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和工作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工作神學並不是從理解神讓我們做什麼開始,甚至也不是從神要我們怎麼做開始。它要從瞭解那位以創造者和救贖者身份啟示自己的神開始;這位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我們,好讓我們能夠接受他的指引。通過越來越像神,我們就在做神要我們做的一切。通過閱讀出埃及記,我們聽到神描述自己的品格,也看到這樣一位神主動塑造了他的百姓。作爲神的百姓,基督徒若不理解這些真理所具有獨特的根據乃是這位通過他的兒子獨特的位格,藉助他的聖靈之大能,施行這種特殊類型的拯救工作的神,就不能按照他聖潔的原理來工作。本質上,我們瞭解到神通過他的工作揭示他的品格,而他的工作塑造了我們的工作。因此,儘管工作不是這本書的首要內容,但是我們在工作中跟隨神卻是出埃及記的主旨。

我們在出埃及記中找到許多可以指導日常工作的內容。但這些教誨和規則產生於3000多年前的工作場景。時間不會靜止,我們的工作場所也變了。一些章節,比如“不可殺人”(出20:13),看起來在當今和在摩西時代同樣適用。其他的,比如“這人的牛若傷了那人的牛、以致於死、他們要賣了活牛、平分價值、也要平分死牛。”(出21:35),似乎難以直接適用於當今大多數的事工場所。 我們如何遵守、服從以及應用神在出埃及記中的話語,而不至於落入墨守成規和誤用的圈套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 ,我們首先要了解這本書是敘事體的。就像它幫助以色列在神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它也幫助我們知道如何理解應用敘事體中的深遠表達,也就是我們今天的聖經。神事工的目的和形式不僅塑造了我們作爲神百姓的身份,而且指向神呼召我們要完成的工作。

出埃及記導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出埃及記這本書的開始和結尾都是以色列人工作的場面。在開始的時候,以色列人是爲埃及人工作。書的結尾,以色列人按照神的指示建成帳幕(出40:33)。神不是把以色列人從工作中拯救出來,神給以色列人自由是爲了他們可以工作。 神把以色列人從不聖潔的埃及王的壓迫下解救出來,引領他們在聖潔神的恩典中做一種新的工作。雖然這本書的名字“出埃及記”在基督徒聖經中意思是“出來的路”,[1] 但出埃及記的與創世紀的連續性卻引導我們得出合理的結論:出這本書實際上在談“進去的路”,。因爲它描述了以色列人如何進入摩西之約;而這聖約將是以色列人存在的架構,不僅應用於他們在西奈半島的曠野遊蕩的時候,也指導他們在應許之地的安定生活。這本書告訴我們以色列人應該如何看待他們的神,以及這個新的國家在新的土地上應該如何工作和敬拜。從各方面說,以色列都必須深切注意他們跟從神的生活與那些跟從迦南眾神的人的生活之間顯著的不同,並深刻認識到他們自己的生活的優越性。甚至在今天,我們在工作中做什麼也反映了我們爲什麼工作以及最終爲了誰工作。我們在社會中不難發現那些苛刻和壓迫人性的工作的例子。當然,神想要我們找到更好的方法去管理我們的公司,去對待他人。但是獲得這種新行爲方式的路徑依賴於理解我們是神救恩的接受者,知曉神的工作,並訓練自己跟隨他的道。

出埃及記一書始於400年前創世記結束的時候。在創世記中,埃及是一個好客的地方,在那裏神及時的興起約瑟,所以他可以保全亞伯拉罕後裔的性命(創50:20)。這與神要興起亞伯拉罕一族,賜福亞伯拉罕,也讓亞伯拉罕叫別人得福,叫他的名爲大,以及通過亞伯拉罕賜福地上萬族的承諾非常符合(創12:2-3)。然而,在出埃及記中,埃及是一個壓迫的地方,在那裏以色列人數的增加招致了死亡的陰影。埃及人很少把以色列人看做神聖的祝福,雖然埃及人不想放走他們的奴隸。最終,神救贖以色列人過了紅海,讓法老和他的人民付出了很多的生命。按照神對亞伯拉罕的揀選和應許,以及神祝福萬國的心願,出埃及記中神的百姓很大程度上還處於身份轉換的時期。以色列人的數目眾多說明了神的恩典,但他們下一代的男童卻面臨着被滅絕的危機(出1:15-16)。以色列國作爲一個整體仍然沒有到達應許之地。

整個摩西五經都反映了這種應許部分成就的主題。神對亞伯拉罕後裔的應許,他們和神良好的關係和一片居住的土地,都表明了神對他們的心願,但在整個故事中他們仍然處於危險狀態。[2]在摩西五經中,出埃及記尤其強調了以色列與神的關係,這一點同時表現在神救他的百姓出埃及以及神與他的百姓在西奈山裏約上面。[3] 在我們從這本書中尋找對工作的深刻見解時,這一點尤其重要。我們重視這本書的結構和內容,因爲我們記得,我們通過耶穌基督與神建立的關係的發端就在於我們現在讀到的內容,而且它指向我們爲着神的心意而活的人生和工作的方向。

要捕捉以色列作爲一個過渡期國家的特徵,我們根據按照地理位置劃分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旅程各階段——從埃及開始,然後到達紅海,在到西奈的路上,最後到達西奈,藉此給出這本書的大綱並評估它對工作神學的貢獻。

In Hebrew, the title is simply shemot, the word for “names of,” which appears in the first sentence.

David J. A. Clines, Theme of the Pentateuch, 2nd ed. (London: T&T Clark, 1997), 29.

David J. A. Clines, Theme of the Pentateuch, 2nd ed. (London: T&T Clark, 1997), 47.

以色列人在埃及(出埃及記1:1-13:1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以色列人被埃及人苦待提供了他們蒙救贖的背景和動機。法老不允許以色列人跟隨摩西去到曠野敬拜神,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否認了他們的信仰自由。但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經濟系統中作爲工人所受的壓迫,纔是真正引起我們注意之處。神聽見他百姓的哭訴並採取了某種行動。但是我們必須記住,以色列人不是因爲工作本身呻吟抱怨,而是因爲他們的工作太嚴苛的原因。作爲迴應,神的救贖不是他們完全的休息,而是把他們從壓迫的工作中釋放出來。

以色列人在埃及嚴苛的奴隸勞動(出埃及記1:8-14)

回到目錄

埃及人強加在以色列人身上的工作,其動機是邪惡的,本性是殘忍的。本書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幅以色列人遍佈那地,生養眾多,多結果子的畫面。這是對神創造意圖的迴應(創1:28;9:1)也是神對亞伯拉罕和他被揀選的後裔的應許(創17:6;35:11;47:27)。神意圖藉由這個民族來祝福世界。在之前的政府治下,以色列人有皇室的允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和工作。但新的埃及王覺得以色列人數眾多,威脅到他的國家安全,因此決定“用巧計”對待他們(出1:10)。書中沒有說明以色列人是不是真的構成了威脅。這裏的重點是法老心裏破壞性的恐懼導致他首先惡化了以色列人的工作環境,然後又用殺嬰孩的方法來控制以色列的人口。

工作或許讓人的身體或精神感覺繁重勞累,這工作本身不是一個錯誤。讓以色列人無法忍受在埃及光景的不僅是奴役,還有極度的嚴苛的工作環境。埃及奴隸主讓以色列人 “無休止的”工作 (befarekh, 出 1:13, 14)並且“嚴苛”待他們(qasheh,"殘忍的"的意思,出1:14; 6:9)讓他們的生活“痛苦不堪” (marar, 出1:14)。 結果,以色列人因爲“痛苦”和“折磨”(出 3:7)“精疲力盡”並且“精神上愁煩”(出6:9)。 工作,本是人類存在的主要目的之一和喜樂的來源(創1:27-31;2:15),卻被嚴苛和壓迫扭曲成爲一種痛苦。

收生婆和母親的工作(出埃及記1:15-2:10)

回到目錄

在嚴苛苦待中,以色列人對神生養眾多遍滿地面的命令保持忠誠(創1:28)。這就牽涉到懷孕生子,並依賴於收生婆的工作。除了在聖經中出現之外,收生婆的工作在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也得到了證實。收生婆協助產婦生產,剪斷臍帶,洗淨嬰孩,把嬰孩拿給父母親看。

在故事中,收生婆因爲敬畏神,於是沒有聽從皇室的命令去殺掉所有希伯來婦女產下的男嬰(出1:15-17)。 總的來說,在聖經中的“敬畏神”(及相關表達)指的是與以色列立約的神(希伯來文, YHWH)之間保持一種健康的順服關係。她們“對神的敬畏”超過了對埃及法老可能會殺害她們的恐懼。另外,她們的勇氣很有可能來自於她們的工作。是不是那些每天接生新生命的人會更加珍惜生命,以至於即使是王命令她們這麼做,謀殺也會成爲一件難以想象的事?

摩西的母親約基別(出6:20),是另外一個面臨着不可能的抉擇卻創造性地找出解決辦法的女人。我們很難想象她如何祕密的懷孕併成功的生下一位男嬰,緊接着就要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河裏那種痛苦,但實際上這樣做是爲了救他的性命。與挪亞的方舟平行的——希伯來語的“籃子”在聖經中除此之外僅出現了一次,即挪亞的“方舟”——讓我們知道,神不只是出手救了一個嬰孩或一個民族,他也會藉着摩西和以色列救贖所有的被造物。與神對收生婆的獎賞對應,神也善待了摩西的母親。她帶回了自己的兒子並且餵養他直到足夠被法老的女兒收養爲止。生育和撫養孩子是一件神聖的工作,複雜、需要很多努力,並且值得被稱讚的(箴31:10-31)。在出埃及記中,我們沒有讀到這個無人歌頌的女英雄約基別經歷了任何的內心掙扎。從敘事的角度看,摩西的人生是主要議題。然而聖經在後來因爲他們出於信仰的舉動,稱讚了約基別和摩西的父親暗蘭,(希11:23)。

太多時候生育和撫養孩子的工作被忽視了。尤其是母親,總是聽說生養孩子的工作不如其他工作重要、不值得被稱讚。然而在出埃及記講述如何跟從神的故事時,首先就告訴我們生育、撫養、保護和幫助孩子的無以倫比的重要性。本書中有很多充滿勇氣的作爲,但第一個有勇氣的作爲卻是一個母親、她的家庭和她的收生婆拿出勇氣拯救了她的孩子。

神呼召摩西(出埃及記2:11-3:22)

回到目錄

雖然摩西是一個希伯來人,但他在埃及皇室作爲法老的外孫被撫養長大。摩西對不公義的恨惡引發了他對一個正在毆打希伯來奴隸的埃及人的致命攻擊。這個舉動引起了法老的注意,所以摩西爲了安全逃到米甸並在那放牧。米甸距離埃及東部幾百英里,在西奈半島的另一邊。我們不確切的知道摩西在那生活了多久,但在那段時間他結了婚並且生了一個兒子。此外,另外兩個重要的事件發生了。埃及的王死了,而主聽到被壓迫的民的哀哭,紀念起自己與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立的約(出2:23-25)。這裏說神紀念並不是說神曾經忘記了他的民,而是表示神將要爲了他們採取行動了。[4]爲此他呼召摩西。

