只有透過不斷的失敗與反省,才能達致成功。事實上,成功僅代表你工作的百分之一,剩下那百分之九十九都被稱爲失敗的努力。”[1] 若錯誤不被指出來,機構就沒有機會學習。

Tom Peters, Thriving on Chaos (New York: Knopf, 1987), 259-66.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得見上帝。” (馬太福音5:8)

回到目錄

第六福與詩篇24:3-5相呼應:

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的聖所?就是手潔心清,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他必蒙耶和華賜福,又蒙救他的上帝使他成義。

正直的汽車銷售

Flow Automotive的總裁Don Flow,向我們展現了商業活動中正直的價值。他的爲人特別重視公平性。但是他卻發現他的汽車銷售商在銷售時,會不公平地對待較窮的消費者。他不能夠——也不想——將自己的商業實踐和個人的責任分割開來。所以他改變了商業的做法。他是這樣解釋自己的新方式的:
“我們有一個顧客爲中心的銷售流程。我們不採用傳統的反覆議價過程;我們有一個固定的價格結構。我們的價格實際上不別人的還要略微低一點,因爲我們能夠採用更好的內部流程來管理成本。你不必是一個能幹的議價者,或者受過更好的教育,才能得到一個公平的價格。不管你得到了博士學位,還是一位清潔工,買一輛車的價格都是一樣的。我們進行過研究,發現那些花比較少的錢買車的人通常是支付能力最強的人。那些支付能力最弱的人,反而付的錢最多。對我來說,從支付能力弱的人身上獲利是不對的,明顯違背了箴言中的聖經命令。於是,我們回頭重構了我們的商業模式。我們的盈利結構比一般的車商要繃得更緊,而且我們還必須充分與顧客溝通我們的價值觀,這樣他纔會付給我們合理的報酬。”​[1]

“手潔心清”的意思是正直,單一專注,完全忠誠。正直遠不僅是避免欺騙和不好的行爲。正直的詞根是整全、完整,意思是我們的行動不是根據我們的方便而隨意擺弄的選擇,而是源自我們整個人的本質。請注意,耶穌並不是在宣佈飢渴慕義的福之後,立刻宣佈這清心者的福,而是把它放在憐憫人的福之後。內心的清潔不是出自我們意志力的完美,而是因爲接受了上帝的恩典。

通過提問,我們可以確定我們領受了多少清心的祝福:當我可以藉由巧言欺騙脫身時,我堅守正直的程度如何?不論閒話和諷刺影射多麼動聽,我是否拒絕讓它影響我對某人的看法?我的行動和話語在何種程度上確切地反映出我內心真正的想法?

在工作場所中我們很難說不要個人的正直,但是,在這墮落的世界中,正直的人通常是大家談資笑柄。就像憐憫和溫柔一樣,清心也有可能被視爲軟弱。但是,只有具有誠實正直品格的人才能“見到上帝”。雖然聖經很清楚地寫說,上帝是人眼所不能見的,並且“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裏”(提前1:17,6:16),但清心的人可以在今生覺察和感知上帝的同在。事實上,若沒有正直誠實,我們針對別人所傳播的謊言,到最後,會讓我們自己失去感知真理的能力。我們將無可避免地開始相信自己編造的謊言。這將破會我們的工作場所,因爲基於不真實的工作很快就會變得效率低下。不清心的人一點也不想要見到上帝,但是屬於基督國度的人將蒙受祝福,因爲他們看見事物真正的樣子,看見了真實的上帝。

“Ethics at Flow Automotive, A Conversation with Don Flow,” Ethix 34, (http://ethix.org/2004/04/01/ethics-at-flow-automotive).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稱爲上帝的兒子。” (馬太福音5:9)

回到目錄

第七福賦予每一位基督徒工作者解決衝突的任務。只要人的意見不同,就會產生衝突。在墮落的世界中,一般的傾向是忽略衝突,或是利用勢力、威脅或恫嚇來壓制衝突。但兩種方式都違反了衝突者的誠實正直(第六福)。在上帝的國度裏,讓衝突中的雙方和好是一項祝福。只有那樣,纔有可能解決衝突,並恢復關係。(我們將在本文稍後探討耶穌在馬太福音十八章17-19節裏提出的解決衝突的辦法)。

衝突解決的後果是平安,而使人和睦的人將被稱爲“上帝之子”。他們的行動將會反映出上帝的性格。上帝是和平的上帝(帖前5:16),而當我們在工作的地方、在小區、在家中、在全世界努力使人和睦時,我們就顯出自己是上帝的兒女。

“爲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爲天國是他們的。” (馬太福音5:10)

回到目錄

第八福也是最後一福,可能因其負面而使我們震驚。在此之前,所有的福都着重在謙卑、溫柔、正確的人際關係、憐憫、清心,以及使人和睦上--全都是正面的品質。但是耶穌卻將“爲義受逼迫”的可能性包涵進來。這一點由前面的七福引起,因爲那些反對上帝之道的勢力在此世仍然掌握強權。

請注意,源自不義行爲的逼迫,是不會蒙受祝福的。如果我們因自己的過錯而失敗,我們應當預計會承受負面的後果。穌在這裏談的是關於因行善而遭受逼迫的祝福。但是,爲什麼我們會因爲義而被逼迫呢?在墮落世界中的現實就是,如果我們展現出真正的公義,很多人就會拒絕我們。耶穌很詳細地闡述了這一點,指出跟祂一樣宣揚上帝國度的眾先知也曾遭受逼迫。“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爲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太5:11-12)。義人可能會遭受到主動的、甚至有時相當嚴重的逼迫——被那些可以因不義行徑得到好處或自認爲可以得到好處的人所逼迫。例如,你在工作的地方爲遭受閒言閒語或歧視待遇的受害者說話,或只是對他表示友善,就有可能遭遇逼迫。如果你是商會會長,而你公開反對會員接受不正當的津貼,就別期望下次還會當選了。這項祝福是這樣的:爲了正確的理由而遭受主動的逼迫,表明黑暗的勢力相信你正成功地推進上帝的國度。

甚至是最好的機構和最令人佩服的人士,也仍然會因爲人類的墮落而被污染。沒有人是完美的。第八福提醒我們,在這個墮落的世界中工作,是需要勇氣的。

工作世界中的光和鹽(馬太福音5:13-16)

回到目錄

在登山寶訓的八福之後,耶穌告訴祂的跟隨者說,領受這些祝福的人是很重要的: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鬥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爲,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3-16)


如果你是耶穌的跟隨者,活出了這八福,你就是很重要的。你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爲你是這世上的鹽。鹽的功用是保存,而基督徒有助於保存文化中美好的部份。在古代的世界中,鹽是非常貴重的:希臘人認爲鹽裏面所包含的物質幾近於神聖,而羅馬人有時以鹽當作薪資付給士兵。沒有履行職務的士兵,被稱爲“配不上他領的鹽”。你的責任是調味。從某種意義來說,你可以將上帝的價值觀所具有的獨特風味帶入生活的各個方面。你可以使生活變得美味可口。

請注意,鹽若要發揮效用,必須與它所要保存的肉品或魚類接觸。因此,我們若要發揮效用,就必須介入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場所。這會構成某種張力,因爲主流文化不見得喜歡我們。大多數的時候,依照八福的原則來生活,會使我們在工作上更加成功。但我們也需要做好準備,應對不如意的情況。如果在我們的工作中顯出憐憫、使人和睦,或是爲了公義而努力,卻使我們的職位遭受威脅,我們該怎麼辦?從這個世界中撤離,絕對不是基督徒的答案。但是,住在這個世界中,真的是很困難,必須隨時作好準備挑戰其運作模式。在馬太福音5:10-12中,耶穌指出了逼迫的真實性。但是,在我們與所處文化的接觸中,我們必須保持我們的“鹽份”——我們的獨特性。我們被呼召要維持這種平衡。

