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與工作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羅馬書概覽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保羅的羅馬書,以透過基督的十架與復活來看神對人類之恩典作爲而著稱。「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羅1:16)。我們個人和整個世界都有極深的罪性,所以我們需要拯救,而羅馬書就是告訴我們神如何將我們拯救出來。

羅馬書神學很深,但是並不抽象。在羅馬書裏,神的拯救並不是一種邏輯講論的概念,而是呼召人付諸行動(羅6:22)。保羅談到神的拯救如何影響我們的智慧、誠信、關係、判斷、忍受挫折的能力、個性、道德判斷,這些都和我們的工作息息相關。基於人類關係的本質和成就工作的慾望,工作是神在我們的世界施行拯救的背景。

羅馬書寫於羅馬皇帝尼祿(Emperor Nero)統治時(公元54-68),暗示了當時在羅馬家庭教會周遭的黑暗、危險;這些教會由歸信基督的猶太人、外邦人組成。有一些猶太公會成員,在公元49年遭到革老丟皇帝(Emperor Claudius)驅逐,在那時纔剛迴歸,很可能已經失去了從前的財產和穩定的財務來源(徒18:2)。羅馬文化圈普遍的反猶太情結,當然也對基督教會造成壓力。在這封書信中,保羅深刻反思了神對猶太人、外邦人之信實,但並不是抽象默想神的作爲,而是對這種歷史情境和有關結果進行了熟練的神學反思。其結果是一套適用於作道德抉擇的實際方針,指引人在各種生活、工作場合中,過一種更有品質的生活。

羅馬書在基督教神學發展中,一直都非常重要。舉兩個例子來說: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教宗李奧十世(Pope Leo X)的嚴重分裂,就是因爲他不認同羅馬天主教對羅馬書的看法。另外,卡爾.巴特(Karl Barth)所寫的羅馬書釋義(Epistle to the Romans)一書,可能是二十世紀影響最大的神學著作。[1] 過去這25到30年來,出現的一個主要的、救恩和善功之間的神學爭議,就是和羅馬書以及保羅其它書信有關——人們通常稱之爲保羅新觀(New Perspective on Paul)。很多羅馬書的註釋書,都花了不少篇幅探討這個議題。我們會特別注意這封書信對工作神學的貢獻。當然,在將這封信用到工作上之前,我們應該要先對保羅的基本觀點有些初步瞭解,所以我們會在必要的時候,提到一些基本的神學概念。

See, for example, Ian A. McFarland, Creation and Humanity: The Sources of Christian Theology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9), 138.

救恩的福音——保羅的呼召(羅馬書1:1-17)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保羅在羅馬書開頭,宣告了自己的呼召和神要他去做的工作:用話語和行動,宣告神的福音。那麼,神的福音是什麼?保羅說:「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因爲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羅1:16-17,NRSV)。對保羅來說,這福音不只是講一些話而已,這福音更是神拯救的大能。他強調救恩並不是只要賜給一小羣人,而是神定意要幫助這地上的每一個人,讓他們透過信心成爲神的子民。羅馬書就是特別要探討神的救恩。

救恩是什麼?救恩是神要讓人類與神、與其他人有合宜關係的工作。我們很快將會看到,神的拯救是將我們從與神、與人的破碎關係中拯救出來——這種破裂的關係將罪和死亡的邪惡力量帶入了世界。因此,救恩首先要醫治破裂的關係,讓造物主與被造物、神與我們重歸於好。我們與神合而爲一,讓我們脫離罪、得到不受死亡挾制的嶄新生命。

基督徒有時會把保羅的救恩福音簡化成:「信耶穌,死後就可以上天堂。」在某個程度上來說,這是對的,但並不十分洽當。首先,這一段陳述只談到人與神之間的關係,而保羅一直都在探討人與人、還有人與神的其它創造物之間的關係。而且,保羅討論了許多關於信心、在基督裏的生活、神的國、在死亡前後生命的本質等問題,遠超過簡單一句話能包含的內容。

同樣,救恩不能約簡爲得救的那一刻。保羅在信中同時提到我們的「得救(were saved)」(羅8:24),和我們「將要得救(will be saved)」(例如:羅5:9)。 救恩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不是一次就成就的事件。隨着時間的流逝,神不斷與每個人跳着神的恩典與人的信心互動的舞曲。當然,在得救的歷程中,有個特別決定性的時刻。最關鍵的時刻,是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然後從死裏復活。保羅說:「我們……藉着上帝兒子的死,得與上帝和好」(羅5:10),「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裏復活的,也必……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羅8:11)。

我們也很可能把我們第一次決定相信基督的一刻,當成我們得救的關鍵時刻。但是,羅馬書沒有特別提到專屬個人得救的時刻,好像是救恩在以前某個時刻就已經臨到我們,而現在這救恩存在我們生命中,只等到基督再來。保羅只有在提到基督的死亡和復活時,也就是提到基督爲這個世界帶來救恩的那一刻,纔會使用過去時態。當他說到救恩要臨到每一個信徒時,保羅指的是救恩持續進行的過程,用的都是現在式或未來式。「人心裏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裏承認就可以得救」(羅10:10)。不是過去式的「相信了」和「承認了」,而是現在式的「相信」和「承認」。這一點直接引出將來時的宣告:「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10:13)。救恩並不是已經給了我們的什麼東西,而是神一直都在賜給我們的。

我們特別強調救恩是進行中的行動,因爲工作是我們在生命中,行動的主要情境。如果救恩只是過去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那麼我們在之後工作中做些什麼(或是生命的任何景況中),就沒有任何關係了。但是,如果救恩是在生命中持續不斷進行的,那麼救恩就會在我們的工作中生出果效來。再說得更清楚一點,既然救恩是破裂關係的重新和好,那麼我們在工作中(如同生命中其它景況)與神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這個受造世界的關係,會因爲救恩產生果效的緣故,越來越好。舉例來說,我們得救與否會在下面幾種情況中顯明出來:鼓起勇氣說出大家不敢承認的真相、有同情心的聆聽他人的觀點、幫助同事達成工作目標,或者產出可以幫助其他人的、更好的工作成果。

這意思是說我們需要工作、不斷工作,才能得救嗎?斷然不是!救恩臨到,主要是透過「上帝的恩典,與那因耶穌基督一人恩典中的賞賜」(羅5:15)。這完全只「本乎信」(羅4:16)。就像N.T.賴特(N.T. Wright)所說的:「無論我們用什麼語言、什麼術語來談這位獨一真神,祂在基督裏、藉着基督賜給祂子民的浩大恩福,永遠都是純粹的禮物。這絕對不是我們能憑己力贏得的。我們不能把神當做我們的債權人,我們一直都是屬於祂的。」[2] 我們並非因行爲而得救,而是因爲我們得救了,我們的工作才能爲神結果(羅7:4)。我們會在下面的羅馬書第3章裏的「審判(Judgement)、正義(Justice)、信心(Faith)」一節,繼續討論救恩是如何賜給我們的問題。

總而言之,保羅說,救恩是基督在這世上最終的工作,是信徒一直都要「竭力追求」的目標(腓3:12)。救恩對保羅和每一位信徒在工作、生活當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極重大的影響。

N. T. Wright, After You Believe: Why Christian Character Matters (New York: HarperOne, 2010), 69.

在生活與工作之中,我們需要救恩(羅馬書1:18-32)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羅馬書1:1-17裏,我們看到救恩是從與神和好開始。人類之所以與神隔絕,是因爲他們「不虔不義」(羅1:18)。「他們雖然知道上帝,卻不當作上帝榮耀他,也不感謝他」(羅1:21)。我們受造乃是爲了在伊甸園的萬物之中,與神親密同行(創1-2),但是,我們與神的關係有了裂痕,所以再也無法認識神。保羅說這種狀況叫做「邪僻的心」(羅1:28)。

失去與真神同在的心思意念,因此我們就想自己創造神。我們「將不能朽壞之上帝的榮耀變爲偶像,彷佛必朽壞的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羅1:23)。我們與神的關係破壞得如此徹底,甚至無法分辨與神同行和雕刻偶像有什麼差別了。當我們與真神的關係破裂之後,就與那些假神創立一些虛假的關係。所以,偶像崇拜不單單是罪,而且本質上是與神的關係破裂。(更多關於偶像崇拜的內容,請看www.theologyofwork.org/zh-hant中,出埃及記20:4的「你不可以爲自己造偶像」。)

我們與神的關係破裂時,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也會跟着破裂。保羅列出一些因此而產生的、人類關係破裂的狀態。

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上帝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羅1:29-31)

在工作中,我們會經歷幾乎所有各式各樣破裂的關係。比如貪婪、爭執、羨慕別人的職位或薪資;對掌權的人不懷好意、不願服從;在同事和競爭對手背後閒話、中傷;溝通和承諾時欺騙、不誠實;成功的時候表現得粗暴、高傲、自誇;決策的時候愚蠢;在有權力的人面前顯得冷淡、無情。當然也不是全都這樣。 有些工作場合好一點、有一些差一點。但是每一種工作場合都會出現關係破裂的結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因此受害。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共犯。

我們可能把工作當作偶像,把整個人投入工作中,徒勞寄望工作可以爲我們帶來意義、目的、安全感和幸福,讓問題變得更復雜。這種想法一時或會有用,一直到我們沒有升遷、被開除、資遣,或退休,問題纔會暴露出來。然後我們就會發現,工作停了的時候,我們和家人、朋友,也形同陌路了。和「必朽壞的人和飛禽、走獸、昆蟲」一樣,工作也是神所造的(創2:15),原本是好的,但是如果將之高擡到像神一樣的地位,那就糟了。

世人都犯了罪(羅馬書2-3)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令人遺憾,這樣的破裂也發生在保羅自己的工場、基督徒教會裏,特別是在羅馬的基督徒之中。雖然同是屬神的子民(羅9:25),「奉召作聖徒的」(羅1:7),但羅馬的基督徒彼此的關係也處於破裂之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猶太人和外邦人基督徒之間彼此論斷,認爲對方不合乎自己的期望。保羅提到:「我們知道這樣行的人,上帝必照真理審判他」(羅2:2)。每一邊都說他們知道神會怎麼判斷,都自以爲是神的代言人。宣稱自己爲神代言人,讓他們說的話成了偶像;無論偶像崇拜多細微(與神關係破裂),都會導致論斷(與他人關係破裂)。

兩邊都錯了。事實上外邦人和猶太人都遠離了神。外邦人,應該可以在受造世界之中看出神在一切事上掌權,但是卻選擇去敬拜偶像、由此根本的錯誤產生了種種破壞行爲(羅1:18-32)。在另一方面,猶太人自以爲是屬摩西律法(Torah)的子民,因而變得好論斷、僞善、自以爲是。保羅對兩邊的看法是:「凡沒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滅亡;凡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也必按律法受審判」(羅2:12)。