神在摩西工作時呼召了他。摩西接受呼召的記載包含有六個元素,這也構成聖經中其他的領袖和先知的人生中一個明顯的模式。因此,檢視這個呼召的敘事並考慮我們當代的應用,特別是在工作場合的應用問題,對於我們來說特別有指導意義。

首先,神向摩西顯現,用燃燒的荊棘來吸引了摩西的注意力(出3:2-5)。燃燒的荊棘在半沙漠地帶不是特殊的現象,但是摩西被這一特定的自然現象吸引住了。摩西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並回應, “我在這裏”(出3:4)。這是表明他聽見了,並不是要表明他所在的位置。其次,神自我介紹爲以色列族長的神,並且告知摩西他要拯救自己的百姓出埃及,帶領他們到他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土地(出3:6-9)。 第三,神打發摩西去見法老,把神的百姓帶領出埃及(出3:10)。 第四, 摩西拒絕了神的使命(出3:11)。雖然摩西剛剛聽到與他說話的神強有力的自我啟示,但是他立即想到的是“我是誰?”作爲迴應,神再次向摩西保證 ,自己會親自與他同在(出3:12a)。最後,神告訴摩西此事的確據(出3:12b)。

相同的元素也出現在聖經中的其他呼召敘事中——比如神呼召基甸,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和耶穌的部分門徒。這不是一個嚴格的公式,因爲聖經中很多呼召的敘述有另外的模式。但是它確實表明神的呼召通常經由擴展的、一系列的境遇來指引一個人通過一段時間來順服神的安排。

 

士師

基甸

《士師記》

先知 

以賽亞

《以賽亞書》

先知 

耶利米

《耶利米書》

先知  

以西結

《以西结书》

耶穌的門徒

《馬太福音》

顯現

6:11b-12a

6:1-2

1:4

1:1-28a

28:16-17

身份介紹

6:12b-13

6:3-7

1:5a

1:28b-2:2

28:18

使命

6:14

6:8-10

1:5b

2:3-5

28:19-20a

拒絕

6:15

6:11a

1:6

2:6, 8

 

再次確認

6:16

6:11b-13

1:7–8

2:6-7

28:20b

確認兆頭

6:17-21

 

1:9-10

2:9-3:2

可能是《使徒行傳》

 

注意到這些呼召主要不是讓會眾中有人出來擔任祭司的或從事宗教工作。基甸是軍事領袖;以賽亞,耶利米和以西結是社會批評家;而耶穌是一個君王(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在今天的很多教會中,“呼召”這個詞只侷限於宗教職位,但在聖經中不是這樣,當然在出埃及記中也不是。摩西自己不是祭司或宗教領袖(那是亞倫和米利暗的角色),而是一個牧者、政治家和行政官員。神問摩西“你手裏是甚麼?”(出4:2),改變了摩西放羊的普通手杖的功能,讓它具有一種摩西從來沒有想象過的用途(出4:3-5)。

Brevard S. Childs, Memory and Tradition in Israel (London: SCM Press, 1962).

神對以色列的救贖工作(出埃及記5:1-6:28)

回到目錄

在出埃及記這本書中,神是主要的工人。這神聖工作的性質和意圖確立了摩西的工作議程,又通過他確立了神的百姓的工作議程。神對摩西的呼召裏包括這對神工作的解釋。這讓摩西可以借神的名義對法老說,“容我的百姓去”(出5:1)。 法老的反駁不僅僅是口頭上的;他壓迫以色列人更勝從前。在這一幕的結尾,甚至以色列人也與摩西作對了(出5:20-21)。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摩西質問神整個事業的意義,神則澄清了自己工作的設計。我們在出埃及記6:2-8中讀到的不僅是關於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到壓迫的背景信息。它也構成了一個包含神在聖經中所有工作的議程。[5]清楚知道神工作的範圍,對所有基督徒非常重要,因爲它幫助我們理解“願神的國降臨、願他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樣的禱告意味着什麼(太6:10)。成就這些意圖就是神的工作。爲了成就這些事,神動員了他所有的百姓,而不僅是那些從事“宗教”工作的人。更清楚的瞭解神的工作是一種預備,不僅幫助我們更好的考慮我們工作的性質,而且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神希望我們工作的方式。

爲了更好的理解這個關鍵內容,我們將會對它做一個簡要的觀察,然後提出它如何關聯到工作神學的一些建議。在首次明確迴應了摩西關於神的使命之責難之後(出5:22-6:1),神在故事的開始和結尾處用“我是耶和華”這句話給出了更詳細的迴應( (出6:2, 8)。這個關鍵的短語把整個段落分別出來,並且給了這段文字很高的地位。英文讀者必須小心,這個短語並不是以某個頭銜來表達神是什麼。它揭示了神自己的名字,因此表明了神是誰。[6]他是一個向族長們顯現、與他們立約、守約的神。因此,神要爲他的百姓做的工作的根據,就在神向他們表達的意圖之中。即,要讓亞伯拉罕的後裔多多加增,叫他的名爲大,賜福與他,並通過他讓地上的萬族得福(創12:2-3)。

於是,神的工作以四個部分顯現。神的四個救贖的目的通過不同的方式在舊約聖經中重複出現,甚至給出了神在耶穌基督裏成就的救贖工作之頂峯形狀。救贖首先是釋放的工作。“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重重的刑罰埃及人,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不做他們的苦工。 ” (出6:6)。這個釋放的工作直率地表明瞭一個現實,這個世界是一個存在各種壓迫的地方。有些時候我們用拯救這個詞來描述神的這一舉動,但是我們必須小心去避免把它理解成從地到天的拯救(當然也不是從物質到精神),或者僅僅是對罪的寬恕。可以說,以色列的神進入他的百姓之世界,“在地上”引發變動,釋放了他們。出埃及記不僅僅表現了神把以色列人從埃及法老手中釋放出來,也設定了彌賽亞君王耶穌的舞臺。他要把他的百姓從他們的罪惡裏釋放出來,並且戰勝邪惡這個終極的邪惡暴君(太1:21;12:28)。

第二,神要創造一個聖潔的社區。“我要以你們爲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們的神”(出6:7a)。神釋放他的百姓不是讓他們過他們自己想過的生活,也不是以孤立的個體形式來釋放他們。他意在創造一個性質不同的團體,在其中他的百姓與他同住,相互之間忠誠守約。每個古代民族都有他們自己的“神”,但是以色列作爲神的百姓,需要過一種謹守神的所有律例、誡命、典章的生存方式(申26:17-18)。當這些價值和行動充滿了他們與神的相交以及彼此的相處(並且還有那些契約之外的人)時,以色列會越來越多的表明“神的百姓”之真實意義是什麼。同樣,這構成了耶穌將要建造的“教會”之背景:不是一個磚石構成的物質結構,而是一個從萬族而來的門徒構成的新的社區(太16:18;28:19)。

第三,神將會在他和他的百姓之間創造一種持續的關係。“你們要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是救你們脫離埃及人之重擔的”(出6:7b)。除了這句話以外,其他所有對神的目的之陳述都是以我 開頭。這裏的焦點是你們。神意在讓他的百姓有一個特定的經歷,與那位出於恩典拯救他們的神建立關係。對我們來說,知識似乎大致等同於信息。聖經概念中的知識同樣具有這樣的含義,但也包括人際關係中的彼此認知。當我們說神沒有以“耶和華”的身份讓亞伯拉罕“認知”,並不意味着亞伯拉罕不知道“YHWH”這神聖的名字(創13:4;21:33)。這意味着亞伯拉罕和他的家庭還沒有親自經歷過這個名字的重大意義,因爲這個名字所描述的神是一位守約的神,爲了他的百姓爭戰,將他們舉國從奴役中解救出來。[7] 最終,耶穌承擔了這一切;他的名字是“以馬內利”,意思是神在關係中“與我們同在”(太1:23)。

第四,神希望他的百姓經歷好的生活。“我起誓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那地,我要把你們領進去,將那地賜給你們爲業。”(出6:8)。神應許賜給亞伯拉罕迦南地,但“土地”的概念並不是精確地簡單等價於“區域”。這是一片神應許並親自供應之地。人們通常將其正面描述爲“流奶與蜜之地”(出3:8),象徵性地突出了這是神的百姓與神同住的理想之地,就像我們理解的“豐盛的生活”一樣。[8]這裏我們再一次看見,神的拯救工作是爲改正他的所有創造物而設定的——包括物理環境、人、文化,經濟和其他每一件事情。當耶穌把神的國帶到這個世界時,這也是他的使命:讓溫柔的人承受地土(那片土地)並且經歷永生(太5:5;約17:3)。[9]這在啟示錄21和22章裏,當新耶路撒冷完成時成爲現實。因此,出埃及記所設定的徑路,成爲整個聖經所沿用的方式。

請大家考慮我們今天的工作可以如何表達這四個救贖性目的。首先,神的意願是將他的百姓從壓迫和有害的生活條件下釋放出來。有些工作將百姓從肉體的危險中拯救出來;另一些工作則專注於減輕精神和情緒上的創傷。醫治的工作接觸每個單獨的人;那些爲了我們的需要而提出政治解決方法的人則可以祝福整個社會和各階級的人民。在執法部門和法律系統工作的人應當管制和懲處那些行惡的人,保護百姓,照看受害者。考慮到這世界上無處不在的壓迫,我們總會有很多的機會和方式去做釋放的工作。

第二和第三個目的(社區和關係)是彼此緊密聯繫的。神在天上促進平安和真正和諧的工作,會增進地上的仁慈和公義。這就是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的主旨:他藉着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林後5:16-20)。基督徒已經經歷了這個和好,所以有了動機和方式可以做同樣的事。傳福音的工作和屬靈的成長榮耀了神的工作的一個維度;平安和公義則榮耀了人際關係的維度。在本質上來說,這兩個方面是無法分割的;在這些領域工作的人最好記住神的做爲之整全性質。耶穌教導說,因爲我們是世上的光,所以我們應叫這光照在人前(太5:14-16)。

就像社區組織者、青少年社工、社交主管、活動策劃人、社交媒體工作者、父母和家庭成員以及其他很多人一樣,建造社區和關係可以是我們工作的目標。但是不管我們從事何種職業,它們都可以是我們工作的元素。當我們歡迎和協助新的工人,在別人談到重要問題時仔細聆聽並提出問題,不怕麻煩親自約人見面,給別人鼓勵的卡片,分享值得紀念的照片,分享好的食物,在談話時主動邀請別人加入,或其他表達同事情誼的舉動,我們就每天在同時完成這兩個工作目標。

最後,神聖的工作會促進人們得到好的生活。神引領他的百姓出埃及,是爲了讓他們進入應許之地去安家、生活和發展。然而,以色列人在那裏所經歷的事情距離神的理想還差的很遠。同樣的,基督徒在這世上的經歷也遠遠不是理想狀態。進入神安息的應許仍然有效(來4:1)。我們還在等待一個新天和新地的來臨。但是神在聖約中通過摩西給百姓頒佈的律法,有很多都涉及到人們之間彼此相待的倫理。於是,神的祝福在我們與他人共同生活和工作中體現出來,就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了。從反面來看,如果我們忽視神對我們應當怎樣生活和工作的指示,我們如何期望地上所有家庭通過我們經歷神的祝福(亞伯拉罕的子民通過在基督裏的信而蒙福)?就像Christopher Wright所說的,“神的百姓在兩個約中都被呼召做萬國的光。但是若神的聖民已經更新了的生命都不能發光,照亮萬國的光從何處而來!”[10]因此很清楚,這裏的“好生活”和毫無節制的自私的繁榮或顯擺的消費無關,因爲它包含非常廣義的、神希望我們擁有的生活:充滿愛,公義,和仁慈。

Elmer Martens, God’s Design: A Focus o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3rd ed. (Grand Rapids: Baker, 1994). This section of the article follows Martens’ analysis of the four-part outline of God’s design.