“你們是世上的光。”基督徒的工作內容不只是要維持個人的聖潔,也要碰觸到我們周遭每一個人的生命。在工作中,我們可以接觸到許多不會在教會中遇見基督的人。也許,工作場所就是我們爲基督作見證最有效的地方了。可是,當我們在工作的地方爲基督作見證時,必須小心我們所使用的方式。老闆付錢讓我們工作,若我們利用工作時間來傳福音,可能是一種不誠實的行爲,好像在偷竊僱主。再者,若在工作的地方造成分裂,或是針對未信者製造一種懷有敵意的環境,也不是什麼光榮的事。我們必須避免利用使人改變信仰而自我高擡的敗壞行爲。並且風險在於,這種做法可能讓我們在工作中的失敗羞辱基督的名,特別是如果我們看起來很熱衷於傳福音,卻在實際的工作上質量不佳時更是如此。

既然有這麼多的危險,我們要如何成爲職場中的鹽和光呢?耶穌說,我們的光不一定非得藉由話語的見證,也可藉由我們的行爲——即我們的“善行”來見證。“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爲,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八福中已經提到了一些善行。在謙卑與對上帝的降服中,我們致力於正確的關係、憐憫的行動,爲了和平而工作。當我們活出神的祝福時,我們就是工作場所、家庭和國家的鹽和光。

什麼是公義?(馬太福音5:17-48)

回到目錄

在馬太福音5:20裏,耶穌說了一段令人震驚的話:“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在祂的時代裏,一般人敬重那些看起來公義的宗教領袖,永遠也無法想象自己能達到他們那樣的敬虔。耶穌說,只有比文士和法利賽人更公義的人才能進入神的國,眾人聽見都震驚不已。那麼,誰還能得救呢?問題在於,我們是用外表的敬虔來評估義,這是古往今來對這個詞的通常理解。然而,在整本聖經中公義這個字(如同在上面的第四福中已經提到的一樣),總是帶有“正確關係”的含意——我們與上帝、與周圍之人的關係。這也包括了工作場合的關係。

看了下面的例子,我們就會清楚明白這一點。馬太福音5:21-26說,光是不殺人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小心避免懷怒,以免冒犯別人或破壞關係。我們可能會生氣,但是正確處理憤怒的方式是試着解決衝突(太18:15-19),而不是以侮辱或毀謗的方式將該人推開。耶穌明確指出,你和兄弟姊妹之間的正確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應該先放下宗教儀式,解決了兩人之間的問題再回來。

在工作場合中,怒氣有可能被用來操縱人。或者,可能因爲你感到不公平的待遇,憤怒就淹沒了你。你應該去處理衝突:首先採取和解的行動,即使這會讓你顯得低聲下氣。公平基礎上的衝突解決,,乃是新國度的法則。再說一次,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財富與物質供應(馬太福音6)

回到目錄

耶穌經常談到財富。財富與物質的供應本身並不是工作,而經常是我們或他人工作的結果。經濟學的中心原則在於,工作的目的是爲了增加財富,因此這個主題與工作有關。以下是登山寶訓中,耶穌對於財富和每日供應的教導。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馬太福音6:11)

回到目錄

就在主禱文這句“爲日用飲食”的禱詞前面,我們讀到:“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10) 。在上帝的國度裏,領受我們日用的飲食雖是一件確定的事,但是在我們這個被罪污染的世界裏,維持每日的供應卻是問題重重。雖然上帝已經賜給我們人類所需要的一切事物,可以生產出足夠餵飽地球上每一個人的食物,但我們尚未消滅飢餓。因此,耶穌對於財富或每日的供應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個請求:“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我們爲了所需的飲食而轉向上帝。

但是,請注意,這項祈求是複數形式:“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我們不僅求自己的飲食,也爲那些沒有食物的人禱告。因爲我們渴望與別人維持正確的關係,所以我們也考慮別人的飲食需要:我們與需要的人分享所有。如果每一個人、每個企業、機構,和政府,都依照上帝國度的旨意和原則來工作的話,沒有人會捱餓。


積攢財寶在天上,而不是在地上(馬太福音6:19-34)

回到目錄

我們不僅要爲日常的物質供應祈求上帝,耶穌也警告我們,不可在地上儲存物質的財富和其他的珍寶:

“不要爲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爲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太6:19-21)

“天上的財富”並不是上帝心中一個善良的幻想參照,或者類似的陳腔濫調。上帝的國度最終將統治全世界。“天上的財寶”是指將來上帝國度中有價值的事物,比如正義,每個人都有從事生產的機會,供應每個人的需求,以及尊重每個人的尊嚴。其言下之意是,如果我們將錢投資在改變世界的活動上,而不是投資在保護我們不斷累積之盈餘的證券上,會更好一些。

那麼,若考慮一個退休投資組合,或爲自己與他人考慮今世的物質需要,是一個錯誤嗎?同樣,答案即是“是的”,又是“不是”。回答“不”,是因爲這段經文並非聖經中唯一談論財富問題和供應那些依賴我們之人的經文。其他的經文段落勸我們要謹慎及深謀遠慮,比如,“勤勞積蓄的,必見加增。”(箴13:11b),以及“善人給子孫遺留產業”(箴13:22 )。上帝引導約瑟提前爲饑荒儲存了七年的糧食(創41:25-36),而耶穌在才幹的比喻中也贊同投資金錢(太25:14-30,這一點將在後面討論)。根據來自聖經其餘經文的亮光,馬太福音6:19-34便不能成爲一條全面的禁止令。

但這答案的肯定部分是一個警告,在第21節中優美地概括出來:“因爲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我們可能會期望這句話以相反的方式來表述:“因爲你的心在那裏,你的財寶也在哪裏”,但是,耶穌的話語另有深意。金錢改變人心,比人心決定如何處理金錢更甚。耶穌的重點並不是說“你傾向於將你的錢放在對你重要的事情上”,而是,“你所擁有的財產將改變你,使你更關心財產,勝於其他的事情。”請仔細選擇你所擁有的事物,因爲你將不可避免地開始珍視和保護它們,以防止別的東西帶來的潛在損害。

我們可以稱之爲“財寶的原則”,意即,財寶會改變人。那些將最珍貴的財寶投資在今世之物的人,將會發現他們不再事奉神,而是事奉錢(太6:24)。這可能會導致焦慮,而焦慮來自貨幣的不確定性(太6:25-34)。我的錢會不會被通貨膨脹所侵蝕?股市會不會崩盤?債券是否會違約?銀行是否會倒閉?我是否可以確定我存的錢足以應付任何可能發生的事?

這種心態的解毒劑,是將投資放在滿足人真正需要的事情上。一個提供乾淨的水或製作精良服裝的公司,也可以算是在神國的投資,而追求因政治動機而發放的津貼、過熱的住房市場、或稀缺原料的投資則未必如此。馬太福音第六章的這段話不是投資組合的管理規則,但它確實地告訴我們,我們對上帝國度的方法和手段的注重,會影響到我們管理財富的方式。

那麼,現在的問題是,你應當如何關注物質的需求和資源的積累呢?如果你爲此而焦慮,絕非明智之爲。如果你讓這些事取代了你對上帝的信任,你就會愈來愈不忠心。如果你爲這些東西付出過多的關注,你就會變得貪婪。如果你以犧牲其他人的代價獲取這些東西,你就成爲反對上帝國度的壓迫者。

我們該如何分辨我們對財富的注意是否恰當?耶穌回答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先做重要的事。儘管我們很容易會自欺欺人,但這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讓仔細觀察財寶把我們帶到了何處。它可以揭示我們的內心。​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馬太福音7:1-5)

回到目錄

耶穌呼召我們認識自己,遠離指摘或論斷他人: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爲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爲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爲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7:1-5)