但是問題的癥結並不是兩方誤解了神的看法。問題在於兩邊彼此論斷,破壞了神在當中設立的關係。明白保羅的話語中“論斷”的意義,非常重要。論斷導致破裂的關係。在羅馬書1:29-31中提到的各種過犯,並不是我們關係破裂的原因,而是結果。我們關係破裂的原因,是偶像崇拜(與神的關係)和彼此論斷(與人的關係)。事實上,偶像崇拜也是一種論斷——論斷神不夠好,我們還可以自己創造一個更好的神。因此,保羅在第2、3章中,最關切的就是我們對彼此的論斷:

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甚麼事上論斷人,就在甚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我們知道這樣行的人,上帝必照真理審判他。你這人哪,你論斷行這樣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卻和別人一樣,你以爲能逃脫上帝的審判嗎?(羅2:1-3)

如果你想要知道什麼事情讓我們需要救恩,按照保羅的看法,答案正是我們的論斷和偶像崇拜。 雖然我們無權論斷,但我們論斷他人;我們覺得把神審判的權柄抓在手了,好像要爲神主持正義一樣。套用一個現代的比喻,這就好像最高法院推翻了最低層級法庭腐敗法官的判決,但這個低層的法官甚至根本就不具備審判權。

這是不是說基督徒就絕不能評斷他人的行爲、或是在工作中反對他人?當然不是。因爲身爲神的代言人,我們有職責評定在我們職場發生的事是順應、還是抵擋神的心意,然後採取合適的應對措施(參閱羅馬書12:9-13:7,有更多保羅所舉的例子)。一名監督人員可能需要訓練、或是開除一名工作表現不佳的員工。員工可能會需要越級上報違反工作倫理、政策的狀況。老師也可能必須給學生一個不高的分數。選民或政治從業人員可能需要反對一個候選人。行動派的人士可能需要抗議公司或政府的不公不義。學生可能需要舉發其他學生作弊。虐待或歧視的受害者可能需要與施暴者切斷關連。

因爲我們工作的成果和職業操守都要向神負責,我們當然需要評定其他人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然後採取行動避免不公不義、完成美好的工作。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論斷他人不配做人,只有我們纔是道德高尚的優秀人士。就算在反對他人的時候,我們也不一定是在論斷他人。

有時候這真的不容易分辨,但是保羅給我們一些非常實用的指引:尊重其他人的想法。神如此造人:「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裏,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爲是,或以爲非」(羅2:15)。如果他人是誠心誠意按着自己的心意而行,那麼論斷他們並非你的職責。但是,如果你把自己當成道德崇高的優秀人士,譴責他人依循自我中心的道德指標,那麼你可能就是「無可推諉」(羅2:1)的在論斷他人了。

論斷造成關係破裂(羅馬書3:1-20)

回到目錄

在這樣一個因偶像崇拜而與神隔絕、因彼此論斷而與人破裂的世界中,我們能做些什麼呢?神真理中的公義就是答案。在羅馬書第3章,保羅用神的公義來闡釋了救恩。「我們的不義...顯出上帝的義來」(羅3:5)。

繼續討論以前,我們必須首先討論正義(justice)與公義(righteousness)這兩個術語。保羅在羅馬書中,總共36次用了justice、dikaiosynē和相關的衍生詞。這個字常翻成「公義(righteousness)」,而譯成「正義(justice)」的時候比較少。但是這兩個字的意思,對保羅來說是一樣。 dikaiosynē本來是用在法庭上,指的是人民尋求恢復他們公道的正義。因此,救恩的意思是與神(公義、righteousness)、與人(正義、justice)關係恢復。救恩(salvation), 稱義(justification), 公義(righteousness)這幾個用語之間關係的探討,超過本文的範圍,但是在任何一本羅馬書的註釋書裏都可以找得到。[1]

如果這些討論太抽象了,那就自問你能不能在工作中找到明確的關聯。有沒有可能,人與人彼此之間錯誤的論斷,就是你在工作場合中關係破裂、不公不義的原因?舉例來說,如果管理人員與員工對工作表現評估結果看法不同,那麼,表現的落差或他們彼此論斷造成的敵意,哪一個的傷害會比較大呢?或是,如果在工作中,有人講其他人的閒話,那麼哪一個傷害會比較大:他們講的那些閒話造成的難堪、或者是由講閒話的人那種論斷口吻和聽閒話的人嘲諷偷笑所引發的怒氣?

如果我們錯誤的論斷,是我們與神、與人、與這受造世界破裂關係的根源,那麼我們要怎麼得到拯救?我們所需要的——正義/公義——是我們最無能爲力、無法實現的。就算我們很努力想要讓關係回覆正常,但是如果無法正確的審斷,會讓我們越是努力、越是犯錯嚴重。保羅呼求:「誰能救我脫離?」(羅7:24)。

我們也無法寄望其他人的拯救,因爲他們跟我們在同一條船上。「人都是虛謊的」,保羅這麼告訴我們(羅3:4)。「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上帝的;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爲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羅3:10-12)。「因爲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3:23)。

但是,我們仍有盼望——不是靠人、乃是靠着神的信實。保羅問說:「難道他們的不信就廢掉上帝的信嗎?」「斷乎不能!」(羅3:3-4)。恰恰相反,「我們的不義...顯出上帝的義來。」這個意思是說,在職場上,跟我們在教會、家庭中一樣,都一樣很需要神的恩典。如果我們覺得工作場合實在太世俗、太背德、對信仰充滿敵意、貪婪奢糜、太多靈性失落的人,那麼,這正是基督的十架最能生髮功效的地方!神的恩典可以爲工廠、辦公室、加油站帶來重歸合一的正義,就像在教堂、修院、教會一樣。保羅的福音不是隻賜給教會,而是要賜給整個世界。

See, for example, N. T. Wright, “The Letter to the Romans,” vol. 10, The New Interpreter’s Bible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4).

神的公義——解決我們錯誤論斷的問題(羅馬書3:21-26)

回到目錄

我們的論斷天生充滿錯謬、自已爲義,那麼要怎麼樣才能行出公義、正義呢?這是保羅將論述引向羅馬書3章高潮部分的主要問題。神的迴應就是基督的十架。神賜下祂的正義/公義給我們,因爲我們不能爲自己帶來正義/公義。神透過耶穌成就這事,藉着耶穌祂顯明瞭「他自己爲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爲義」(羅3:26)。

神乃是透過耶穌的受死與復活來成就此事。「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爲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瞭」(羅5:8)。神白白的接受基督的十架,如同這是在猶太人聖殿裏神聖的救贖獻祭一樣(羅3:25)。就像在贖罪日,神選擇不看人的過犯,願意跟一切相信的人建立一種新的開始。雖然耶穌是猶太人,神仍將十字架視爲爲全人類所獻上的。藉着十字架,每一個人都可以與神回覆合宜的關係。

雖然我們虧缺公義/正義,但是神是無比的豐富、一無所缺。藉着耶穌的十架,神賜給我們公義/正義,讓我們得以恢復與神、與人、與受造世界的破裂關係。當神賜給我們救恩時,他就是賜給我們公義/正義了。

但如今,上帝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爲證:就是上帝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因爲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如今卻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上帝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着耶穌的血,藉着人的信,要顯明上帝的義;因爲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爲義,也稱信耶穌的人 爲義。(羅3:21-26;標記爲另加)

十字架是神令人希奇的正義,因爲雖然神全然無罪,但是卻將自己獻爲牲祭。這一點在現代世俗的職場上,有什麼意義呢?這可能帶來極大的盼望。在職場上,若我們自己的錯誤、不義造成了問題,我們可以倚靠神的公義/正義來勝過我們的失敗。就算我們無法靠自己變好,神也可以透過我們、在我們裏面行出公義/正直。若不是因爲我們的緣故,而是因爲別人的錯誤、不義導致問題,我們也有可能借着犧牲自己的利益、效法我們的救主,讓情況可以改善。

舉例來說,想象在一個有相互指責成風的工作羣組中。大家不能團結一致解決問題,反而在問題出現的時候,挖空心思拼命指責他人。如果你的工作場合有這種相互指責的文化,可能主要不是你的錯。可能你的上司就是最會怪罪別人的。即使如此,你如果願意犧牲一點,有沒有可能帶來和諧、正義呢? 下一次,上司又要罵誰的時候,想象你可能站起來、說:「我記得上次討論的時候,我也支持這個想法,你應該也把我罵進去吧。」會不會這樣一次之後,會有兩三個人也跟你做一樣的事?這樣是不是會讓這種相互指責的風氣煙消雲散?你也許最終犧牲了自己的名聲、你和上司的情誼、甚至是你未來工作的發展。但是不是也有可能,讓你有機會打斷工作場合中指責與論斷歪風的捆綁?你期待神的恩典,透過你的犧牲,發揮作用嗎?

信心/信實:進入神的正義(羅馬書3:27-31)

回到目錄

在前面的段落中,我們看到羅馬書3:22-26,特別強調神在救恩中賜給我們的公義/正義。現在讓我們特別強調信心的角色,再來看看這一段經文:

但如今,上帝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爲證:就是上帝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因爲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如今卻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上帝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着耶穌的血,藉着人的信,要顯明上帝的義;因爲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爲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爲義。(羅3:21-26;標記爲另加)

很明顯,神所賜的公義/正義,和信/相信有很密切的關係。這一點將我們帶入到羅馬書最有名的主題:救恩中信心的角色。從許多角度來看,新教改革就是建立在對羅馬書相關經文的解釋上,直至今日這些經文也幾乎是每一個基督教派的教義中心。我們可以用許多方式來談論這個主題,但主要的概念是:人要藉着信心,得以回覆與神合宜的關係。

這個希臘文字根pistis,有時譯爲「信(faith)」(或有時爲「相信(believe)」,如上出現過一次),也有像羅馬書3:3那樣譯成「信實(faithfullness)」。英文對“faith”(心理上認同、信賴、或是承諾)以及“faithfulness”(和信仰一致的行爲)的含意有所區別。但是在希臘文裏,faith和faithfulness共有一個字根:pistis。在所信之事和信心的行爲之間,並無任何區別。如果你有信心,你就會有信實的行動。我們知道在大多數工作場合中,我們的信實(faithfulness:我們所做的)比我們的信心(faith:我們所相信的)還要清楚、容易看得出來,這兩種pistis的關係,在工作中有特別的意義。