English Bibles employ the convention of using the word “Lord” (in small capital letters as distinct from “Lord”) to represent the Hebrew name of God, YHWH.

The literature i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on this point is immense both in scope and depth of analysis. This is understandable, given the pivotal importance of God’s self-revelation. Providing even a summary of the issues and approaches to this matter exceeds the scope of this article. For an able discussion of what is at stake and a full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ition taken in this article, see Bruce K. Waltke and Charles Yu, A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An Exegetical, Canonical, and Thematic Approach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7), 359–69.

Elmer A. Martens, God’s Design: A Focus o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3rd ed. (Grand Rapids: Baker, 1994), 10.

For more on the land in the New Testament, see Bruce K. Waltke and Charles Yu, A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An Exegetical, Canonical, and Thematic Approach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7), 558-87. 

Christopher J. H. Wright, The Mission of God: Unlocking the Bible’s Grand Narrative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06), 358.

摩西和亞倫宣告神對法老的審判(出埃及記7:1-12:51)

回到目錄

通過派摩西和亞倫去告訴法老“容以色列人出他的地”(出7:2),神開始了第一步工作——釋放。爲了這個任務,神使用了亞倫在公眾面前能言的天賦(出 4:14; 7:1)。他也用卓越的技能裝備亞倫,讓他超過那些埃及的高官(出 7:10-12)。這提醒我們,神的使命既需要言語也需要行動。

法老拒絕聽從神通過摩西把以色列從奴役中解放出來的命令。於是,通過一系列愈加嚴重的自然災害,摩西一項一項地宣告了神對法老的審判(出 7:17-10:29)。這些災難讓人經歷了痛苦。更重要的是,它們顯著的傷害了埃及地和埃及人民的生產能力。瘟疫導致了牲畜的死亡(出 9:6)。莊稼被擊倒,森林被毀壞(出 9:25)。蝗蟲侵害了許多生態系統(出 8:6, 24; 10:13-15)。在出埃及記中,生態災害是神對法老的殘暴和壓迫的報復。在現代社會,環境惡化和生態災害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和經濟壓迫。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擁有摩西的權柄並且有權宣告上述任何一種神的審判,無疑是一種愚蠢的想法。但是我們可以看見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需要被救贖的同時,環境也同樣需要救贖。

每一項警告的行動都可以讓法老釋放以色列人,但每一次災難過後,他都食言了。最終,神降下災難擊殺了所有埃及人的長子以及一切頭生的牲畜(出 12:29-30)。法老很快就發現,奴役別人的駭人效果不過是“剛硬”了自己的心,讓自己失去了同情,公義,甚至自保的意識(出11:10)。這事以後,法老很快接受了神的命令,讓以色列人得了自由。離開的以色列人“奪去了”埃及人的珠寶,銀器,金器,和衣裳(出 12:35-36)。 這是對奴役效果的反轉,是被榨取的工人進行的正當掠奪。當神解放百姓時,他恢復了他們享用自己親手勞碌之成果的權力(賽65:21-22)。工作,以及從事工作的環境,是神最關心的事情。

以色列過紅海、前往西奈(出埃及記13:17-18:27)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當神決定性地帶領他的百姓穿過紅海,將他們從埃及的暴政掌控中釋放出來後,神的工作之基本表達方式產生了很大的成果。那位曾把洶湧的水分開、創造出乾地的神,那位曾把挪亞全家從大洪水中帶到乾地的神,“分開”了紅海,帶領以色列人在“乾地”上通過(出14:21-22)。因此,以色列人從埃及到西奈的旅途是神創造和救贖故事的延續。摩西、亞倫和其他人都在努力工作,但真正做工的是神。

神在以色列人中行公義的工作(出埃及記18:1-27)

回到目錄

在從埃及去西奈的旅途中,摩西與他的丈人葉忒羅重新建立了聯繫。這個以色列民族的局外人,在整個社區的公義問題上給摩西提供了急需的建議。神對他的百姓救贖的工作,擴展爲在他們中行公義的工作。以色列在埃及監工的監視下,已經經歷了不公平的對待。當他們自由以後,他們正當地尋求神來解決他們之間的爭端。Walter Brueggemann 觀察發現,聖經的信仰不僅僅是傳揚神的作爲。它還“關乎努力的、持久的工作,爲要培養和練習每天施行醫治和恢復的熱情,以及每天都拒絕各種不誠實的所得。”[11]

關於摩西,我們早先了解到的事情之一就是,他有解決爭端的慾望。最初,摩西試着干涉, 但是他被“誰立你作我們的首領和審判官呢?”這句話駁回了(出2:14)。但是在當前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正好相反。人們需要摩西做一個統治者-審判官,因爲眾多百姓需要他做決定,“從早到晚”都圍着他(出18:14; 另見申1:9-18)。摩西的工作顯然包括兩個方面。首先,他要合法地解決百姓的爭端。其次,他要教導神的律例典章給那些尋求道德和宗教指引的人。[12]葉忒羅觀察到摩西是這個高貴的工作的唯一代理人,然而他認爲這種方式無法持久。“你這做的不好”(出18:17)。另外,這樣做既對摩西不利,也不能滿足那些他想要幫助的百姓。葉忒羅的解決方法是讓摩西繼續擔任只有他有資格擔任的、神的代表:爲了百姓向神求情,指示百姓,決定困難的事情。但是,他應將其他所有的事都委派給下屬的審判官,讓他們在四級的司法系統中服侍。

這些審判官的資質是這個智慧的計劃之關鍵,因爲他們不是按照各支派或他們在宗教上是否成熟而選出來的。他們必須滿足四項資格(出18:21)。首先,他們必須有才能。若用希伯來語來表現,就是“hayil的人”,含有此人有能力、領導力和管理才能,應變能力強,處事謹慎之意。[13]第二,他們必須“敬畏神”。正如第2章提到的主產婦一樣,這可能並不是特指某種宗教品質。這個詞所描述的是那些對跨越文化和宗教邊界的、公認的道德常識有着清晰理解之人。第三,他們必須“可信”。因爲真理與行動的方式都是抽象概念,因此這些人可信的品格和行爲都應被公眾周知。最後,他們必須恨惡不義之財。他們必須知道腐敗如何發生以及爲什麼發生,恨惡賄賂和各種破壞性因素,積極的守護司法系統遠離這些侵染。

授權是領導力的一個重要部分。雖然摩西具有擔任先知、政治家和審判官獨特天賦,但他並具有無限的天賦。若任何人以爲只有他或她有能力把神交託的工作做好,那麼他大概已經忘記了作爲人意味着什麼。因此,領導力的天賦最終是把權力合理分派出去的天賦。像摩西一樣的領袖必須識別出工作所需的能力,訓練那些將要得權柄的人,並找到監督他們的方法。領袖也需要有人監督(hold accountable)。葉忒羅就承擔了檢查摩西工作的任務。這段敘事坦然地承認,甚至那些舊約中的偉大先知也需要一位有權管轄他們的人來監督。智慧、有決斷和有同理心的領導是從神來的天賦,每個人類社區都需要這樣的領袖。然而出埃及記告訴我們,問題不在於尋找一個有天賦的領導人凌駕眾人之上,而是在於依照神設計的過程在社區中間建立某種領導結構,讓有天賦的人能夠擔任領袖。授權是唯一能夠增進一個機構或社區能力、發展未來領袖的方法。

摩西很快就徹底接受了這一建議,這一事實或許說明他本身就非常渴望這樣做。但更大的範圍,我們還可以看到摩西對接受神通過以色列人之外的人轉達給他的智慧建議持有完全開發的態度。這一點可以鼓勵基督徒接受和尊重來自於更爲廣泛的傳統和宗教之建議,在工作中取得顯著成效。這樣做未必是對基督的不忠,也不意味着我們對自己的信仰缺乏自信。這並不是對宗教多元性作出了不恰當的妥協。相反,太頻繁地引用聖經上的智慧言語甚至可能是一種拙劣的見證,因爲這樣做會讓外人認爲我們狹隘而缺乏安全感。不管是從內部還是外部來的建議,基督徒都應當好好地分辨採納。但最終我們堅信,“所有真理都是神的真理。”[14]

Walter Brueggemann, “The Book of Exodus,” in vol. 1, The New Interpreter’s Bible: Genesis to Leviticus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4), 829.

Umberto Moshe David Cassuto,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Exodus (Skokie, IL: Varda Books, 2005), 219.

For more on the word hayil, see Bruce K. Waltke and Alice Matthews, Proverbs and Work, Proverbs 31:10-31, beginning with the section “The Valiant Woman” at www.theologyofwork.org.

Arthur Holmes, All Truth is God’s Truth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83).

以色列人在西奈山(出埃及記19:1-40:38)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西奈山上,摩西從耶和華得到十誡。新國際英語版學習聖經說:“十誡是神與以色列人在西奈山所立之約的核心條款。在隨後的歷史中,無論怎樣強調它的作用都不過分。它們構成了西方世界道德原則的基礎,並且總結了那位唯一的真神對他百姓的信仰、敬拜和行爲的要求。”[15]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一樣,以色列人的律法對基督徒起着何種作用,乃是一個引起很多爭議的話題。因爲這些原因,我們會特別注意出埃及記到底說了什麼,因爲這是我們所有人都承認的東西。同時,我們也希望對基督徒願意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從這部分聖經中學到各自的功課表示理解和尊重。

Kenneth Barker, ed., The NIV Study Bibl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9), 269.

律法在出埃及記中的意義 (出埃及記19:1-24:18)

回到目錄

我們首先要承認出埃及記是整本聖經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不是獨自一部獨立的法律文書。Christopher Wright曾經寫道:

常識認爲聖經是一本基督徒的道德準則,然而,聖經的內容和想要實現的目的遠不是如此簡單。本質是,聖經講述了神、世界和人類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世界出了什麼問題、神做了什麼來撥亂反正,以及在至高神的計劃中未來將會怎樣。雖然如此,在這個宏敘事中,道德教導確實佔據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聖經的故事就是關於神的宣教使命的故事。聖經要求人類作出適當的迴應。神的宣教使命呼召人類的參與,並將人類包括在內。而我們的使命必然包括道德層面的迴應。[16]

英文單詞律法是關鍵的希伯來詞彙妥拉的傳統譯法,但並不是一個精確的表述。因爲這個詞彙在接下來的討論中佔據中心地位,因此我們有必要們理清這個希伯來詞彙在聖經中的用法。“妥拉”這個詞在創世記中出現過一次,表示神要求亞伯拉罕遵行的指示。它也可以指一個人給另一個人指示(詩78:1)。但是在整個摩西五經和剩下的舊約中,“妥拉”表示某種從神而來的、指導神的百姓舉行儀式和正式敬拜的行爲標準,以及民事和社交行爲準則。[17]在聖經裏,“妥拉”含有“神聖的權威指示”之意。這個概念與我們現代對律法的理解相去甚遠;律法在我們的心目中是由立法機關起草和頒佈的條款或”自然“律。爲了強調出埃及記中律法的豐富和指導性,我們有時不必翻譯這個詞,而是直接用“妥拉”來表示它。

在出埃及記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若將其視爲一系列具體指示,妥拉是聖約的一部分,而不是其他意思。換句話來說,聖約作爲一個整體,描述了神以救贖自己百姓的行爲爲依據所建立的、神和百姓之間的關係(出20:2)。作爲與百姓們立約的王,神接下來特別說明了他想要以色列人如何敬拜和行爲。以色列人宣誓順服,是對神與其立約之恩賜的迴應(出24:7)。這對我們理解工作神學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神對我們的工作行爲和在工作場所的實踐有着神聖的旨意;我們分辨神旨意的方式就包含在神和我們建立的關係中。用基督徒的話來說,我們愛,因爲神先愛我們,而且我們通過對待他人的方式來展現這種愛(約壹4:19-21)。神命令我們無條件的去愛我們的鄰舍,意味着神想要我們隨處都愛人,不管我們是在教會、餐館、家裏、聚會還是在工作場所。

Christopher J. H. Wright, The Mission of God: Unlocking the Bible’s Grand Narrative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06), 357-58.