這段話似乎製造了工作場所中的一個問題。成功的工作往往取決於針對別人的性格和工作進行評估。老闆必須評估自己的下屬,也有某些組織採用反向評估。我們經常必須決定誰是值得信賴的,要選誰作爲合作伙伴,該聘用誰,該加入哪個組織。但是第5節說到了假冒爲善這個詞,並訓誡我們說:“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表明耶穌說的這話是反對虛假或不必要的判斷,並不反對誠實的評估。問題在於,我們會不斷地作出判斷,卻渾然不覺。我們在工作場所中針對別人所形成的印象,較多是出於我們偏頗的看法,而非事實。部分原因是,我們對別人的看法,常常是用來讓我們自我感覺更好。還有部分原因是,當我們沒有以僕人身份服侍別人時,想要爲自己的行爲辯解。還有部分原因是,我們缺乏時間或意願來收集真實的信息,因爲儲存隨機印象要簡單很多。

要單單靠我們自己來克服這種虛假的論斷主義,也許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爲什麼一致的、以事實爲基礎的評估系統在工作場所中極爲關鍵。良好的績效考覈制度要求管理人員必須去收集真正的績效證據··,並要與員工討論不同的看法,識別共同的偏見。在個人層面上,在那些不存在上下級關係的人之間,我們也可以達到相同的公正性,只要當我們注意到自己開始判斷他人時,問問自己:“我與此有何關係?”“有什麼證據可以讓我作出這個結論?這個判斷對我有何好處?對方會如何迴應?”也許,要除去我們自己眼中的梁木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直接把我們的判斷告訴那個人,請他們迴應我們的看法。(見此文後面馬太福音18:15-17,“解決衝突”一節。)

黃金定律(馬太福音7:12)

回到目錄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爲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7:12)。這句話將我們帶回到真正的義,就是在工作中以及在其他地方修補並維持正確關係的義。如果在我們作出決定、採取行動之前只能問一個問題,最好的問題應當是:“這是我希望做在我身上的方式嗎?”

主啊,求禰憐憫(馬太福音8-9)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第五到第七章裏面,我們聽到耶穌關於降臨到地上的天國之教導。在第八至第九章當中,我們看到祂藉由同情和憐憫的行動,使這個國度實現。祂醫治了一位被人排斥的痲瘋病人(太8:1-4),祂同情一位羅馬佔領軍的一位官員(太8:5-20),祂釋放了一位籠罩在苦難風暴下的被鬼附者(太8:28-9:1)。在上述所有案例中,耶穌的憐憫使祂採取行動,恢復了上帝的創造。祂的追隨者也可以用同樣實際的方式來表達同情。

在耶穌表明這國度已經到來時,祂稱那些跟隨祂的人是“做工的人”(太9:37-38)。神讓我們中有些人從事身體和情感方面的醫治,類似於耶穌在這幾章中所作的工作。其他人則被帶領去做不同的職業,如提供食物、水、住房、交通、教育、健康照護、司法、安保,或建立良好的政府,類似於耶穌三十歲之前做木工的工作。即使耶穌花那麼多的時間醫治人,令人驚訝的是,大多數的人還是認爲祂是一名傳道者,而不是一名醫生。還有一些人被帶領去用藝術、企業家精神、設計、時尚、研發來表達自己的創意,因爲我們是按照那位創造萬有之神的形象被造的(創世記1)。這幾章的重點在於,對於耶穌來說,祂所宣告的上帝的國度,在世俗與神聖上、靈性與身體間並無分隔。

勞力的人理當獲得飽足(馬太福音10)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10章中,耶穌差派祂的門徒出去宣講即將到來的國度,並藉由憐憫和同情,施行大能的神蹟,彰顯這個國度。祂指示他們不要預備自己的需用(太10:9-10),而要仰賴他人的慷慨。祂很明確地表示,福音不應是一件商品:“你們白白地得來,也要白白地捨去”(太10:8)。

這裏對我們的教訓是,賺錢以及爲財務思考並不是壞事;事實上,上帝正是通過我們的勞動來供應我們,因爲“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太10:10)。然而,這項警告是防止我們讓收入成爲工作的焦點。作爲這新國度之主底下的工人,我們的焦點應放在工作的價值上,而不是薪資上。耶穌在這裏的指示,是爲了將上帝放在我們心中的首位(參看雅各書4:13-16)。無論是誰在我們的薪水支票上簽名,最終都是上帝同意支付了這一切。

我的軛是輕省的(馬太福音11:28-30)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當我們瀏覽馬太福音的時候,會看到反對耶穌的勢力——反對祂的信息和行動的力量——在漸漸增加。這種力量在馬太福音12:14達到高潮,宗教領袖們決定阻止祂,即使殺了祂也在所不惜。這預示了整個故事的走向,也設定了故事的結局:耶穌將在耶路撒冷被釘十字架。儘管耶穌知道將來之事,卻仍然告訴祂的追隨者: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爲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

如果我們在工作時與祂同軛,我們就會找到成就感,並經歷到與上帝、與人的良好關係。[1] 當上帝在伊甸園將工作賜給亞當時,在上帝的權柄下,工作很容易,負擔也輕。當人類夫妻背叛自己的創造者,工作就變成了艱難的苦役,必須對抗荊棘和蒺藜(創世記3)。耶穌邀請我們與祂同軛,祂應許說,我們的靈魂可以得安息。(欲瞭解更多關於與基督同軛工作,見www.theologyofwork.org/zh-hant:“哥林多後書與工作” 標題下的“哥林多後書6:14-18 ”小節。)

這一段落的應用,點擊這裡,見Country Supply Study Guide中的“隨著成長改變戰術”一文。

Frederick Dale Bruner, Matthew: A Commentary. Volume 1: The Christbook, Matthew 1-12, Revised & enlarged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07), 537-540.

在安息日工作(馬太福音12:1-8)

回到目錄

有計劃地要求休息

更多閱讀,請參考兩位哈佛商學院教授在波斯頓諮詢集團的最新研究。 這項報告顯示,那種認爲每個人都必須隨時在崗的假設已經被很多人挑戰。現在,個人不僅可以休息,而且休息實際上讓他們的工作更高效。(《哈佛商業評論》可能在網站上顯示廣告,或要求註冊才能閱讀這篇文章。)Mark Roberts在他關於領袖生命的靈修書籍"Won't Keeping the Sabbath Make Me Less Productive"中也討論了這個話題。

耶穌和祂的反對者之間主要的衝突領域之一,就是守安息日。在這段話中,耶穌被宗教領袖批評,因爲祂允許自己的追隨者在安息日掐麥穗吃。法利賽人認爲這是一項工作,在安息日是禁止的,但耶穌同時反駁了他們的詮釋和動機。祂認爲,採摘剛好足夠食用的糧食來充飢,不算是不守安息日,因爲大衛王和聖殿中的祭司也曾這樣做,卻沒有引起上帝的斥責(太12:3-5)。再者,真正遵守摩西律法的動機應該是同情和憐憫(太12:6)。上帝喜愛憐憫(允許飢餓的人摘穀物吃),而非獻祭(守安息日),彌迦書6:6-8已經揭示了這一點。每個星期一天的休息乃是上帝的應許,意思是我們不用爲了維持生計而不停地工作。這不是爲了審判人在安息日緩解飢餓或需要而制定的律法。

www.theologyofwork.org/zh-hant/cn網站上,馬可福音與工作一文中,"馬可福音1:21-45"以及 "馬可福音2:23-3:6"兩節,以及路加福音與工作一文中"路加福音6:1-113:10-17"一節,連同專文休息與工作,以及如何將猶太人安息日的律法應用在基督徒的生活中。

天國的比喻(馬太福音13)