保羅在羅馬書3:22和3:26裏,兩次提到「信耶穌的(The pistis of Jesus)」。如果按照字面來看,希臘文說的是「耶穌的信(pistis of Jesus)」,而不是「信耶穌的(pistis in Jesus)」。羅馬書3:22字面的意義,就是我們是藉着耶穌對神的信實(the pistis of Jesus)而得救的。在其它經文裏,pistis很明顯是指我們在基督裏的信心,像是羅馬書10:9:「你若口裏認耶穌爲主,心裏信上帝叫他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事實上,我們在耶穌裏的信心(faith in Jesus),不能和耶穌對神的信實(Jesus' faithfulness to God)分開。我們在耶穌裏的信心,是因耶穌在十字架上對神的信實而來,然後我們信靠祂而活、以信靠祂來回應神。救恩來自耶穌的信實,而非只是靠我們的相信與否。記住這一點,能幫助我們持守信心、以新的方式完成合神心意的工作——當我們說出「我信耶穌」的時候,就是得救的時刻。

保羅的著作中,信/信實的完整含意,對工作有兩個重要意義。首先,它使我們不再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我們太過看重自己的作爲,以致我們對於救恩主要來自神信心的賜與這一點,有所動搖。當我們明白,基督在十架上的信實,已經完成了救恩的工作,並且我們在基督裏的信心主要是從神的恩典所賜,我們就瞭解我們在工作中對神的信實,乃是對神恩典的迴應。我們在工作中得以持守信心,乃是因爲神已經白白將信心賜給我們。

第二點,基督的信實,促使我們自己越來越有信心。再一次強調,這並不是因爲我們自以爲我們信心的行動爲我們贏得救恩,而是因爲領受了在基督裏的信心,我們渴慕可以變得更像祂。保羅說這是「信服(obedience of faith)」(羅1:5, 26)。沒有信心,是不可能順服神的。但是,如果神賜給了我們信心,我們就能以順服迴應祂。事實上,羅馬書後半段大部分內容都是在告訴我們,如何通過神因信賜給我們恩典,使我們更能順服神。

信心的榜樣:亞伯拉罕信靠神的應許(羅馬書4)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像我們在羅馬書第1到3章中看到的,基督的十架已經將救恩賜給一切的人:猶太人和外邦人均無例外。在基督裏,神讓所有的人都回復與神、於其他人和好的關係,不必靠着猶太人的律法而活。因爲這個理由,保羅整卷羅馬書的主要重點,是要幫助陷入分裂紛爭的羅馬基督徒回覆從前破裂的關係,憑信心活出神在基督裏成就的生命。

然而,對基督受死的這種詮釋,給保羅造成了一個難題——他不只是寫信給不受割禮的外邦人,也寫給受割禮、重視律法的猶太人。另外,保羅解釋似乎忽視了亞伯拉罕(猶太人公認的信心之「父」)的故事;當年他就是行割禮作爲與神立約的記號(創17:11)。難道亞伯拉罕的故事不是說,若要進入神所立的約,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凡是男人都要接受割禮嗎?

「不是!」保羅在羅馬書第4章裏這麼說。從創世記12:1-3, 15:6, 17:1-14來看亞伯拉罕的故事,保羅指出,亞伯拉罕相信神會榮耀祂的名,讓沒有子嗣的亞伯拉罕、透過他不孕的妻子撒拉,成爲萬國之父。結果,神因着亞伯拉罕的信心,看他爲義(羅4:3, 9, 22)。保羅提醒讀者,神認亞伯拉罕爲義,發生在亞伯拉罕受割禮以前,這後來的割禮只是他信靠神的象徵、印記(羅4:10-11)。

換句話說,當神把亞伯拉罕的信算爲他與神保持了正確的關係時,亞伯拉罕在神面前的狀態,就與保羅時代未受割禮的外邦人一樣。因此,保羅說,亞伯拉罕成爲猶太人、外邦人眾人之父,是因着信心的義,不是因着守猶太人律法的義(羅4:11-15)。

羅馬書第4章裏,亞伯拉罕的典範,帶給基督徒在工作與職場中的盼望。亞伯拉罕在不利的環境、似乎不可能的情況下信靠神應許的典範,讓我們在工作中面對挑戰、甚至感覺到神好像不與我們同在時,可以堅固我們的信心、決不動搖(參閱:羅4:19)。神並沒有馬上實現對亞伯拉罕的應許,這一點更進一步激勵我們,要耐心等候神,更新、拯救我們的生命處境。

藉着基督,恩典掌管永生(羅馬書5)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羅馬書第5章,保羅將神讓人稱義的禮物,與順服基督、通過基督流進世界的恩典聯繫在一起。這一章有很多重點,給我們工作經歷很大的啟示。

恩典在基督裏轉化我們生命中的苦難(羅馬書5:1-11)

回到目錄

在羅馬書5:1-11中,保羅爲了激勵信徒,告訴在羅馬的人說,藉着基督,我們已經與神「相和」,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羅5:2)。恩典是神讓耶穌從死裏復活、賜生命的大能。神的恩典持續將新的、更豐盛的生命賜給基督的跟隨者,也藉着他們賜給世界。藉着在我們自己的處境中,活出基督憑信心、信實順服的生命,我們會在工作、家庭、生命的一切處境中,經歷神賜下喜樂、平安、生命的恩典。

然而,信靠神的恩典,常常要我們面臨許多挑戰時,恆久忍耐。就像基督在祂順服神的道路上承受苦難,我們要活出基督的信心、信實的生命時,也可能會經歷苦難。保羅甚至還說他以他的苦難「爲傲」(羅5:3),因他知道,他受苦,就是與耶穌在讓這世界與神和好使命中,一同受苦(羅8:17-18)。更進一步,苦難常常使人成長:

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爲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羅5:3-5)

神並未應許信徒的生命與工作會一直無憂無慮。很多人在工作中過得很辛苦。工作可能很無聊、貶低人、羞辱人、累垮人、殘酷無情。我們可能薪水不高、環境惡劣、受到歧視。我們可能會因爲壓力太大,就違背自己的良心、神的原則。我們可能被開除、資遣、坐冷板凳、縮編、關閉部門、不續聘或者不繼續長聘。我們可能是因爲自己傲慢、粗心、沒有競爭力、貪心、對他人心懷惡意,吃到各種苦頭。但是在好的工作中,也可能還是會吃到苦頭。我們不應該心甘情願承受工作中的惡待、苦待,但是,有時工作中的苦難並不是完全沒有意義。在我們受苦的時候,神的恩典要澆灌在我們身上;如果我們持守信心,我們會變成更堅強。

舉個例子,耕耘土壤、照料作物,不一定保證穀子就一定會長得又高又大、蔬果就一定會豐收。氣候惡劣、乾旱、蟲害、病菌,都會毀了農作物。但是,因着信靠神會看顧的恩典,農夫就接受大自然所發生的一切。這一點又進一步讓農夫更有耐性、更有信心,更深深關切神所創造的一切受造物。對大自然總是感恩,可能就成了農耕工作極大的資產。

同樣的,就算我們爲其工作的僱主,在經濟艱困的時刻關起他們的門、不理會我們的處境,神的恩典也能賜給我們持守信心、盼望的能力。同樣的,神賜生命的大能,在許多受過高教育年輕人找不到有意義的好工作時,也支持着他們。神的恩典也讓一個團隊鍥而不捨、開發新產品,知道就算經歷多次失敗,也可以從中學習做出更好的產品。

在一切生命、工作的患難中,神的慈愛扶持我們。「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爲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就算是苦難逼得我們心剛硬起來,神的慈愛還是要讓我們成爲和好的使者,這和好也是我們在基督裏得着的(羅5:10-11)。

藉着基督,恩典與公義讓我們得到永生(羅馬書5:12-21)

回到目錄

羅馬書5:12-21之中,涉及一系列緊密、複雜神學論證,用不順服的亞當與順服的基督——就是我們靠祂稱義、得到神應許之永生的主——進行了大量的對比。這一段經文給我們保證,基督爲人獻上自我的順服行動,讓所有來到祂面前的人,得以恢復與神、與人的合宜關係。我們共享基督的信心、信實,領受了一份神藉着基督應許的公義、永生的禮物。因此,我們永遠脫離亞當的悖逆,與基督一同順服神、得到永生。

保羅談到神在現今與永恆裏運行的恩典。我們藉着基督已經與上帝和好(羅5:11),因此可以活出榮耀神的生命。但是與神和好還不完全,仍在「走向永生」的過程中(羅12:21)。如果我們領受了基督的聯合,那麼我們的工作,就成了走向基督所要引領更美未來的機會。發明家可以有更棒、更新創造、設計、製造改善日常生活的機會。服務業員工可以有更棒的機會,讓其他人生活更棒。藝術家、音樂家可以創作更加榮耀上帝、更富美感的作品。這些都不是最終通向永生的手段。但是我們每一次透過工作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像神所想要的樣子,我們就是在預嘗永生的滋味。在工作場合中,無論環境如何,我們依然持守基督信實的樣式而行,表明我們相信人生在信實的神手中,有永遠的穩妥。

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羅馬書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雖然神的恩典已進入世界,帶來合一與公義,但是工作中仍有邪惡屬靈權勢,抵擋神恩典賜生命的大能(羅6:14)。保羅經常人格化邪惡屬靈勢力,稱其爲「罪」(羅6:2),「肉體」(羅7:5),「死」(羅6:9),「世界」(羅12:2)。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必須隨時選擇到底要透過基督與神同行、或是與那些邪惡勢力同流合污。保羅說選擇與神同行是「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羅6:4)。他談到新生的樣式和基督從死裏復活之後新生命的關係:「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着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羅6:4)。在現在的生命中,我們可以活出或行出合一與公義,像是基督在我們裏面活着一樣。

爲了行出新生的樣式,我們要離棄動不動就論斷人、扮演上帝主持正義的心態,斷絕以自我利益爲中心的惡習(羅6:12-13)。成爲神公義的器皿,藉着信徒的行事爲人,神的恩典賜下生命大能,要造就在基督裏的成員和羣體。比起只是剋制壞的習慣,這樣子要積極主動多了。我們的呼召是要成爲公義、合一的器皿,努力將這悖逆的世界中罪惡的影響,連根拔除。

舉例來說,員工可能沉溺於批評管理階層惡行惡狀、不公不義,或者管理層對員工如此。這可能變成一個方便的藉口,讓員工欺騙公司、利用工作時間做自己的事、不想更買力的工作。相反的,這也可能成爲管理人員歧視不喜歡的員工、規避安全或職場公平條款,或者拒絕提供員工所需資訊的藉口。只是遵循規約、避免舞弊,並不算是行出新生的樣式。相反,行出新生的樣式,要求我們先停止論斷他人。一旦我們不再把他人視爲不值得尊重的對象,我們就會看出各種回覆美好關係、彼此重建公正平等、彼此建造、復興我們服務的組織之方法。