Peter Enns, “Law of God” in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Old Testament Theology and Exegesis, ed. Willem A. VanGemere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7), 4:893. The word also refers to a body of literature in that the historical core of the book of Deuteronomy is called “the Book of the Law” (Deuteronomy 31:26). Traditionally, the entire Pentateuch is called “the Torah.”

律法在基督徒生活中的作用色(出埃及記20:1-24:18)

回到目錄

對基督徒來說,從出埃及記裏,特別是從利未記的經節中得出應用,並應用到當今的生活中,無疑是一個挑戰。任何打算這樣做的人都要預備迎接這樣的反駁,“當然,但是聖經也允許奴隸制,而且說我們不能吃培根或蝦!此外,我不認爲神真的在意我的衣服是不是棉和腈綸混紡的”(見出21:2-11; 利11:7, 12; 和 19:19)。因爲這些說法甚至在基督徒圈子裏出現,我們若發現很難將聖經應用在一般的工作場合,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我們如何知道什麼能用在今天,而什麼又不能呢?我們在應用聖經時,如何避免被人指責爲不一致呢?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讓神的話語真正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改變我們呢?出埃及記中多樣化的律法和摩西五經,都展現出同一類型的挑戰。另一個問題來自於基督徒對妥拉和舊約與耶穌基督和新約的關係,具有各種不同的理解。妥拉在基督教中佔據何種位置,目前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爲了找出聖經關於工作的教訓,這個問題必須解決。接下來我們要簡短地討論這個問題,但是又不失於過分狹隘。

新約與律法的關係很複雜。它既包括耶穌說的“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太5:18),也包含保羅說的“但我們既然在捆我們的律法上死了,現今就脫離了律法,叫我們服事主,要按着心靈(心靈:或作聖靈)的新樣,不按着儀文的舊樣”(羅7:6)。 這不是兩個相悖的陳述,而是對共同現實的兩種方法:妥拉不斷地啟示出神的公義、智慧,並從內在改變那些神在耶穌中給予新生的人。神賜妥拉,作爲他聖潔本性與偉大拯救之後果的表達。閱讀妥拉,使我們清楚自身的罪性和對拯救的需要,從而使我們可以與神、與他人和睦相處。神期望他的百姓順服他的指示,將其應用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現實的問題中。某些律法的特殊性,並不意味着神是個不切實際的完美主義者。這些律法幫助我們瞭解,對神來說沒有任何我們面臨的問題顯得太小或微不足道。儘管如此,妥拉不僅僅涉及外在行動,還談到諸如貪婪等內心的想法(出20:17)。後來,耶穌不只譴責了謀殺和通姦,也譴責動怒和淫念的根源(太5:22, 28)。

然而,遵照妥拉的規定將其應用於當今生活中的真實問題,並不等於重複以色列人在幾千年前的行爲。在舊約中我們已經看到,神無意讓律法的某些部分永遠生效。會幕顯然不是一個永久的結構,甚至聖殿也被以色列的敵人拆毀了(王下25:9)。耶穌預言自己的犧牲和復活時,說他要三日建立起被拆毀的“殿”(約2:19)。在某些很重要的層面上,他就是聖殿、祭司制度和祭祀體系的體現。耶穌對食物的宣告——入口的不能污穢人——意味着摩西之約中特定的食物律法不再有效力了(可7:19)。[18]再者,新約中神的百姓住在不同的國家,處於世界各種文化之中,有時他們沒有合法的權力去應用妥拉的約束。門徒們考慮到這些問題,在聖靈的引導下決定,特定的猶太律法不能普遍的適用於非猶太裔的基督徒(徒15:28-29)。

當問到哪條誡命最重要時,耶穌的回答與他當時的神學理論並不衝突。“你要盡心、儘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 ”,“要愛人如己。”(可12:30-31)。[19]

新約中的很多內容都確認了妥拉的效力,不僅承認它對通姦、謀殺、偷盜、和貪戀的負面誡命,還有愛人如己這樣的正面誡命(羅13:8-10; 加5:14)。 按照凱勒(Timothy Keller)的說法,“基督的到來改變了我們的敬拜方式,但並沒有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20]考慮到新約中神說他要將他的律法放在他的百姓裏面,寫在他們心上(耶31:33; 路22:20),這一結論並不意外。以色列人忠誠於摩西之約的律法,依賴於他們立志順從這些律法。但最終只有耶穌能成全律法。另一方面,新約的信徒工作方式不同。根據保羅的說法,“叫我們服事主,要按着心靈(心靈:或作聖靈)的新樣”(羅7:6 NIV)。

因爲我們的目標是考慮工作神學,之前的解釋提供了幾個要點,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應用出埃及記中和工作場所相關的律法。這些律法涉及如何恰當的對待工人、動物和財產,因爲他們表達了出自神本性的持久價值。它們應該被認真對待,但不是盲目服從。一方面,十誡中的條目採用了一般性描述,可以自由的應用在各種語境中;另一方面,特定的關於僕人、牲畜和人身傷害的案例法條款,尤其是不時引發爭議的條款,只能應用於古代以色列特定的歷史和社會環境中。這些律法是對正確行爲的說明,但是並未窮盡各種可能的應用。基督徒不僅通過規範自身的行爲來尊崇神和神的律法,還要允許聖靈改變我們的態度、動機和想法(羅12:1-2)。任何疏忽,都是對主和救主之工作和旨意的規避。基督徒應當一直尋求愛對我們的規章和行爲的指引。

Tim Keller, “Keller on Rules of the Bible: Do Christians Apply them Inconsistently?” The Gospel Coalition, http://thegospelcoalition.org/blogs/tgc/2012/07/09/making-sense-of-scriptures-inconsistency/.

James Tabor and Randall Buth, Living Biblical Hebrew for Everyone (Pasadena, CA: Internet Language Corp., 2003).

Tim Keller, “Keller on Rules of the Bible: Do Christians Apply them Inconsistently?” The Gospel Coalition, http://thegospelcoalition.org/blogs/tgc/2012/07/09/making-sense-of-scriptures-inconsistency/.

關於工作的指示(出埃及記20:1-17和21:1-23:9)

回到目錄

以色列的“聖約之書”(出24:7)包括十誡或者說Decalogue(字面意思,“話語”,出20:1-17),以及出埃及記21:1-23:19的法令。十誡是普遍性命令,告訴我們做什麼不要做什麼。法令是一系列的案例法(case laws),將十誡的價值觀應用於特定的情況中,採用“如果...那麼”的格式。這些律法適用於古代以色列的社交和經濟世界。它們不是詳盡的法律條文,而是作爲樣本,提供對最壞的違規行爲的限制,並且爲處理疑難案件設定法律先例。[21]

Gordon J. Wenham, Exploring the Old Testament, A Guide to the Pentateuch,  vol. 1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08), 71.

十誡(出埃及記20:1-17)

回到目錄

十誡是在舊約中神的意願之至高表達,值得引起我們特別的注意。它們不應被當做數百條律法中最重要的十條,而是整個妥拉的概要。所有妥拉的根據就在十誡中,並且在其中我們應該能夠找到所有的律法。當耶穌用“‘你要盡心、儘性、盡意愛主―你的神。’ 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22:37-40)這句著名的話總結律法時,他表達了十誡與剩下的律法條文之間本質上的統一性。無論何時,當人們提及十誡的時候,都是指着全部的律法和先知。

十誡與其他律法在本質上的統一性,以及它們在新約中的延續性,邀請我們按照聖經的其他教訓將它們廣泛應用於今天的工作中。也就是說,當應用十誡時,我們要考慮聖經中舊約和新約的相關章節。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埃及記20:3)
回到目錄

第一誡提醒我們,妥拉中的所有條目都要是從我們對神的愛出發,變成我們對神的愛的回應。神的愛通過他將以色列人從埃及“爲奴之家領出來”,通過神的拯救顯明出來(出20:2)。生活中再沒有任何其他事,比愛神和渴慕神對我們的愛更值得關注了。如果我們確實覺得有別的事情比愛神更重要,並不是說我們破壞了神的規矩,但是卻說明我們跟神沒有真正建立關係。我們關心的其他事——無論是錢財、權力、安全、被承認、性或者任何其他事——就成爲了我們的神。這個神有它自己與神相悖的誡命,我們在滿足這個神的需求時將會不可避免的違反妥拉。只有那些除了耶和華以外沒有別神的人才可以想象自己遵守神的律法。

在工作領域,這意味着我們不應讓工作或它的需求和成果取代神,成爲我們生活中最關心的事情。正如David Gill所說的那樣,“永遠不要讓任何人或任何事情威脅到神在你生活中的中心地位。”[22]很多人工作主要是爲了掙錢,因此對錢無節制的慾望很可能是與工作有關的、對第一誡命的最常見威脅。耶穌恰恰警告了這個危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財利”(太6:24)。但是幾乎任何與工作有關的事情都可以被我們的慾望扭曲,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干擾我們對神的愛。很多事業以愛神的名義要成就各種事情——政治權力、財務穩定、專心工作、在同事中的地位或者頂尖的表現,但是因爲所用的“手段”變成了目標本身,最後以悲劇收場?舉個例子,當被認可的工作比工作的性質更重要的時候,這難道不是一個標誌名聲已經代替對神的愛成爲最關心的問題?

一個實用的試金石是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在工作中對待他人的方式,是否體現出我們對神的愛。“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愛神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神所受的命令”(約壹4:20-21)。如果我們關心自己超過關心我們的工作夥伴,上級和同工,我們就把自身的需求當做我們的神了。特別的,如果我們當別人是可操縱的事物、要攻克的障礙、滿足我們需求的工具,或簡單地視爲我們身邊的中性物體,那麼表明我們沒有盡心儘性盡意的愛神。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可以開始列出一些與工作有關的、很可能影響我們愛神的行爲。違反我們良知的工作。在一個需要傷害他人才能取得成功的機構工作。過長的工作時間,讓我們幾乎沒有時間禱告、敬拜、休息或者採用別的方式加深我們與神的關係。與那些讓我們軟弱、誘惑我們漸漸不再愛神的人一起工作。在酗酒、濫用藥物、暴力、性騷擾、腐敗、不尊重、種族主義或其他不人道的地方工作,損壞了我們裏面神的形象,也損壞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人裏面神的形象。如果我們可以規避工作中的這些危險——即使意味着我們需要找一份新的工作——也是很明智的。如果不可能,我們至少可以知道,在面對工作的時候我們需要幫助和支持來維持我們對神的愛。

David W. Gill, Doing Right: Practicing Ethical Principles (Downers Grove, IL: IVP Books, 2004), 83. Gill’s book contains an extended exegesi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n Command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which merits careful attention.