回到目錄

從13章開始,因爲眾人的反對,耶穌的教導風格產生了變化。祂不再明確地宣講天國,而是開始用比喻說話。這些比喻對信徒有意義,但是不信者卻無法理解。這些簡短的故事大多數與工人有關:一個撒種者耕種一塊土地(太13:3-9);一個女人使用酵母揉麪包(太13:33);一個尋寶者(太13:44);一個珍珠商人(太13:45-46);一些漁民(太13:47-50);一位家主(太13:52)。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這些故事並不是在描繪這些工作。耶穌並沒有告訴我們該如何正確地播種到田裏、如何烤麪包,或是如何投資商品。相反,耶穌利用這些物質對象和人的勞動,作爲故事的元素,讓我們能認識上帝的國度。我們的工作可以有意義,甚至可以表現永恆的事實。這就提醒了我們,我們和周圍的世界都是從上帝的創造中衍生出來的,並且一直都是上帝國度的一部分。

納稅 (馬太福音17:24-27;22:15-22)

回到目錄

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必須同時向自己的聖殿和羅馬異教徒政府繳稅。馬太記錄了兩個獨立的事件,描繪了耶穌對繳稅的觀點。第一件事記錄在馬太福音17:24-27,收丁稅的稅吏問彼得,耶穌是否納稅。耶穌知道了這次的談話,就問彼得:“西門,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誰徵收關稅、丁稅?是向自己的兒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回答說:“是向外人。”耶穌回答:“既然如此,兒子就可以免稅了。但恐怕觸犯他們,你且往海邊去釣魚,把先釣上來的魚拿起來,開了牠的口,必得一塊錢,可以拿去給他們,作你我的稅銀。”

第二起事件與羅馬的稅收有關,記錄在馬太福音22:15-22裏。法利賽人和希律黨徒想要陷害耶穌,於是問他,“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耶穌知道他們心中的邪惡,尖利地反問他們說:“假冒爲善的人哪,爲甚麼試探我?拿一個上稅的錢給我看!” 他們就拿一個銀錢來給他。耶穌說:“這像和這號是誰的?”他們說:“是該撒的。”於是,耶穌這樣結束了對話:“這樣,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

我們真正的公民身份是在上帝的國度中,我們也爲了上帝的計劃而獻上一切資源。但是我們也給這世上的權力所應得的。納稅是我們作爲公民或居民,在任何文明社會中享受服務的基本義務之一。這些服務包括:緊急事件處理者的工作(警察、消防隊員、醫療人員等),以及各地的社會網絡,爲要確保司法公正,或幫助窮人、老年人、和有需要的人等等。羅馬帝國主要不是爲了老百姓的利益服務,但即使如此,它也提供了道路、用水、治安,有時也救濟窮人。對於政府應該提供的服務類型或程度,我們可能並不完全贊成,但是我們知道,爲了提供人身保護,爲了幫助那些無法幫助自己的人,稅收是必不可少的。

儘管並不是所有的政府活動都在事奉上帝的旨意,耶穌卻沒有呼召我們公然藐視我們所居住國家的稅收規定(羅13:1-10;帖前4:11-12)。實際上,耶穌教導說,不必將抵制納稅當作一個原則問題。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應該“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12:18;來12:14;參見彼前2:12),同時,像光照在黑暗裏一樣生活(太5:13-16;腓2:15)。若我們工作賺錢,卻拒絕納稅,因此羞辱了上帝的國度,就既不能帶來平安,也不令人喜愛。

這一點可以直接應用在工作上。除了繳稅之外,工作場所應受到政府法律和機構的約束。一些國家政府的法律和做法有可能違反基督教的宗旨和道德,第一世紀的羅馬帝國就是如此。政府或政府僱員有可能索賄,強制實施不道德的規章制度,使人民屈從於苦難和不公義,並使用稅收行悖逆神旨意之事。但論到稅收,耶穌並沒有要求我們去抵制每一項這樣的濫用。我們就像在敵方領土上的間諜或游擊隊。我們不應爲了竭力攻打敵國的每一個據點而陷入困境。相反,我們必須採取戰略行動,總是要問自己,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在地上建立上帝的國度。當然,我們絕不能爲了自己的利益參與到濫權敗壞的行動中。(這個主題也在www.theologyofwork.org/zh-hant網站,“路加福音與工作”:“路加福音 19:1-10; 20:20-26”中討論。)

新國度中的生活(馬太福音18-25)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馬太福音第18章到第25章當中,耶穌給了我們在上帝國度中生活的具體情形。在許多的情況下,這些討論都特別適用於工作。

衝突的解決(馬太福音18:15-35)

回到目錄

所有的工作場所都會發生衝突。在這段經文中,耶穌示範瞭如何處理錯待我們的人的模式。祂並沒有說“報復!”或“反擊!”相反,祂勾畫出一個和解的過程,以尋求一對一的和解作爲開始。溫柔的福意味着你需要放下自我辯白,以便能以尊敬和真實的態度向傷害過你的人表達自己的看法,並開放地瞭解他們的觀點(太18:15)。這並不意味着要讓自己屈從於進一步的虐待,而是開放自己,知道自己的看法可能並非世上唯一的看法。但是,假如這樣也不能解決衝突呢?退而求其次的第二步,是請一位認識你們兩人的人和你一起去,再次與製造傷痛的人討論這個問題。如果衝突仍無法解決,那麼將此事報告領導者(馬太福音18:16專門討論教會裏的衝突,因此需要報告教會),以得到公正的裁決。如果該裁決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就應當將不遵守裁決的冒犯者從社羣中趕出去(太18:17)。

雖然耶穌討論的是與“教會其他成員”(太18:15)之間的衝突,但祂的方法很了不起,乃是目前職場公認的最佳實踐的先驅。即使在最好的工作場所中,也會出現衝突。當衝突出現時,唯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衝突的雙方直接交換意見,而不是向別人抱怨。不要在一羣人面前談論個人的衝突,而是要與對方私下解決。在這電子通訊的時代,耶穌的方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現在只需在“抄送”欄填上一兩個名字,或是單擊“回覆所有人”的按鈕,便能使一個單純的意見不合,變成整個辦公室的結仇。即使這兩個人私下用電子郵件交流,但是因爲使用了電子郵件之類不具人性的媒介,誤解的可能性將成倍增加。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字面的意思來接受耶穌的忠告:“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太18:15)。

指出錯誤是一條雙行道。我們也需要敞開自己,聽取別人指出我們的錯誤。因此,聆聽——在這三節經文中,耶穌三次提到聆聽——是關鍵的因素。現代衝突解決的模式,甚至在雙方保留不同的意見時,也提倡彼此傾聽。通常,專注的傾聽會得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如果還是沒有成果,那麼就邀請其他具有適當技能和權力的人介入一起討論。

有錢的少年官(馬太福音19:16-30)

回到目錄

关于金钱的问题,在前面马太福音第6章讨论过,如今在这个被耶稣吸引的富有年轻人的故事中再次出现。这位年轻人问耶稣:“我该做甚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稣告诉他要遵守十诫,他回答说,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遵守十诫了。在马太的叙事中有一个独特的元素,这年轻人接着问耶稣说:“还缺少甚么呢?”这个问题显出他敏锐的洞察力。我们可能做到了每一件看来正确的事,但还是知道我们里面缺少一些东西。耶稣回答说:“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太19:21)。

我们从四福音书知道,耶稣并没有叫所有的听众都放弃自己的财产。不是所有的人都像这个年轻人一样,因自己的财产而背负重担。耶稣激进地挑战此人,因为他强烈地依恋财富(太19:22)。上帝完全知道我们的心,也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来事奉祂。

我们的财宝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任务、我们的表现和技能,还是我们的退休基金吗?这些事物本身都是很好的(是上帝的礼物)。但它们都是次要的,首先要先求祂的国(太6:33),以及与上帝、与人的正确(义)的关系。我们要张开手掌来持有财富、把握工作,以免像这位富有的年轻人,最终伤心地转身离开上帝。(这个故事在www.theologyofwork.org网站上,“马可福音 10:17-31 ”和“ 路加福音 18:18-30 ”中有更深入的讨论。)