在我們的生命和工作中,這樣的改變相當困難。保羅說,罪一直不斷「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們順從身子的私慾。」無論我們的動機有多好,都可能很快就掉回原來破裂的方式。唯有神的恩典,藉着基督的死賜下的,才擁有將我們從論斷的惡習中救拔出來的大能(羅6:6)。

因此,神的恩典不是要讓我們「自由」的在我們老毛病裏亂竄。相反的,祂的慈繩愛索要將我們拉進在基督裏的新生命。在我們想要偏行己路時,這條繩索會牽住我們;保羅也承認,當我們行走在新生命中的時候,一開始會覺得很像成爲了奴隸。那麼,我們的選擇就是,要接受那一種奴役:新生的樣式,還是我們在罪中的老樣子。「你們獻上自己作奴僕,順從誰,就作誰的奴僕嗎?或作罪的奴僕,以至於死;或作順命的奴僕,以致成義」(羅6:16)。「但現今,你們既從罪裏得了釋放,作了上帝的奴僕,就有成聖的果子,那結局就是永生」(羅6:22)。行出新生樣式的好處,並不是這樣比做罪的奴僕更自由,而是這樣所結的果子是正義、生命,而不是羞恥、死亡。

在工作場合中行出新生的樣式(羅馬書6)

回到目錄

在工作中作神恩典的「奴僕」,是什麼意思?它意思是在工作中,我們不是照着事情如何影響我們而作決定,而是看事情怎麼影響我們的主、我們的神而決定。我們是作爲神的管家、代理人在做決定。對基督徒信仰和世俗工作場合來說,這其實是很類似的概念。在基督徒的信仰裏,基督自己就是模範的管家,祂爲了成就神的計畫獻上自己的一生。同樣的,在職場上許多人的責任就是要爲他人的益處服務,而不是爲自己。像是律師、公司管理人員、代書業者、信託業ˊ者、董事會成員、法官等等,都是如此。職場上並沒有太多的管理人員、代理人,會像耶穌這麼委身,如此獻上自己的一切、成就使命,但是在職場上代理的概念是每一天都很真實可見的。

基督徒不同之處在於,我們最終是對神負責,不是對政府、對股東、或者對其他任何人負責。我們主要的使命是神的公義與和好,並非只是遵行律法、生產利潤、或者滿足人類的期望。並不是像阿爾伯特.卡爾所說,商場是不適用一般道德規範的競技場[2]。行出新生的樣式,表示我們要在工作中將正義與合一融入生命中。

對一名高中老師來說,行出新生的樣式可能意味着不斷的原諒叛逆、惹麻煩的學生,但是,同時仍然尋索貼近班上學生的新方法。對一名從政人員來說,行出新生的樣式可能意味着草擬新法案,將各方面的理念觀點都包括在內。對一名管理人員來說,可能意味着要在所有知情人面前公開請求自己所得罪的員工的原諒。

行出新生的樣式,要求我們跟深入地看待工作的模式。烘培師和廚師,可能很容易看出他們的工作可以讓餓肚子的人吃飽,這本身就是一種公義的形式。同樣的,烘培師、廚師可能也需要更深入地探究他們在廚房內的人際關係。他們尊重他人嗎?成全他人成就嗎?歸榮耀與神嗎?行出新生的樣式,不但影響我們所要成就的,還影響我們達到成就的方法。

Albert Z. Carr, “Is Business Bluffing Ethica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6 (January/February 1968).

「罪」無孔不入的勢力(羅馬書7)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第7章,保羅繼續強調,在基督裏新生的樣式,將我們從「儀文舊樣」的「捆索」中釋放出來(羅7:6)。但是,人類的問題並不是出在律法上,因爲「律法是聖潔的,誡命也是聖潔、公義、良善的」(羅7:12)。相反的,保羅說問題是出在那住在人裏面,他稱作「罪」,在抵擋神的權勢(羅7:13)。罪利用律法的誡命來欺哄人(羅7:11),結果讓人無法遵循神所喜悅的律法(羅s7:14,17,23)。

罪的權勢不只是做出不好的決定,或者做了我們明知不該做的事。保羅說,這就像邪惡的勢力侵入、掌控了每個人的心靈:「已經賣給罪了」(羅7:14)。賣給了罪之後,我們無法行出誡命中所揭示的、我們心中所知的美善(羅7:15-20)。雖然我們心裏事喜歡行神所期望的,但悖逆的事情仍然時有發生(羅7:15-16,22)。

換句話說,光是知道什麼是對的,不足以勝過侵入我們裏面罪的權勢:「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羅7:19)。只有依靠外部的更強勢的屬靈力量,我們才能從這種困境中得救,這就是聖靈——羅馬書第8章的重點。

 研討會中的同儕團體

珍.蘭卡斯特(Jane Lancaster) 與 約翰.路易士(John Lewis)

我們週會檢討小組有人有一個部屬,過去這幾個月的工作,真是一蹋糊塗。 她決定要開除這名員工,請求小組幫她想一個最負責任的方式,來完成這件責任。小組討論了周遭文化的標準、規約,建議與員工直接交談,清楚解釋解僱的理由。但小組成員們彼此問說:「耶穌會怎麼做呢?」於是大家又多討論了一會兒,而她獨自離開了一會兒思考這個困難的任務。

隔一個禮拜,她回來報告了故事的發展。她沒有馬上開除這名員工,而是這麼跟他說:「可以告訴我你是不是最近發生了什麼事情,對你的工作有影響?」這個問題打開了員工的話匣子,跟她提到他病重的媽媽,還有因爲他要每天照顧媽媽而帶來的家庭困境。

她沒有以自己的權勢和地位來壓人,而是謙遜對待這名員工、體現基督的十架。她沒有開除這位員工,而是分擔他的工作、調整他的時程,讓他可以兼顧家務與工作。沒有過多久,這位員工的工作狀況就改善了。靠着在基督耶穌裏賜下生命聖靈的律,她和同事們體驗到這段談話之前所沒有的平安。這件事更促使所有員工對她的帶領,有了更深一層的信靠與信心。


本研討會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

我們應該都很清楚,光是知道神要的是什麼,並不足以讓我們在職場的處境中行出合宜的言行。舉例來說,就算我們心裏都明白神要我們尊重每一個人,我們有時候還是會忘得一乾二淨,直接對着同事惡言相向。同樣的,在養育孩子時,母親與父親都知道不要對年幼的孩子大喊大叫。但是,有時候罪的權勢勝過他們,他們就是控制不住會這麼吼。一名按照時數向客戶收費的律師,應該要誠實記錄服務時數,但是很可以讓罪的權勢勝過,浮報工作時數,以增加收入。

其實,我們都是自甘墮落,讓罪的權勢掌管了。不管我們在何處工作,我們都應該盡力照顧別人(羅12:5),互相幫助,抵擋這種要勝過我們行出美善心志的權勢。舉例來說,爲數不多、但是不斷增長的基督徒,正開始聯絡工作性質相同的其他基督徒組成小組。這種同儕團體常常在工作地點聚會,時間從每週一個小時,到每月聚會半天不等。成員承諾會彼此說出工作所面對的挑戰,然後用信仰的觀點來討論,找出可能的選擇,定下行動計畫。一名小組員可能會說到與同事的衝突、道德的過失、沒有價值的失落感、或者不公平的公司政策。聽過別人的看法之後,這名組員答應採取應因的行動,並且會在以後的聚會中向小組報告。(更多相關內容,請參閱: www.theologyofwork.org之「裝備教會連接工作與敬拜」(譯者注:只有英文))

順從聖靈走向新生的樣式(羅馬書8:1-14)

回到目錄

信徒已經從律法得釋放,但是行出新生的樣式需要建立在更穩固的道德基礎之上(這就是「生命聖靈的律」,羅8:2)。保羅說這種道德基礎叫「隨從聖靈」或是「體貼聖靈」(羅8:5)。這兩個說法,都是在我們行出新生的樣式時,引導我們的道德思維程序。

這一套道德指標,不是列出一組是非對錯的特定行爲。相反的,是要我們遵循將信徒「從罪和死的律」中釋放,「在基督耶穌裏賜生命聖靈的律」(羅8:1-2)。生與死這兩個字是這裏的關鍵。羅馬書第6章談到,保羅認爲「罪」、「死亡」、「肉體」是在世上引人悖逆神心意的屬靈權勢,在生命與社羣之中產生混亂、失望、衝突和毀滅。相反,隨從聖靈表示我們要行出一切帶來生命而非死亡的行爲。「體貼肉體(我們好論斷的老我)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8:6)。體貼聖靈表示在所有情況中尋求帶來更豐盛生命的行動。

舉例來說,猶太人律法教導說「不可殺人」(出20:13)。但是隨從聖靈所要求的,遠超過字面上不可殺人的意思。它要求我們找機會爲他人帶來更美好的生命。這可能是妥善清潔旅館房間,讓房客住得乾淨、清潔。也可能是幫忙清除鄰居人行道、走廊上的冰塊,讓年長者能走得安心。也可能是苦讀多年取得博士學位,然後開發癌症的新療程。

隨從聖靈另一種說法,是活出在基督裏的新樣式。這會要求我們把論斷放在一旁,轉而另外思索什麼可以爲他們帶來更好的生命,而不再糾結他們應不應得。指派工作的時候,一名管理人員可以指派能發展屬下能力的工作,這要比老是讓他們做一些早就能夠勝任工作更好。以後,再邀他們每天彙報,給予指引。有人要來換一些工具零件時,有經驗的店員可以向新來的工人介紹新的技術,幫助他們避免下一次工具再損壞。當小孩問:「我們狗狗怎麼死了?」父母可以問他:「你是不是怕你愛的人也會死掉?」而非只是解釋寵物的死因是什麼。在上述這些情境中,道德的目的是爲他人帶來更美好、更優質的生活與生命,而不是隻有滿足律法和規定的要求。

帶來生命、而不只是滿足律法要求,是蒙神恩典拯救的人的道德規範。我們有充分的自由按着聖靈的律生活,不再讓自己受律法挾制,因爲「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裏的就不定罪了」(羅8:1)。

 

歧視他人的陋習

 

年輕的時候,我在南德勒威爾州的一間農場用品雜貨店工作。我不久就發現,所有的白人員工(包括我這樣的新人),做的都是乾淨的、簡單的上下貨一類的工作。所有黑人員工都被派去一間燜熱、煙塵讓人窒息的、堆放一袋一袋種子的房間裏,做那些極度費力的工作。可是管理階層或是白人員工好像也沒有特別的種族主義。這就只是一個生活中無人關注的事實——黑人都是做比較糟的工作。沒有人會特別去想這件事,到後來連我也一樣了。

2014年1月10日,威廉梅森爵告訴工作神學計劃的談話

保羅認爲「平安」是我們體貼聖靈的一種心境(羅13:6,如上),是隨從聖靈生活的社會層面,因爲平安是一種社會現象。[5]我們跟隨基督,是要爲我們的社會帶來新的生命,而不是隻爲了自己。所以我們也應該注意在工作和別的場合中,使生命虧損的社會情境。我們盡其所能,讓與我們一同工作的人生命更美好。同時,我們在工作時也爲定義工作條件和工人的社會系統帶來公義和公正。

如果我們可以幫助服務的組織意識到他們需要的新的生命,基督徒就可能成爲改進組織——甚至讓組織可以存活下來的積極力量。只靠自己的力量,我們可能不太能改變我們組織。但是,如果我們能和其他人建立關係,贏得信任,聆聽無人願意聆聽之人的心聲,我們就可能可以幫助組織跳出泥淖。另外,我們還有祕方——我們相信神的恩典可以讓我們在絕望的處境中帶來生的盼望。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工作中不體貼聖靈,我們可能自高自大、言行無法造就人,無法跟同事、競爭對手、客戶、或其他人建立好的關係。體貼聖靈,我們會常常評估我們工作的結果或成果,總是思考我們是不是讓其他人的生命變得更加美好。如果我們誠實地審視自己,無疑就需要我們每天悔改,依靠恩典來改變自己。

Robert Jewett, Romans: A Commentary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07), 487.