“不可爲自己雕刻偶象”(出埃及記20:4)
回到目錄

第二條誡命提出了偶像崇拜的問題。偶像是我們自己創造出的諸神,這些神全然出自我們,我們甚至覺得可以控制他們。在古時候,偶像崇拜常是敬拜有形的物體。但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信心和信仰。我們最終會把自己的福利和成功寄託在什麼東西上面?任何不能滿足我們希望的事——即,除神以外的其他事——就是偶像,不管他是不是有形的物體。一家人造了一個偶像,想要操縱神,但是隨後卻造成自身、社會和經濟上的災難,士師記17-21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令人難忘的故事。

在工作的世界中,談及錢、聲望和權力這些潛在的偶像是普遍現象,而且也是恰當的。本質上這不是拜偶像;事實上,神在世上的創造和救贖要求我們承擔某種角色,而這樣做或許對我們實現這些角色是必要的。然而若我們以爲自己可以完全控制這些東西,或者以爲擁有它們就能保證我們的安全和富足,我們就開始落入偶像崇拜中了。同樣的事情可能在任何算是成功的元素上發生:努力工作,創造力,風險,財富和其他資源以及有利的環境都可能變成偶像。作爲工人,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些東西的重要性;但作爲神的百姓,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是否已經開始將它們偶像化。通過神的恩典,我們可以克服誘惑,不去崇拜這些本爲良善的事物。在任何事情上發展出真正敬虔的智慧和技能,是“爲要使你倚靠耶和華”(箴22:19;重點爲作者所加)。

偶像崇拜的獨特之處在於偶像的人造性。在工作中,偶像崇拜的危險在於我們錯誤地看待自己的權威、知識和對現實的認識。當我們不再用那些爲別人設定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停止聽取他人的意見,或者傾軋那些與我們意見不同的人時,難道我們不是開始把自己當作偶像了嗎?

“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出埃及記20:7)
回到目錄

第三條誡命明文禁止神的百姓“妄稱”神的名。這不只侷限於“耶和華(YHWH)”這個名字(出3:15),也包括“神”,“耶穌”,“基督”等等在內。但是什麼叫妄稱呢?當然,它包括詛咒,誹謗和褻瀆等不尊重神的做法。但是更重要的是,它還包括錯誤的把人的作爲歸在神身上。這個禁令防止我們宣稱自己的行爲和決定具有神的權威。遺憾的是,某些基督徒似乎相信在工作中跟從神主要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爲神說話,而不是以尊敬的態度待人,爲他們的行爲負責任。“這是神的旨意……”或者“神因爲……而懲罰你”是一些非常危險的說法,一個人若脫離信仰的共同體而這樣說話,幾乎不可能是正確的說法(帖前5:20-21)。傳統的猶太人在說出英文翻譯的“神”的時候都會有所保留——他們只用雅威這個名字本身。按照上面的分析,這可能是一種基督徒常常缺少的智慧。如果我們談論“神”這個詞的時候更謹慎,也許我們在宣稱自己知道神旨意的時候可以更明智,特別是當我們告訴別人神的旨意如何時更該如此。

第三條誡命也提醒我們,尊重人的名字對神來說也很重要。好的牧羊人“按着名叫自己的羊”(約10:3),同時警告我們如果叫別人“魔利”,則“難免地獄的火”(太5:22)。記住這一點,我們就不應濫用別人的名或用不尊敬的綽號稱呼他們。當我們用他人的名字去詛咒、羞辱、壓迫、排擠和欺詐他們的時候,就是在濫用別人的名。當我們用別人的名去鼓勵、感謝、促進團結和歡迎別人的時候,就是在善用別人的名。尤其當一個人經常被當做無名的、不可見的或不重要的人物時,僅僅瞭解和說出他/她的名字就是一種祝福。你知道那些幫你倒垃圾的人、接你客服電話的人或爲你開巴士的人的名字嗎?即便這些名與神的名無關,它們確實和那些按神的形象造的人的名相關。

當紀念安息日,守爲聖日。 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出埃及記20:8-11)
回到目錄

安息日涉及的問題很複雜,不僅在出埃及記和舊約中如此,在基督教神學和實踐中也同樣如此。誡命的第一部分要求每七天中的一天停止工作。出埃及記中其他提到安息日的地方還有第16章(關於收集嗎哪),出埃及記23:10-12(每七年一個安息年以及每週休息的目的),出埃及記31:12-17(違反的懲罰),以及出埃及記34:21和出埃及記35:1-3。在古代世界中,只有以色列人守安息日。一方面,這對以色列人來說是一個無以倫比的禮物。古代世界沒有別的民族享有七天中休息一天的特權。另一方面,它要求對神的供給有非常的信心;因爲人們要在六日中完成種莊稼,收穫,提水,洗衣服等工作,依靠神的造物謀生。當以色列人一週休息一天時,周圍的國家會持續地鍛造利劍,羽箭,訓練士兵。以色列必須信靠神,不讓這一天的休息成爲經濟和軍事上的大災禍。

今天我們在信靠神上也面臨相同的問題。如果我們聽從神的誡命,按照神規定的週期來工作和休息,那我們在當今的經濟中能夠保持競爭力嗎?要保住一份工作(或者兩份或者三份工作),還要清潔家裏,準備飲食,割草坪,洗車,付賬單,完成作業,買衣服,難道不需要七天才夠嗎?或者我們可以信靠神的供應,每七天就休息一天?我們可以花時間去敬拜神、禱告以及和他人聚在一起學習和互相鼓勵嗎?如果我們這樣做,我們總體上會更多產還是減產呢?第四條誡命沒有解釋神如何可以讓我們能夠完成這一切。它只是簡單的告訴我們七天中要休息一天。

基督徒把休息的那一天改變爲主日(禮拜日,基督復活的那一日),但安息日的精髓不是從一週中選出某個特殊的日子(羅14:5-6)。支持安息日的兩極實際上是工作和休息的平衡。工作和休息都包含在第四條誡命中。六天的工作和一天的休息一樣都是誡命的一部分。雖然很多基督徒都存在讓工作侵犯安息日的危險,但也有其他人面臨相反的危險,他們逃避工作並且想要過閒散浪費時間的生活。這甚至比忽視安息日更差,因爲“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裏的人,更是如此”(提前5:8)。我們需要的是工作和休息的適當節奏,二者加在一起對我們自己、家庭、工人和客人都是好的。這個節奏可以也可以不包括在週日(或週六)的、連續24小時的休息。工作和休息的比例可以根據臨時的需要來調整(當今的應用等同於在安息日把牛從井中救出來,參見路加福音14:5),或根據季節來改變休息時間。

如果過量工作是我們的主要危險,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方法來遵守第四條誡命而不建立一個新的假律法來區分屬靈(在主日敬拜)和屬世(從週一到週六工作)。如果逃避工作是我們的危險,我們需要學習如何把工作當做服侍神和周圍的人的方式,並在工作中找到喜樂和意義(弗4:28)。

“當孝敬父母”(出埃及記20:12)
回到目錄

有很多孝敬—或不孝敬—父母的方法。在耶穌的時代,法利賽人想要設定一些限制,讓別人說自己的好話。但是耶穌指出,遵從這條誡命就要求用工作來奉養父母(可7:9-13)。我們尊重他人的方式是爲他們的益處而工作。

對很多人來說,與父母良好的關係是人生的一大喜樂。好好服侍他們是一件開心的事,對他們來說遵從這條誡命很簡單。但是當我們覺得爲了父母而工作是種負擔的時候,這條誡命就成爲了我們的試煉。我們或許曾經被他們苦待或忽視。他們可能很有控制慾,總想幹預我們的生活。與他們呆在一起或許削弱了我們對自我的感知,我們對配偶的委身(包含在第三條誡命中的責任),甚至是我們與神的關係。即使我們與父母有良好的關係,總會有那樣一段時間,因爲所需的時間和工作太多,讓照顧他們成爲了生活主要的負擔。如果老化和癡呆開始奪走他們的記憶、能力和善良的天性,照看他們會成爲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然而第五誡命是帶有應許的,“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20:12)。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身體力行地孝敬父母給我們帶來實際的益處,就是我們在神的國有更長(或是更完滿的)的生命。我們無法得知這種情況如何發生,但是神告訴我們可以盼望這個應許,爲此我們要信靠神(參看​第一條誡命).

因爲這是一條爲了父母的益處而工作的誡命,因此本質上這也是針對工作場所的誡命。我們工作的場所可能是我們掙錢供養他們的地方,也可能是我們幫助他們度過日常生活的地方。二者都是工作。當我們因爲可以住在父母身邊而選擇一份工作,或給父母寄錢,或使用父母帶給我們的價值觀和天賦,或者完成那些他們教導的重要事情時,我們就是在孝敬他們。當我們限制事業的發展,爲了陪伴父母,爲他們做清潔做飯,幫他們洗澡和擁抱他們,帶他們去他們愛去的地方,消除他們的恐懼時,我們就是在孝敬他們。

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在很多文化中,人們由於父母和家庭的需要而決定做什麼工作,而不是取決於他們自己的決定和喜好。有的時候基督徒會發現第一條誡命的要求(跟隨神的呼召)和第五條誡命互相抵觸,這會引起嚴重的衝突。他們發現自己被逼着做那些父母不理解的艱難選擇。甚至耶穌也經歷了父母的誤解,因爲馬利亞和約瑟不能理解爲什麼家人們都離開了耶路撒冷,他卻留在殿裏(路2:49)。

在工作場合,我們可以幫助別人遵守第五條誡命,自己也可以遵守。我們要記得僱員、顧客、同工、老闆、供應商以及其他人也有家庭,於是就可以調整我們的期望以支持他們對家人的尊重。當他人分享或抱怨他們與父母之間的掙扎時,我們應該帶着同理心去傾聽,以實際行動支持他們(例如與他換班,讓他有時間陪伴父母),也許提供從神的觀點出發提供參考意見,或者簡單地把基督的恩典帶給那些覺得自己缺乏良好親子關係的人。

“不可殺人”(出埃及記20:13)
回到目錄

不幸的,第六條誡命在當今的工作場合太有意義了,因爲在美國10%與工作相關的命案都是兇殺。[23]然而,僅僅告誡這篇文章的讀者們“不要在工作時謀殺任何人”,似乎不會對這個數據造成多大影響。

但是謀殺並不是工作場所唯一存在的暴力,只不過是其中最極端的一種而已。耶穌說凡動怒的都是違反了第六條誡命(太5:21-22)。正如保羅所說,我們可能無法防止動怒,但我們可以學習怎樣應對。“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於是,第六條誡命對工作最重要的意義可能是,“如果你在工作中生氣,需要管理自己的憤怒。”很多僱主、教會、州政府或地方政府,以及一些非盈利機構都提供憤怒管理的課程和輔導,很好的利用這些資源可能是遵守第六條誡命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

謀殺是故意殺害,但從第六條誡命延伸出的案例表明,我們也有責任去防止非故意的殺害。一個典型的生動案例就是當一頭牛(工作牲畜)觸死了一個男人或女人是如何處理的問題(出21:28-29)。如果事件是預謀的,牛的主人就要被以謀殺罪論處。換種說法,主人/管理者有責任在合理範圍內保證工作場所的安全。這一原則在大多國家都有清楚的立法,並且工作場所的安全性是重要的政府政策、工業界的自我規範,以及各種組織的政策和實踐。即使如此,各種工作場所還是可以發現要求或允許工人們在不必要的危險情況下工作的情況。那些有責任規範工作場所、監管工人或監督工序的基督徒需要牢記第六條誡命,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是所有工作中最重要的責任之一。

“Fact Sheet: Workplace Shootings 2010,”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http://www.bls.gov/iif/oshwc/cfoi/osar0014.htm.