葡萄園中的工人(馬太福音20:1-16)

回到目錄

這個比喻只出現在馬太福音中。一個葡萄園的主人在一天不同的時間內僱用短工。那些在早上六點鐘就被僱用的人投入了一整天的工作。那些在下午五點鐘才被僱用的人僅投入一個小時的工作。但主人支付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天的工資(一錢銀子)。而且他讓每個人都知道,儘管他們工作的時數不同,但每個人的工資是一樣的。毫不奇怪,那些先被僱用的人抱怨說,他們的工作時間較長,卻沒有比那些較晚開工的人掙更多的錢。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說,“朋友,我不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爲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太20:13,15-16) 。

與撒種的比喻不同(太13:3-9、18-23),耶穌並沒有給我們一個明確的解釋。因此,學者們提出了許多解釋。因爲這個故事中的人物是勞動者和管理者,有的人就認爲這故事與工作有關。若是如此,那麼這個故事似乎是說:“不要和別人比較工資”,或是“如果在類似的職位中,別人多拿少做,不要感到不滿”。對工人來說,也許這是不錯的做法。如果你賺得了一份體面的工資,何必因爲別人有更好的薪水而讓自己痛苦呢?但是這種解釋也可以被用來爲不公平或虐待勞工的作法辯解。一些工人可能會因爲種族、性別或移民身份歧視的原因,而領到較低的工資。耶穌真的是說,當與其他工人相比受到不公平對待時,我們應該知足嗎?

此外,無論工人的工作量有多少,仍支付給人一樣的薪資,這是一種有問題的商業行爲。那樣做豈不是給人強烈的誘因,使得所有的工人都會在隔天的下午五點鐘才露面?還有,關於公開每個人的工資這件事呢?這樣做確實能減少私議的範圍。不過,強迫那些工作時間較長的人,看着那些工作僅一小時的人也拿相同的工資,這真的是一個好主意嗎?這似乎是刻意策劃,要導致勞資糾紛的做法。若按照字面來看這個比喻,對於沒有績效者也支付一樣薪水,似乎不是企業成功的祕訣。難道耶穌真的是在提倡這種付工資的作法?

也許,這個比喻並不是真的在討論工作問題。這比喻的上下文是耶穌針對“誰屬於上帝的國度”,給出了一些令人吃驚的例子:例如,兒童(太19:14),他們在法律上甚至還不能爲自己負責。祂很明確地表示,神的國不屬於富人,或者說至少不會有很多富人進入其中(太19:23-26)。神的國乃是屬於那些跟隨祂的人,特別是那些因此而遭受損失的人。“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太19:30)。現在這個比喻之後,耶穌緊接着用了同樣的話結尾:“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太20:16)。這表明,這個故事是神國屬於哪些人之討論的延續。上帝的國並不是靠着我們的工作或行爲進入的,而是因爲上帝的慷慨。

當我們理解到這個比喻是關於上帝在天國中的慷慨之後,我們仍然會問,如何可以將其應用到工作上。如果你得到合理的薪酬,那麼完全可以接受建議,以自己所得爲滿足。如果另一名工人得到意外的好處,爲他高興而不是抱怨,豈非更爲優雅的表現嗎?

Toro公司的公平工資

Ken Melrose描述了Toro公司裏,公平工資的重要性:​

1981年,我被任命爲執行總裁時,Toro正在破產的邊緣。我覺得神呼召我,要在僕人式領袖的原則上構建公司的文化。對我來說,那些記錄在“職級和檔案”中的員工,乃是組織真正的力量所在,乃是一件顯然的事情。
我們小心地避免組織中的工資差異變得過大,引起眾人的不滿。我們特別注意期權所造成的那種“擁有和一無所有”的感受,也特別注意那些處於工資鏈底端的僱員。我們希望提倡的理念是,所有人都屬於一個大的團隊,每個人對公司的成功都極爲重要。爲了推動這種理念,我們象徵性地給了每位員工一股Toro股份,然後創建了一個401K年金賬戶,每年用公司的股票獎勵所有員工。儘管高管們比初級員工分得的股份多一些,但是事實上我們所有人都成了“業主”……​[1]

繼續閱讀,請點擊這裡。之後你可以回到本文。​ (譯者註:只有英文)

但是,這個比喻還有更廣泛的應用。這比喻中的主人支付了所有的工人足以養家的工資 。[1] 耶穌時代的社會狀況是,因爲他們無法支付繳納羅馬帝國的稅款而背上債務,許多小農被迫離開他們的土地。這違背了上帝給以色列的命令——不能將土地從耕種它的人身邊奪走(利25:8-13),但是當然羅馬人並不關心這一點。因此,一大堆失業的男人每天早上聚在一處,希望當天能被僱用。他們是當時流離失所、失業或就業不足的工人。那些在下午五點鐘還在等待的人,已經沒有什麼機會可以賺得足夠的收入,來爲他們的家庭購買一天所需的食物。然而,葡萄園的主人還支付了他們一天的工資。

如果葡萄園的主人代表上帝,這就是一個強有力的信息,表明在上帝的國度裏,流離失所者和失業的工人都能找到工作,好讓他們和那些倚靠他們的人的需求都得到滿足。我們已經看到耶穌說:“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太10:10)。這並不一定意味着地上的僱主有責任滿足員工的一切需要。地上的僱主不是上帝。反過來說,這個比喻對於每個正在努力尋找合適就業機會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充滿盼望的信息。在上帝的國度裏,我們全都能找到供應我們需要的工作。這個比喻對於那些有機會塑造今日社會之工作結構的人來說,是一個挑戰。基督徒現在當如何行事,從這個層面推進上帝的國度呢?

A denarius was the standard one-day wage in first-century Palestine.

僕人式領袖(馬太福音20:20-28)

回到目錄

儘管前述的比喻談到上帝的恩典和慷慨,儘管耶穌的門徒聽到耶穌兩次說,“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他們仍然錯過了重點。雅各和約翰的母親,要求耶穌賜給她兩個兒子將來的國裏最顯赫的位置。這兩個人當時都站在那裏,於是耶穌轉向他們,問道:“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嗎?”他們回答:“我們能。”其他的十位門徒聽到這一點,就十分惱怒。耶穌藉這個機會,挑戰了他們關於顯要卓越的認知。

“耶穌叫了他們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爲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爲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爲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5-28)

真正的領導力體現在服侍他人上。其形式,根據不同的工作場所和情況而異。這並不意味着身爲總裁的人必須每個月輪流掃地或打掃廁所一次,也沒有任何人可用幫助別人爲藉口,不去做好自己份內工作。它的意義在於,我們做一切工作的目的,都是要服務我們的客戶、同事、股東和其他受我們工作影響的人。Max De Pree 長時間在Herman Miller公司擔任總裁,他也是入選財富名人堂(Fortune Hall of Fame)的一員。他在《領導是一門藝術》(Leadership Is an Art)一書中寫道:“一個領導者的首要責任是確定現實的狀況。最後的責任是說謝謝。在這兩者之間,領導者必須成爲一個僕人和一名債務人。簡而言之,這就是領導的藝術。”​[1]

僕人是知道自己靈性貧乏的人(太5:3),並且在上帝的控制下行使權力(太5:5),以保持正确的人际关系。仆人领导者为人正直诚信(太5:8),会为自己的错误道歉(太5:4),在別人失敗時顯出憐恤(太5:7),盡可能使人和睦(太5:9),並在事奉上帝時忍受過分的批評(太5:10),保持誠實(太5:8)。耶穌用自己的行為為我們設立了模範(太20:28)。我們要遵循祂的榜樣,以證明自己是基督的跟隨者。

Max DePree, Leadership is an Art (New York: Doubleday, 1989), 9.