與基督同受苦、與基督同得榮耀(羅馬書8:15-17)

回到目錄

保羅接着比較了聖靈裏的生命和猶太律法下的生命。保羅說,信徒領受的是「兒子的靈」、成爲神的子女,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羅8:15)。每一個「屬基督的」(羅8:9-10),現在都是神的兒女。與此相反,那些在律法之下的,活在罪的權勢、恐懼的奴役之下,害怕因爲不守律法而得到從律法而來刑罰。信徒則不再有這些恐懼了,因爲現在「那些在基督耶穌裏的就不定罪了」(羅8:1)。就算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還是會犯錯,當我們信靠基督而活,我們就不再需要面對律法刑罰的威脅。困難、挫敗仍可能破壞我們工作,但是神的作爲不是定罪、而是拯救。神會從我們忠心的工作中,帶出有價值的東西,無論這工作當時看起來有多麼糟。

這幾節經文至少從兩個方面告訴我們要如何在工作場所好好工作或生活:第一,身爲神的子女,在我們的工作中,絕不孤單。無論我們對一起工作的人、或者工作本身有何不滿、挫折,甚至是缺乏家人對我們工作的支持,神的靈在基督裏仍然一直與我們同在。神一直都在尋找機會,將我們從苦痛中拯救出來,將苦難轉變成美善、帶給我們生命滿足。像我們前面在羅馬書第5章看到的,在工作艱難、痛苦的時刻,忠心持守,會引導我們塑造自我的品格、將我們對未來的盼望,奠下穩固基礎。(請參閱上述羅馬書5:1-11中「恩典轉化我們在基督裏生命中的苦難

第二,大多數人在工作中在所難免會遭遇失敗、挫折、挑戰。工作會將一些本來沒有的義務加在我們身上,比如按時出勤這樣簡單的責任。忠心面對這些挑戰,真的會爲工作帶來獎勵與滿足。隨着時間的流逝,這些經歷讓我們對神救贖的同在更有信心,並更深地體會神靈的激動和賦能。

有時,你可能因爲在工作中帶來合一和公義而受到歡迎,得到提拔。但是另一些時候,你可能遭遇抵抗、威脅、懲罰,甚至被解職。舉例來說,惡劣的關係是許多工作場合不幸的特徵。一個部門可能習慣性地暗中破壞另一個部門的成就。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之間的糾紛常常變成整個組織的常態。人們可能害怕辦公室的凌霸、學術小圈子、廠裏的幫派、種族隔離的界限或者好羞辱人的老闆。如果你在這些情況中帶來合一,就可能提升生產力、降低流動率、提升士氣、提高客戶滿意度,很可能獲得肯定與升遷。從另一方面來說,霸凌、幫派、種族區隔、惡劣的上司,幾乎全會跟你作對。

渴望我們自己的肉體和神一切所造的得贖(羅馬書8:18-30)

回到目錄

與基督一同得榮耀(羅8:17)是我們未來的盼望。但是對保羅來說,這是一個已經發生的過程的一部分。我們要耐心等候,期待有一天這一切會完全成就(羅馬書8:18-25)。這個過程中,聖靈的恩賜乃是「初熟的果子」(羅8:23),表示我們是神的兒女(羅8:14-17,23)。這一切都是這個過程正在進行的明證。

這個過程以「我們的身體得贖」結束(羅8:23)。這並不是說要把我們的靈魂從身體救出來,而是我們的身體要與全體受造的一同更新(羅8:21)。這個過程已經啟動,我們現在的生活、工作中,就在經歷那「初熟的果子」(羅8:24)。但是更棒還沒來到,「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上帝兒女自由的榮耀」(羅8:19-23)。保羅顯然利用了創世記2-3章的意象——不只是亞當、還有一切受造的,都在敗壞、死亡之中,不再能活出神創造的原意。這提醒我們要考慮工作對神一切所造的影響,而不只是對人而已。(在www.theologyofwork.org/zh-hant的創世記1:26 和 2:5的,「管理」段落中有更多與此主題有關的內容。)

皮川鋼鐵(Pittron Steel)的維恩.愛爾德森(Wayne Alderson)

維恩.愛爾德森在皮川鋼鐵營造了一種互助、友善的工作情境,結果公司的生產力、產品品質大有提升,因此獲得可觀收益。這家公司極爲成功,最後讓別的公司收購了。新的管理階層把管理方式變回傳統的老樣子,開除了維恩以及一同營造這種友善情境的管理人員。工作場合的紛爭接二連三,公司的生產力下降,七年後就退出市場了。

維恩和他原來的工作團隊在皮川所做的努力結束了,儘管其他人學了他的方法,至今還在其它公司中運用。[1]

這整個過程很緩慢,有時還非常痛苦。保羅說,我們之所以「嘆息」,因爲我們等待這件事成就,而且不只是我們,而是「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羅8:22-23)。這一點呼應了以色列人在埃及遭受奴役時的嘆息(出6:5),提醒我們今天在世界上還有將近三千萬人仍在遭受奴役。[2]我們不能只是滿足於自己可以從這個世界邪惡勢力得到釋放,更應該忠心服事神,直到祂在這個世界上每個角落完成救恩。

然而,這世界的拯救必定會成就,因爲「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28)神現在在我們身上作工,但祂成就整個世界拯救的那刻必會來臨。神創造天地時命定的「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1:31),要通過我們的工作,在神預定的時刻成就。

因爲這個轉變還未完成,我們在這條路上還要準備面對困難。有時候我們做得還不錯,卻只能看着成果被世上的邪惡勢力毀去。就算我們做得很好,我們所做的也可能常常遭到蓄意破壞。我們的看法、建議可能不受重視。我們可能耗盡資財、選舉輸給一個無賴、淹沒在繁文縟節之中、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也許我們一時成功了,但是之後卻發現功虧一簣。舉例來說,醫務工作者好多次就快要將小兒麻痹滅絕了,但是因爲遇到政客角力的戰爭、疫苗的運輸問題和現代化世界旅行的快速步調,卻總是無法完全成功。[3]

Al Erisman, “Wayne T. Alderson: Valuing People Helps Business” (conversation with Wayne Alderson), Ethix issue 66, July-Aug. 2009, accessible at http://ethix.org/2009/10/01/valuing-people-helps-business.

“Inaugural Global Slavery Index Reveals More Than 29 Million People Living in Slavery,” Global Slavery Index 2013, October 4, 2013, http://www .globalslaveryindex.org/category/press-release.

“Poliomyelitis Eradication,” in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iomyelitis_eradication.

沒有什麼可以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羅馬書8:31-39)

回到目錄

保羅說,神是爲了我們,將祂的兒子賜給我們所有人(羅8:31-32)。沒有什麼可以隔絕我們的神在基督耶穌、我們的救主裏,賜給我們的愛(羅8:35-39)。「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羅8:38-39)。這裏提到的一切事物,都可能在我們工作的圈子裏威脅我們。我們會碰到咄咄逼人、或是無法勝任工作的上司(掌權的)。我們會在沒有前途的工作中找不到出路(現在的事)。我們現在的犧牲、奉獻(長時間工作、下班後去上課、實習拿很低的工資、到其它國家找工作),期待往後能得到好回報,但是事情並非都是如意的(將來的事)。因爲整體經濟環境、規約、甚至是因爲一些我們見都沒有見過不公不義、掌握權力的人,我們可能丟了工作(有能的)。我們因爲環境、他人的罪過與愚蠢等緣故,被迫去做貶低身分、危險的工作。這些事可能真的對我們造成傷害。但是,這些事不能打敗我們。

從基督、還有我們依靠神的恩典而來的信實,勝過生活、工作在我們身上帶來的種種困難。如果職業發展、收入、名聲等是我們工作最主要的目的,那麼我們可能就只有澈底失望。但是,如果救贖(也就是與神、與人合一,信實,公義)纔是我們主要的盼望,那麼不管工作順利與否,我們都會看到盼望。保羅如此肯定,無論我們在工作中遇到什麼困難,與職場上的同事、上司一起碰上多麼複雜的挑戰,神在基督裏的愛,永遠與我們同在。神在基督裏的愛,是面對現在逆境的穩固力量,也是我們身體終將得贖的盼望。

神的本性是要向眾人施憐憫(羅馬書9-1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羅馬書9到11章,保羅回到這封信原來要談的主要問題上: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之間的衝突。但是這並不是我們在工作神學主要關注的地方,所以我們會很快地做個結論。

保羅談到神和以色列人的歷史,特別着重神的憐憫(羅9:14-18)。他解釋神的救贖怎麼也會臨到外邦人。從亞伯拉罕開始,猶太人先經歷了神的拯救(羅9:4-7)。但是許多猶太人都離棄了信仰,現在外邦人更加有信心(羅9:30-33)。但是外邦人不應該因此數落、論斷,因爲他們的拯救與猶太人的得救是交織一起的(羅11:11-16)。神在他的子民中留下了一羣「餘民(remnant)」(羅9:27,11:5),他們敬虔、忠心(從神的恩典而來),要爲這個世界帶來合一。

於是,對猶太人和外邦人來說,救恩都是神憐憫的行動,不是人順服之後的獎賞(羅9:6-13)。在此基礎上,保羅從兩個方面給予了若干的論據,然而結論總是:「上帝要憐憫誰就憐憫誰」(羅9:18)。猶太人、外邦人,都是不靠着自己的行爲得救,而是靠着神的憐憫。