“不可姦淫”(出埃及記20:14)
回到目錄

工作場所是最常出現通姦的地方之一,這並不是說姦淫一定出現在工作場所,而是因爲通姦常常因工作關係而產生。這條誡命的第一應用是字面意義的應用。已婚的人不應該與配偶以外的人在工作中或因一起工作的緣故而發生性關係。很明顯,這條規則排除了賣淫、色情圖片、通過性交爲人代孕等性職業,至少在大多數情況下,當工作的人具有某種程度的自由選擇時應當如此。但是,任何侵蝕到婚姻關係的工作都違背了第七條誡命。這樣的情況會以各種方式發生。醫院、風險創業企業、學術機構和教會,以及凡鼓勵同工之間建立堅強的情感紐帶,但又缺少合適的支持讓他們忠實於自己配偶的工作,都有這種危險。那些需要人保持較長時間肢體接觸的工作,或者沒有要求同事之間在下班之後保持合理界限的工作,比如長期出差等情況,也存在危險。有些工作讓人遭受性騷擾,或者給員工壓力,讓他們與那些掌權的人發生性行爲。有些工作讓人自我膨脹或讓人容易被引誘,比如名人、運動明星、商業大鱷、政府高層和非常富有的人在工作中可能面臨這種危險。有些工作需要長時間(在身體上、精神上或情緒上)離家,從而磨損了夫妻間的連結。這些工作都可能帶來危險,因此基督徒應該識別和避免它們,或想法減輕或防禦這樣的危險。然而,第七誡命的嚴重性並非源於姦淫乃是非法性行爲,而是因爲這種行爲破壞了神命定的聖約。神創造了丈夫和妻子成爲“一體”(創2:24),耶穌在評論第七條誡命的時候也強調了神在婚姻契約中的角色。“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太19:6)。因此,犯奸淫不僅是指與不應該發生性關係的人發生了關係,也是在破壞與主我們的神之間的契約關係。事實上,舊約頻繁的使用通姦這個詞,以及它所包涵的意象來指拜偶像的行爲,而不是譴責姦淫之事。先知們常常把以色列對敬拜獨一真神的聖約不忠稱爲“行淫”或“娼妓”,比如以賽亞57:3, 耶利米3:8, 以西結16:38, 何西阿2:2, 以及其他多處經文。因此,任何破壞對以色列神之信仰的行爲就是在象徵意義上犯了姦淫,不管它有沒有包含非法的性行爲在內。對“姦淫”的用法將第一,第二,及第七條誡命統一起來,並且提醒我們:十誡表達了我們與神的唯一契約,而不是某種規則系統最重要的十條規則。

因此,我們應當避開那些要求或引導我們拜偶像或拜別神的工作。很難想象基督徒去做塔羅牌解讀者,拜偶像的藝術製作人或音樂製作人,或出版瀆神書籍的出版人。基督徒演員可能會發現自己很難表演那些瀆神的,反宗教的,或屬靈上敗壞的角色。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事,包括工作在內,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增強或削弱我們與神的關係;在一生當中,工作所帶來的持續壓力對我們屬靈上的消耗可能是毀滅性的。在我們能夠選擇的範圍內,應當把這個因素納入我們職業選擇的決定中。

姦淫的獨特性在於它破壞的契約是我們與神所訂立的聖約。但是,豈不是基督徒所做的每一個許諾或協議都暗含着與神的立約嗎?保羅勸勉我們說,“無論做甚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着他感謝父神。”(西3:17)。合約、許諾和協議無疑是我們用言語或行爲,或二者一起去完成的事情。如果我們都以主耶穌的名義去做,那麼就不能說有某些契約因爲是與神訂立的,因此需要遵守,而另一些契約僅僅是與人訂立的,所以不用太在意。我們要遵行所有的協議,並要避免引導他人違揹他們的契約。“遵守你的諾言,並且幫助別人遵守他們的”是對第七條誡命在工作中的應用的一個很好的引申。它或者包含在出埃及記20:14本身的陳述中,又或是通過闡釋新舊約的教訓能夠知道的原則。

“不可偷竊”(出埃及記20:15)
回到目錄

第八條誡命是另外一個以工作爲主的誡命。偷竊不是一種適當的工作方式,因爲它奪去了受害者的勞動果實。由於大多情況下偷竊的意圖是繞過誠實勞動走捷徑,因此它也違背了要一週工作六天的誡命。這又一次表明了十誡的內部關聯。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當做是神的話,讓我們不要從我們的僱主、同事或一同工作的人處偷竊。

除了搶奪別人,偷竊還有很多形式。任何時候我們從合法擁有者那裏不經允許取了有價值的東西,都涉嫌偷竊。挪動資源或資金爲私人所用是偷竊。用欺騙去銷售、獲得市場份額或擡高價格就是偷竊,因爲欺騙意味着買家所知的不是真實的情況。(參看 www.theologyofwork.org真相&欺騙》(Truth and Deception) “吹噓/誇大” (Puffery/Exaggeration)一節關於這個話題更多的討論。)同樣的,利用人們的恐懼、脆弱、無力或絕望來榨取利潤也是一種偷竊,因爲人們的決定不是真正出於自願。違反專利、版權和其他文化財產的律法是偷竊,因爲它奪取了所有者根據民法從自己的創造中獲得利潤的可能。

遺憾的是,似乎很多工作都會利用別人的無知或缺少選擇來獲利,迫使人做一些他們本不會同意的交易。公司、政府、個人、工會和其他利益關聯方可能會用他們的權力去脅迫他人接受不公平的工資、價格、財政條款、工作條件、工作時長或其他因素。雖然我們可能沒有搶銀行,沒有偷竊僱主的財物或入店行竊,但我們很可能參與不公平或不道德的事而剝奪了他人應得的權利。完全不做這樣的事情可能很困難,甚至因職業限制而不得不行,但是神仍然呼召我們儘量拒絕這類事情。

“不可作假見證”(出埃及記20:16)
回到目錄

第九誡命尊重他人的名譽權。[24]這在法律程序中,當人們的話語可以描述現實和決定人生的走向時,這條誡命有很準確的應用。司法的決定和其他法律進程控制着巨大的權力。操縱它們會削減社會的道德結構,因此構成嚴重的犯罪。Walter Brueggemann認爲,這條誡命指出“公眾必須有信心地認爲,在某一個舞臺上所有的社會現實都將得到可靠的描述和報告,否則就不可能存在所謂社會生活。”[25]

儘管第九條誡命採用了法律用語,但它涵蓋的範圍很廣,實際上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的言行絕不應當歪曲他人。對此,Brueggemann再一次給出了真知灼見:

政治家在相互攻訐的競選中伺機摧毀對方;熱衷小道消息的專欄作家言語中充滿了誹謗中傷;甚至在基督徒的客廳中,杯觥交錯時卻讓別人的名譽污毀。這是沒有不安法律程序而行的、事實上的法庭。在這裏可以指控別人;允許道聽途說的證據;流言、偏見和誹謗被不加反對地接受。不需要證據,也沒有辯護。作爲基督徒,我們必須拒絕參與或忍受有人被詆譭和控告,而當事人卻不能在場爲自己辯護的談話。任何方式傳播小道消息都是錯誤的,即使僞裝成禱告事項或牧養關懷也不行。除了不參與之外,基督徒還有責任制止謠言,勸阻那些到處散播的人。[26]

這樣我們可以進一步知道,工作場合的閒言碎語是嚴重的犯罪。某些流言是與工作無關的隱私,提及這些已經足夠邪惡。但是一個員工玷污同事的聲譽呢?當被討論的人不能在當場爲自己說話時,我們真的能夠得到真相嗎?績效考評又如何呢?有什麼樣的保障機制可以確保績效報告的公平精確呢?在更大範圍內,市場營銷和廣告業的運作空間是組織和個人交錯的公共領域。爲了最好地展示自家產品和服務,我們在什麼程度上可以無偏見地指出競爭產品的缺陷和弱點?“你的鄰居”的權利中是否可能包括其他公司的權利嗎?經濟的全球化表明,這條誡命可能有着非常廣泛的應用。在這個猜想常常被當作事實的世界裏,巧言善辯並不一定與真正的事實有太大的關係。神賜這條誡命提醒我們,人們可能不知道我們代替逼人作出的表述精確與否,但是神不會被愚弄。我們最好行事不欺暗室。因爲這條誡命,我們知道在任何人面前都應當說公義的話。(關於此話題更全面的討論,參看www.theologyofwork.org 網站 《真相和欺騙》(Truth and Deception 一文,關於禁止“對你的鄰居做假證”的命令是否包括一切形式的“說謊和欺騙”。)

Walter Brueggemann, “The Book of Exodus,” in vol. 1, in The New Interpreter’s Bible: Genesis to Leviticus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4), 431. 

Walter Brueggemann, “The Book of Exodus,” in vol. 1, in The New Interpreter’s Bible: Genesis to Leviticus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4), 848.

Walter Brueggemann, “The Book of Exodus,” in vol. 1, The New Interpreter’s Bible: Genesis to Leviticus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4), 432.

“不可貪戀…… 人一切所有的”(出埃及記20:17)
回到目錄

忌妒和貪婪可能出現在生活中任何方面。因爲地位、薪水和權力是我們在工作中與人打交道時花費大量時間處理的日常事務,因此這些情況也會出現在工作中。我們完全應當渴望取得成就、進步或工作中的獎勵。但是忌妒不是其中之一。爲了不嫉妒別人而拼命工作,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也不是辦法。

我們特別要注意,在工作我們有時會面臨誘惑,以貶損別人的成就爲代價錯誤的誇大我們的成就。解救的方法很簡單,雖然有些時候很難做到:承認他人的成就,並且總是給予他們所配得的所有稱讚。如果我們能學會爲別人的成功欣喜——或至少給予認可,我們就能在工作中斬斷忌妒和貪心的血脈。如果我們能學會讓我們的成功與別人的成功齊頭並進的工作方式,貪心就會被合作代替,而忌妒被團結所代替,這樣甚至會更好一些。

明尼蘇達州亨內平市Wooddale教會的前任牧師Leith Anderson說,“作爲主任牧師,就像我的口袋裏有取之不竭的硬幣。當我對同工們的好主意表示讚賞,表揚一個志工的工作,或感謝某人的時候,就好像我從口袋裏給了他們一個硬幣。作爲一個領導者,我的工作是把硬幣從口袋裏放到別人口袋裏,表達他人對他們工作的感謝。”[27]

查看www.theologyofwork.orgProvision and Wealth Overview 中的 "From an Attitude of Discontentment to Contentment" 內容(譯者註:只有英文)。

Reported by William Messenger from a conversation with Leith Anderson on October 20, 2004, in Charlotte, NC.