兩個兒子的比喻(馬太福音21:28-32)

回到目錄

兩個兒子的比喻(太21:28-32)講的是兩個兄弟的父親要他們去葡萄園裏工作。有一個告訴他的父親說,他會去,但是他沒這麼做,另外一個告訴他的父親,他不會去,但最終,他在葡萄的藤蔓中間工作了一整天。然後,耶穌問了這一個問題:“這兩個兒子是哪一個遵行父命呢?”答案很明確:實際去工作的那個,雖然最初他拒絕這樣做。這個比喻延續了馬太福音前面的故事,討論究竟誰才真正屬於上帝的國度。耶穌告訴聽眾中的宗教領袖說:“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上帝的國”(太21:31)。[1] 看起來最不敬虔的羣眾將在那些宗教領袖前面進入上帝的國度,因爲他們最終遵行了上帝的旨意。

這個故事提醒了我們,在工作中,行動比言語更響亮。許多組織都有使命宣言,宣稱他們的首要目標是服務客戶,產品的質量,對人誠信,以員工爲本等等。然而,許多這樣的組織在服務、產品、誠信和員工關係方面的質量卻很差。個人也一樣,可能只是吹噓自己的計劃,卻完全不去實現。掉入這個陷阱的組織和個人,可能都有着很好的意願,一點沒有意識到自己言不符實。工作場所既需要能夠實現使命和目標的有效系統,也需要公正的監控系統,以提供不誇飾的反饋。

Jesus illustrates this in 21:32: The religious leaders had listened to John the Baptist but scorned him; tax collectors listened to him, believed, repented and were baptized. But the religious leaders refused to hear the prophet’s message or to repent, excluding themselves from God’s kingdom.

佃農的比喻(馬太福音21:33-41)

回到目錄

這個比喻之後緊接着兇惡園戶的比喻(太21:33-41),場景是一個工作場所,即葡萄園。然而耶穌明確地指出,祂並不是在談論葡萄園的經營,而是在談論猶太宗教當局對祂的拒絕,並最終唆使人將他殺害(太21:45)。若要將這個比喻應用到今天的工作場所,關鍵是第43節:“上帝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我們在工作中各有職責。如果我們拒絕負責,不順服神,我們的工作方式就與上帝的國度相悖。在每一項工作中,我們最終的績效考覈都來自於上帝。

向上和向下服務(馬太福音24:45-51)

回到目錄

這個比喻談到一位總管一家事務的奴僕。他的責任包括在適當的時候給其他奴僕發放食物津貼。耶穌說:“主人來到,看見他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太24:46)。僕人將得到晉升,並被賦予更多的責任。另一方面,耶穌評論說:

“倘若那惡僕心裏說:‘我的主人必來得遲’,就動手打他的同伴,又和酒醉的人一同吃喝。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辰,那僕人的主人要來,重重地處治他,定他和假冒爲善的人同罪;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太24:48-51)

在現代的職場環境中,這位奴隸就相當於一位經理,他需要對業主負責任,同時也要管理其他工人。只有當工人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業主的利益才能得到滿足。經理需要向權柄在他之上與之下的雙方負責。耶穌說,僕人式領導的職責,就是照顧在他之下的人的需要,也顧及在他之上的人。他不能虐待那些在他權柄之下的人,卻藉口是爲了上司的利益。祂用戲劇性的方式描述了對只關心自己利益的工人所給予的重重懲罰(太24:48-51)。

才幹的比喻(馬太福音25:14-30)

回到目錄

耶穌關於工作最重要的比喻之一,是關於投資的比喻(太25:14-30)。一個有錢人分派他的僕人管理他的財富,很像今天的投資者在市場裏所做的。他給了第一個僕人五千銀子(這是一大筆錢)[1] ,兩千銀子給第二個僕人,一千銀子給第三個僕人。其中兩個僕人藉由基金交易賺回了百分之百的收益,但是第三個僕人將銀子藏在地底下,一無所獲。財主返家後,獎勵了兩位賺錢的僕人,卻嚴厲地懲罰了那個什麼也沒做的僕人。

這個比喻的意義遠遠超出了金融投資。上帝已經賜給了每個人各種各樣的恩賜,祂希望我們運用這些恩賜來事奉祂。若僅僅將那些恩賜擺上壁櫥架蒙塵,是不能被接受的。就像這三個僕人,我們擁有的恩賜各不相同。上帝希望從我們身上得到的報酬,與我們得到的恩賜相稱。那個收到一千銀子的僕人並不是因爲沒有賺到五千銀子受責;他被譴責,是因爲他沒有用自己的恩賜做任何事情。我們從上帝那裏收到的恩賜和禮物,包括技能、能力、家族關係、社會地位、教育、經驗等等。這個比喻的重點是,我們必須要運用我們被賜予的一切,以完成上帝的旨意。發生在那個毫無產出的僕人身上的嚴重後果,遠遠超過平庸業績所觸發的結果,這是要告訴我們投資自己的生命,不要浪費。

然而,在此比喻中,用於投資的特殊才幹(talent)就是金錢,在當今大約可值一百萬美元。現代英語掩蓋了這一事實,因爲他連得(talent)這個詞主要被用來指稱技能或能力。但是,這個比喻與金錢有關。它指出,如果以敬虔的方式成就敬虔的目的,那麼投資而不是囤積, 就是一件敬虔的事情。最後,主人稱讚這兩個值得信賴的僕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太25:23)。從這句話我們看到,主人關心的是結果(“好”)、方法(“良善”),和動機(“忠心”)。

對於職場更直接的應用,是將資本投入有風險的投資,以追求回報。有時候,基督徒或認爲談論投資增長、生產和回報,對上帝來說是不聖潔的。但是,這個比喻推翻了這種概念。爲了上帝的國度,我們應該在工作中投資我們的技能和能力,也應投資我們可運用的財富和資源。這也包括生產所需的商品和服務。教導主日學的志願者在履行這個比喻。那些開始一個新事業、提供就業機會給別人的企業家,發起艾滋病宣傳運動的衛生服務管理人員,開發創新過程的機器操作員也是如此。

上帝並沒有賦予人相同的或完全相等的恩賜。如果你盡所能地運用上帝賞賜給你的恩賜,你會聽到祂說“幹得好”。不僅恩賜如此,人也具有平等的價值。同時,在這個比喻的結尾處,有十萬銀子的人得到了第三個僕人身上拿走的銀子。平等的價值並不一定意味着平等的報酬。有些職位需要更多的技能或能力,因此應該得到相應的報酬。那兩個做得很好的僕人得到了不同金額的獎勵。但是他們都獲得了相同的讚詞。這暗示說,若我們運用所得的一切才幹,爲了上帝的榮耀而盡力的時候,就跟上帝其他忠心的、值得信賴的僕人站在了同等的平臺上。

一個非常相似的十錠銀子的比喻,見www.theologyofwork.org網站“路加福音與工作”標題下的“路加福音 19:11-27”。

更多關於恩賜和呼召的討論,見"从圣经的角度看召命"一文。更多關於利用恩賜服侍社會的討論,見 "有恩賜的社區(林前 12:1-14:40)

According to NRSV footnote f, “a talent was worth more than 15 years’ wages of a laborer,” in other words, about $US 1 million in today’s currency. The Greek word talanton was first used for a unit of weight (probably about 30-40 kg.), then later for a unit of money equivalent to the same weight of gold, silver (probably what is meant here), or copper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 33b, Matthew 14-15). The present-day use of the English word “talent” to indicate an ability or gift is derived from this parable, (Archaeological Study Bible, 1608.)