保羅說,神的救恩,是從口裏認耶穌爲主、心裏信神叫他從死裏復活而得來的(羅10:9–10)。換句話說,救恩要臨到一切相信神賜生命大能的人,這位神賜給凡認耶穌爲主的猶太人、外邦人豐富的生命(羅10:12–13)。人的悖逆(無論是外邦人或猶太人),讓神有機會向這個世界的每一個人顯明祂的憐憫(羅11:33)。保羅在這封信所關注的,是要恢復追隨耶穌的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破裂的關係。

羅馬書9到11章,給身在工作、職場的我們盼望。首先,保羅強調神樂意施憐憫給不義的人。所有人在工作生涯中,或多或少都有不能完全活出基督的信心、信實的地方。如果神施憐憫在我們身上(羅11:30),我們領受的呼召就是要施憐憫在我們工作中的其他人身上。這並不是說要對不佳的工作表現視而不見,或者對性騷擾和歧視沉默。憐憫不是認可迫害的行爲。相反,這是說不要拿一個人不太成功的地方,當作我們對這個人全部的責備。與我們一起工作的人犯錯的時候,我們不會因此就判定他們沒有競爭力,而是協助他們從錯誤中振作、學習如何不要再犯。有人失去我們的信任時,我們會要求他負起應負的責任,同時,如果他真悔改,還是會原諒他,再重新建立信任。

第二,這一段書信提醒我們,我們的責任是要堅持基督徒的信仰,爲了那些暫時在信仰上跌倒的人,作個忠心的「餘民」(羅11:5)。看到有人跌倒時,我們的職責不是論斷,而是陪他們一起承擔。也許我們的信實,可以減輕對他人的傷害,甚至可以幫助加害之人避免嚴酷的處罰。舉例來說,如果看到一個同事惡待顧客或下屬,也許我們可以介入,避免事情演變成無法收拾的犯罪事件。當我們想起,我們也曾經差點跌倒或者失敗許多次,我們就像基督一樣憐憫對待他人的失敗。這並不是說,我們允許人受到虐待。而是說,就像基督所做的,我們也讓自己經歷風險,爲的是要拯救在罪惡權勢下犯錯的人;

第三,這些章節提醒我們,應向其他同事示範,在每天的生活、工作中依靠信心的順服是怎麼一回事。如果我們真的行出新生的樣式(參看羅馬書第6章「行出新生的樣式」)),立定心志用行動爲周遭的人顯明我們新生的樣式(參看羅馬書第8章「順從聖靈走向新生的樣式」),身旁的人不會爲我們所吸引、一起這麼做嗎?在工作中的所作所爲,可能是我們能向神獻上的最高讚美,也可能是我們的同事能看到的最吸引人的見證。神對每一個人最大的心願,就是與神合一、與人合一。因此,我們工作、生活的每一個層面,都會變成爲基督做見證的機會,讓我們在這世上,成爲一位讓人與神和好的中介。

第四,我們要保持謙卑。當我們像保羅書信讀者中那些分裂小團體一般,覺得自己比周遭的人更優越,那我們就是自以爲我們纔是站在神這一邊的了。保羅直言痛斥這種高傲的態度。我們並不完全清楚神在其他人身上如何工作。就像退役的美國陸軍聯席會議主席彼得.佩斯將軍曾說過:「你應該說出你知道的事實,但你應該要知道,你不知道的還很多很多」。[1]

在這個世上,實踐使人和平使命的方法,和我們的工作、職場一樣變化多端。因此,我們要接着看羅馬書第12章,討論保羅所教導的、在工作中行出與神合一之愛的方法。

Peter Pace, “General Peter Pace: The Truth as I Know It,” Ethix 61 (September/October 2008, http://ethix.org/2008/10/01/the-truth-as-i-know-it.

恩典運行的羣體(羅馬書12)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羅馬書第12章特別着重救恩在社會、羣體的層面。保羅不是寫信給一個人而已,而是寫給羅馬城裏全體基督徒——他一直都很注重他們生活的每個層面,特別是跟工作相關的部分。像我們剛在羅馬書第1到3章看過的,在基督裏的救恩,包含了合一、公義、正義、信心和信實等方面。上述每一個方面都跟羣體有關係:與他人合一、在百姓中的正義、對他人信實。

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12:1-3)

回到目錄

將救恩集體的層面帶入個體的生命,意味着我們要將心思意念從自利轉向爲羣體服務: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爲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我憑着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着上帝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羅12:2-3)

我們先從這段經文的後半段說起,保羅在這裏把集體的層面說得更清楚:「我...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也就是說,人不要總是光顧着自己,要多關心別人、關心羣體。第12章後面,保羅特別加上下面這些話:「愛弟兄,要彼此親熱」(羅12:10),「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地款待」(羅12:13),「眾人以爲美的事要留心去做」(羅12:17),「與眾人和睦」(羅12:18)。

幫助他人獲得成功

唐.孚洛(Don Flow),弗洛汽車公司(Flow Automotive)創設人及執行長

基督徒領袖活潑的愛,是以耶穌的一生爲榜樣——祂來是要服侍人,不是讓人服侍。裝備他人,是領袖運用權力的合適方式,因爲這正是運用權力的目的——幫助他人更好地爲羣體服務。這樣運用權力,是對神深厚之愛的迴應,也是對所有人不同恩賜的欣賞和感激。這不是凌駕眾人之上的權力,而是爲眾人服事的權力。這樣運用權力,是釋放其他人的恩賜。這表示基督徒領袖必須很瞭解自己的同工,知道他們的恩賜,幫助每一個人明白他們的天賦對整個組織有多重要。基督徒領袖需要發掘組織中每個人的重要性,完成所有需要完成的工作。對基督徒來說,沒有不重要的人(Schaeffer),也沒有ˊ平凡的工作(Lewis)。

來源:2008年,在西雅圖,KIROS中的談話。

這一段經文的前半段提醒我們,沒有神的恩典,我們無法爲他人着想。就像保羅在第1章裏提到的,上帝任憑人類「存邪僻的心」(羅1:28),「思念變爲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羅1:21),結果就是人與人之間做盡種種惡事(羅1:22–32)。救恩就是要將人從這樣的捆綁中解救出來:「叫你們察驗何爲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唯有我們的心思意念從以自己爲中心,變成以他人爲中心,效法基督,爲他人獻上自己,我們才能將合一、正義、信實,置於自私自利之上。

有了更新的心思意念,我們的目標從自覺公義的以自我爲中心,轉變成爲幫助他人帶來新生命。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你是一名餐廳裏排值班的,是將來經理的人選。如果你的心思意念沒有更新,那你主要的目的就是擊敗其他人選。對你來說做一些對你有利的動作並不是很難,比如:讓別的候選人看不到供應商問題的資訊、故意不處理在人當班時纔會暴露的衛生問題、在員工之中散步引起紛爭的流言,或者不配合改進客服相關事務。這樣做不只傷害了其他候選人,也傷害了他們的值班員工、整個餐廳和客戶。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你的心思意念轉變、更新了,先關注別人,那麼你會先幫助其他人表現得更好——不只是爲了他們,也是爲了這家餐廳、還有所有員工、客戶的利益。

爲了羣體犧牲自我(羅馬書12:1–3)

回到目錄

無庸贅言,將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之前,必需捨己。「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羅12:1)。保羅用身體(Bodies)和活的(living)這兩個字,強調我們在世上每日生活、工作所需的實際行動。信徒在工作中,以時間、才能、力量,來造就其他人、造就神一切的創造,因此成爲活祭。

在還存留在世上的每分每秒中,我們就可以向神獻上活祭:原諒在工作場合違逆我們的人時,我們向神獻上了活祭;冒險幫助調解同事之中的糾紛時,我們也是獻上活祭;不再爲了自己舒適、享受而採用無法永續的方式使用地球資源時,我們就是獻上了活祭;支持家人的需要,超過找一份對自己來說更好的工作,而願意做一份差強人意的工作時,我們就是獻上了活祭;放棄一份優渥的職位,因此可以使配偶在另一個城市得到一分夢寐以求的工作時,我們就是獻上了活祭;作爲上司,在屬下工作犯錯時,我們承擔責備,那麼,我們就是在獻上活祭。

自願選擇投入羣體(羅馬書12:1-3)

回到目錄

心思意念的轉變,「叫你們察驗何爲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就像我們自己得救的經過,我們也將他人帶入我們抉擇的過程。保羅用的「察驗(discern)」這個字,希臘文(domimazein)字面的意思是「測試(test)」、「證實(approve)」。在我們更有把握察驗神的心意是什麼之前,我們的抉擇需要透過其他信徒幫忙測試、證實。保羅提醒我們「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羅12:3),正是用在我們做抉擇的時候。別自以爲多有智慧、道德崇高、知識淵博、或者具備其它什麼可以憑一己之力察驗神旨意的才能。「不要自以爲聰明」(羅12:16)。只有和信仰羣體的其他成員交通,透過羣體中各樣的恩賜和智慧(羅12:4-8)、彼此同心(羅12:16),我們才能發展、測試、證實什麼抉擇是可靠的。

我們可以討論真正的問題嗎?

阿爾.艾利斯曼(Al Erisman)講述

在尼泊爾的時候,我受邀對一羣基督徒談倫理學。有個人問說,要怎麼處理賄賂這種麻煩的狀況。我問這羣基督徒有沒有聚在一起,爲這樣的事祈求智慧過。提出問題的人說沒有,他們覺得很丟臉,聚在一起時不會談這種事。

我對他們說,我可以列出一些聖經中的原則給他們參考,但是,我想提出的特別建議,是要成立一個小團體,坦承面對,專門處理這個麻煩。我是一個局外人,沒有真的身在當地文化與經濟處境之中。他們需要好好討論所面對的真正挑戰,而不是隻是一些答案簡單的安全議題。[1]

這要比我們可能願意坦白的,還要困難許多。我們可能聚在一起,接受一些道德倫理教導,但是,我們是否在要決定怎麼做才合乎道德時,確實與彼此深談?通常決定都是由負責的人聽取少數人意見之後,慎重考慮做出的。我們習慣這麼做,因爲道德議題常令人覺得不舒服,或者是像羅納德海飛茲(Ronald Heifetz)說的:「常常引起激烈爭議」。大家都不喜歡有爭議的話題,因爲「大多數人喜歡維持原狀,避開難題。」[2] 而且,我們會覺得羣體決定會威脅我們所擁有的權力。但是,自己做決定常常被預先的偏見左右,換句話說,就是「效法這個世界」(羅12:2)。這種心態,在工作環境中導致一些問題。要是我們不是在信仰羣體中工作,而是在屬世的公司、政府機關、學術機構、或者其它情境下需要做出決策呢我們會和同事一起評估我們的工作,但是他們很可能並不熟悉神的心意。我們可以和我們教會的小組或其他成員一起評估我們的行爲,但是他們可能也不太清楚我們的工作。這兩種情況,實際上都要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但是,最好是能夠在我們的工作場合中,找一些有相同信仰的人,組一個小組,或者是由在類似的處境中工作的信徒組成,和他們一起反思我們的行爲。如果我們想要評估我們作程式設計師、消防隊員、公職人員,或者學校老師等等的時候,到底是否活出了合一、正義、公義,除了和其他基督徒程式設計師、消防隊員、公職人員,和學校老師一起評估,還有什麼人會更合適呢?(相關主題內容,請參閱www.theologyofwork.org中,受裝備的教會系列文章中的「裝備教會鼓勵眾人承擔責任 」一文。(譯者注:只有英文)) 

Al Erisman, as told to 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 Boston on January 29, 2014.