聖約之書中的判例(出埃及記21:1-23:33)

回到目錄

十誡後,出埃及記記錄了一系列的判例。它沒有進一步發展出詳細的原則,而是給出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各種常見的各種情況下應用神的律法之範例。作爲判例,它們都屬於以色列人日常會遇到的情況。確實,通觀摩西五經(妥拉),我們很難將具體的律法和有關的敘事與勸勉剝離開來。判例的以下四個部分對現今的工作尤其適用。

奴役或合同制的苦役(出埃及記21:1-11)
回到目錄

雖然神把希伯來人從埃及人的奴役中解放出來,但在聖經中神並沒有普遍禁止奴隸制。在特定情況下神允許奴隸存在,只要奴隸們被視爲社區中擁有完整權利的成員(創17:12),與非奴隸享有同樣的休息時間和節假日(出23:12;申5:14-15;12:12),並且被人道的對待(出21:7,26-27)。 更重要的是,奴隸不會是希伯來人永久的身份,而是爲家境困難、若不爲奴就要陷入絕望的貧困之人提供的一種自願的、暫時的避難方式。“你若買希伯來人作奴僕,他必服事你六年;第七年他可以自由,白白的出去”(出21:2)。主人若殘忍對待奴隸,奴隸就可以立刻得到自由(出21:26-27)。這使得希伯來人的奴隸制更像一種個體間長期的勞動合同,而不太像那些以永久的種族/階級/民族壓榨爲特徵的當代奴隸制。

希伯來女奴在某種意義上受到更多的保護。人們購買一個女奴的主要目的是讓她可以成爲買主或買主兒子的妻子(出21:8-9)。作爲妻子,她擁有與奴隸主同等的社會地位,並且這項交易的功能更像是付出了一份嫁妝。事實上,她甚至在律法中被稱爲“妻子”(出21:10)。更進一步,如果買主沒有賦予女奴以普通妻子完整的權利,他必須給她自由。“他就可以不用錢贖,白白的出去”(出21:11)。然而在另一種意義上,女性比男性的保護少很多。每個未婚女性都可能被不情願地出賣,成爲別人的妻子。儘管這讓她成爲一個妻子而不是奴隸,但是被強迫的婚姻真的比被強迫勞動更好嗎?

此外,一個明顯的漏洞是,一個女孩或女人可以被買來給男性奴隸做妻子,而不是做奴隸的主人或主人的兒子的妻子。這就讓她們成爲買主的永久奴隸(出21:4),甚至當丈夫的奴隸期結束之後也無法得到自由。如此一來,這個女人就成爲主人永久的奴隸,而主人並不是她的丈夫,她也不享有妻子應得的保護。

禁止永久奴役的保護條款也不適用於外國人(利25:44-46)。戰爭中被俘的男人被認爲是主人的掠物,並且成爲主人的永久財產。然而,大多數戰利品似乎是女人和女孩(民31:9-11, 32-35; 申20:11-14),她們的遭遇和希伯來女奴一樣(申21:10-14),也會成爲永久性奴隸。以色列人也可以從周圍國家購買奴隸(傳2:7),並且沒有什麼律法可以保護他們免於永久奴役。其他對希伯來奴隸的保護條例也適用於外人,但對於那些面臨終生強制勞動的人來說,這隻能算是一個微小的安慰而已。

相對於美國禁止奴隸間結婚的奴隸制,出埃及記中的法規致力於保護家庭的完整。“他若孤身來就可以孤身去;他若有妻,他的妻就可以同他出去”(出21:3)。然而,我們可以看到這條法規的實際結果,經常是造成被迫的婚姻。

儘管律法提供了各種保護,但成爲奴隸絕不是一種令人愉快的生活方式。不管爲奴的時間長短,奴隸都是主人的財產。不管律法如果規定,實際上它們很難防護奴隸被苦待,並且虐待確實時有發生。和聖經中很多地方一樣,神在出埃及記中的話語沒有廢除當時的社會和經濟秩序,而是指示神的百姓如何在他們當時的環境中過一種公義而富有同情心的生活。在我們看來,其結果是——並且應該是——令人擔憂的。

無論如何,在我們變得太沾沾自喜之前,我們應該看看遍佈世界的窮人大多處於何種勞動條件下,包括在發達國家裏窮人的狀況。看看那些爲了養家而不停幹着兩到三份工作的人,看看當權者的虐待和濫用權力,看看那些非法的公司經營者、腐敗的官員以及政治上互相勾結的老闆們如何挪用勞動果實就知道了。今天,成千上萬的工作甚至沒有得到摩西律法所提供的保護。如果神甚至願意保護以色列的的奴隸不受剝削,他會期待基督的跟隨者們爲當今那些處於同樣壓迫、甚至境況更糟的人做些什麼呢?

商業賠償和復仇法(出埃及記21:18-22:15)
回到目錄

判例法闡明瞭侵犯他人利益應受的處罰,其中有大量判例與商業直接相關,特別是那些遺失他人財物或傷害他人當負何種責任之案例。而在利未記24:17-21和申命記19:16-21中也提到的所謂復仇法,其中心概念是復仇。[28]從字面上看,這條律法要求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以烙還烙,以傷還傷,以打還打(出21:23-25)。這裏列舉的是一些非常具體的事項。當以色列的士師施行審判時,我們真的相信他們就是這樣判案和實行懲罰的嗎?一個人因別人的疏忽而被燙傷,他真的會因看到加害者受到同等程度的傷害而滿足嗎?有意思的是,在出埃及記的這一部分,我們沒有看到以這種方法運用復仇法的判例。相反,一個人如果在爭鬥中打傷了另一個人,他必須將受害者耽誤的工夫用錢賠補,並要支付所有醫療費用(出21:18-19)。 聖經沒有說加害者要在公共場合坐着不動,任由他之前的受害者給予同等程度的擊打。看起來複仇法並不是大多數犯罪的標準處罰方式,而是爲可能造成的傷害設置上限。Gordon Wenham說道,“在舊約時代沒有警察或公眾執法服務,所以起訴和懲罰都得由受害者和他的家庭來實施。因此受害一方很有可能並不堅持復仇法賦予的所有權利,而是協商一個較低的賠償方案,甚至完全原諒施害人。”[29]這一律法或許被今天的某些人視爲野蠻,但是Alec Motyer觀察到,“當英國法律判定偷羊之人當被絞死時,並不是對‘以眼還眼’原則的應用而是忘記了這一原則。”[30]

對復仇法的解釋問題表明,按照聖經的指示行事與嚴格按照聖經的字面意思行事或許並不相同。爲我們面臨的問題尋求符合聖經的解決方案,並不是一件直截了當的事情。基督徒需要成熟和鑑別能力,特別在耶穌教導我們放棄復仇法,不要抵擋作惡的人之後,更該如此(太5:38-42)。耶穌討論的是個人倫理,還是期待他的跟隨者將此原則應用在生意中?這個原則最好應用在別人輕微的得罪我們上,但不能用於嚴重的傷害嗎?作惡的人制造了一些需要我們捍衛和保護的受害者(箴31:9)。

關於偷竊的賠償和懲罰之具體條款要達成兩個目標。第一,它們規定盜賊有責任物歸原主或者賠償全部的損失。第二,它們懲罰並教育盜賊,讓盜賊經歷受害者經歷的所有痛苦。這些目標可以構成今天民法和刑法工作的基督教基礎。現在的司法工作依據國家制定的具體法規和準則來執行。但是即便如此,法官們也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來判刑和實施懲罰。對那些在法庭外解決的爭端,律師們通過協商來幫助他們的客戶達成最後的協議。最近,法學界出現了所謂“恢復公義”的觀點,強調懲罰應復原受害者原本的情況,並且最大可能地把作惡的人恢復成社會上從事生產的成員。對這種說法的完整描述和評估已經超出了我們這裏討論的範圍,但是我們想要提出的是,聖經在這個領域可以爲當代的司法系統作出很多貢獻。

在企業中,領導者有時必須調解兩個因工作而產生嚴重分歧的員工。正確公平的決定不僅影響到爭端雙方,也影響到整個機構的氛圍,甚至可能爲同事們日後如何相處設下先例。決策所造成的即時風險可能會很高。然而不僅如此,當基督徒必須做出這類決定時,旁觀者得出我們的爲人和我們所宣告的人生信仰是否可信的結論。很清楚的是,我們不能預料到每一種情況的發生(出埃及記這本書也沒有窮盡各種案例)。但是我們確實知道神願意我們應用他的指示,也相信禱告求問神如何能夠愛我們的鄰舍,是此類問題最好的出發點。

Walter Brueggemann, “The Book of Exodus,” in vol. 1, The New Interpreter’s Bible: Genesis to Leviticus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4), 433. The principle is also present in the Code of Hammurabi (about 1850-1750 BC), though that code does not prioritize human life as highly as the Torah does.

Gordon J. Wenham, Exploring the Old Testament, A Guide to the Pentateuch, vol. 1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08), 73.

J. A. Motyer, The Message of Exodus: The Days of Our Pilgrimage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05), 240.

窮人從事生產的機會——拾麥穗(出埃及記22:21-27 & 23:10-11)
回到目錄

神願意爲窮人提供機會,這一點可以從有利於寄居者、寡婦和孤兒的法規中看出來(出22:21-22)。這三個羣體的共同特點是他們沒有可以供養自己的土地。缺乏土地常常導致貧窮,所以舊約提到“窮人”的時候,常常與寄居者、寡婦和孤兒有關。在申命記中,神擔憂這三類脆弱的人羣,呼召以色列人以公義待他們(申10:18;27:19)爲他們提供食物(申24:19-22)。 在以賽亞1:17, 23和10:1-2; 耶利米5:28, 7:5-7, 22:3; 以西結22:6-7; 撒迦利亞7:8-10; 以及瑪拉基3:5中,我們也能看到有關的案例。

這些法規中最重要的條款中之一是允許窮人收穫,或“拾取”耕種的土地上剩餘的莊稼,並且收穫所有休耕的田間自己長出的莊稼。拾穗的做法不是施捨,而是給窮人一個維持生計的機會。神要求土地所有者每七年休耕田地、葡萄園和果園一年,並且允許窮人收穫那裏長出的一切(出23:10-11)。即使是正在耕種的土地,所有者也要留下一些莊稼給窮人收穫,而不是把田地收割乾淨(利19:9-10)。舉例來說,橄欖樹園或葡萄園每個季節應該只採摘一次(申24:20)。在那之後,窮人可以去收集剩下的,可能是質量差一點的或成熟慢一點的果實。這個做法不僅是善良的表達,也事關公義。路得記這本書就記載了拾穗所帶來的美妙效果(參見 www.theologyofowork.org《路得與工作》 一文,"路得記 2:17-23")。

今天,從事莊稼生產、食物製造和分發的人有很多方法可與窮人分享食物。他們中很多人會捐贈每天剩餘但是完整的食物給食物銀行和收容所。另一些人則通過提到效率讓食物的價格降低。但是至少在發達國家的大多數人不再以從事農業爲生,並且社會的其他部門也需要給窮人機會。當今的工業界和技術界,高效利用資源乃是成功產品的基礎。在股票交易市場,組裝工廠或編程實驗室沒有留下任何可以“拾麥穗”地方。但是爲弱勢的工人提供生產性工作的原則仍然適用。企業可以在政府幫助下或者獨立地僱傭有心理或身體殘疾的人從事生產。通過訓練並得到支援,那些缺乏競爭力的人、從監獄回到社會的人,以及其他難以找到傳統工作的人也可以成爲多產的工人並以此爲生。