綿羊和山羊(馬太福音25:31-46)

回到目錄

耶穌在本節最後的教導中,檢視了我們該如何對待那些有需要的人。在這段記載中,當耶穌帶着祂的榮耀回來時,祂會坐在祂的寶座上,並且會將人分開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太25:32)。分隔的標準取決於我們如何對待有需要的人。耶穌對綿羊說:

“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爲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爲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太25:34-36)。

這些都是有需要的人,就是“綿羊”去事奉的人,因爲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耶穌對山羊說:

“離開我!… …因爲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裏,你們不來看顧我。’… …這些事你們既不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太25:41-43,45)

不管是個人或團體,我們的呼召都是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我們“的性命卻在耶和華-你的上帝那裏蒙保護,如包裹寶器一樣”(撒上25:29),因此我們不能忽視人類的困境,例如遭受飢餓、乾渴、赤身露體、無家可歸、疾病,或監禁。我們爲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那些依賴我們之人的需要而工作;但是我們也爲了能幫助需要的人而工作(來13:1-3)。我們也許從未缺少過基本生活用品,但世上有人卻極度貧乏。我們應當與其他人一道想法幫助他們。如果我們認真對待耶穌的話,也許會意識到,世上有更多的人依靠我們的慈善而活着。

耶穌並沒有確切地說到,這些綿羊究竟如何事奉有需要的人。也許他們通過各種禮物和慈善工作來服侍。但是,也許有一些服侍是藉由種植、預備食物和飲水;幫助新同事加速完成工作;設計、製造,並銷售服裝等日常工作來完成的。所有合法的工作都是在服務需要其產品和服務的人,我們做工的同時,就是在事奉耶穌。

最後的晚餐(馬太福音26:17-30)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當猶大(十二門徒之一)去找宗教領袖,提議要將祂交出來給聖殿士兵的時候,殺害耶穌的計謀更進了一步。當各種事件快速地朝向十字架的受難發展時,耶穌與祂的門徒分享了最後一餐。在餐桌上,耶穌選擇了人造的物品——麪包和酒——來代表祂自己和祂即將遭受的犧牲。祂拿起一片面包,說:“這是我的身體”(太26:26);然後祂拿起酒袋,說:“這是我的血”(太26:28)。上帝的兒子,不是任何人所造,甚至也不是天父所造。用尼西亞信經的話說,他是“被生的,但不是被造的。”然而祂選擇像麪包和葡萄酒這樣常見的、有形體的、由人制作出來的東西,來說明祂的犧牲。正如艾倫.理查德森(Alan Richardson)所言:

“如果沒有農民的辛勞和技能,沒有面包師傅和運輸工人的勞力,沒有銀行、辦公室、商店和經銷商——實際上,若沒有了在礦山、船廠和鋼鐵廠裏辛勞的工人——今天早晨這片面包就不會出現在祭壇上。事實上,整個世界人類的工作都參與制造了我們現在所獻上這餅和酒……這就是通過臉上的汗水所得來的麪包,與那無法用金錢購買的、無價的生命糧之間所存在的奇怪而牢不可破的聯繫 。[1] 

整個社會都參與了。

我們不能假裝知道爲什麼耶穌選擇人類勞動的有形產品來代表祂自己,而不是用自然的物品、抽象的概念、或祂自己設計的形像。但事實如此,祂的確尊榮了這些來自工作的產品,用來代表自己無限的尊榮。當我們想到在祂復活時,祂也擁有身體時(太28:9,13),無法想象有人會說上帝的國度是一個屬靈世界,與祂所創造的物質現實隔離。神創造了我們之後(創2:7;John 1),選擇了經過我們手工所做的物品來代表自己。這是一件幾乎超乎理解的恩典。

Alan Richardson, The Biblical Doctrine of Work, Ecumenical Bible Studies No. 1 (London: SCM Press for the Study Department of the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1952, reprinted 1954), 70.

基督的死亡和復活(馬太福音27-28)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馬太比其他任何福音書的作者都更強調耶穌基督那驚天動地的死亡和復活所帶出的涵意,並將我們帶回到這天上地下國度的中心意象上。天空變黑、大地震動,以及死人的復活(太27:45-54),對猶太人來說都是明顯的跡象,意思是現今的世代結束了,而來世已經開始。然而,生活和工作似乎還是繼續着,一如往常;生意也照常進行着。各各他山丘上的十字架真的帶來了什麼改變?

馬太福音的答案是一個響亮的“是”。耶穌被釘十字架,對於建立在人類力量與智慧的自負世界體系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祂的復活,標誌着上帝確然地進入了世界。上帝國度的統治尚未遍及全地,但基督掌管所有跟隨祂的人。

去使萬民作門徒(馬太福音28:16-20)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耶穌在地上的事工馬上就要結束了。馬太福音28:16-20講述祂差派那些跟隨祂的人:

“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他們見了耶穌就拜他,然而還有人疑惑。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這段話經常被人稱爲“大使命”,而基督徒的關注點往往在其傳福音的含義上。但是大使命實際上是要“使人成爲門徒”,而不僅僅是去“贏得改皈依者”。正如我們在這整篇文章中一直看到的,工作是成爲門徒的一項基本要素。在基督主權的脈絡下了解我們的工作,這也是完成大使命的一部分。

我們已經聽到前進的命令。我們必須將這個好消息帶給萬民,爲那些相信福音的人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28:20)。當我們回顧馬太福音全部二十八章的內容,我們看到許多的命令都與工作場所有關。這些教導都是給我們和以後的人的。

馬太福音的結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上帝關心我們的工作,聖經中也有很多討論。正如一開頭所說,馬太福音從很多方面談到了工作的神學和實踐:領導力和權柄、權力和影響力、商業實務、真理和欺騙、工人待遇、衝突解決、財富和生活必需品、職場人際關係、投資和儲蓄,休息,以及在世俗工作時如何活在上帝的國度中。

基督徒通常假定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被分裂成兩個領域--世俗的與神聖的領域。我們的工作可能僅僅是謀生的方式,一種沒有敬虔意義的世俗活動。上教堂和個人獻身被認爲是生活中唯一神聖的元素。若誤讀馬太福音,就有可能支持這種分裂理論。地上的國度可以代表生活中的物質和世俗部分;而天國,則代表神聖和天上超凡的部分。但馬太福音的正確解讀是,每個國度都包含生活的一切方面。上帝的國度具有物質和屬靈兩個層面,而墮落的地上國度也是如此。基督徒的方式應該是將我們的整個生命,包括我們的工作生活,都用來事奉上帝的國度;甚至是現在,基督都已將上帝的國度帶到地上了。

耶穌呼召祂的跟隨者在墮落的世界中生活和工作的同時,堅守上帝的旨意、美德與法則。對於每位基督徒而言,神聖與世俗的層面無法分開:“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太6:24)。在這個由上帝創造和維持的宇宙中,沒有任何“世俗”的空間可以不受祂的影響、祂的控制,或是能超越祂所宣告的主權的。

雖然黑暗的國度仍然存在,上帝的國度已經近了。這世上的人和系統往往無法反映出上帝的道。那些被基督呼召的人必須學會如何忠心地事奉上帝的國度,同時也要學習生存在各種反對上帝之道的、非常真實的權勢當中。基督徒的世界觀不是逃脫或漠視這個世界的世界觀。基督徒應該超越所有的人,致力於在生活的每一個領域中創造出能反映上帝國度的架構--包括工作場所在內。我們要在工作場所中成爲實踐上帝國度的模範,特別是要將我們自己的權力和財富交給上帝,倚靠祂的力量和供應。這就是活出(不只是說出)主禱文這典型禱詞的意思:“願禰的國降臨,願禰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馬太福音中的關鍵經節和主題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經文

主題

馬太福音 4:18-22        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 19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20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 21從那裡往前走,又看見弟兄二人,就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他兄弟約翰,同他們的父親西庇太在船上補網,耶穌就招呼他們, 22他們立刻捨了船,別了父親,跟從了耶穌。 