Martin Linsky and Ronald A. Heifetz, Leadership on the Line: Staying Alive Through the Dangers of Leading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02), 114.

彼此同工一起工作(羅馬書12:4-8)

回到目錄

行出新生的樣式有個很重要的實際應用,就是明白我們是多麼需要依靠彼此的工作。「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裏成爲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羅12:4-5)。這種相互依賴並非軟弱,而是神所賜的禮物。我們讓神拯救之後,彼此之間更成爲一體。

保羅將這一點,用在我們每個人擔任特別角色所做的工作上。他說:「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羅12:6a),他還舉了一些例子,其實也都是一些工作:預言(prophecy)、執事(ministry)、教導(teaching)、勸化(exhortation)、施捨(generosity)、治理(leadership),還有憐憫人的(compassion)。這些都是「我們所得的恩賜」(羅馬書12:6a),幫助我們爲了羣體的益處而合作。

不要只是一個人埋頭苦幹

雪倫.瓦特金斯(Sherron Watkins),因爲揭發安隆案醜聞(Enron scandal),獲選爲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回顧所學到關於選擇立場的事時,她說: 「現在回想起來,我會希望當時我某些的同事能和我一起去找Ken Lay。公司內部的律師喬丹.閔茲(Jordan Mintz)很關切這件事。我那時不知道他已經把這些東西交給另外一家事務所了,而他們說其中問題很大。我也不知道文斯.卡閔斯基(Vince Kaminski)抗議過這些事。如果我那時可以和文斯、喬丹並肩作戰,結果應該會很不一樣...如果有人在我當時那個不幸的職位,我會告訴他:不要一個人埋頭苦幹。我應該多找一些人一齊努力,因爲,這樣公司就不會因爲我只是一個人,而將我解僱。」[1] Ethix雜誌訪談紀錄,2007年6月

保羅在教會這個特別的羣體背景下,發展了這樣的見解。他們顯得極爲恰當,因爲整封書信圍繞着解決教會的問題: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之間的衝突。但是這並不是專屬「教會的」。所有的討論都可以運用在教會之外的工作。預言(prophecy)--「宣講分別爲聖的信息」、「讓隱藏的事顯明出來」[2],是在暗澹的光景運用神話語。每一個工作場合都迫切需要預言的能力。執事(ministry)--同義詞是「監督(administration)」,指的是安排工作,使組織可以爲所預設要服事的客戶、國民、學生,提供服務的能力。它的另一個同義詞是「管理(management)」。教導(teaching)、勸化(exhortation)、激勵(encouragement),還有治理(leadership),很明顯也都可以像應用在教會一樣運用在屬世情境中。施捨(generosity)也是一樣,我們願意付出時間、才幹、耐性、專業,協助他人工作,就是各式各樣的施捨。

憐憫(compassion)在工作中大大受到忽視。儘管在競爭的工作環境中,我們會覺得憐憫是一種阻礙因素,但實際上憐憫對於完成工作至關重要。工作的價值不單是指我們投入其中的時間、心力,還來自於我們對產品和服務如何服務他人的關切——換句話說,就是同理心、就是憐憫。不關切自己裝配的零件是否正確的“自動化工人(autoworkers)”,對公司、客戶、同事沒有用處,很快就會列入解僱人員名單之中。或者,一個自我中心的公司,毫不關心自己的員工是否在意客戶的體驗,那麼客戶將會很快選擇別的牌子。不過這也有例外,比如故意利用顧客弱點獲益的產品、服務——像是成癮藥物、色情媒體,還有利用人害怕自我形象不佳而推出的產品。像這樣子營利的方式,可能不太需要對顧客有什麼憐憫、同情。這些領域確實會透過傷害顧客來牟利;基督徒應該避免在這一類不以憐憫作爲成功要素的職場工作。合法的職業,通過滿足人們真正需要而掙錢,而不是利用他們的弱點。

透過這些恩賜,神賜生命的大能在具體的行動和作事的方法中,讓人經歷。換句話說,神豐富人生命的大能,是從跟隨耶穌的人具體行動而來的。神的恩典引導神的子民爲他人的益處而行動。

Al Erisman, “Sherron Watkins: Did We Learn the Lessons From Enron?” (conversation with Sherron Watkins), Ethix 53, May/June 2007, http://ethix.org/2007/06/01/did-we-learn-the-lessons-from-enron.

Gerhard Kittel, Gerhard Friedrich, and Geoffrey William Bromiley, eds.,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5), 960.

指引道德省察的特別行爲原則(羅馬書12:9-11)

回到目錄

保羅特別提到一些原則,幫助我們真誠愛人、關切萬有,那就是「不可虛假」(羅12:9)。羅馬書12:9-13之後的部分,詳細列舉何謂真誠愛人,像是恭敬、患難中忍耐、禱告要恆切、幫補缺乏的、熱情款待所有人等。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羅馬書12:16-18,這裏保羅鼓勵羅馬信徒要「彼此同心。」他特別強調,這意味着與羣體中卑微的人相交、不要以惡報惡、盡力與眾人和睦相處。

如果真心愛人,那麼我們會真的關心跟我們一起工作的人。 按照工作的定義,我們至少有一個最後目標。但是我們不能把一起共事的人當成達成最後目標的工具。每一個人都有本身固有的價值,值得基督爲每一個人而死。我們需要真誠的愛每一個人,把他們視爲基督爲之死、爲之復活,要帶給他們新生命的人。

們肯定一起工作的人,尊稱他的名字、尊重他的家人、文化、語言、抱負,還有所做的工作,而不在意他的地位,以此顯明真誠的愛。我們耐心對待犯錯的下屬,學習吃力的學生,不讓人滿意的同事,以此顯明真誠的愛。我們熱情接待新到任員工、晚到的訪客、失措的病人、困住的旅客,還有剛升任的上司,以此展現真誠的愛。每一天,都有可能遇到有些人對我們做些或大或小的惡事。但是,我們不能以惡報惡尋求報復,也不該受盡折磨、失望到底,而是要「以善勝惡」(羅12:21)。我們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做到,唯有依靠在基督裏的聖靈。

降服在神的大能之下而生活(羅馬書13)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保羅說:「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凡掌權的都是上帝所命的」 (羅13:1)。羅馬原有價值體系與神的正義是不相合的,這些建言對羅馬教會的部分成員來說,必然難以理解。聽從這個崇拜偶像、冷酷無情的羅馬皇帝,怎麼會是活出在聖靈裏的生命呢? 保羅的迴應是,神掌管一切屬地的權柄,而且神會在合適的時候,處置這些掌權的。即使是羅馬帝國,曾經何等強大,最終也要降服在神的大能之下。

在工作場合中,常常確實是這樣:「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懼怕,乃是叫作惡的懼怕」(羅13:3)。主管應有效組織工作,創造公平合理的環境,以消除紛爭。法院常常要公平調解與專利、土地登記、勞工關係、契約等相關的事務。調查員常常要保護環境、防杜詐欺、要求工安、確保人人有居住的機會。警察一般都會逮捕罪犯、協助無辜的人。 就算一個不信神的政權,也可能常常做對的事,這正是神在這世上施恩的標記。

但是在企業公司、政府機關、各種職場中有權力的人,也可能會犯很大的錯,有時甚至爲了一己私利濫用權力。發生這樣的事情,可以幫助我們分清這究竟是人的權柄(即使他們權勢滔天),還是隱藏在一切被造之後、凌駕一切被造之上的、神的權柄。從人而來的權力,跟我們如此靠近,常常會阻撓我們感知神在我們生命中的作爲。這些經文鼓勵我們區分神在什麼地方積極主動介入我們的生活,透過各種作爲,爲我們、爲所有人扶持、造就完全的生命。

當柯茲洛斯基(Dennis Kozlowski)任CEO時在Tyco國際工作的人,一定會懷疑爲何他可以侵吞公司財產過着窮奢極華的生活,而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可想而知,想要正正當當工作的人,可能會爲他們的工作憂心。有些重視道德的人,可能遭受陷害,被迫參與柯茲洛斯基的詭計。但是,最後,柯茲洛斯基的事曝光了,被告以鉅額竊盜、、陰謀、詐欺罪嫌起訴。[14]相信正義必然終會伸張的人,最後一定會發現自己是對的。

保羅給了羅馬城基督徒很實際的建議;這些人生活在西方歷史上最強大帝國的中心。遵守法律,付該付的稅,尊敬在上位的(羅13:7)。也許有些人會認爲,基督徒應該反叛羅馬政權的不公不義。但是保羅好像認爲,他們的心態是以自我爲中心,而非以神爲中心。以利己爲主而遠離神,是無法讓他們爲將要來臨神的「日子」(羅13:12)做好準備的。

舉例來說,有些國家逃漏稅很嚴重,導致政府無法提供必需的服務;(爲了逃稅)人們到處賄賂腐敗的官員,導致稅賦分佈極度不公。在繳稅和逃稅的人眼中看來,都認爲政府喪失了公權力。內政不穩定導致經濟、民生髮展遲緩。無庸置疑,這些人所聚斂的錢財,不是用在與基督徒價值相合的地方,所以很多基督徒也跟很多人一樣不交稅。但是,如果基督徒願意聯合起來繳稅,並且監督政府運用這些稅收,會怎麼樣呢?這種方式這可能需要花上幾十年來改革政府,但是,果效會持續下去。保羅在羅馬書12章裏暗示這會有果效的。

今天很多基督徒生活在民主國家,有更多的責任盡力擬出能代表神的正義,有智慧的法律。一但選舉結果生效,我們就有責任遵守法律、服從掌權的,就算我們並不認同他們。就算有時候我們可以透過民主的手段、做點事來改革不公、不義的情況,但保羅的意思仍是要我們服從合法的政權。

在每一種生活圈中,我們必須不斷抵擋、轉變一切不公不義的體系,總是要把公眾的利益放在私利之上。即使如此,無論是在工作中、學校、教會、政府,或是民事生活中,我們仍要尊重權柄。我們相信改變定會到來——不是因爲我們多麼憤慨,而是因爲神掌管一切。

保羅在第13章中最後提到,藉着愛人,我們成全了誡命。活在內住的聖靈中,就是成全了猶太律法,就算不認識律法的人也是一樣。他再一次強調,這不是靠着人的努力而得,而是靠着在我們裏面基督的大能。「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羅13:14)。

Michael J. De La Merced, “Released from Prison,”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4, 2013, B6.