其他經濟上弱勢的人羣或許需要依靠捐獻的財物而不是工作機會來維持生計。這裏我們再一次看到,現代的情況太過複雜,不能簡單的套用聖經的律法。但是律法所體現的價值觀可以爲我們設計和執行公共福利、個人慈善政策,讓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作出顯著的貢獻。許多基督徒在僱傭工人或設計僱傭政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出埃及記提醒我們,僱傭弱勢工人是代表我們在神的契約下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與古時的以色列人一樣,基督徒也經歷了神的救贖,雖然不一定是完全相同的經歷。但是我們從根本上感謝神的恩典,是讓我們尋找創造性的方法去服侍身邊有需要的人的一個有力動機。

借貸和抵押(出埃及記22:25-27)
回到目錄

另一組判例規定了金錢和抵押的處置方式(出22:25-27)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與神的百姓需要借貸有關。借貸不應該依據通常的貸款標準來執行,而應該是無“息”貸款。希伯來詞neshekh(在某種語境中有“咬”的意思)獲得學術界很多的關注。neshek意思是過多的嗎?如果是這個意思,它是否指在收取維持金融業務的合理利息之外,還要獲得更多的、不公平的利息?又或者它是指任何的利息嗎?聖經沒有給出足夠的細節去最終解決這些問題,但後一種看法看起來更有道理,因爲在舊約中neshek總是與借錢給那些在痛苦和脆弱環境中的人有關,對他們來說付任何的一點點利息都是巨大的負擔。[31]把窮人放在一個永遠不會結束的金融債務循環中,會引發充滿同情的以色列神的行動。在這裏,我們不用討論這個律法是否對企業有好處。Walter Brueggemann說道, “律法沒有討論這種借貸方法的經濟可行性。它只是簡單的要求以具體的方法照顧需要的人,並且它期望全社會能夠補充執行的細節。”[32] 律法描述的另一種場景,則涉及到一個人把他僅有的衣服拿出來抵押貸款的情況。債主應該在晚上把這件衣服還給他,讓他可以安睡而不會有害健康(出22:26-27這是不是意味着債主在早晨又去收走這件衣服,如此循環往復直到債務人償清所有欠款爲止?若借錢之人的境況如此窘迫,一位敬虔的債主可以不要任何抵押,於是輕易避開這種荒謬的場景反覆。這些規定對今天一般意義上的銀行系統沒什麼具體的應用,更多的應用在於對窮人的保護和援助制度。例如,欠發達國家的小額信貸的利率和抵押政策,是專爲滿足那些無法獲得信貸的窮人的需要而設計的。目標——至少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最初幾年——不是爲了使貸款人的利潤最大化,而是提供可持續的貸款機構,幫助窮人逃離貧困。即使如此,小額信貸也在努力平衡貸款人對可持續回報和違約率的要求,以及借款人對可負擔的利率和非限制性抵押條款的需要。[33]

在十誡之後存在具體的規定,意味着神希望他的百姓通過將誡命付諸實踐、服務真實的需要來尊榮他。只有情感上的關心而沒有謹慎地採取行動,不能給窮人提供所需的幫助。就像使徒雅各說的,“信心沒有行爲也是死的”(雅2:26)。研究這些法律在古代以色列的具體應用有助於我們思考我們今天可以採取的特定方式。但我們應當記得,即使在當時,這些法律是示例性的。Terence Fretheim因此總結道, “對這些律法的應用是開放性的。聖經邀請聽眾/讀者把這些篇章拓展到生活中各種可能遭遇不公義的地方。換句話說,律法邀請我們做超越律法的事。”[34]

仔細閱讀聖經,揭示了上帝的子民應該遵守這些法律並將其應用於新出現的各種情況的三個原因。[35]首先,以色列人自己在埃及是外國人,受到壓迫(出22:21; 23:9)。回顧這段歷史不僅是要記得神的救贖,也是要把記憶變成這樣的動機: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7:12)。第二,特別是當我們不採取行動時,神垂聽受壓迫者的哀聲並採取行動(出22:22-24)。第三,我們應做他聖潔的百姓(出22:31;利19:2)。

Robin Wakely, “#5967 NSHK,” in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Old Testament Theology and Exegesis, ed. Willem A. VanGemere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7), 3:185–89.

Walter Brueggemann, “The Book of Exodus,” in vol. 1, The New Interpreter’s Bible: Genesis to Leviticus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4), 868.

Rob Moll, “Christian Microfinance Stays on a Mission,”  Christianity Today, 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11/may/stayingonmission.html.

Terence E. Fretheim, Exodus: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991), 248.

J. A. Motyer, The Message of Exodus: The Days of Our Pilgrimage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05), 241.

會幕(出埃及記25:1-40:38)

回到目錄

建造會幕的工作的焦點在於敬拜禮儀,因此可能看起來超出了工作神學項目的討論範圍。然而,我們應該注意到,出埃及記並不輕易把以色列人的生活二分爲我們所習慣的神聖和世俗兩類。即使我們想要分別以色列的禮儀和禮儀之外的活動,出埃及記也沒有指明何者更爲重要。另外,會幕中真實發生的事情與今天的“教會工作”不能完全等同。當然,它的建造也與建造教會建築毫無共通之處。出埃及記中關於會幕的章節,全在描述如何建立一個獨特的設施。雖然建造會幕的工作持續多年並最終歸入聖殿,但是其中的每一個建築物都經過精心而獨特的設計。它們不是爲了以色列人的安居生活而設計的、可複製的樣本。事實上,遍佈全地的邱壇的建造和運行,對以色列民族的屬靈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損害。最後,會幕的目的也不是給以色列人一個權威的敬拜地點。它的目的是讓神住在他們中間。神一開始的說話都清楚表明了這一點,“又當爲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出25:8)。今天的基督徒明白,神以他兒子的位格住在我們中間(約1:14)。通過他的工作,全體信徒成爲神的靈居住的聖殿(林前3:16)。據此,我們將提出兩點與工作有關的陳述。第一,神是一位建築師。第二,神裝備他的百姓去做他的工作。

出埃及記中關於會幕的大部分內容是按照神的命令(出25:1-31:11)和以色列人的迴應(出35:4-40:33)來組織的。但是神除了告訴以色列人他要他們做什麼之外,還有更多的指示。他提供了會幕實際上的設計。神清楚地告訴摩西,“製造帳幕和其中的一切器具都要照我所指示你的樣式”(出25:9b)。[36]希伯來語的“樣式”(tavnit)一詞,在這裏指的是建築和與建築相關的東西。今天的建築師用藍圖來指導建築,但也可能使用某種建築模型來演示效果。[37]聖殿常常被看做天上聖所的複製品(賽6:1-8)。藉由聖靈,大衛王得到了建造聖殿的樣式並指示給了他的兒子所羅門,由所羅門出資建造了聖殿(代上28:11-12, 19)。根據後面的描述,神的建築設計精緻優雅,充滿藝術性。神的設計先於神的建築,這個原則在以色列建造會幕時成立,也同樣廣泛適用於新約時代的基督徒教會(林前3:5-18)。未來的新耶路撒冷是一個只有神能設計的城市(啟21:10-27)。神作爲建築設計師的工作,確實給了這個職業特別的尊嚴。但在一般意義上,上帝的子民可以投身於他們的工作(不管是什麼工作),同時意識到神對工作有自己的設計。就像我們接下來會看到的那樣,神的計劃涉及到很多的細節需要實現,但是在聖靈的幫助下,這些細節也得以完美實現。

比撒列、亞何利亞伯和其他建造會幕的能工巧匠的故事中,有很多與工作有關的術語(出31:1-11;35:30-36:5)。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他們的工作建造了會幕,也在於他們成爲了建造聖殿的所羅門和希蘭的模範。[38]會幕裏全套的工藝品包括金,銀,銅等金屬製品以及石雕和木製品。製造服裝需要獲取羊毛、紡線、染色、編織、設計衣服、製造和裁縫,以及刺繡的工作。工匠們甚至要準備聖油和香。統一所有工作的方式是神讓自己的靈充滿了工匠。這段經文中,希伯來語表示“能力”和“技能”的詞彙是(hokhmah),通常被翻譯爲“智慧”,常用於描述人審慎地說話和決策。但是這裏,它描述的工作明顯是實際的手工,但同時又是在完全神學意義下的屬靈工作(出 28:3; 31:3, 6; 35:26, 31, 35; 36:1-2)。

文中大範圍的建造活動,說明了古代近東地區牽扯到什麼樣的建築,儘管這些描述遠非詳盡。由於神默示了這些工作,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神希望我們從事這樣的工作並給予了祝福。但我們真的需要這樣的經文,好讓我們確信神贊同從事這樣的工作嗎?關於那些沒有提及的相關技能呢?開個玩笑,如果會幕需要空調系統,我們相信神也會爲一個優質的系統制定計劃。Robert Banks睿智的建議說,“在聖經的作品中,我們不應該以過分狹隘或太注重具體分工的方式來解釋和比較[現代的]建築過程。有時這樣做也許不錯,但是一般而言不應當如此。”[39]這裏的要點並不在於神注重某些種類的工作而不在意其他的工作。聖經沒有必要列出每一個高貴的職業的名字,好讓我們知道什麼樣的工作纔是敬虔之人可以從事的。就像安息日是爲人設立的,人不是爲安息日設立的(可2:27)一樣,建築物和城市也是爲人設立的。建造房屋,要在房上的四圍安欄杆的律法(申22:8),表明神在意我們建造可靠的建築,能夠服務和保護他的百姓。聖靈充滿建造會幕的工人一事,重點在於神爲了某些特定的目標而關心這個特定的項目。基於這個事實,也許我們能夠得出一個與今天的工作有關的永恆教訓:不管神的工作是什麼,他不會把自己偉大的工作交在缺乏技巧的工人手中。他爲了自己的工作而裝備我們的方式,可能與他眾多的任務一樣繁多。因爲神的信實,他給我們的屬靈恩賜將會堅固我們,最終讓我們完成神交託的工作(林前1:4-9)。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我們,使我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林後9:8)。

The translation here slightly modifies the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to show how the key word pattern appears twice.

Victor Hurowitz, “The Priestly Account of Building the Tabernacl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05 (1985): 22. The word tavnit describes the three-dimensional shape of idols (Deut. 4:16-18; Ps. 106:20; Isa. 44:13), a replica of an altar (Josh. 22:28; 2 Kgs. 16:10), and the form of hands (Ezek. 8:3, 10; 10:8).

Raymond B. Dillard, 2 Chronicles, vol. 15,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Word, 1998), 4-5.

Robert Banks, God the Worker: Journeys into the Mind, Heart, and Imagination of God (Eugene, OR: Wipf & Stock, 2008), 349. 

出埃及記的結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出埃及記中,我們看到神把他的百姓從被壓迫的勞動中釋放,享受神的兒女所有的、光榮的自由。這不是不工作的自由,而是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工作去愛和服侍耶和華的自由。神爲那些榮耀他和祝福以色列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導。他也提供了一個與他同在的地方來祝福他們所做的一切。