耶穌對我們的呼召是激進的,要求生命的改變,但並不一定意味着我們要離開自己的工作和崗位。

馬太福音5:1-16       1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 2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 

3“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4“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5“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6“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7“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

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

10“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11“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 12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13“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

14“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 15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檯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16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這些祝福刻畫了每一位屬於天國的基督徒應有的特徵,包括在工作場合應當體現的品格。這樣做的人有時會遭受逼迫,但是卻成為黑暗中的光,信實地見證基督。

马太福音 5:33-37      “你们又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背誓,所起的誓总要向主谨守。’34 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 神的座位;35 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他的脚凳;也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36 又不可指着你的头起誓,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变白了。37 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或作“就是从恶里出来的”)。”

基督徒應當言行一致。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工作中,基督徒都應當表現出這一美德。

马太福音 6:19-34      “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 20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 21因為你的心在那裡,你的財寶也在哪裡。
22 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 23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裡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24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財利。

25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麼?身體不勝於衣裳麼? 26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 27 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 28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他也不勞苦,也不紡線。 29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30 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神還給他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 31所以,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 32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 33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34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

基督徒寶貴將要到來的神國,勝於今世的金錢財富。在我們所有的工作中,我們必須將保守將要到來的神國和神的道,當作我們行事的中心動機。

馬太福音 8:18-22     耶穌見許多人圍著他,就吩咐渡到那邊去。 19 有一個文士來,對他說:“夫子,你無論往那裡去,我要跟從你。”20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21又有一個門徒對耶穌說:“主阿,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 22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跟從我罷!”

馬太福音9:9 耶穌從那裡往前走,看見一個人名叫馬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

馬太福音 9:37-38     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 38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

有時,耶穌對門徒的呼召要求他們改變職業,與過去的生活一刀兩斷。

馬太福音 10:5-15     5 耶穌差這十二個人去,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6 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7 隨走隨傳,說'天國近了!'8 醫治病人,叫死人復活,叫長大麻風的潔淨,把鬼趕出去。你們白白地得來,也要白白地捨去。9 腰袋裡不要帶金銀銅錢;10 行路不要帶口袋;不要帶兩件褂子,也不要帶鞋和拐杖。因為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11 你們無論進哪一城,哪一村,要打聽那裡誰是好人,就住在他家,直住到走的時候。12 進他家裡去,要請他的安。13 那家若配得平安,你們所求的平安就必臨到那家;若不配得,你們所求的平安仍歸你們。14 凡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話的人,你們離開那家,或是那城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15 我實在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

基督徒要特別小心與金錢的關係,記住他/她在工作中所得的一切都是神的恩賜。

馬太福音 17:24-27   24 到了迦百農,有收丁稅的人來見彼得,說:“你們的先生不納丁稅(丁稅約有半塊錢)嗎?”25 彼得說:“納。”他進了屋子,耶穌先向他說:“西門,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誰徵收關稅、丁稅?是向自己的兒子呢?是向外人呢?”26 彼得說:“是向外人。”耶穌說:“既然如此,兒子就可以免稅了。27 但恐怕觸犯(“觸犯”原文作“絆倒”)他們,你且往海邊去釣魚,把先釣上來的魚拿起來,開了它的口,必得一塊錢,可以拿去給他們,作你我的稅銀。”

基督徒具有雙重國籍。我們只效忠於神,但是也必須做黑暗世界中的光,(盡可能)按照世界的規則來生活,在工作、金錢和納稅上,不觸犯這個世界。

馬太福音 19:16-30   有一個人來見耶穌,說:“夫子,我該做甚麼善事纔能得永生?”17耶穌對他說:“你為甚麼以善事問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18他說:“甚麼誡命?”耶穌說:“就是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19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20那少年人說:“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甚麼呢?”21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22那少年人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 

23耶穌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24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25門徒聽見這話,就希奇得很,說:“這樣誰能得救呢?”26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27彼得就對他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甚麼呢?”28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29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親、母親、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30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

今世的富足,實際上可能讓我們進入神的國變得更加困難。主要的問題在於我們最珍愛的是什麼,是我們的工作和財產,還是神的國和神國的君王。

馬太福音 20:1-16     “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僱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2和工人講定一天一錢銀子,就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 3約在巳初出去,看見市上還有閒站的人,4就對他們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 ’他們也進去了。 5約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這樣行。 6約在酉初出去,看見還有人站在那裡,就問他們說:‘你們為什麼整天在這裡閒站呢? ’7他們說:‘因為沒有人僱我們。 ’他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 ’8到了晚上,園主對管事的說:‘叫工人都來,給他們工錢,從後來的起,到先來的為止。 ’ 9約在酉初僱的人來了,各人得了一錢銀子。 10及至那先僱的來了,他們以為必要多得;誰知也是各得一錢。 11他們得了,就埋怨家主說:12‘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麼? ’13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說:‘朋友,我不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麼? 14拿你的走罷!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 15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麼?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麼? ’16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

這個比喻示範了基督徒在信心中謙卑仰望神恩典的美德——不計較神賜給他人的恩典,也不自高自滿。

馬太福音 20:20-28  那時,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她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他一件事。 21 耶穌說:“你要什麼呢?”她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里,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22 耶穌回答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什麼;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嗎?”他們說:“我們能。”23 耶穌說:“我所喝的杯,你們必要喝;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我父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24 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他們弟兄二人。 25 耶穌叫了他們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26 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谁愿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27 谁愿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28 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真正的領袖不會自我誇張,他的偉大也不是來自世人的評判。真正的領袖服侍和照顧他人。

馬太福音 21:33-41   33 “你們再聽一個比喻:有個家主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裡面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 34 收果子的時候近了,就打發僕人到園戶那裡去收果子。 35 園戶拿住僕人,打了一個,殺了一個,用石頭打死一個。 36 主人又打發別的僕人去,比先前更多;園戶還是照樣待他們。 37 後來打發他的兒子到他們那裡去,意思說:‘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 ’38 不料,園戶看見他兒子,就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他,佔他的產業! ’39 他們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園外,殺了。 40 園主來的時候要怎樣處治這些園戶呢? ”41 他們說:“要下毒手除滅那些惡人,將葡萄園另租給那按著時候交果子的園戶。”

馬太福音 24:45-51   45 “誰是忠心有見識的僕人,為主人所派,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 46 主人來到,看見他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 47 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 48 倘若那惡僕心裡說:‘我的主人必來得遲’,49 就動手打他的同伴,又和酒醉的人一同吃喝。 50 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辰,那僕人的主人要來,51 重重地處治他(或作“把他腰斬了”),定他和假冒為善的人同罪;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馬太福音 25:1-13     1 “那時,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著燈出去迎接新郎。 2 其中有五個是愚拙的,五個是聰明的。 3 愚拙的拿著燈,卻不預備油;4 聰明的拿著燈,又預備油在器皿裡。 5 新郎遲延的時候,她們都打盹,睡著了。 6 半夜有人喊著說:‘新郎來了,你們出來迎接他! ’7 那些童女就都起來收拾燈。 8 愚拙的對聰明的說:‘請分點油給我們,因為我們的燈要滅了。 ’9 聰明的回答說:‘恐怕不夠你我用的;不如你們自己到賣油的那裡去買吧。 ’10 她們去買的時候,新郎到了。那預備好了的,同他進去坐席,門就關了。 11 其餘的童女隨後也來了,說:‘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門! ’12 他卻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 ’13 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

馬太福音 25:14-30   14 “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15 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 16 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 17 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 18 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 19 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 20 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 ’21 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22 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 ’23 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24 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25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裡。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裡。 '26 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27 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 28 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 29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30 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在我們生活的每個方面,包括在我們的工作中,忠誠可靠應當是我們的標誌性品格。這意味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應當反映出我們的盼望在於神將來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