真誠接納:與不同的價值觀、看法和平共存(羅馬書14-15)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這封信到此,保羅結束了他道德推論的方法。 現在,他開始從羅馬教會特有的情境中,找出一些相關應用,就是信徒之間發生的糾紛。

羅馬教會的主要應用,就是要真誠接納。羅馬基督徒要彼此接納。不難看出保羅怎麼會得出如此應用。照羅馬書第6章來看,道德推論的目的,是要「行出新生的樣式」,也就是要爲我們周遭的人,帶來新式樣的生命。如果你與人關係破裂,那麼真誠的接納本質上就是新樣式的生命。真誠接納就是在實踐層面上的合一。口角爭端會彼此拒斥,但是真誠接納會包容對方,甚至有時需要尊重彼此的差異。

以真誠接納來勝過不同意見造成的糾紛(羅馬書14:1-23)

回到目錄

保羅說:「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羅14:1)「信心軟弱的」,指的可能是一些在有爭議的事情上,還不太確定自己信念的人(參看羅14:23)——他們靠着死守規條來決定該怎麼做。特別是,有些猶太基督徒仍然持守猶太人關於飲食的嚴厲規條,因此惱怒其他基督徒吃了不潔的食物。顯然,他們甚至不願和那些吃了不潔食物的人一起用餐。[16]雖然這些人認爲他們這樣嚴守規條是表現信仰的力量,但是保羅認爲,當他們以此論斷信念不同的人時,其實是一種軟弱。保羅說不吃的人,「不可論斷吃‘不潔淨食物’的人。」

然而,保羅對他們軟弱表現的迴應,不是要和他們爭辯,也不是忽視他們所信的,而是要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才能彼此接納。他還告訴沒有守飲食潔淨規條的人,不要炫耀自己什麼都可以吃,因爲這樣會破壞與守禮之人的關係、冒犯到他們的良知。如果沒有潔淨的葷食可吃,那麼沒有守禮儀的人應該與守禮之人一起吃素,而不是要求守這些禮儀的人違背自己的良知。保羅說:「有人因食物叫人跌倒,就是他的罪了」(羅14:20)

雙方都強烈地認爲自己的觀點纔是道德上重要的。強烈堅信外邦人必須吃清真食物的人,是在拒絕神在基督耶穌裏的恩典。軟弱的相信,不持守飲食潔淨、甚至只是跟不持守的人在一起吃喝,都是冒犯神、違反了猶太律法。爭辯越演越烈,因爲在基督裏的自由,和遵守神的聖約,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宗教議題。但是,在羣體內的關係,卻是更加重要的議題。活出基督,並不是在某些議題上爭出誰對誰錯。這是與神、與人有關合宜關係的問題,是「...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14:17)。

在工作中,道德衝突會更復雜、困難,因爲各方只有更少的共同基礎。有趣之處在於,保羅特別關切軟弱的人。雖ˊ然他告訴兩邊不要彼此論斷,但是他特別告誡信心比較堅固的人要擔當更多責任。「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羅15:1)。我們的模範是耶穌...「也不求自己的喜悅」(羅15:3)。這個意思是說,那些看法正確的、佔據主流的,或者是有權柄的,應當自願節制,不去冒犯其他人的良心。 在大多數工作場合中,我們所見正好相反。軟弱的必需調整自己、去適應堅固的一方所設下的規定,就算這麼做會違逆他們的良知。

舉例來說,假設你有同事要遵守宗教、道德上的規約,穿着特別的服飾,例如:蓋住頭髮、肩膀、或腿。如果他們讓不守這樣着裝規定的人感到不舒服,那麼這些信念可能是軟弱的表現(套用保羅的用語)。其實你可能並不會反對有人這麼穿着。但是保羅的論點暗示,如果你想要在職場上營造接納、合一的氣氛,你和你所有的同事應該穿着合宜,不要冒犯他人。堅固的人(不受有關穿着的律法主義限制的)要包容軟弱的人(容易因他人的穿着而受冒犯的),接納他們的軟弱。

要記住,保羅不希望我們去要求別人,讓對方來包容我們的自責。這樣會讓我們變得軟弱,而保羅希望我們的信仰堅固。我們不應該對他人在工作中的服裝、語言、音樂品味等,指指點點。想象一下,如果基督徒有着包容每個人的好名聲,而不是判斷別人的品味和習慣,這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呀!這樣會有助於基督徒在工作場合的使命,還是造成更多的阻礙?

N.T. Wright, The Letter to the Romans, in The New Interpreter’s Bible, vol. 10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4), 735.

真誠接納造就羣體(羅馬書14:19-15:33)

回到目錄

真誠接納的另一個功效是堅固羣體。「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羅15:2),就好像一名熱誠待客的主人,確定來訪的都可以得益處一ˊ樣。這裏「鄰舍」指的是羣體的成員。保羅說:「我們務要追求和睦的事與彼此建立德行的事」(羅14:19)。彼此建立就是在羣體中一起同工。

從第14和15章,我們看到真誠接納是一種有力的行動。保羅不只是說臉上帶着微笑、打打招呼。他指的是在羣體中保持深刻的道德水準,同時也熱情接待那些具有不同道德觀的人——甚至在重大問題上有分歧的人。至少在這裏,保羅認爲羣體中恆常不斷的關係,要比某些具體的道德觀點更加重要。關係爲羣體帶入生命,這要比判斷一個議題的對錯、論斷他人的是非,更爲重要。這也構成我們對周遭世界更有吸引力的見證。「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上帝」(羅15:7)。當我們彼此接納,因神的憐憫而得的最終結果是(羅15:9):「萬民哪,你們都當頌讚他」(羅15:11)。

領袖的羣體(羅馬書1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羅馬書第16章讓我們明白,很多人對保羅工作情況的假設是錯的。他們認爲他是位孤膽英雄,獨自忍受艱辛,要完成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孤獨而崇高之呼召。然而,在羅馬書第16章裏,保羅清楚的交代,他的工作是羣體同工的結果。保羅提到26位同工的名字,還有很多是用「在他們家中的教會」、「與他們在一處的弟兄、姊妹、眾聖徒」帶過。保羅所列的名單,女性與男性的工作並重,對兩者沒有區分,而且包含社會各階層的人。這裏頭有些人相當富有,有些人可能是自由人。有一些還很可能是奴隸。保羅稱許許多人的工作,像是:「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羅16:3),「多受勞苦」 (羅16:6),「與我一同坐監」(羅16:7),「爲主多受勞苦」(羅16:12),「就是我的母親」(羅16:13).他提到德丟的工作,說他「代筆寫信」(羅16:22) 還有以拉都是「城內管銀庫的」 (羅16:23)。

保羅與這麼多樣的同工一起工作,這一點大大降低了現代西方世界所特別強調的、在職場上的個人主義價值。就像他所提到的這些人,保羅在羣體中工作,也是爲了羣體的益處而工作。這封書信的最後一段,讓我們明白福音是眾人的工作。不是每一個人都要作使徒。不是每一個人都領受呼召、離開工作、到處遊走宣講福音。保羅在羅馬書12:6-8之中列出的各種服事的恩賜,清楚說明了這一點。不管什麼樣的工作佔去了我們的時間,我們都領受呼召,要做爲眾人傳講神救恩好消息的奴僕。(敬請參閱:「彼此同工一起工作」,羅馬書12:4-8。)

這一段問候也提醒我們,教會的領袖都是工人。有時候我們會以爲保羅的工作多多少少和其它的工作有所區別。但是保羅不斷提到這些人的工作,也讓我們知道,在保羅的事奉中要做的,也是在所有工作場合中要做的。職場——每個星期投入許多時間的地方,就是我們學習如何行出新生的樣式(羅6:4)、或是陷入死亡權勢泥淖的地方。在工作場合所建立的關係中,神邀請我們效法基督,尋求他人益處。在這些花費心思、投入心力、擺上雙手的日常世俗工作中,我們有機會成爲神賜給他人恩典的管道。

在羅馬書的最後幾節經文明白表示,沒有人的工作是完全孤立的;都是和其他人的工作緊密交織在一起的。保羅問候了將信仰傳遞給他的前輩,與他一起工作的同事,以及爲了他們共同的工作而冒着生命危險的人。這個觀點讓我們看到我們工作羣體的全貌,讓我們能紀念與我們緊密交織的生命——他們支持我們、堅固我們、使我們能夠完成工作,他們爲了我們的益處、爲了成全那帶領我們進入神的世界的工作,放棄了自己想要的。

羅馬書的結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保羅在羅馬書中最關切的是救恩:神透過耶穌基督的十字架爲世界帶來和平。在基督裏,神做工讓世人與祂自己合一,讓人與人彼此合一,將受造物從罪惡、死亡、衰敗的邪惡權勢中,救贖出來。保羅所關切的不是抽象的神學,而且具體的實踐。他的目的是要醫治羅馬基督徒的分裂,讓他們同工、一起完成神對他們生命、工作的旨意。

在這樣的處境之中,保羅讓我們明白救恩是怎麼透過神在基督十字上的信實,成爲我們白白的禮物,又是怎麼透過神的恩典,賜給我們在基督裏的信心。白白的恩賜,並不是說神就不在意我們所做的工作或者我們工作的態度與表現。相反的,保羅讓我們明白,神的恩典會如何轉變我們所做的工作,還有我們工作的方式。雖然我們不能做什麼來贏得救恩,但神卻主動救了我們,賜給我們極豐富的恩賜,讓我們可以服事彼此、建造我們的羣體。最終,我們得以行出新生命的樣式,帶給我們周遭的人在基督裏的生命,在神的時刻來臨時,使一切受造的得以完全。

精選參考資料(羅馬書)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Fowl, Stephen E. Philippians.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The Two Horizon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2005.

Grieb, A. Katherine. The Story of Romans: A Narrative Defense of God’s Righteousness.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2002.

Jewett, Robert. Romans: A Commentary.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Hermeneia, 2007.

Johnson, Luke Timothy. Reading Romans: A Literary and Theological Commentary. Macon, GA: Smyth & Helwys, 2001.

Keck, Leander. Romans.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Abingdon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2005.

Moo, Douglas.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96.

Stowers, Stanley K. A Rereading of Romans: Justice, Jews & Gentil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Wright, N. T. The Climax of the Covenant. Edinburgh: T&T Clark, 1991.

N.T. Wright. The Letter to the Romans, in The New Interpreter’s Bible. Vol. 10.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